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八字命理,李咏面相为何无晚年
求来年运势,问事业和财运。利何方何业。
可以找我呀
弘一李叔同为什么一定要出家?
弘一,也就是民国著名的文艺家李叔同,1918年,李叔同削发为僧,震惊了民国文坛。林语堂曾说,“这个遗世而独立的人,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了红尘之外去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震动呢?因为李叔同怎么看都不是能够出家的人。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他家算是天津的巨富,五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十几岁家庭变故,和母亲搬到上海生活,他家在上海有钱庄,所以早年生活相当阔绰,加上个人有颇有才学,不久就成了上海滩的风流公子。
我们熟知的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他写的这首歌,这分明是一个深情款款、才气纵横的人。
李叔同在民国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不仅擅长中国古典诗文、书法、金石篆刻、还有西洋的绘画、音乐、话剧、他都领风气之先,几乎每一样都做到了极致。
这样的风流才子突然出家,过上了“青灯黄卷伴古佛”的生活,让当时的人是无比的惊讶的。
那么为什么李叔同一定要出家呢?众说纷纭,无外乎三个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他因为家境逐渐破败,心灰意懒,走投无路才出家,但是这个说法在当时的李叔同身上显然不妥,李家的钱庄生意是逐渐越来越不行了,但李叔同在从日本留学归来已经成名,随手写一幅字,画一幅画,生计是没有什么什么问题的,李叔同也肯定不是像当时一般的穷苦大众因为生活和物质上的问题才出家的。
第二种说法,说李叔同的儒家理想破产,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现实失望,才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的,李叔同出家后做了很多爱国护生的事迹,从未间断,这种入世的精神很多儒学者都未必做得到,怎么能说是理想破灭,厌恶现实而出家呢!
第三种说法,是李叔同的学生,著名漫画家丰子恺说的,他说,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层是物质生活,一般人停留于此,第二层是审美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李叔同是抛弃了物质生活和审美生活,直入顶层去追求灵魂生活去了。这个解释对于佛教徒来说很容易理解,也会觉得很圆满。但是,普罗大众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隔膜,但这个是相对靠谱的。
另一种解释是,从八字命理上来看弘一大师(李叔同)为何出家:
弘一大师八字:
庚辰丙戌乙酉庚辰
大运: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七岁起运)
典型杂气化气,又弃命从杀的格局,乙酉庚辰合金气,月令也化为金气,早运水土运势无碍,一到寅运,合月令而逆局,天地之间难独立,遂削发为尼,入红尘之外。事实上弘一也是在37岁那年刚要交寅运便出家为僧了。也是在壬辰运冲破月令而去世。
即使弘一不出家,他37岁之后的人生也不容易过,多阻滞和磨难。也是命理使然。
弘一所作
弘一修习的是戒律极其森严的律宗,这个佛教派别其实已经断绝了几百年,直到弘一大师才复兴,这一派讲究戒律非常严苛,生活相当艰苦。据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回忆,弘一大师每次到他家做客,他在坐藤椅的时候都要先轻轻摇动,然后缓缓坐下,每次都是这样,丰子恺问他为何这样?
弘一大师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条之间,也许会有小虫藏在里面,我突然坐下去,怕把它们压死”
弘一大师就是这样严肃认真到了极点的人,这样悲天悯人,严守戒律的一代高僧大德。其一生不仅是对音乐、书法、篆刻、话剧、诗词,有贡献,更体现在弘一大师出家后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甚至振兴了几百年衰颓的律宗一派。
公元1918年,民国七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正式出家为僧,法号弘一。
有多少人震惊嗟叹其少年才俊,而扼腕叹息,有多少人不理解他据妻子与庙门外,当其一世盖棺定论,才知其崇高伟岸。
而人为什么会出家?或人为什么要做一件奇怪的,不易被人理解的事情?
出家的人原因种种,他可能就是单纯的佛缘深厚,他可能有一天通灵了,他可能真的是看破红尘觉得人生无意,他可能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都无可妄议。
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外人总会有千奇百怪的解读,你觉得他是心灰意冷,人生疲倦,或是想更上一层楼。不论是善意的,恶意的,低俗的,或高尚的,为了猎奇的,这都是通用的,别人能够轻易理解的理由,或许到头来,这些都是强词夺理。
事实上,每一个人生奇迹的背后,何尝又不是一个个性使然的奇迹呢?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深深的根植在他个人秉性的原因和他要达到的“果”,可能无法用任何一个他人能轻易理解的苍白理由来解释。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春天草木中的一阵颤动,将比所有博学者,教会人们更多的道德善恶”
为什么呢?因为草木的任何一次颤动,都有无数的变量。而简单的道德善恶评判,和一般印象感觉的武断评价都不够客观。
因此,对于他人的个性和选择,解释过多往往都很多余,我们学会欣赏和尊重就好。
求弘一所说的名言
这篇全面阐述了弘一的座右铭,中间部分有引用其他人的格言都有前缀。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品类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李叔同的一句话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学佛人如何为自己算命
讲到孔先生为袁了凡先生算命,算得如此准,大家肯定会想为自己算命,切实,能知道自己的吉凶祸福,感知自己的未来,相信是很多人所期望的。 那么我们先讲一下世间的算命法。一提到算命方法,可能有些道友会有意见。其实世间物本无好坏,关键看你如何用。世人算命可分为三种人。一种是算到自己将来命运很好,就会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肆意造恶。这样的人,如果算命,它的命运就不达标,即无法达到原来八字命中的标准。善的果报变小,恶业也增加。一种是算到自己命运不好的人,就会垂头丧气,不思进取,整天无所事事,而且害怕果报的到来,担心受怕。这种人也不应该算命。个人认为,他不仅会活得很痛苦,而且果报可能会来得快,因为担心受怕的心力所感,果报可能来得快(个人看法)。第三种人,是算到自己命运不好,会起惭愧心,从而奋发向上,努力行善改过。不言而喻,第三种人适合算命,比如我们的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 那么学佛人可以不通过算命就可知道自己的吉凶祸福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通过周围事物的变化来感知。佛法讲虚空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的,那么自己的吉凶祸福产生,周围的事物肯定会有所变化。因为一体的原因,就象手部发脓,会牵到附近的淋巴也会痛一样的道理,吉凶祸福产生,必然会带动自己的周围事物的变化。这也象算六爻时,用的是“内应与外应”即算卦是内应,而当时算卦时,周围事物的变化是外应,如果卦是好的,但当时的周围事物表现出来是凶的,那么此事必凶。厉害的卦师,其实一起卦,不用看卦内容,就可能知道事情的结果。即通过外应来感知,而且相当准确。占卜书中的《梅花易数》就专门讲了“外应与内应”这个关系。如果还不理解,再看一下《皇极经世书》的一句话“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支,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指掌矣,可不贵之哉”。如何运用,就是当你观察一件事能成功时,你细心一下周围的事物,当一件事情失败时,你再观察一下周围事物,记住它们状态,然后以后遇到事情,以此状态也判断。 第二种,通过自己的起心动念来感知。《了凡四训》有这样一段话“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这一段话明确说明吉凶的先兆先起于心地,然后表现在行动上。同样,你可以观察一下,如果一件事要吉利,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如果一件事情是凶,那么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记住它们的状态,然后以后遇到事情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其实这不会比算命来得差,有时更准,知道得更快。我自己是这样判断的。如果一件事情要发生时,我的心态上如果认为一定成功,或者有骄傲自满的心态,哪怕是一点点,此事绝对不成功,屡试皆验,所以我才深深体会到为什么《了凡四训》说“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如果一件事情我认为不大可能会成功,过程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话,此事十有八九一定会成功。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994年要进大学时,需要面试。面试的前天,我与亲戚去跑关系,后来我亲戚带我到一个KTV,当时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小姐,个个花枝招展的。当时唱歌要有做台小姐,亲戚叫一个小姐做在我旁边陪我。少年的冲动曾闪出一点邪念,不过初学佛的理念一下子把住了正念,使我没有动那做台小姐,而且劝那坐台小姐改行,并以自己小儿科的学佛知识硬塞给人家,并告诉她,我要拿佛书给她。回家路上,我心里对明天的面试充满信心,心情和信心就象面试已经过了一样。因为我当时想,我顶住了考验,表现得还可以,所以明天的面试准过。果不然,我没有关系,身高不够,却因缘会合,使我有了关系,身高不足也被莫名其妙的准过。怎样因缘会合呢?那晚是没有找到人,但隔天一切都顺。下午面试,我上午找到一个人,那个人陪我跑了一早上。后来中午时刻,又碰到那人和一些干部一起喝酒。其中一人提议后,大伙都跟着去,要为我说情,那些人除了我干哥外(其实我干哥不管我的事),我都不认识。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个*山,农村出身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身高不够,面试官不为我量身高,结果被主管人员喝了一声“到底多少”,那人才勉强为我量,是1。66CM,还差4公分。后来我说我会散打,表演两下,就过了。因缘会合,确实非常不可思议。这就是今天的起心动念预知了明天的吉凶。2002年要提拔时,我当时认为关系跑了,而且算命也说我当年会提拔,所以也没求佛菩萨,认为一定能提拔。起了这个心念,说实在,当是我就很怕,认为这下子可能要出乎意外。结果过了几个月,我没有得到该有的提拔,而是封了一个上级不承认的“小组长”而已。2003年底,我当时在布施乞人,结果感冒在床。听到又要民主推荐,我的心凉了半截。时间那么紧,仅有一天而已,而我自己又犯重感冒,如何拉票。当时我心态上想,我是行善事而感冒的,菩萨会帮忙的。如果提不上,我还会照做,不会把责任推给行善的。当时心态急中有平静,而且佛菩萨的圣号很清楚,心里就暗想,可能会成功,结果真的提拔了。--这就是以起心动念来知道自己的吉凶祸福。当你能判断时,你就可以依自己的起心动念,看到事情不能成功,赶快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事情能成功,赶快加以把持。起心动念知道祸福,我自己还有很多例子,比如不喜欢算卦,那么事情总会有莫名的好结果,如果算卦,事情总会有莫名的坏结果(所以我曾常撕破有关周易的书);心态上能达到诚心行善,事情总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一件事情告诉别人可能会成功,那么此事一定不成功。如果跑关系在未做之时,先告诉我岳父,那么此事一定不成功等等。。(这仅能在讲经中讲,写起来太多了。)还有可以判断别人的吉凶祸福,原理一样。例子就是《了凡四训》“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第三种方法,就是我们佛法的算命方法。大家不要把眼睛睁得那么大,其实大家都懂,仅是大家没留心而已。佛法的算命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八个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相当准确,非世间算命方法可以比拟的!但怎样运用呢?其实很简单。打雷了,大家直接想到的就是等一下要下雨了。看家的狗叫了,可能有人来了。但打雷时,我们还没看到雨,却因为打雷会下雨这是众所周知的规律,所以可以断定会下雨。而且有经验的人,还可以根据雷声的远近、大小、当时天气的情况来判断雨的大小和下的时间。好了,杀生,会怎样,会短命,会多病;悭吝不施,常行窃盗会使自己贫穷,邪淫会使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等等,戒杀,会长寿;不怀嫉妒,诚信不欺会使自己有威德等等。其实这些因果定律就象打雷就会下雨那么直接,仅是大家把这些因果定律复杂化,所以不懂为自己算命。如果听不大懂,我就举例子。杀生比做打雷,短命比做下雨。打雷就要下雨,杀生就会短命,狗叫人来了,常行窃盗自己就贫穷了。就是那么直接,仅是大家不想用心体会而已。至于何是果报何时呈现,其实有经验的人也看得出来,就象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雷声的远近、大小、当时天气的情况来判断雨的大小和下的时间。 上面是比喻,下面就举实例了。 第二个例子,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中的“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典故如下: “汉于公,东海人,为县狱吏。郡有孝妇,寡居守节,养姑甚谨。姑恐妨其嫁,自缢死。姑女诬告妇迫死其母,妇不能辨。公争之不得。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来,公白其冤。祭孝妇墓,遂雨。凡所平决,民皆允服。公门坏,父老谋治之。公曰:“可高大其门,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并无冤枉,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果为丞相,封平西侯。孙永侣,为御史大夫。”典故中的于公就为自己算命,他根据自己一生的言行举止,按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知道自己的子孙一定会兴旺发达,所以要建容驷马车盖能过的公门。这是不是比世间的算命方法还准?!“治狱多阴德”就象打雷,“子孙必有兴者”是下雨,就那么直接。 第三个例子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在2001年前一直行财布施,因为我知道我不吃不喝二十年,都买不到一套房子,所以我认为仅要认真做,一定会有房子,会有财富。怎样得到呢?我也为自己算了一下。我这人头脑简单,不会做生意,财富不会从生意上来。佛菩萨也不会让我侥幸中票,因为这样会助长我的贪念与侥幸之心。那么怎么样得到了,我当时刚毕业时,就认为自己一定会得到一位有房子,有财富的妻子。因为对我而言,仅有这个渠道了。结果人家是“筑巢引凤”,我就来了一下“引凤筑巢”。结果如我所算。(所作所为参考命自我立网的〈我修学了凡四训的一些做法〉及求妻专题)。 再举一个自己算命的例子。我经常跑腿,流通佛经,或带人见善知识,或布施车费。当时,我就想,我这样做,以后一定有一部小车。我一直想,我没钱买车,那么车的渠道可能是我当官,有公车。后来真有一部近30万的小车,不过是岳父送的。后来看《安士全书》,才知道,以脚力行善,福报从足开始。没想到我的猜测与善书的记载是一致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就可知因果的基本定律了。也就是说因果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怎样用易经给自己算卦
易经衍生出来的算卦通常称为占卜,而常说的算命常常指的是八字命理预测,看你的需求是什么了。
如果你是心中有事,犹豫不决,可以通过占卜来问事,一般可以通过金钱起卦,然后解卦,通过得到的卦象来推断事情的可能走向,来辅助做决策,只要起卦正确,解卦正确,一般准确度还是挺高的。具体方法难以详尽来说,自己不懂还是请教高人为好。就像自己不懂给自己看病还是请教医生吧。
八字预测的话属于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运势的预判和八字中五行的分析,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