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卜辞占卜

  • 甲骨卜辞的文学意义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 甲骨文卜辞翻译

    右面:
    癸已(干支没有癸子)卜,争(贞人的名字)贞,今一月雨
    王占曰,丙雨
    左边:
    癸已(干支没有癸子)卜,争(贞人的名字)贞,今一月不其雨
    中间:
    旬壬寅雨,甲辰亦雨。右面第一列:
    王占告,内雨?(王来询问,这个月有雨么?)
    右面第二列:
    癸子卜(算卦的时间),争(贞人的名字)贞,今月雨?(争来占卜这个月下不下雨)
    左面第一列:
    癸子卜,争贞,今月不其雨。(算卦结果,这个月不下雨)
    当中有算卦三次的记录。
    以及些不懂含义的文字:雨夫,旬壬交雨甲。只看懂拉一点点:父子卜凶,,,,,右边是【大国】

  • 甲骨卜辞是什么?

    甲骨卜辞又称“甲骨刻辞”、“甲骨文”,是殷人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出土文献之一。因出土集中地不同,分为殷墟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并高价收买。1901年,刘鹗(字铁云)开始搜集,于1903年编印出《铁云藏龟》。1904年孙诒让写出《契文举例》一书。1908年确定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1928年组织在小屯村进行发掘。董作宾据发掘材料写出《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83年中华书局出全了由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共收甲骨卜辞1956片,有单字4500个。郭沫若《卜辞通纂》、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是学习和研究甲骨卜辞的参考文献。

    3000多年前。商朝统治者鬼神,无论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都要占卜问神,预知吉凶。占卜后,由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及兆头所示的吉凶,大事用龟甲,小事用兽骨,所以称卜辞。卜辞实开记事文之先河,其内容涉及国家的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疾病、灾害、祭祀、日月、风雨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珍贵的文献资料。卜辞语言精炼,问答确切,语气斩钉截铁,不乏辞令文采。如《令雨》卜辞:“戊子卜,毂贞:‘帝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寅辛。’旬丁酉。允雨。”这段卜辞用现代汉语说:“三月下旬,卜人毂问:‘天帝,到四月让下雨吗?’又问:‘天帝不让到四月的时候下雨吗?’商王观察兆象认为:‘丁酉日下雨,辛卯日不下雨。’四月上旬的丁酉日。果然下雨了。”

    如此叙事惜字如金,人物口气惟妙惟肖,叙事有头有尾,为后世叙事文学树立了典范。

  • 卜辞是甲骨文形成的文句

    卜辞,也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所以卜辞是甲骨文形成的文句。卜辞也有另一种解释: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卜辞大多数刻在牛胛骨,龟甲等兽骨甲壳上进行文字记载。

    牛胛骨上的卜辞残片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古人多用来占卜凶吉。

  • 甲骨卜辞由几部分组成?

    由前辞(叙辞、述辞)、命辞(贞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组成。

    甲骨卜辞在商代并不是主要的文字记录,当时已经有用竹木简编成的典册,只是没有能保存下来,所以商代人在使用书面语言方面实际上已经达到的水平,无论在文字的篇幅上,或是在记叙事实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上,无疑都会高于甲骨卜辞的水平。

    通过对着名晚商都城──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晚商卜骨进行攻制工艺重构实验,河南动物考古研究人员日前揭开了晚商甲骨占卜之谜,吉凶兆纹的出现基本上是可控的。

    扩展资料

    文学意义: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骨卜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辞

  • 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故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

    供占卜用的龟甲与兽骨一般都经过整治。它们用于占卜时大致经过三个步骤:1选材;2锯削、刮磨。即将牛胛骨的骨臼部分锯削、磨平;3凿、钻、灼。凿是在甲骨背面挖出枣核形凹槽;钻是在槽的一边用刀或钻头钻出圆形的穴;灼是用火在钻、凿的地方烧灼,使因钻凿而变薄的甲骨正面出现爆裂的卜兆。根据卜兆辨别吉凶祸福,并将卜问的结果刻在甲骨之上。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词等部分。前辞,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 求甲骨卜辞,和金文翻译!谢谢

      1. 在这里“三月”是指月份;

      2. 丁酉那天占卜,què(“榖”去掉“禾”读què)说,今年春天3月,商王征集五千兵去征讨土方,会得到保佑?

      3. 金文是【羌钟铭】,可以看这个注释:羌钟铭

    • 甲骨文是起源那个时代?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的时候,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几片刻有图案符号的兽甲骨(资料照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占卜”的“卜”字,有怎样的起源?

      “卜”是灼烤龟甲时出现的裂缝的形象,不同的样式代表着神的不同的旨意,这个卜字跟八卦这两个字也是有关系 ,是八的另外一种写法,也是卦的一部分,所以说,起源当然跟八卦就有关系了。“卜”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形象地表现了龟甲在占卜时候钻凿烧灼后呈现的裂纹形状,“卜”字的本义是烧灼龟甲以占卜吉凶祸福◦“卜”是个象形字,又因为“卜”字的读音模仿龟甲爆裂的声音,故它又是一个象声字。

      占卜是一项古代常见的活动,通常会和有一定的关系。占卜主要是通过龟壳、竹签以及铜钱事物来推测未来的将要发生的事情。占卜中的“卜”字指的就是火灼烧龟壳这个行为,古人认为通过“卜”在龟壳上留下的裂痕能够预测吉凶和祸福。而“占”指的就是观察。

      实际上占卜的的出现和古代人对于事物认知太过于缺乏有关系,当时的人对于天气等事物的本质并不了解,所以也会认为这个事物的发生是有神秘力量所引导的。而且在古代,占卜通常具有仪式和社会交流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占卜的看法都是有很大区别的,不相信的人认为这种不过是的说法,而相信它的人则会占卜拥有神秘的力量,能够预知未来事物。不过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化,占卜也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对于现代人研究古人有一定的作用。

      占卜的方式也有很多不同,不同的方法会使用不同的物品,我国古代的占卜和西方的占星说法也有想通之处。不过很多人会把它和《周易》联系起来,实际上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混淆。

      这其实也说明了无论是占卜在古代虽然常见,但是却是难以寻得规律的,所以说即使人们想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周易》当中,却是找不到任何关于占卜的说法。到了如今人们对于科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对于占卜也有了更多的看法

      而且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占卜其实也有暗含有一定的统计学道理,这大概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吧。

      卜最早见于甲骨文,是象形字,象征灼烧龟壳以获得征兆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也有说法认为卜象征龟壳上纵横的纹路。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