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占星学家,占星谁都能学吗
西方星相学的占星名家
历史上国内外占星名家
在古代,天文学和占星学密不可分,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特别是天文学家都对占星有研究,甚至为占星学著书立说,并从事占星预测活动。比如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哥白尼等等,不过这些科学家的占星预测大多是“副业”,远远比不上他们在科学界所产生的影响。
要说真正的职业占星家就不能不提下诺查丹马斯这个人,他的1999年“恐怖大预言”曾经令无数人迷惑。其实诺查丹马斯不但是个占星学家,更是个预言家,如果严格的讲,他更倾向于后者。一般来说,那个时候得占星家需要的是天文历,而预言家是看水晶球。据说诺查丹马斯的“功力”已经达到不用看水晶球,只要看着平静的水面就能够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关于他的传说大多难以考证,不过从占星学的角度来看,1999年日蚀所形成的“大十字”天象的确是非常凶险,而那年世界确实也很不平静。应该说,诺查丹马斯在500多年前就预测到现在的行星分布的特殊天象,确实很值得人敬佩,毕竟那个时候没有电脑,不像现在我们敲几下键盘就能得到所有的情况。
如果说古代的占星学家跟天文学家密不可分的话,现代的占星学家则跟心理学家、统计学家大有关联。
荣格:瑞典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他创造的“荣格占星学”派别,成为现代占星学分析个性的重要依据,也是西方占星家必备的知识。
高格林:法国统计学家,他分析了成千上万个出生命盘,并总结出行星与人的职业关系。他总结的这些数据,为现代占星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伊丽莎白·泰西埃:法国女占星学家,她的《大预测》一书是最早一本国内发行的西方占星书籍。该书系统的阐述了占星学的起源、发展和现况,是占星爱好者的入门必选之书。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曾经是希特勒的御用占星家、瑞士人克拉夫特。他因卓越的占星能力得到希特勒的赏识。来到柏林后,他曾直截了当的向希特勒说明诺查丹马斯对第三帝国的悲观预言,并指出战争如果不能在42年结束,到了45年,希特勒的下场将会很悲惨。同时,他也预测出自己的死期和地点。后来,希特勒把他关入了集中营,他死在了自 己生前预测的时间和地点。
国外的占星家似乎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其实,在我国,就有不少优秀的占星家。
何(鼓)、王(中和)、潘(文钦)、洪(能平)是最著名的四位占星大家,他们都各自出版过关于占星的书籍,有的还开班讲座。
如果以前经常收看综艺节目“非常男女”的话,对王中和应该不会陌生,他经常为里面的速配男女进行星座分析,还经常为一些星座网站撰稿分析。潘文钦除了擅长占星分析外,还精通传统命理紫薇斗数,并在一个知名命理论坛担任版主。洪能平对印度占星术了解颇多,在这方面撰写了不少书籍,为大家打开了一个占星新窗口。
何鼓是在这里面要重点介绍下的占星家。他出生于,后移居美国,师从一位美国占星家。他的占星理论多来自西方,翻译了不少西方占星学的精髓,并独创了几项占星方法。他在自己的网站上,提前预测出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正确结果,并在2001年初就指出全球经济将步入衰退期。他同时还预测明年(2003)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复苏,特别是股市将会大涨,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
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名字在月球背面被命名,著有(天文 )?
石申,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有关的人物
祖冲之、僧一行
占星术的起源
西洋占星术起源
占星学的起源为何?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但从古老的传说及流传下来的文献,可追朔至上古时代。
纪元前三千多年前,在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所冲积出来的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上。当时的古代游牧民族,把对天体的观察,像太阳、月亮及其他五大行星,和天体的崇拜,以及人类原始的信仰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占卜的形式,形成今日占星学的基础。当时利用占星学来占卜天气、农作物的收成以及大自然和人类的一切变化。
一直到了纪元前六百多年前,占星学才由以巴比伦为都建立美索不达米亚大王国的迦勒底人作有系统的归纳及整理。当时是用肉眼来观察天体的运行,而迦勒底人对于数学及历法有其独到的成就,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法就是当时迦勒底人的占星师所创制的。现代西方文化中,结婚典礼之后的蜜月旅行,也是他们首先采行的,这是一种占星学的仪式,意义是共同开创幸福之门。
纪元前五世纪,巴比伦人把黄道分成十二个30度的宫位,而目前已知最早的占星图出现于纪元前409年。后来希腊人将太阳,月亮及太阳系诸行星应对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只。而后来这些希腊天神的拉丁文名字成为后世占星学所采用。
占星学家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宇宙模型,定义了诸星运动间的相互关系与地球的假想距离。占星学家把行星、黄道十二星座与世间诸物建立一个完整的对应关系,于是占星学的应用就愈来愈广了。简单地说,占星学的理念是将代表人间世界的微观宇宙与代表天上世界的宏观宇宙合而为一,也就是指“天人合一”的观念。
@有趣的新发现
星座的发源似乎更为久远,它也许是上古文明的遗留物。从人面狮身所代表的狮子座与春分点的移动配合,星座告诉了我们时间,一万多年前,某些人建造了人面狮身像,有趣吧!
@原始时代的神话
及天之女神努(NUT),她伸长娇躯,横跨过她丈夫地神赛(SEB)的地平线。身上点缀这耀眼繁星,背上浮着太阳神瑞(RA) 乘坐的船,从日出航向日落。每天瑞早上诞生为婴儿,中午成长为伟大的神,到黄昏衰老死去。因此,所有的占星术都将太阳每天的日出到日落的过程看成人生初生、成年、晚年的过程。
@行星、相位与宫位
占星术定义出十二星座各自不一样的性格特征,然后以当事人的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经纬度)来推算出以当事人所在位置为原点来看当时太阳系各 行星所在于黄道十二宫的位置,但其中相位及各星间的交角随时都在改变而各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即使同一天出生的人命盘也不会相同,地球本身也会自转,每四分钟就差一个经度,依出生时之东方地平线决定命宫,再依此划分出人生 12个宫位。
占星术本身就像计算题,数据愈精确愈好(最好能够到秒),这样的话占星的结果更具参考价值。占星术牵扯到复杂的天体运算,所以古代的占星家都懂一点天文学也是这个原因。
@12星座与88星座的由来
古代为了要方便在航海时辨别方位与观测天象,于是将散布在天上的星星运用想像力把它们连结起来,有一半是在古时候就已命名了,其命名的方式有依照古文明的神话与形状的附会(包含了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埃及、希腊的神话与史诗)。另一半(大部是在南半球的夜空中)是近代才命名,经常用航海的仪器来命名。
在古代因地域的不同,所以连看的方式也就不一样!而现在世界已统一星座图为将天空划分八十八区域八十八个星座。
我们一般谈论的“星座”(SIGN),指的是“太阳星座”(SUNSIGN);亦即以地球上的人为中心,同时间看到太阳运行到轨道(希腊文ZODIAC:意即~动物绕成的圈圈,又称\"黄道\")上哪一个星座的位置,就说那个人是什么星座。
二千多年前希腊的天文学家希巴克斯(Hipparchus,西元前190~120)为标示太阳在黄道上观行的位置,就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区段,以春分点为0°,自春分点(即黄道零度)算起,每隔30° 为一宫,并以当时各宫内所包含的主要星座来命名,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等宫,称之为黄道十二宫 。总计为十二个星群。在地球运转到每个等份(星群)时所出生的婴儿,长大后总有若干相似的特征,包括行为特质等。将这些联想(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力)串联起来,便使这些星群人性的具像化了;又加入神话的色,成为文化(主要指希腊和罗马神话)的重要部份。这套命理演进、流传至今至少五千年的历史,它们以这十二个星座为代表。但这些星座并非是某一个\"星星\"的意思,只能视为“名称相同的一种代表标记而已”。
古代为何会出现占星术?(求具体历史背景与内外在原因)
与中国和日本的占卜易断、阴阳五行、九星判断、四柱推命等占卜术相比,欧美的占星术是以古典天文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天文学知识,那么就谈不到运用占星术“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占星术是与天文学一起发展起来的,要研究古代和中世纪的天文学史,离开了占星术是寸步难行的。极而言之,截止到17世纪左右的天文学史几乎同时就是占星术发展史。
大约在300多年前,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大科学家牛顿与发现了彗星的埃得蒙?哈雷之间有一段关于占星术的很不客气的对话:
哈雷:我不相信占星术!
牛顿:而我研究这个课题。
哈雷:这是徒劳无益的。
这段对话是现代占星家们常相引用的,他们说,看,连近代科学界的巨人都相信占星术,它还会有假吗?的确,牛顿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占星术的著作。
仅仅因为要研究占星术,便判断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占星术的信奉者,未免有些武断。牛顿为人十分谦逊,他从来认为自己对占星术是个门外汉。几年前,美国前白宫办公厅主任在他的著作中透露美国前总统是占星术的笃信者,使国际舆论大吃一惊,也给好奇心盛者留下一个待解之谜。
人生来就希望预先能够了解自己将来的命运,这种愿望实在太可以理解了,尽管从现代科学的立场看来,这是一种梦想,但是这种愿望还是穷年累月地留在人们的心底里。自古以来,不论大洋此岸彼岸,都曾盛行过形形色色的占星术(比如:中国的紫薇斗数、印度占星术等等),因为它寄托了人类这种虚无缥缈的愿望。
欧美各国的占星术源于古巴比伦,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到中世纪,占星术在欧洲发展流行了1000多年。如果不具备占星术的知识,就很难研究和理解中世纪的欧美历史。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鲜为人知的秘密有哪些?
既然这些秘密是鲜为人知的,那么还有多少个人知道呢,我想你也不会奢望在这里得到多么真实的答案了....不过有些传说还是有一定凭据的..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