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蓍草求卦,周易第四十一卦求事业

易经中用蓍草中怎么卜卦 上面说 取五十跟蓍草 用余下的四十九跟蓍(取一...

取五十根蓍草,先拿出一根来横放到前面,这一根就相当与太极,整个演卦过程中这一根是不动的。把其他四十九根放到一起,然后任意的分为左右两摞,是为太极生两仪。取左边一摞的一根蓍草夹在左手指间,然后把左边的蓍草按照四根一组依次分开,是为两仪生四象,把最后剩下的不足四根的蓍草拿出来,也夹在手指中间,如最后刚好剩四根,就把这四根全拿出来。然后把右边的蓍草也按四根一组依次分开,(右边不用先取一根出来),取出最后剩余的蓍草,不余则取四根,连同左手上的蓍草斜放于旁边,在之后的演卦中这些蓍草就不用了。然后把桌子上分好的四根一组的蓍草全部和在一起,再任意分为左右两摞,取一根左边的蓍草夹在左手,之后的步骤和前面的一样,左右按四根一组分好后,把剩余的蓍草也斜放于旁边不用,然后再把分好的四根一组的蓍草和在一起,再重复一边前面的过程,取完剩余的蓍草后,就看桌子上有几组四根一组蓍草,经过这三次的演卦,如果过程中没有出错的话,分好组的蓍草只会出现六组、七组、八组、九组这四种情况,这就是六爻卦中初爻的爻象。六组代表老阴,七组代表少阳,八组代表少阴,九组代表老阳。老阴和老阳就是动爻。得到初爻的爻象后,把除了代表太极的那一根蓍草以外的其他四十九根蓍草全部和在一起,按照前面的步骤再操作一边,就得到了二爻的爻象,如此继续反复,分别得出三爻、四爻、五爻和上爻的爻象后,卦象就出来了。例如:六次分别得出的组数是778869,爻象就是少阳、少阳、少阴、少阴、老阴和老阳,这就是“山泽损”之“水泽节”卦。

周易蓍草占筮最后几句不懂

36 老阳 变 阴
32 少阴 阴
28 少阳 阳
24 老阴 变 阳
28 少阳 阳
24 老阴 变 阳 倒过来初爻在下;
得的是:水火既济之天山遁卦。

易经中如何求卦

易经中只讲了50根蓍草起卦 康节先生曰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皆可起卦

易经中蓍草占卜到底是怎么回事

蓍草占卜,就是《系辞传》中说的大衍之法。这大致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如何起卦的方法了。具体的情况,你可以直接搜索“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师帮忙看看,《易经》第四十一卦 损 山泽损 艮上兑下

损卦是损中有益之卦,即减其有余,增其不足。
损卦表明人不能只顺从自己的想法,任性为之,应当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做到了诚信,是否辨其是非、分其邪正,是否明于心而验于事,是否真履实践,有始有终。简言之,您现在处在迷茫之际,做出的决定也很不理智,忘掉了您自己的初衷和诺言,虽有海誓山盟和美好的憧憬,但真履实践的太少,只能算是有始无终,有损无益了,所以,一定要坚持初衷,贯彻到底,有始有终方能有益。

易经第四十一卦占卜外遇

解者缓也。 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解就是缓慢的意思,缓慢必定有所失败,所以接着是损卦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41、损卦

山泽损

《损》(下兑上艮) 第四十一

诚信处世客满庭,损刚益柔见虚盈;

心怀若谷守君道,居中怀德利贞行。

不谋私利常得友,知错既改有吉庆;

福寿资粮上苍佑,广结贤臣留美名。

【原文】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hé之用二簋guǐ,可用享。

【译文】损卦,象征减省也,其意主要在损下益上,损刚益柔,损有余以益不足。损卦强调能以诚信为前提,行减损之道,将可获致「大吉祥、无咎害、可合乎正道、并利于往前有所作为」等四项善果。损下益上之道惟在心诚,不必损其过甚,只要心存诚信恭敬,虽微薄之物,亦足以奉献于上。并不要求皆以丰盛之物益上 。

【原文】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可见山下有泽是损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泽水浸蚀山脚为戒,从而制止其忿怒,杜塞其贪欲。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曾文正说:“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又说:“古圣所谓窒欲,即降龙也;所谓惩忿,即伏虎也。释儒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惩忿即吾前信所谓少恼怒也,窒欲即吾前信所谓知节啬也。因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遏欲之难,……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若猩嗜酒,鞭血方休。

损上益下,损外益内。道德之修养在于清静为本、淡泊物欲,故能无为而无不为。欲使内之境界愈高,则务使外之物欲愈少。故曰:损,德之修。孔圣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乃圣人超然物外、安贫乐道至高境界之写照。孔子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淡泊物欲、安贫乐道,无愧为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首。外之物害及内之性灵,使人之情志远离内之宁静平和。故云:损,以远害。《道德经》48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诚乃此理。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