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祈福表文

  • 祈福祝福语怎么写

    1、求佛保佑余生苦难不再近身,平安幸福!
    2、南无阿弥陀佛,保佑我女儿事事顺遂。
    3、新春添愉悦。合家愉悦康。在新的一年里好事多多,笑容多多。开心每一秒,愉悦每一天,愉悦每一年,健康到永远。
    4、愿你有缘,得观音菩萨保佑,健康好运,一生平安!
    5、风儿轻轻吹,吹散了夏日的热气;消息滴滴响,捎来了兄弟姐妹的祝福。愿这一声祝福,为你带去一丝清凉,为你祈愿愉悦健康,为你送来愉悦吉祥。
    6、求佛赐福平安,赐我健康,消除一切灾难,保佑家庭和美幸福万事兴。
    7、人生在世不容易,求佛祖保佑我们全家苦难不近身,远离小人讹诈,平安健康永相伴,一切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南无阿弥陀佛!
    8、愿你健康,喜乐。给你一个鼓励,愿你事业有成,给你一份祝福,愿你幸福常伴!
    9、愿你的一颗善心得观音庇护,诸幻众生,同生极乐,真诚善良会给你带来美丽和幸福。
    10、愿你永不缺钱,年年岁岁都平安!
    11、岁月无情人有情,日积月累靠经营,快乐生活心安宁,辉煌事业伴你行,合作脚步不能停,共祝未来笑盈盈。
    12、我的爱,感谢有你一路相伴,愿佛祖保佑你。
    13、我默默的祈祷:愿家人快乐幸福相伴,身体健康合家团圆,一切安好。
    14、我在这里,我为我的亲朋好友祈福,祈求他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 怎么写吉祥表文

    吉祥表文,是一种祈福的文书,通常在新人结婚时,由男方的家长代笔,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同时,也是一种家族的传统。吉祥表文,通常有两种写法,第一种为“吉祥表文”,第二种为“结婚表文”,第一种较为简单,只要写明“吉祥”即可。而第二种吉祥表文,则需要根据男方的姓名、生辰,以及新娘的姓名、生辰,来进行创作,并且要在结婚的前一日完成。吉祥表文的书写
    吉祥表文(摘自果缘开示)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一心顶礼奉请。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菩萨号圆通,降临七宝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润法界薫蒙,千处祈求千处应,莲台金身涌现。
    今有一価天下南瞻部洲中华人民
    ×省×市×县×区×街×委×楼×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奉佛修因信士弟子今叩拜南无大慈大悲弥陀慈父,消灾延寿药师如来,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今逢弟子亲眷×××喜逢高考之日想考入××××××大学。但因自己根基浅薄智慧短缺,怕不能随愿,祈求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加持我儿能在高考当中顺利过关金榜题名。祈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祈求福寿绵长,仗佛威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大悲愿力。(诵普门品)
    我今佛前发愿,我所祈求之事如能满愿,我当发心念佛,念法,念僧,发心出资人民币○○修建庙宇或广行布施。
    满我愿,护我身,万事如意都顺心。
    祝祈人佛门小戒弟子法号×××







    佛历二五


  • 道教上表通常表文怎样写?

    玉皇消灾表
    臣系
    太上无极大道玉清金笥宝箓混元紫府选仙上品秉东华演教
    龙门正宗邱大门下小兆臣 ///////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俯百拜 上言
    臣闻
    渺渺紫金阙遥瞻虎豹之严关
    迢迢天宝台缅想龙鸾之在御
    一封朝奏
    万圣临轩 臣今奏为
    大中国湖北省保康县城关镇分道土地居住 奉
    道诵经忏罪消灾等因焚修弟子向\\\
    即日斋沐身心竭诚悉意乞臣表奏
    臣俗身凡胎簪星披月辄具草章
    之奏望宽斧钺之诛冒万罪以陈
    罄一诚而清祷俾获凡意得造高
    右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恭维
    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御陛下
    圣德崇高神通恢漠积亿世修行之妙道解众生历劫之沈沦
    福庇群黎恩沾万类恭望
    天恩佑善
    帝德垂怜敕下
    南北二 斗星官
    三元考较真司清醮
    天符瘟部
    火府星垣
    里域隍十方三界一切真司应干考较
    罪福去处咸令照应特与和平星运收敛
    荧疫赦宥冒渎之愆俯允祈禳之愿臣干冒
    天威下情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表 以闻

    天运 年 月 日 具表心愿通过给神灵写表文的方式,通过高功的存神运气、踏罡布斗、掐诀默讳结尾的唱韵,此间,斋主叩拜、化表。高功谢礼、叩拜。 道教上表的斋醮科仪

    叙 论

    斋。“戒洁也”。注文引《祭统》曰:“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湛然纯一谓之齐,肃然警惕谓之戒。斋戒联称,若折言之,如七日戒,三日斋;若统言之,则以戒训斋,故斋戒之义无别。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日斋,以表示庄敬。道教把修斋的方法叫做“斋法”。《云笈七签》卷三七《斋戒》曰:“斋者齐也,齐整三业。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降真致神,与道合真。其法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可积德解愆;二节食斋,可和神保寿;三心斋,即疏瀹(音越,浸渍,疏通河水)其心除嗜欲,澡雪精神去秽累,掊击其智绝思虑。盖所以“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以上三者,即祭祀斋与心斋也。合三者统言“斋法”。《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斋戒录》所记斋法有:洞玄灵宝六斋一直、年六斋、月十斋、六种斋、二种斋、十二斋、八节斋、斋直、释斋有九食法、说杂斋法、阴阳杂斋日,等等。
    醮。醮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道教用称祈福禳灾道场曰醮。或曰“打醮”。按《说文》“醮,冠娶礼祭也”。醮只是一种礼仪。然又写作“(礻焦)”,从“示”,若依此则有祭礼之义,故有祭神之礼曰醮。《道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设醮》曰:“自古建斋无设醮之仪,只于散坛拜表后铺祭馔……备以茶酒列于坛心,自三宝而下至三界真司、将吏神祗,无不召请,三献宣疏酬其圆成斋福,翊卫坛场,辟斥魔灵,宣通命令故也。……诸斋后设醮,名为谢恩”。按此,斋事毕终而设醮者,正如《灵宝玉鉴.设醮辩》所云:“所以将恭敬之实也,且以答上下神祗之陟降也,亦以谢既往之咎也。……诸神效劳日久,得以善终乃事,未必非神之功,是又不容无此醮事以补报也”。道教大约在隋代以前,以降真致神道场谓之斋;以酬神谢恩道场谓之醮。隋、唐时把斋醮联称,称作“斋醮”。把求神免灾的设坛祭祷仪式,统称为斋醮。
    道教斋醮仪式,如若追根,可直溯到祖天师的“三官手书”和寇天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到了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演成为大型分类斋仪。陶弘景又因斋设醮,制定出醮仪。
    道教的斋醮仪式非常讲究,格调也有严格区别,见于道书的如《灵宝玉鉴》所载:“大斋之格其品有三,一曰上元金箓,可以清宁两仪,参赞天地,祈天永命,致国休徵,衍百世之本支,培万年之社稷,皆天子事,非有旨不可为也。二曰中元玉箓,诸王公侯为之,可以固本守邦,藩屏王室,大臣将相为之,可以敛福锡民,安镇寰宇,或资以调和鼎鼐,或藉以燮理阴阳,非庶人所可为也。三曰下元黄箓,星宿错度,日月失昏,雨旸愆期,寒燠失序,兵戈不息,疫疠盛行,饥馑荐臻.死亡无告。孤魂流落,新魂烦冤,若能依式修崇,即可消弭灾变,生灵蒙福,幽壤沾恩,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建也。其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报亲追远,锡类推恩,倘竭一诚,如谷答响。故申之以三曰正斋,九时朝奏”。金箓大斋科仪有:宿启、启盟、三朝、九朝、解坛、祈禳、设醮、转经等科仪。玉箓大斋有:九朝、资度、宿启、三朝、转经、判斛、济幽等科仪。黄箓斋科仪,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不断演进,科仪众多,《道藏、洞玄部》有:太上黄箓斋仪五十八卷、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黄箓大斋转经仪、黄箓五老悼亡仪等,皆普召天神地祗人鬼而设,追忏罪根,冀升仙界,不可思议之宏伟隆重科仪。清·乾隆十五年和亲王重刻印过一部经龙虎山娄近垣勘订的《黄箓科仪》,卷一至卷九为发奏、建坛、宿启、拜表、早朝、午朝、解坛、设醮各项科仪;卷十为总圣位科;十一为通用文检;十二为秘符手诀,坛图印式,步虚散花。乐谱赞文。
    隋唐以后斋醮联称,或直称为醮。唐·哀帝·天祐二年于太清宫建黄箓大醮。后唐。长兴四年于中兴殿建金箓醮,宋.开宝九年十月命内侍王继恩于建隆观设黄箓醮,宋大中祥符八年王钦若著《罗天醮仪》十卷,庆历八年高句丽王(文宗)行北斗星醮仪,金。明昌元年上清派教主秦汝达举行金箓醮,金,承安元年章宗行幸天长观设普天大醮,金。承安五年,南宋庆元六年修成《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元·宪宗三年宪宗召见全真教道士王志坦举行黄箓普天大醮,宪宗九年太一教主萧居寿举行黄箓大醮,元.至元元年、五年、十一年皆在长春宫建周天醮,十五年张留孙建金箓大醮,元.大德四年修成(灵宝领教济度金书》,至顺二年毫州太清宫、汴梁朝天宫、河南嵩山道士群集举行普天醮。到了明代更是建醮成风,皇帝生日要建醮。吉庆祯祥要建醮,祈福求子要建醮,如:万寿醮、生辰醮、祈年醮、启祝醮、太平醮、度亡醮……等等,名目繁多。只明世宗嘉靖二年、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一年、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四十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都建过大型醮事。道教的斋醮仪范也在明代整理定型了一部《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这部斋醮仪范的一些至今还保留在正一道场中。
    道教历代大宗师们对斋醮皆为重视,且不说陆修静、陶弘景、杜光庭这些斋醮科仪的编篡者,象林灵真、宁全真、王玉阳、邱长春等也都是长于建醮者。王玉阳曾三次奉旨主持毫州太清宫普天醮,邱祖亦常建醮,大定二十八年金世宗特命邱祖“主万春节醮,职高功,蒙赐巾袍”。
    科。科可解作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日:“程者物之准也”。《玉篇》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云“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等,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的规矩程序,依不同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道教继承民族文化,在民间信仰和民俗的基础上发展演绎的斋醮仪式,形成了道教多种用途的斋醮科仪,大则为国祝厘(音僖)、禳解灾疫、祈晴祷雨;小则安宅镇土、禳灾解厄、祈福祝寿、度亡生方等等。在凡人所希求的事多有用斋醮祈祷之法。现行道教斋醮科仪,基本是沿袭经明代整理的醮仪,但也不是照搬下来,而是根据各派、各地域而大同小异。正一道场科仪地区性更大些,全真道场科仪在全国十方丛林中都大致相同,但也有些小
    不同。所以,在同一的做法上甲地和乙地有不同处是不足为奇的。
    斋醮科仪,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幽事有摄召亡魂,沐浴渡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日,都要举行祝寿、庆贺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也都统属于斋醮科仪。
    现行的全真斋醮,有一日的,有一夜的。有一昼夜的,有三昼夜的,有七昼夜的,最多的有四十九天的大道场。如斋主给家中老人做寿,农忙后酬谢天地神恩,或在家庭或在庙中念一天经、上一通表;或朝山拜祖到庙中打一场太平醮,大多是一天了事。或为病人禳星解厄,或超度亡人济炼施食(俗称放焰口),大多是一夜了事,或一日夜了事。这样的一些简单道场,到时开坛、诵经就行了。若是三天以上的道场,就要逐日顺序做多种,如开坛、取水、荡秽、祀灶、诵经、礼忏等等。在应做的中,科仪有简有繁,可以灵活运用,如荡秽,就有大荡秽和小荡秽之别,上表有单朝表和上大表之别。就是上单朝表,也有大上和小上。不管简做繁做,都有一定之规,根据高功的传授“依科阐事”,不能无法则地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如果这样,就叫做“没传授”,就说明这个高功是“剽学”,没有得到他上一代高功“拨职”,没拨职的高功按玄规在天曹没挂号纪名,不属正统传授高功。正一派按《三洞修道仪》亦须授正一箓后方可为人章醮,在章醮中方可称臣某。全真派的高功传代,犹如全真派方丈接“法”之义,下一代方丈不接上一代方丈的“法”,是不能“开期放戒”当律师称人天教主的。

  • 道教表文几种

    只有三种,一种纯正道家一脉络,一种左道旁门狐仙精怪一脉,还有一种是中间派比如常山御女宗的他派中诞生过伟人比如玉皇大帝,不过他派也是采阴补阳的法门。正宗的就是神道的比如神宵、清微、正一、全真,左道的比如我们阴山、鬼冢、南阳降头、驭鬼、泰国养鬼银牌术等都是要写表文的

  • 道教祈福文疏怎么写?

    疏文是信仰神仙,敬天祭祖语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人们将自己所求的事由,通 过叩拜,存思天神恩佑;用笔墨于纸,彻于琅函,焚化后由神职司(年月日时)四值功曹,飞云捧送天尊,再上达天庭,架起仙凡之间的桥梁,从而沟通人与神所表 达的愿望,来实现人们所祈求的目的。

    疏(表)文的种类繁多,常用疏(表)文主要有三大类:

    1、迎神请神专用疏文。比如接财神专用疏文,神佛祝寿疏文等等。

    2、祈福疏文。比如植福祈嗣佛七文疏,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文等等。

    3、超度疏文。比如荐亡生西佛七文疏、立亡魂房契(坟契)文疏等等。

    扩展资料

    疏文的起源:

    疏文起源于道教,最早只在道教使用。简单地说:疏文就是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它的功用与人之间交往的书信类似;疏文是祈福神灵,敬天祭祖语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人们将自己所求的事由,通过叩拜,存思天神恩佑。

    书之于纸,彻于琅函,焚化后由神职司四值(年月日时)功曹,飞云捧送天尊,再上达天庭,架起仙凡之间的桥梁,从而沟通人与神所表达的愿望,来实现人们所祈求的目的。

    道教疏文最早应用渊源于古代“天子祭天地,或祭五岳四渎”。东汉祖天师将祭天、地、水的祭祀仪式最初的范本《三官手书》继承应用。

    《三官手书》内容要求在上元节(正月十五),将所求“祈愿”写成文函,再经过焚化,意存上天到天官那里,以求天官赐福。在中元节(七月十五),将“消罪”事写成文函, 再经过焚化埋于山上,存想到达“地官”宫殿处,以赦其一切罪业(罪过)。

    很麻烦。要求和禁忌很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宫阙、不同的神灵写法都不一样。主要分表文、疏问、符文、官文等格式。任宗权道长编有《全真文鉴》(上)和(下)册,有常用的文疏格式。但目前不公开发行,是道教内部的。非一日之功,因圣号,宫阙,官将,各有所呈.我是个道士
    这个你再网上是很难求到的
    你自己要去道观里面问大师的
    我简单的说下
    “龙天赐福,伏以
    三清四正法通灵 五气朝元转道经
    水火相交回圣界 修身炼性上天庭
    南瞻部州 中华振土 心香一瓣 冒(日月)叩 天颜
    今据(地方)(人物)(事件)奉献(经文)更祈( 昊天赐福 后土降休 ~~~ ) 百拜末书全叨光佑 谨 意 上 闻
    天运~~年~月~日文意(文疏)上献百拜”
    做道场的时候,有把榜文贴出来,你可以去看看啊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 去泰山祈福表文怎么写?

    这个你再网上是很难求到的
    你自己要去道观里面问大师的
    我简单的说下
    “龙天赐福,伏以
    三清四正法通灵 五气朝元转道经
    水火相交回圣界 修身炼性上天庭
    南瞻部州 中华振土 心香一瓣 冒(日月)叩 天颜
    今据(地方)(人物)(事件)奉献(经文)更祈( 昊天赐福 后土降休 ~~~ ) 百拜末书全叨光佑 谨 意 上 闻
    天运~~年~月~日文意(文疏)上献百拜”
    做道场的时候,有把榜文贴出来,你可以去看看啊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 道教祈福开财文书是什么?

    祈福比较有名的是《太上感应篇》【太上老君说消灾经】【太上五斗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太乙救苦护身妙经】【文昌帝君阴鸷文】平时,持诵时清香三柱,常念众神宝诰,福生无量天尊,自有无上感应。
    《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 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
    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 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 。与人不追悔。所谓善人。人皆敬
    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
    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
    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 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
    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
    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
    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
    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
    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
    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
    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
    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
    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
    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
    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 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
    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
    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
    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
    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
    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
    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
    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
    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 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 。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老君以庚寅年四月二十八日丙午,与诸天大圣俱坐碧霞之殿、五云之座,真仙侍卫,无鞅数众建节捧香,罗列左右,一时同会。即召天仙地仙、五岳众仙、天仙三十六皇主、地仙二十四皇主、神仙十皇主、飞仙大圣众,又别国主上一种表文呗

  • 古人为什么都有一个“字”

    过去人在名之外,还要起“字”,文化高的人还起“号”。在“名”与“字”之间有密切联系,要具一定的文化才能取上恰当的“字”。如毛泽东字润之,李宗仁字德邻,张飞字翼德,诸葛亮字孔明等,都可以看到名与字之间的联系,“泽”与“润”,“仁”与“德”,“飞”与“翼”,“亮”与“孔明”。有些人的名与字的联系很简单,如胡适字适之,李白字太白。所以中国人的名与字之间也代表着一种文化内涵。
    http://cache.baidu.com/c?word=%D0%D5%C3%FB%2C%C3%FB%3B%D3%EB%3B%D7%D6%3B%B5%C4%3B%C1%AA%CF%B5&url=http%3A//www%2Echinaname%2Ecn/name/shownews%2Easp%3Fnewsid%3D3775&p=8439c54ad5c101fc57ee912b13568f&user=baidu古人直呼其名有不尊之嫌名和字也有取其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如:一、王延彬,字表文,审�长子,18岁,�卒,继任泉州刺史前后达26年。任内军民富足,歌舞升平,“文物为十国之冠”。彬,文雅貌;字表文,与名义近,互为补充。二、陈洪进,字济川,仙游人,留从效部将,以才勇闻。从效卒,洪进继任清源军节度使,主政泉、漳;宋太宗时献泉、漳两地,授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洪,大水;济川,即济水,古水名。《水经注·济水》:“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字与名义相近。三、曾公亮,字明仲,泉州人,宋名相。其名“亮”与字“明”意义相同,立德明志,表其光明正大的胸襟。四、陈从易,字简夫,泉州人,官至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字与名义近,简(简单)、易(容易)文字上常连结一起。
    名和字还有取其意义上相反的。如:一、朱熹,字元晦,婺源人,南宋教育家、理学大师,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数次来泉讲学、创建书院。“熹”,义即天亮、光明;“晦”义为夜晚、昏暗。名与字恰成反义。二、康朗,字用晦,惠安人,明副都御史,为官“严正如包孝肃(包拯),忠诚如司马君实(司马光)”。其名“朗”(明亮)与字“晦”(昏暗)以反义相对。三、张瑞图,字无画,晋江人,明宰相,擅长书法和山水画。其名“瑞图”,意为“吉祥之画”,却反其义取字“无画”。
    古人取字,通常是一名一字,但个别的也有一人数字的。如: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字景元,又字景希,更字希元;明刑部左侍郎詹仰庇,安溪人,字汝钦,又字尔钦;明福建提督万正色,泉州人,字惟高,又字中庵。
    古人取字,常在字前(或字后)加“伯、仲、叔、季”等表示排行次第。如: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宰相留正,永春人,字仲至,字冠以“仲”,表示其排行;曾公亮,宋楚国公曾会的次子,字“明”后加“仲”,表其排行居次;王审(�,兄潮,弟审知,排行第二,故在字“都”前冠以“次”。有时,男子还在字后加“夫、甫、父、子”等表示性别。如:古代泉州名人,明“清源学派”理学宗师蔡清,字介夫;明思想家李贽,字宏甫;宋宰相梁克家,字叔子。
    唐代以后,有地位的人除了名和字以外,还盛行取“号”之俗。号是人的别称,和名、字大多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名和字是父母所定,无法体现自身所得,于是达官显贵、学者文人常以自取别号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理想、旨趣、性情、癖好、专长和处境。如:宋泉州知州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明状元庄际昌,晋江人,字景说、号羹若;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安人,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清宰相李光地,安溪人,字晋卿、号厚庵。而朱熹有晦庵、晦翁、豚翁和沧州病叟,号达4个之多;李贽也有卓吾、温陵居士、龙湖叟等3个别号。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本人号千杯居士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姓”区分了一个人所属的氏族血统;“名”为生养父母等长辈所取,寄托了祖辈的期望并具有个体识别的功用;“字”是对“名”的内涵的补充和延伸;“号”是对“字”的进一步解释,适宜自勉、自励。

  • 明代升官表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宋朝收回节度使兵权,节度使后来只是荣誉称号,只发奖状不给实权。元代废除。
    作者: 城市猎人发布日期: 2004-10-17 18:05:32
    宋朝官职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平民-秀才-举人-进士-翰林院编修(必须,不进翰林院就没有入阁的资格)-任职别的部门-某部的侍郎或尚书-内阁次辅-首辅。
    当时没有捐官,而且捐官也不能捐进内阁,所以必须走科举的路。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 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