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甲骨占卜筮数1~5,易经是多少卦多少爻
甲骨上很多占卜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当时的商朝人如何看待这样的结果...
商代进行甲骨占卜的的简单程序是:卜人向神倾诉欲占卜的事项,然后烧灼甲骨,取得“兆”。而后贞人根据“兆”作出判断。如果商王参加了这次占卜,就由商王根据“兆”和贞人的判断,得出最终结论;如果商王没有参加这次占卜,就由贞人的判断为最终意见,并由贞人将结果报告给商王。而且在商代占卜活动中,特别是殷商前期大多数情况下,商王并不参与具体的占卜事务, 往往由贞人全权负责。
根据占卜流程,我们发现贞人在占卜中有很大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来源是什么呢?在商代后期,很可能是来自于商王的委托;但是前期很可能是贵族参政的传统所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商王与贞人的权力斗争。从现存甲骨文来看,商王占卜不验的情况多出现于商代前期,可见这一现象是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甲骨占辞(对“兆”的判断)、验辞缺失的情况,一种理解是商王和贞人的斗争获胜,基本控制住了贞人集团,从而垄断了最终解释权,对于不验的情况可以不记载在甲骨之上,“为尊者讳”;另一种解释是贞人失掉了把自己的占断意见刻在甲骨上的权利,而只能记载在其他载体上;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炫耀性卜辞的说法,即省略占辞只刻商王最终的验词,以神秘主义的方法来强化商王的权威性。
甲骨占卜是商代神权统治的一种形式,但是却不是唯一的神权决策方式,往往还要用筮来参照。但是卜筮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发现了卜筮结合的实物证据,一方面文献记载又认为“卜筮不相袭”,唐孔颖达疏 《礼记· 曲礼上》的时候提出:“一则大事、 小事各有所施 ,不得因龟卜小事 , 因蓍筮大事也 ; 二则筮不吉 , 不可复卜 , 卜不吉 , 不可复筮也。”
甲骨卜辞的殷墟遗址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殷墟甲骨的甲骨文简介
【汉语拼音】Yinxu Jiagu
【中文词条】殷墟甲骨
【外文词条】Oracle Bones from the Yin Ruins 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所刻文辞因系记述占卜事项,故称卜辞。自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1年在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发现一批丰厚的甲骨材料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属于“非王卜辞”,占卜主体是“子”,而非“王”。此观点学者已达成共识,认为是子系商王族之子辈,但具体指哪一贵族人物,则有孝己、子、子敖等多种意见。关于非王卜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由伊藤道治、李学勤等学者提出,但由于非王卜辞较少,一直有学者对其存在表示怀疑,花东甲骨的发现确认了非王卜辞的存在,同时也为解决非王卜辞与王卜辞之间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契机。
一到十二的甲骨文怎么写
甲骨文中的十进制记数法
1)大衍筮法:得变爻9、6的几率25%,不变爻8、7的几率75%。 铜钱占卦:得...
大衍古之筮法,初玩自有体会,不可渺言几率。
简化铜钱占卦,求之看演自如,实战才能解答。
缺乏实战反馈,皆是自家炫耀,这里何以论证
易经蓍草占卜
没有余数,就把最后那个作为,这次的“数”,不要按0算。
原始“文王卦”的推演成卦方法
原始“文王卦”的推演成卦方法,不太实用,摆了2卦,就要30分钟,手脖子都疼了,只给大家看看,建议还用六爻和梅花。因无蓍草,我用的是扑克,同理。
占筮演卦方法探究
易经占筮推演取卦方法通常有“文王卦”和“金钱课”等。“文王卦”是古代最常用的演卦方法,由于其演算过程颇为复杂、费时,所以后来一些专门从事占卦相命的江湖术士便发明了一些简易的演卦方法,如“金钱课”等。但是,无论是从史料记载还是历代易学家的考证,“文王卦”无疑是易经占筮推演取卦的正宗之古法。
一、“文王卦”的推演成卦方法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系辞传》
占筮工具:源于同一棵蓍草的蓍草茎五十根。演卦时抽掉一根,只用四十九根。具体演卦过程如下:
先用两手将参与演卦的四十九根蓍草茎任意一分为二,其中左手一份象“天”,右手一份象“地”。接着,从右手任取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小指间,用以象“人”。这样就形成天、地、人“三才”的格局。然后,以四根为一组,先用右手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再以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一组一组地分数完后,两手中的蓍草茎余数必有一定规律:左余一,则右余三;左余两,则右亦余两;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亦余四。这时,将左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间,右手所余蓍草茎置于左手食指与中指间。这样,左手指缝间的蓍草茎余数(包括一开始置于无名指与小指间象征“人”的那一根)非五即九,故去除余数后的蓍草茎数必为四十四或四十。到此为止,完成了蓍草演算的第一步,古称“第一变”。
“一变”之后,去除左手指缝间的余数,又将两手所持的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按“一变”的同样方法和顺序进行演算,即先将四十四或四十根蓍草茎合在一起,然后任意一分为二,并从右手中取出一根蓍草茎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间,再用右手四四一组分数左手中的蓍草茎,然后用左手分数右手中的蓍草茎……。“二变”的结果,左余一右必余两,左余两右必余一,左余三右必余四,左余四右必余三,故两手余数之和非四即八,而两手所持蓍草总数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如法炮制,“三变”的结果,两手所持的蓍草茎总数或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然后以四相除,一爻的商数便显现出来:
36÷4=9
32÷4=8
28÷4=7
24÷4=6
根据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如果商数是“9”则是老阳之数即得阳爻“”;如果商数是“8”则是少阴之数即得阴爻“”;如果商数是“7”则是少阳之数即得阳爻“”;如果商数是“6”则是老阴之数即得阴爻“”。这样,经过三次演变,终于得到一个爻。一个卦共有六个爻,所以总共需要经过十八次的演算变化,将每爻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排列,才能得到一个卦。但是,“三变”之后得到一个爻,有时还要发生变化,即“变爻”。这就是:当商数为“9”或为“6”而成老阳或老阴,根据物极必反的规律,老阳变为阴爻,老阴变为阳爻,这样就会得到另一卦,称之为“之卦”。未变爻的原卦称为“本卦”。如果没有“变爻”出现,即六个爻的商数中没有“9”和“6”,那么就没有“之卦”。
这样,推演过程就全部结束,得到一个六爻“本卦”或加上一个“之卦”。以上介绍的这种占筮取卦方法即为后人所称“文王卦”或“六爻大课”。
然后,根据相应的推论规则对推演所成的卦进行推论(推理解释)。
二、“金钱课”的成卦方法
占筮工具:同一种铜钱或其他硬币三枚。成卦方法如下:
占课者把三枚钱币合在两手中或一竹筒中摇动,然后倾倒在桌上,根据其“字”、“背”情况决出一爻:两字一背为少阳"";两背一字为少阴"";三背为老阳"",之卦变爻为阴"";三字为老阴"",之卦变爻为阳""。
这样,经过六次倾倒,便得到一个六爻大卦(或包括变爻后的之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