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否阻止了科学发展

  • 周易与科学的关系

    4月26日 09:55
    《周易》本来是一部上古筮占记录的汇编。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或《易经》由六十四卦和不到五千字的卦辞和爻词组成,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占卦。后来引入了哲学领域,与科学似乎不沾边。因此,可以说《周易》本来是不讲科学的,当然这并不否定《周易》本身包含了科学的因素。
    (一)《周易》与数学
    《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联系的主要纽带就是它独特的卦号系统。这一点同它的筮占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两个地方后来常常作为数理问题来讨论,一个是所谓的“大衍之数”,另一个是所谓的“河图”和“洛书”。
    由此看来,《周易》与数学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后人在注解《周易》的过程中将古代的数学成就附会到《周易》上的一个结果。我们很难断定,《周易》本身就有这些数学理论。比如“大衍之数”,本来就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在此以前的占筮是否运用这一套程序还找不到文字根据;即使是“古已有之”,也只能反映《周易》在殷周时代就得到了当时的数学成就的支持。至于“河图”、“洛书”就更是如此。
    (二)《周易》与天文历法
    《周易》与天文历法结合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汉代发明的“卦气说”、“爻辰说”和“纳甲说”。这些学说在汉代都属于“今文经学”的范围。卦气说在汉代易学中影响最大。它是将卦画(卦)同二十四节气(气)以及方位相结合的产物,易学家孟喜和京房对它的贡献最大。其实,无论是卦气说、爻辰说还是纳甲说,这些理论在《周易》本文中都找不到根据。除了《周易》上的二十四卦外,其他如季节、方位、节气、日数、十二生肖、乐律、八宫等,都是汉代当时发明的或者已经发明的知识,因此,这可以看成是汉代一次知识的大综合,而这些综合又是围绕《周易》这一部儒家经典展开的。它们越来越烦琐,越来越神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
    (三)《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事实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上古时代医巫不分,巫既占筮祈祷,又采药治病。我们讲《周易》与中医的关系,只能在中医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后,即从秦汉时代起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支柱的《黄帝内经》成书之后。如果认为《周易》与中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话,这种情况至少在唐朝才成为可能。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他说:欲为太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医易的结合是中医在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体系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概念、理论同《周易》特别是《易传》的有关思想相调和、相比附的结晶。
    《周易》的符号系统包含了较科学的宇宙观。这个科学的宇宙观就是它的阴阳观念。《周易》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个方法论就是取类比象。正因为《周易》能够发挥宇宙代数的“空套子”作用,将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才使得它于中国古代的各门学科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也正因为此,现代的一些易学研究也常常被“套”进去了。
    作为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周易》的价值是不朽的。它的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视角,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现代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周易》价值的现代转换。但这种转换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牵强附会。只有这样,周易这一古老的中华智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月26日 09:55
    《周易》本来是一部上古筮占记录的汇编。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或《易经》由六十四卦和不到五千字的卦辞和爻词组成,它的最初的功能就是用来占卦。后来引入了哲学领域,与科学似乎不沾边。因此,可以说《周易》本来是不讲科学的,当然这并不否定《周易》本身包含了科学的因素。
    (一)《周易》与数学
    《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联系的主要纽带就是它独特的卦号系统。这一点同它的筮占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两个地方后来常常作为数理问题来讨论,一个是所谓的“大衍之数”,另一个是所谓的“河图”和“洛书”。
    由此看来,《周易》与数学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后人在注解《周易》的过程中将古代的数学成就附会到《周易》上的一个结果。我们很难断定,《周易》本身就有这些数学理论。比如“大衍之数”,本来就是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在此以前的占筮是否运用这一套程序还找不到文字根据;即使是“古已有之”,也只能反映《周易》在殷周时代就得到了当时的数学成就的支持。至于“河图”、“洛书”就更是如此。
    (二)《周易》与天文历法
    《周易》与天文历法结合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汉代发明的“卦气说”、“爻辰说”和“纳甲说”。这些学说在汉代都属于“今文经学”的范围。卦气说在汉代易学中影响最大。它是将卦画(卦)同二十四节气(气)以及方位相结合的产物,易学家孟喜和京房对它的贡献最大。其实,无论是卦气说、爻辰说还是纳甲说,这些理论在《周易》本文中都找不到根据。除了《周易》上的二十四卦外,其他如季节、方位、节气、日数、十二生肖、乐律、八宫等,都是汉代当时发明的或者已经发明的知识,因此,这可以看成是汉代一次知识的大综合,而这些综合又是围绕《周易》这一部儒家经典展开的。它们越来越烦琐,越来越神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
    (三)《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事实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上古时代医巫不分,巫既占筮祈祷,又采药治病。我们讲《周易》与中医的关系,只能在中医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后,即从秦汉时代起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支柱的《黄帝内经》成书之后。如果认为《周易》与中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话,这种情况至少在唐朝才成为可能。唐代名医孙思邈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论断,他说:欲为太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医易的结合是中医在已经建立了自身的体系的基础上,将已有的概念、理论同《周易》特别是《易传》的有关思想相调和、相比附的结晶。
    《周易》的符号系统包含了较科学的宇宙观。这个科学的宇宙观就是它的阴阳观念。《周易》的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个方法论就是取类比象。正因为《周易》能够发挥宇宙代数的“空套子”作用,将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去”,才使得它于中国古代的各门学科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也正因为此,现代的一些易学研究也常常被“套”进去了。
    作为中国文化智慧的象征,《周易》的价值是不朽的。它的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思维视角,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应该能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思维和方法论的启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现代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周易》价值的现代转换。但这种转换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牵强附会。只有这样,周易这一古老的中华智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易经的出现阻碍还是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易经基本可以归为哲学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天文、地理等学科,都是基于易经提出的阴阳变化之理建立的,而且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自然哲学的基础。
    至于现在,易经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制约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因为系统的综合思维是科学(以分析和演绎为基础的思维成果)发展高级阶段所需要的。
    人类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古老的易经所隐藏的认识自然世界的思想,都是今天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有益营养,合理、有效的吸纳才是正确的,而任何忽视与过度崇拜都不是科学认识的需要,仅仅是哲学基本点的取舍。
    综合来说, 易经是指导人民生活, 生产, 工作的奇异瑰宝, 只可惜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多, 能懂的更少当然是进步了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易经易经基本可以归为哲学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天文、地理等学科,都是基于易经提出的阴阳变化之理建立的,而且也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自然哲学的基础。
    至于现在,易经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制约或者阻碍科学发展的因素——因为系统的综合思维是科学(以分析和演绎为基础的思维成果)发展高级阶段所需要的。
    人类文化遗产,包括中国古老的易经所隐藏的认识自然世界的思想,都是今天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有益营养,合理、有效的吸纳才是正确的,而任何忽视与过度崇拜都不是科学认识的需要,仅仅是哲学基本点的取舍。

  • 为什么有人说以《易经》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文化,阻碍了我国的科学的发展...

    因为它里面有一些内容是反科学的那是因为这些书籍中存在一定的玄学思想因为《易经》中的一些记载在现在不是很实用。

    因为有些人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传统思维只有归纳法。

    请点击输入图片

    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杨振宁的论点立时在互联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争论的中心论点扯出了一个老话题——李约瑟难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有着先进文明的中国萌芽。


    正如杨振宁自己所说的,加入讨论的人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但他的观点并没有被压倒,一小部分支持他观点的人士也显示出力量。杨振宁认为,一直以来都有学者持有他的这一观点,但他们中很多人都迫于学界压力,不敢公开宣称自己的观点。

    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杨振宁还指出《易经》影响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另两个方面:“《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因为一些里面的说法不利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因为他们中的一些说法,使得中国人一直,

  • 《易经》有科学依据吗?

    《易经》是古代先辈研究世界万物的哲学理论,内容涵盖了、经济、科学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至今人仍然对我们的实践有很大的帮助。我觉得肯定是有的,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的人体科学。

    何为科学?

    为此我特意检索了一下科学的定义。

    “科学”这一概念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本身也没有一个得到全球公认的定义,大家都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科学——

    达尔文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就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认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认为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目前,对于科学的权威性定义是: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综上所述,我个人对科学的理解如下:

    科学就是关于某个领域的一套知识体系、一套研究方法、一套固有规律。

    易经是按照科学方法产生的。

    易经的产生过程叫做“观象设卦”,按照孔子在《系辞传》中的描述,伏羲: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个“观象设卦”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套严格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宇宙运行的固有规律,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易经在产生之后,又用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规律来分析和认识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与达尔文、《辞海》、《百科全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对科学的定义有什么区别呢?

    而且除了没有”分科而学“以外,易经与现代科学的权威定义也同样没有区别。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外乎两条路,一条是先有理论假说,然后用实验去验证理论;另一条是先有实验现象,然后用理论去解释说明。易经就是沿着后一条路,被伏羲”观象设卦“而得到的。

    儒家在《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个人修养的进阶之路(三纲八目),其中的八目是从格物开始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清朝末年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被称为格致学,就是取其“格物致知”之意。

    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了《昆虫记》,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这是法布尔格物(格昆虫)所得到的结果。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做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对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后创作了《物种起源》,同样是格物的结果。

    现代科学实验都是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伏羲的“观象设卦”本身也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可见,易经本来就是按照科学方法设立的一门学问。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一定要将易经与科学对立起来,将其排除在科学之外,甚至将其贬斥为封建?

    易经是“分科而学”的源头和鼻祖

    即便是就”分科而学“这征而言,易经虽然自己没有去“分科而学”,却是“分科而学”的源头。

    一方面,易经作为“六经之首、群经之始、诸子百家之源”,后来衍生出了法家(法学)、兵家(兵学)、医家(中医学)、墨家(科学)以及儒家和道家等诸子百家。

    尤其是其中的墨家及其代表人物墨子,更是现代科学的鼻祖级、骨灰级学派和人物。墨子在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要比欧洲早上数百年时间,被后人称为”科圣“。

    当代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曾评价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可见易经不但是“分科而学”的最早实践者,它所分出的各科,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这些显而易见的证据,却被人们视若无睹。

    另一方面,虽然现代科学提倡“分科而学”,并自发地产生了分科的行为,让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现代科学自身并没有提出“分科而学”的理论依据。而易经中却早早就提出了“分科”的理论基础。

  • 快来说说看《易经》有科学依据吗?

    周易是我国文化源泉,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通晓易理。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当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易经它源于大自然,揭示了世上万物都有阴阳两面。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我国最早的哲学根源。是宇宙客观属性。是科学所公认的。周易六十四卦,不光占卦所用,它还涉及到军事、数学、天文、水利、人文:教育、国家制度等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宇宙了解宇宙万物的方法。是古人上观天象:下察万物的智慧结晶,是演示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受太极八卦二进制的启发,才有了最早的计算机。古代诸多军事家,象诸葛亮、等由于精通周易八卦成就一代军事奇才。就当今世界多国亦有周易研究组织。《易经》是哲学,不是自然科学,所以不能用“科学”来论述。其实,《易经》与自然科学的区别非常大:《易经》是研究宇宙的总规律,其思维方式是系统性、模糊性的。自然科学只研究宇宙的某一领域,其思维方式是片断性、逻辑性的。易经是,,哲学,文化的范畴。易经是中国古代巫卜文化的产物,通过占卜来实现与鬼神的沟通,对古代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来进行预测吉凶,安危。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易经明显更属于神学和哲学的范畴。和巫师,作为能沟通人神的中介,从来也都是被人们所忌惮的,属于边缘人,就像吉普赛人可以预知很多事情,但只能到处流浪。巫文化慢慢发展成五行八卦,阴阳理论,开始实现从向哲学的转变。易经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早期易经中描述了占卜文化和祭祀文化的发展,讨论了神灵,人命,天命之间的关系。后来通过归纳出阴阳符号,有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味道。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