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延长寿命

  • 带您看《黄帝内经》长寿者养生的秘诀-上古天真论篇

    养生的秘诀——上古天真论篇" img_height="758" img_width="1348" data-src="//m.bhcbp.com/m//imgq8.q578.com/ef/0425/1eeaf28316cd6fe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的首篇;上古,即上古时代,这一 历史 时期并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间。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它是个与当今时代相对应的概念。

    《黄帝内经》秉持道家的思想、认为上古时代是人类道德水平最高和最合乎理想的时期,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符合 养生 之道因而能够长命百岁,尽享天年。天真,即天赋予人的真精真气,上古之人懂得保养精气,能够做到让形体与精神活动协调一致,这正是 养生 之道的核心要义。

    本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论述上古之人的 养生 之道,并通过对比指出现今之人早衰而不能长寿的原因;二、揭示人类生、长、衰、老的过程和规律,并指出这一过程的长短以及人的生育功能的好坏,关键取决于肾气的盛衰;三、论述、至人、圣人和贤人四种人不同的 养生 方法和各自所达到的境界。
    养生的秘诀——上古天真论篇" img_height="622" img_width="1106" data-src="//m.bhcbp.com/m//imgq8.q578.com/ef/0425/548187396088a002.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古代的轩辕黄帝,一生下来就异常聪明,年龄很小时就能言善辩,幼年时就具备很强的领悟能力,长大之后,敦厚而勤勉,到成年的时候,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养生的秘诀——上古天真论篇" img_height="634" img_width="1000" data-src="//m.bhcbp.com/m//imgq8.q578.com/ef/0425/4e3d4e199ddaca57.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刚过五十,动作就显得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还是今天的人们不懂得 养生 之道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大多懂得 养生 之道,能够取法于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和调和,饮食有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既不过度操劳,又不会过度行房事,形体和精神都保持得很好,能够协调统一,因此能够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把酒当成水,豪饮而没有节制,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当作常态,醉酒后还勉强行房事,纵情声色,以致精气衰竭,真气耗散。他们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强盛,不善于调养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快乐,违背了人生的真正乐趣,起居作息没有规律,所以年龄刚过五十就衰老了。

    上古时期通晓 养生 之道的圣人教导人们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保持内心的清静安闲,消除私心杂念,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而不耗散,疾病就不会发生。因此,人们心志清净安闲,清心寡欲,心境平和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但不感到疲倦,体内真气和顺,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人们不管吃什么食物都感觉甜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舒服,乐于遵从 社会 的风俗习惯,无论 社会 地位是高还是低,互相之间都不会羡慕和嫉妒,人们日渐变得自然朴实。所以,任何不正当的嗜好都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任何淫乱邪侈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性。不管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明的还是不贤明的,都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费心忧虑,这十分符合 养生 之道。

    人们之所以年龄超过百岁而行动不显衰老,正是由于他们的 养生 之道完备而无偏颇。
    养生的秘诀——上古天真论篇" img_height="882" img_width="1320" data-src="//m.bhcbp.com/m//imgq8.q578.com/ef/0425/5421c7fe58603e68.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黄帝问:人年老之后就不能再生育,这是精力衰竭导致的,还是自然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呢?

    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就开始旺盛,乳齿更换,头发生长。十四岁时,能够促进生殖机能的天癸开始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女子就具备了生育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平和充盈,智齿生出,身高长到最高点。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这时身体最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的气血逐渐衰竭,面容开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的气血开始衰退,面容枯槁,头发逐渐变白。到了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衰弱,太冲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弱,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就丧失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头发开始生长,乳齿更换。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开始成熟,精气充盈而能外泄,如果男女交合,就可以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平和充盈,筋骨强健有力,智齿长出,身高也长到了最高点。三十二岁时,筋骨粗壮,肌肉充实。四十岁时,肾气衰弱,开始脱发,牙齿也开始干枯。四十八岁时,人体上部的阳明经气逐渐衰竭,面容憔悴,两鬓开始变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脉迟滞,手脚运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减少,肾脏衰弱,牙齿和头发脱落,形体和神气都非常衰弱。肾脏是用来调节水液的,它接受并储藏其他脏腑的精气。因此,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向外排泄精气。男子年老以后,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衰疲无力,天癸枯竭,所以发鬓斑白,身体沉重,脚步不稳,不能再生儿育女

    黄帝问:有的人年纪已经很老,却仍然能够生儿育女,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他的天赋超过常人,气血经脉还能畅通,而肾气有余。虽然这样的人还有生育能力,但是就通常而言,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就枯竭了。

    黄帝问:通晓 养生 之道的人,年龄达到一百岁左右的时候,还能够生育吗?

    岐伯说:通晓 养生 之道的人,可以预防衰老,保全形体,所以即使年事已高,也仍然能够生育子女。
    养生的秘诀——上古天真论篇" img_height="491" img_width="745" data-src="//m.bhcbp.com/m//imgq8.q578.com/ef/0425/95749b324ca178a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被称为“”的人,他们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吐故纳新,吸收天地间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以保持精神内守,使身体与精神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所以能与天地同寿,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样的人,因得道而长生。中古时代,有被称为“至人”的人,他们具有淳朴完美的道德品质,能全面地掌握 养生 之道,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顺应四时的变迁,远离世俗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保全精神,悠游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听直达八方之外。这就是能够延长寿命、强身健体的人,这种人也可列入“”的行列。

    其次有被称为“圣人”的人,他们平和地安居天地之间,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爱好与世俗 社会 的习惯相适应,没有恼怒埋怨的情绪,行为不背离世俗的一般准则,但举止也不受制于世俗的规矩。他们在外不使身体因为事务而疲劳,在内不使思想背负过重的负担,以安逸、快乐为目的,过得悠然自得就会满足,所以他们的形体不容易衰惫,精神不容易耗损,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被称为“贤人”的人,他们效法天地的变化规律,观察日月的运行,分辨星辰的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四时的变化调养身体,追随上古,使生活合乎 养生 之道。这样的人也能让自己的寿命得到延长,使之接近天寿。

    :至真之人,指 养生 修养最高的一种人。至人:修养很高,仅次于的人。

    《上古天真论》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是对内经创作来源及其特点补充说明:医之始,自远古,是寓黄帝和岐伯谈论如何达到 健康 与长寿目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论述了从上古天性自然之真而毫无人为之杂的古人能活百岁而动作不衰与不知 养生 之道半百而衰的具体原因,其次谈及人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强调肾气、正气、真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最后列举了、至人、圣人、贤人等理想的人生意境。

  • 道家养生功的简介

    道家养生功,是老子创始的,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至元代丘处机祖师创立道教龙门派,经十二代传到牛金宝。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这是本功区别于其他气功的根本之点,也是它有特殊养生功效的原因所在。所以道家养生功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道家养生功的简介。

    道家养生功

    道家养生功的基本信息

    道家养生功[1]既能使人转弱为强,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驱除疾病,恢复健康,而且能补脑养神,增长智慧。例如,“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宰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

    道家养生功的主要功能

    如果说养生功百病皆治,那是过分夸大其作用。但经证明,练好养生功只有百益而无一害。其具体功能有以下个方面:

    1.补脑养神。静养功的入静,首先受益的是大脑中枢神经。当心定念止入静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抑制和休息,这样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得到补养,从而加强和大了中枢机构的指挥功能,起到补脑养神的作用。

    2.固精养炁。养生不固精,结果一场空。只知守死精,不会精化炁,止水易生腐,此为养生忌。养生功法中的固精,是为了精足而下手炼精化炁,炁足而炼炁化神,神足炼神还虚。即使达不到高深程度,也能自然地收到精化炁、炁养神的效果。精旺炁足则神灵。只有具备充沛的精力,能产生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健壮身躯,才是摧不倒、拖不垮的铁汉。固精养炁正是为筑基炼己奠定基础。

    3.调息理炁,扩大肺活量。中医学有“肺为百脉之总,位居诸脏之上”之说。肺的一呼一吸,是机体自然的吐故纳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谢,是机体本身内部的自然规律。养生功的调理呼吸(息),要求深、细、长、匀。这样自然会加强和壮大机体内部运动的力量。

    4.调节五脏。养生功的修炼是要使人的机体五行相生,阴阳调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生津。津液多则食欲强,食欲强则肾水足,肾水足则七宝(即涕、唾、津、精、气、血、液)全,七宝全则五脏和,五脏和则内病除。故养生功对医治心脏病、脾胃病、肺病、肝炎、肾亏肾寒,以及各种慢性病有独到之处。

    5.清神明日。五脏之精华聚于二目(白眼珠属肺,黑眼珠属肝,瞳仁属肾,大眼角属心,小眼角属脾)。二目是心灵的窗户。古称二目为日月,又为金公木母、金乌玉兔。又称人之灵在脑,其机在目。二目的名目繁多,不可枚举。在修炼道家性命双修功的整个过程中,人的二目肩负着最艰巨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如含眼光、返观内照、回光返照、久视、运行日月、大小周天、运河车、转**以神驭气等,都必须借它的神威来达到预想的效果。功纯者不仅耳不聋、眼不花,而且一直到老日光炯炯,神清目明。

    6.舒盘活血,通盘活络。养生功中的开通奇经八脉、干沐浴等功,不但能使百脉流通,筋舒络活,而且能保持皮肤润泽有光,防治脉管炎等病。

    7.久炼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长夜失眠、梦遗滑精、阳瘘肾虚、身体虚弱等症有独特的疗效。

    8.久炼养生功不但能改变身体素质,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素质,还能开阔人的视野、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的智慧才能,化愚为贤。

    9.修炼养生功而持之以恒,就能运用四步下手炼精化炁,收到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再进一步深造,倘真的达到十三步,就会出现奇迹:白发变黑、齿落重生、藏相、返老还童,并能出现特异现象。

    道家养生功的主要类别

    这里所说的养生功法的类别,是专指千峰派继承道教龙门派所传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方法的种类,即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不涉及其他门派的气功。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当然也必须有所区别。

    童真之体,完整无缺,就没必要再补。因此,对于童子功仅有其名而已。

    成年人(十六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的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法,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有其各种原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工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老年人(六十岁以上),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炁将枯,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此时修持要用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敲竹斗龟”的法子,将睡龟唤醒,使其焕发青春,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以上我介绍的养生功法的类别,只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四种。

    道家养生功的理论基础

    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生一,即无极;一生二,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八卦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八卦是伏羲所画,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方位则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巽西南、震东北、兑东南、艮西北。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所画,即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乾父为天为老阳,坤母为地为老阴,震属木为雷又为长男,巽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中男,离为火为中女,艮为山为少男,兑为泽为少女。道家所谓的抽坎填离,使后天返先天,就是抽出坎中的一阳,填到离中一阴里去。原来后天的离南坎北,就变成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这就是道家的所谓抽坎填离,又谓坎离交垢,使后天返还先天。

    具体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无极,又谓先天真一之炁。俗说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说成是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个小天地,看成是由无到有,由生到死的过程。并且通过运用功法延长寿命,推迟衰老的过程,甚至做到返老还童。那么道家的功法是怎样使人返老还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进行论证的。当人在母腹中十月胎圆、瓜熟蒂落,降生后体软如绵,其象属坤。脐带一剪,先天炁断,后天气由口鼻而入;两眼分开,舌亦不接任督;性带气上移于心,命带气下人于肾,性命相距八寸四分(传统说法);元神失位,识神掌权;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终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历三十二个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铢。从一岁至两岁零八个月生一阳,长元炁六十四铢;至五岁零四个月生二阳,又长元炁六十四铢;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三阳;至十岁零八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四阳,至十三岁零四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五阳;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六阳,体变纯阳,共长元炁三百八十四铢合一斤之数(其中包括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钵)。月圆必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阳极阴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到十六岁(这里是指男子;女子为十四岁)身俱六阳,在卦为乾为天姤,六交皆阳。阳极阴生,月圆必缺,盈满则溢,即是破身的年龄。当元身已破,元炁下泄,从十六岁起,每历九十六个月,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从十六岁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如此类推,从二十四岁至三十二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又生一阴,二阴出现;至四十岁又生一阴,三阴出现;至四十八岁又生一阴,四阴出现;至五十六岁又生一阴,五阴出现;至六十四岁又生一阴,六爻皆阴,至此三百八十四铢元炁耗尽。

    古人将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从无到有,直到六十四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八八六十四卦,在人是由一岁至六十四岁。三百八十四爻的阴阳变化,则成为人身上三百八十四铢元炁的消长过程。所以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间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这就是养生功的理论基础。

    老子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为道家著书立说的理论根据。相传老子传道于金母,金母传于白云,白云传于王玄甫。另一说:老子传于王玄甫。

    王玄甫

    又名王少阳(另一说是李凝阳,即李铁拐),东华帝君,后称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人。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传的功法。遂隐于昆嵛山烟霞洞,修养性命。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

    钟离权

    ,复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又名汉钟离,咸阳人。全真道尊为正阳帝君,是北五祖之一。后将全套道家养生功法秘诀传于辽进士刘操即刘海蟾、唐进士吕喦即吕洞宾。

    刘海蟾

    又名刘操,字昭远,北京宛平县人,为辽进士。后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遇正阳帝君度化,遂弃官而去,隐于华山、终南山。后将养生功法传于张伯端。

    张伯端

    ,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自幼聪慧,少中进士。精通三教经典,及医卜、战阵、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师事刘海蟾,并得刘海蟾传授周天火候、大丹秘诀养生功法。为正一派创始人,南五祖的初祖,著有《悟真篇》流传于世。后将金丹秘诀传于石泰。

    石泰

    ,字得之,号杏林,江苏常州人。精于医理,常以医药救人,不受其谢,惟愿植一杏树,久遂成林,故人称石杏林。后得张伯端授金丹秘诀,成为南五祖第二代。著有《还元篇》流传于世。下传薛道光。

    薛道光

    ,字太源,又名式,四川阆中人。初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后转为道士。喜金丹导养。宋徽宗崇宁五年得石杏林传授金丹秘诀,成为南五祖第三代。著有《还丹复命篇》、《丹髓歌》流传于世。下传陈楠。

    陈楠

    ,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县人。以盘栊箍桶为业。后得薛道光传授金丹秘诀。常捻土疗病,故人送外号陈泥丸。后归隐罗浮山,为南五祖第四代,著有《翠虚篇》流传于世。下传白玉蟾。

    白玉蟾

    ,南宋道士,又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海南岛琼山人。12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更长于书画。因任侠杀人,亡命于武夷,改装道士,浪游华南各地。著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为南五祖第五代。以上是道家正一派,又称紫阳派之南五祖。

    吕喦

    ,字洞宾,号纯阳子,又称孚佑帝君,自称回道人,籍贯京兆,一说是河中府永乐县人。传说唐懿宗咸通三年64岁进士及第。后游长安遇钟离权,经过“十试”,乃授予“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其理论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改丹铅黄白之术为内功,改剑术为断除贪嗔痴爱欲和烦恼的智慧,对北宋的道教发展影响甚大。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又相传为人仙之一。传说其化身将大丹秘诀传于王重阳。

    王重阳

    ,金代道士,全真派创立者。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改名得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威阳人。出身豪门,应武举,中甲科。遇仙人吕洞宾,传以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于是弃妻离子,云游终南山一带。金世宗大定元年,在南时村穴居,名其穴为“活死人墓”。后往山东昆嵛山(在今山东牟平东南)。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师事之,题其庵名曰“全真”,凡从其学者都是全真道士。继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传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提倡全神炼炁、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书传于世。其弟子马钰即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后世称为北七真,又各立门派。

    马丹阳

    (1123-1183),原名仆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弱冠能诗。擅针灸疗法,有马丹阳神针八法之称。金大定七年七月王重阳到宁海传道,马丹阳与妻孙不二师事之。王重阳见其夫妇求道心诚,遂将内丹秘诀传于二人。马丹阳立遇仙派,孙不二立清净派。马丹阳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孙不二著有《不二元君法语》,流传于世。二人同为北七真之一。

    刘处玄

    ,字通妙,号长生,山东掖县人。少为屠户,金大定九年从王重阳学道,后立随山派。著有《仙乐集》、《至真语录》、《道德经注》、《阴符演》、《黄庭述》等流传于世。

    谭处端

    ,原名玉,号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号长真子。山东宁海人。传说身体瘫痪,针药无效,闻重阳自终南山来,扶杖往谒,欲求治疗之法。重阳闭门不纳,乃坚守终夕。其门忽然自开,重阳大悦,以为是“仙缘”所契,乃召之同衾而眠。次日清晨下床,旧疾遂愈。因乞侍左右,终身不退。重阳以仙术相授。后立南无派,为北七真之一。又传谭平常爱书“龟蛇”二字,习而不已,妙将入神,有飞腾变化之状,时人争相收藏,视为珍品。著有《云水集》传于世。

    王处一

    ,号玉阳,又号华阳子,山东宁海人。师事王重阳,居昆嵛山烟霞洞修炼,为全真道嵛山派创始人。金章宗召见,问其何以能前知?答曰:镜明能鉴物,此自己灵明之妙耳。著有《云光集》、《清真集》传于世。为北七真之一。

    郝大通

    ,自称太古道人,号大通,又号广宁子,宁海人。明周易,善卜筮。后从王重阳学道,为全真华山派创立者。世称“广宁”。为北七真之一。著有《太古集》、《太易图》等传于世。

    道家养生功的其他资料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 修道可以长生不死吗? 道教“长生不死”的修行秘诀!

    长生不死,这是人们追求人生幸福的终极的盼望。

    古代的人曾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试行过种种的方法:他们或者吃露水、喝空气,在每天指定的时刻对着太阳或天空做深呼吸运动:或者服食一种象征清洁的植物或矿物,如像菊、玉、黄金、丹砂等;或者只求身轻飞举,连五谷都不吃了,单喝空气,吃仙药;或者一面吃仙药,一面研究房中术。

    那性急一点的,就采用了“顿”的办法,一场火一把剑,自焚自砍,送灵魂上了天空,以为从此会住在天国的乐园里,永生不死了。他们用上述的种种办法来寻求长生,偶或对身体健康也小有补益(如做深呼吸运动),但往往不免走入魔道,结果倒招致了短命。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李庆远 (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李庆远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庆远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1933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

    李庆远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

    长生总诀: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能解此十道,始足以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邈邈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寻头觅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至于练性,如理瑶琴。促则弦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调美。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钢铁得中,则剑利矣。真旨如此。练真性者,易深体而曲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能守敬信,即是圣贤仙佛。 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信。 可见圣人亦从此下手。

    断缘者,断尘缘也。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般聪明,皆为所蒙。 凡人不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于是乎而纭纭扰扰,尘缘绕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此大忌也。古人云: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徳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蒙于心,则尘缘自断。古人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静则生慧,动则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日远。若能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心与道合,名曰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睛。归根定睛之后,其心泰然。

    内无所看,外亦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与时常息,此为上智。夫心犹眼也,纤尘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愈深,易随起随治,务令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往坐卧,应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继续安养,勿令烦恼,少得安逸,渐渐驯狎,惟益清远,此乃收心之道也。

    简事者,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 如食中珍错,衣中绫罗,财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简事之旨,如是而已。

    (真观)一寐一餐,损益寄之。一言一动,福祸随之。能先见者,时刻防微杜渐,而消之于无形。然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亦虚怀受之。勿以妨心,生烦躁,自病其心。最难除者,莫过色欲。当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见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故曰真观者,达人之先觉也。

    夫定者,出俗之报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事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不定。故称之为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自生。慧生于本性之固有,故曰无光。因心乱而昏,心静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伤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难。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庄子曰: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养,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备矣。

    知此十道,则长生之诀尽其秘。能如此,则陆地神仙不难致矣。

    结 语

    抛开肉身,

    成就法身纯阳,

    身外有身。

    即使肉身毁灭,

    也可坐脱立亡。

  • 天人道寿命

    天人道寿命一般是几万年。在天道中有几种方法可以延长寿命,第一就是王母的蟠桃,还有镇元大仙的人参果、太上老君的仙丹、金蝉子转世的唐僧肉,这些在仙界中都是稀缺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儿都是小说里的描述。

    三界六道

    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六种,而“色界”与“无色界”的众生均属于天人道,称为“六道”。

    奈何桥的两边有六个原道,发出各色光芒,亡灵根据10殿阎王审判结果通往六个去处,这便是六道轮回。其中上三道为:天人道、人道、阿修罗道,下三道为: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

  • 道家养生方法

    成年人(十六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的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法,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此时修持要用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敲竹斗龟”的法子,将睡龟唤醒,使其焕发青春,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道家养生功功效及传承

    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和《阴符经》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

    道家养生功既能,且能返老为少;不但可,恢复健康,而且能,增长智慧。例如,“收心求静”一法,可使大脑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调整,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有独到的功效,久练可使人神清目明,智力得到恢复和开发;“开通奇经八脉”一法,可舒经活络,使百脉畅通,保持皮肤润滑光泽,对关节炎、脉管炎宰多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田精关门”一法,可使人精足肾健,精力旺盛,对梦遗滑精、阳痿肾虚等病有独到的疗效。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是春秋时代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为道家著书立说的理论根据。相传老子传道于金母,金母传于白云,白云传于王玄甫。另一说:老子传于王玄甫。 又名王少阳(另一说是李凝阳,即李铁拐),东华帝君,后称北五祖之第一祖。汉代人。生有奇表,幼慕真风。白云上真见而爱之曰:天上谪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全套道家秘而不传的'功法。遂隐于昆嵛山烟霞洞,修养性命。后传其道于正阳帝君钟离权。

    理论依据

    养生功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一个“道”字。道是什么呢?老子《道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又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大无所不包,其细无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生一,即无极;一生二,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八卦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八卦是伏羲所画,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方位则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巽西南、震东北、兑东南、艮西北。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所画,即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乾父为天为老阳,坤母为地为老阴,震属木为雷又为长男,巽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中男,离为火为中女,艮为山为少男,兑为泽为少女。道家所谓的抽坎填离,使后天返先天,就是抽出坎中的一阳,填到离中一阴里去。原来后天的离南坎北,就变成先天八卦的乾南坤北。这就是道家的所谓抽坎填离,又谓坎离交垢,使后天返还先天。

    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无极,又谓先天真一之炁。俗说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说成是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个小天地,看成是由无到有,由生到死的过程。并且通过运用功法延长寿命,推迟衰老的过程,甚至做到返老还童。那么道家的功法是怎样使人返老还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进行论证的。当人在母腹中十月胎圆、瓜熟蒂落,降生后体软如绵,其象属坤。脐带一剪,先天炁断,后天气由口鼻而入;两眼分开,舌亦不接任督;性带气上移于心,命带气下人于肾,性命相距八寸四分(传统说法);元神失位,识神掌权;自少而壮,壮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终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三十二个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铢。从一岁至两岁零八个月生一阳,长元炁六十四铢;至五岁零四个月生二阳,又长元炁六十四铢;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三阳;至十岁零八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四阳,至十三岁零四个月,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五阳;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生六阳,体变纯阳,共长元炁三百八十四铢合一斤之数(其中包括天地正气三百六十铢,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钵)。月圆必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阳极阴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到十六岁(这里是指男子;女子为十四岁)身俱六阳,在卦为乾为天姤,六交皆阳。阳极阴生,月圆必缺,盈满则溢,即是破身的年龄。当元身已破,元炁下泄,从十六岁起,每历九十六个月,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从十六岁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生一阴;如此类推,从二十四岁至三十二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又生一阴,二阴出现;至四十岁又生一阴,三阴出现;至四十八岁又生一阴,四阴出现;至五十六岁又生一阴,五阴出现;至六十四岁又生一阴,六爻皆阴,至此三百八十四铢元炁耗尽。

    古人将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从无到有,直到六十四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八八六十四卦,在人是由一岁至六十四岁。三百八十四爻的阴阳变化,则成为人身上三百八十四铢元炁的消长过程。所以说,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间尽性命之理,寓养生之道。这就是养生功的理论基础。

    功能

    如果说养生功百病皆治,那是过分夸大其作用。经证明,练好养生功只有百益而无一害。功能有以下个方面:

    1.补脑养神。静养功的入静,首先受益的是大脑中枢神经。当心定念止入静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抑制和休息,这样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得到补养,从而加强和大了中枢机构的指挥功能,起到补脑养神的作用。

    2.固精养炁。养生不固精,结果一场空。只知守死精,不会精化炁,止水易生腐,此为养生忌。养生功法中的固精,是为了精足而下手炼精化炁,炁足而炼炁化神,神足炼神还虚。即使达不到高深程度,也能自然地收到精化炁、炁养神的效果。精旺炁足则神灵。只有具备充沛的精力,能产生超人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具备吃大苦耐大劳的健壮身躯,才是摧不倒、拖不垮的铁汉。固精养炁正是为筑基炼己奠定基础。

    3.调息理炁,扩大肺活量。中医学有“肺为百脉之总,位居诸脏之上”之说。肺的一呼一吸,是机体自然的吐故纳新。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谢,是机体本身内部的自然规律。养生功的调理呼吸(息),要求深、细、长、匀。这样自然会加强和壮大机体内部运动的力量。

    4.调节五脏。养生功的修炼是要使人的机体五行相生,阴阳调和,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内生津。津液多则食欲强,食欲强则肾水足,肾水足则七宝(即涕、唾、津、精、气、血、液)全,七宝全则五脏和,五脏和则内病除。故养生功对医治心脏病、脾胃病、肺病、肝炎、肾亏肾寒,以及各种慢性病有独到之处。

    5.清神明日。五脏之精华聚于二目(白眼珠属肺,黑眼珠属肝,瞳仁属肾,大眼角属心,小眼角属脾)。二目是心灵的窗户。古称二目为日月,又为金公木母、金乌玉兔。又称人之灵在脑,其机在目。二目的名目繁多,不可枚举。在修炼道家性命双修功的整个过程中,人的二目肩负着最艰巨最复杂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如含眼光、返观内照、回光返照、久视、运行日月、大小周天、运河车、转**以神驭气等,都必须借它的神威来达到预想的效果。功纯者不仅耳不聋、眼不花,而且一直到老日光炯炯,神清目明。

    6.舒盘活血,通盘活络。养生功中的开通奇经八脉、干沐浴等功,不但能使百脉流通,筋舒络活,而且能保持皮肤润泽有光,防治脉管炎等病。

    7.久炼养生功,对于神经衰弱、长夜失眠、梦遗滑精、阳瘘肾虚、身体虚弱等症有独特的疗效。

    8.久炼养生功不但能改变身体素质,也能改变人的精神素质,还能开阔人的视野、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增长人的智慧才能,化愚为贤。

    9.修炼养生功而持之以恒,就能运用四步下手炼精化炁,收到推迟衰老、延长寿命的效果。再进一步深造,倘真的达到十三步,就会出现奇迹:白发变黑、齿落重生、藏相、返老还童,并能出现特异现象。

    排除练功方法不对之外,应是执念过重的易象。控制不住自己的气 上冲头顶 必须停止你用什么方法? 如果练功时再出现此类感觉 将双手交叉放于丹田 感觉自己的丹田是一个能量场 将头顶之气收于丹田内 待不适感消退将丹田之气再放出 不过你还是别练了。

    简单易学的八种道家养生术

    拍打头颈法

    功效:此健身方法可防治头晕、头痛等头部疾病,有延缓脑力衰退、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练习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举起双臂,用双掌同时拍打颈部,左手拍打左侧颈部,右手拍打右侧颈部。先从后颈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颈部,这样反复拍打5~8 遍为一次。每日晨起与临睡前可各做一次。

    踮脚健身法

    功效:这种方法适合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缓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胀、乏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练习方法:将脚跟抬起,脚后跟离地面约1 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为1 次,1 秒钟内不得多于1 次,30 次为1 组,休息5~10 秒钟。每次锻炼1~2 分钟,每天锻炼3~5 次。要注意锻炼时抬高脚后跟不能超过1 厘米,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反而还会引起脚掌的疲劳。

    大呼大吸法

    功效:这是一种以扩大肺活量为主的呼吸法,类似深呼吸,能调动机体的内气,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练习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种古代吐纳、导引法。具体的方法是用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或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尽量延长时间,并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发出较大的声音,所以称为大呼大吸法。

    太乙站桩功

    功效:根据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桩增肥,中桩减肥,低桩练武。收势为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内),用力收腹提肛,脚趾抠地,收缩肌肉,可防治便秘、痔疮。

    练习方法:舌头抵上颚,提肛,双手抱圆放在胸前,双腿弯屈,调整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坚持半小时。

    女性驻颜法

    功效:经常这样做,可以让皮肤变得光滑、滋润,对改善皮肤问题很有帮助。

    练习方法:双手对搓,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手搓热后捂在脸上,保持1 分钟,想象皮肤变得光滑了, 再自内而外划圆,感觉要好像抚摸在丝绸上一样。同时以意念配合。

    三种道家太一导引术

    1、夹鼻

    深吸一口气后,闭口,用双手掌缘夹住鼻部,向外出气,待气灌到内耳膜充满后,将双手突然放开,同时鼻喷气,使气到两眼、两耳、口腔、两鼻孔,做9 次。

    功效:七窍通畅,气血流通,平衡机体,给大脑加压,加强五官功能锻炼,增强对外界不适气候的免疫力,预防感冒,清醒头脑,治疗鼻炎等鼻部疾病。

    2、梳顶

    十指如耙,如梳头状从前发际梳到后发根,路线:从前额的“上星穴”到头顶的“百会穴”,从后脑“风府穴”到“大椎穴”。然后左右梳顶,前后左右各9 次。

    功效:可以使百脉调和,改善头部末梢血液循环和大脑供血,活跃大脑生理功能,消除疲劳,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增强记忆力,同时可以乌发、黑发,防止发根脱落。

    3、拉耳

    将双掌根用力挤压耳部,不留一丝缝隙。然后猛然拉开,能有开啤酒瓶一样的“砰”声,反复9 次。

    功效:可以增强听力,治疗耳鸣和中耳炎,同时对激发、开发小脑,使骨髓充足,产生很好的功效。如果拉耳时耳部里面有隐痛,说明耳有潜在的病因,要坚持做。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