古代用干支纪年其中十天干是指
-
古人常说的十“天干”指的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欢迎到我的淘宝充值店《一巴掌五个》逛逛吧,零利润,赚信誉而已! -
十天干,十二地支分别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配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也叫六十花甲。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补充典故:
相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十天干十二地支:历法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大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60甲子歌: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十天干含义
甲是拆的意思, 指万物剖符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 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 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 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 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 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
含义
子,孳也,谓阳气至子,更孳生也。万物孳生萌子。
丑,纽也,言阳气在上而未降,万物厄纽,纽芽于丑,未敢出也。
寅,引也,万物始生螾然也。
卯,茂也,冒也,言阳气生而孳茂,万物茂于卯。
辰,震也,万物经震动而长。
巳,阳气之已尽也,阳气盛之尽,万物盛于巳。
午,阴阳交,故曰午。
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身也,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犹也,已老也,万物皆犹缩而熟于酉。
戌,灭也,谓此时万物衰灭也。万物毕而入戌。
亥,刻也,此时阴阳刻杀万物,阳气藏于下,万物收藏。 -
天干地支分别指的是什么?
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扩展资料
古人曾以干支记录生日,为一次生日可能不止等4年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人用来纪日的方式。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两者可以组合搭配成60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
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
《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位老者给官员出的算术应用题。
公元前543年,晋悼公的夫人向国人发放救济粮,绛县有一个老人前来领取。负责的小吏询问他的年纪,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年岁。只记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计算,就去请教当朝的高官。大夫师旷说:“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国侵犯了鲁国。 ”文伯说:“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记忆的,同样是以干支的形式。
也许等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干支记录的出生日期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国的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并与阳历的节气相结合,是典型的阴阳合历。战国以前,虽然天文历法可以预先排定历谱,但由于天文学不发达,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天象进行调整。
例如某日在预先排定的历谱中是月末的晦日,但当日发生了日食,实际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与太阳同时出没的日子,在天文学中严格的定义是日月同黄经的时刻为朔)。
在农历中,朔被定为一个月的起始,那么就可能修改历谱,重新确定其所属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数字表示,就会全部改变。此外,闰月的安插在战国以前也显得没有固定规律。这种情况下,以数字形式排定日期并不实用。
其次,在传统历法中,一个历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却有60天。这就可能出现连续多年某月没有某个干支日期的情形,如果连续5年的9月没有甲子日,那么,这个人也许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这样,以出生日期来确定自己的年岁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国人最初是以农历的新年作为自己年岁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以后,历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这就为数字纪日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现了“七月四日”这样的数字日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而生日概念的产生,恰恰也在此时。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够可靠地提前确定下来,以年为循环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齐梁时期产生了。
逢19整数倍岁数农历和公历是同一天。
与农历对应的是公历。公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外来事物。到目前为止,中国使用公历也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公历现在使用得相当广泛,但由于农历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人们提到生日时,往往会同时记起自己的农历和公历的生日。
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农历11月29日,19年后的2003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又是11月29日。这主要是两种历法的置闰规则产生的结果。
农历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闰”,即19年有235个月。如此算来,19个农历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现行公历的年长为365.2422日,19个公历年平均有6939.6075日。
可见,19个公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数倍岁数时,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很可能与19年前一模一样地重合在一起。
但也不一定都这样,因为农历和公历置闰并不同步,也可能会使两者在19年后相差一天。特别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农历闰月时,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闰十月,1985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后,2004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则变成了12月10日,与19年前几乎相差一个月。
生日几何和命运没直接关系。
十二生肖是由动物纪年法演变而来。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于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后来又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于是就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由于我国早期采用干支纪日、纪年,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也就对应着一定的干支,进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种记忆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下,后来这 “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甚至掺进了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_、昭阳。
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_、协洽、_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
古人常说的十“天干”指的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欢迎到我的淘宝充值店《一巴掌五个》逛逛吧,零利润,赚信誉而已!
采纳哦 -
什么叫十天干、十二地支?
1、十天干:
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2、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简化后的天干地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来源: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人记录时间的神奇符号。
古人以天干地支组合来纪年,以一干配一支为一柱、为一个整体,年月日时各用一柱干支表示,生成四柱,共八个字,这八个字表示一个具体特定的时点。
自古祖先以这个表示具体时点的四柱八个字为依据,预测这个时点出生之人的命运,并整理成系统的论命方法,称为四柱论命或八字论命方法。
地球围绕太阳有规律地运转,地球本身有规律地自转,太阳对地球产生光热作用,形成有规律的冷暖变化。古人以水表示冷为阴、火表示暖为阳。阴阳有规律的四个强弱变化状态为四象,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冷暖变化,四象的强弱变化过程区分成八卦。
阴阳、五行、干支正是记录和表示地球冷暖变化内容的符号。
冷热各分程度,而以金表示凉,为冷的开始状态;以木表示温,为热的开始状态。温、热、凉、寒四个冷热状态对应地球的春夏秋冬,对应地球的东南西北。
地球以土表示,加木温、火热、金凉、水寒四象状态,地球纳阳、止寒使冷热循环往复变化,共五个状态为过程,称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变化的五个过程,变化方式、状态结果的肯定与否定是用生克来表示的。
生表示肯定、克表示否定。
五行状态再分强弱而用天干地支表示,以天干表示太阳各个程度的作用,为来源;地支表示地球受影响的各个状态,为结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十个天干是什么
十天干是什么?你知道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
十天干的含义是什么?
十天干由来于太阳系的十大星体。它们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的顺序蕴含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过程,这十个字的原本含义是:
“甲”就是“铠甲”,指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的意思;
“乙”就是“轧”,指万物伸长的意思;
“丙”就是“炳”,指万物茂盛的意思;
“丁”为“壮”,指达到“壮丁”的时候;
“戊”为“茂”字,指事物繁茂的意思;
“己”为“起”字,指万物奋然而起;
“庚”为“更”字,指万物更新的意思;
“辛”为“新”字,为万物一新的意思;
“壬”为“妊”字,为万物被养育的意思;
“癸”为“揆”字,万物萌芽的意思。刘恒易经:十天干的具体含义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有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光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萌芽。 -
天干地支分别指的是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_、昭阳。
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_、协洽、_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简化后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扩展资料
古人曾以干支记录生日,为一次生日可能不止等4年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人用来纪日的方式。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两者可以组合搭配成60对,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
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9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
《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位老者给官员出的算术应用题。
公元前543年,晋悼公的夫人向国人发放救济粮,绛县有一个老人前来领取。负责的小吏询问他的年纪,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年岁。只记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1/3了。”
小吏不知道如何计算,就去请教当朝的高官。大夫师旷说:“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国侵犯了鲁国。 ”文伯说:“到今天26660天了。 ”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1/3,得26660天。
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普通人对于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记忆的,同样是以干支的形式。
也许等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干支记录的出生日期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
首先,中国的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并与阳历的节气相结合,是典型的阴阳合历。战国以前,虽然天文历法可以预先排定历谱,但由于天文学不发达,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天象进行调整。
例如某日在预先排定的历谱中是月末的晦日,但当日发生了日食,实际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与太阳同时出没的日子,在天文学中严格的定义是日月同黄经的时刻为朔)。
在农历中,朔被定为一个月的起始,那么就可能修改历谱,重新确定其所属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数字表示,就会全部改变。此外,闰月的安插在战国以前也显得没有固定规律。这种情况下,以数字形式排定日期并不实用。
其次,在传统历法中,一个历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却有60天。这就可能出现连续多年某月没有某个干支日期的情形,如果连续5年的9月没有甲子日,那么,这个人也许6年才能过上一个生日。
这样,以出生日期来确定自己的年岁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国人最初是以农历的新年作为自己年岁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以后,历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这就为数字纪日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现了“七月四日”这样的数字日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而生日概念的产生,恰恰也在此时。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够可靠地提前确定下来,以年为循环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齐梁时期产生了。
逢19整数倍岁数农历和公历是同一天。
与农历对应的是公历。公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外来事物。到目前为止,中国使用公历也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虽然公历现在使用得相当广泛,但由于农历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人们提到生日时,往往会同时记起自己的农历和公历的生日。
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农历11月29日,19年后的2003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又是11月29日。这主要是两种历法的置闰规则产生的结果。
农历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闰”,即19年有235个月。如此算来,19个农历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现行公历的年长为365.2422日,19个公历年平均有6939.6075日。
可见,19个公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数倍岁数时,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很可能与19年前一模一样地重合在一起。
但也不一定都这样,因为农历和公历置闰并不同步,也可能会使两者在19年后相差一天。特别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农历闰月时,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闰十月,1985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后,2004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则变成了12月10日,与19年前几乎相差一个月。
生日几何和命运没直接关系。
十二生肖是由动物纪年法演变而来。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于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后来又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于是就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由于我国早期采用干支纪日、纪年,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也就对应着一定的干支,进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种记忆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下,后来这 “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甚至掺进了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