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之术,阴阳五行详解

五行之术是谁发明的?

大家都听过奇门遁甲这个名词.不知道有哪位听过奇门遁甲术.又不知道谁可曾听过世上可否存在这本奇书.又有谁听过奇门遁甲术中的故事.
我所收集到的.也只是听说.
领悟者,
当面壁画门而入之.
当拿石微捏而粉之.
当夜观星向而预之.
当望人面像而知之.
未悟其书而痴迷者.
居说全都得了癔病.
全都疯掉了.
若五行遁甲,奇门要术全悟通者.
当飞天入地,无所不能.成仙得道.飞升而去...
不知道谁有更高深的见解.拜赐.

我要知道五行之术到底是哪五种?

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术是什么

别怕,古人常说:大凶亦是大吉,没事的

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

阴阳五行
五 行 之 说 始 自 尚 书 , 阴 阳 之 说 , 始 自 周 易 而 皆 大 行 於 春 秋 战 国 的 阴 阳 家 ; 兹 先 述 五 行 :
尚 书 洪 范 篇 内 说 : 武 王 克 商 後 , 往 见 商 朝 贤 臣 箕 子 , 箕 子 向 他 贡 献 出 九 条 治 国 的 方 略 ( 书 称 「 洪 范 九 畴 」 ) 其 中 第 一 条 就 称 为 五 行 ( 书 称 初 一 曰 「 五 行 」 ) : 一 曰 「 水 」 , 二 曰 「 火 」 , 三 曰 「 木 」 , 四 曰 「 金 」 , 五 曰 「 土 」 。 然 後 分 述 五 行 的 性 质 :
( 一 ) 「 水 」 曰 润 下 ─ ─ 雨 水 , 山 水 , 河 水 皆 向 下 流 , 湿 润 入 土 , 以 生 万 物 。
( 二 ) 「 火 」 曰 炎 上 ─ ─ 火 向 上 升 , 产 生 炎 热 , 大 则 为 火 山 , 爆 发 生 土 地 , 小 则 为 百 姓 日 用 所 需 。
( 三 ) 「 木 」 曰 曲 直 ─ ─ 树 木 不 是 曲 就 是 直 , 象 徵 真 理 与 非 真 理 , 人 民 观 象 於 木 以 分 事 态 之 曲 直 。
( 四 ) 「 金 」 曰 从 革 ─ ─ 古 称 金 为 铜 , 以 铜 铸 器 日 求 改 良 , 精 益 求 精 ( 革 ) 。
( 五 ) 「 土 」 爰 稼 穑 ─ ─ 土 地 生 各 种 农 产 品 以 养 人 。
洪 范 又 继 续 说 五 行 各 有 味 道 :
( 一 ) 润 下 ( 水 ) 作 咸 。 ( 咸 入 肾 )
( 二 ) 炎 上 ( 火 ) 作 苦 。 ( 苦 入 心 )
( 三 ) 曲 直 ( 木 ) 作 酸 。 ( 酸 入 肝 )
( 四 ) 从 革 ( 金 ) 作 辛 。 ( 辛 入 肺 )
( 五 ) 稼 穑 ( 土 ) 作 甘 。 ( 甘 入 脾 )
先 秦 道 家 与 阴 阳 家 也 承 认 五 行 是 构 造 自 然 的 元 素 , 於 是 把 五 行 的 活 动 变 为 相 生 及 相 克 , 并 加 时 间 的 循 环 , 便 成 为 阴 阳 五 行 家 , 周 末 时 邹 衍 倡 之 於 先 , 汉 初 诸 儒 具 体 於 後 , 他 们 按 照 自 然 现 象 定 出 五 行 相 生 相 克 :
五 金 克 木 ─ ─ 木 斗 不 过 斧 ( 金 )
行 木 克 土 ─ ─ 树 木 的 根 固 定 泥 土
相 土 克 水 ─ ─ 水 来 土 淹 , 土 堤 防 水
克 水 克 火 ─ ─ 救 火 现 象
火 克 金 ─ ─ 铸 铜 成 器
五 金 生 水 ─ ─ 铜 镜 凝 结 空 中 水 气 变 成 露 珠
行 水 生 木 ─ ─ 草 木 赖 水 份 以 生 长
相 木 生 火 ─ ─ 烧 木 柴 生 火
生 火 生 土 ─ ─ 地 震 喷 火 , 生 成 新 土 地
土 生 金 ─ ─ 一 切 金 属 自 土 中 出
上 述 这 些 现 象 受 时 间 的 转 变 而 影 响 , 每 年 每 月 每 日 每 时 都 有 不 同 , 因 而 便 把 阴 阳 ( 时 间 转 变 ) 配 合 到 五 行 来 。
早 在 三 千 年 前 , 我 国 的 天 文 学 家 已 经 测 定 了 太 岁 ( 木 星 ) 的 运 行 , 和 每 年 冬 至 、 夏 至 的 确 定 时 间 , 从 而 分 出 四 季 和 纪 时 的 天 干 地 支 。
每 年 农 历 十 一 月 的 冬 至 节 ( 太 阳 直 射 南 回 归 线 ) 太 阳 开 始 北 移 , 日 渐 长 , 夜 渐 短 , 称 为 一 阳 生 。
每 年 农 历 六 月 的 夏 至 节 ( 太 阳 直 射 北 回 归 线 ) , 太 阳 开 始 南 移 , 日 渐 短 , 夜 渐 长 , 称 为 一 阴 生 。
把 一 年 时 间 分 作 两 份 , 冬 至 开 始 至 夏 至 之 前 为 阳 , 夏 至 开 始 至 冬 至 之 前 为 阴 ; 这 是 阴 阳 划 分 之 始 , 一 年 如 此 , 一 日 之 间 白 昼 为 阳 , 黑 夜 为 阴 , 午 前 为 阳 , 子 前 为 阴 ( 见 周 易 十 二 辟 卦 ) 。
时 间 上 阴 阳 相 对 , 推 而 广 之 , 物 质 亦 是 阴 阳 相 对 , 而 物 质 是 五 行 生 克 所 成 , 故 阴 阳 与 五 行 乃 成 为 一 体 。
阴 阳 五 行 既 是 自 然 的 构 成 元 素 , 而 道 家 以 研 究 自 然 为 目 的 , 於 是 把 五 行 阴 阳 支 配 在 一 切 物 质 上 ; 兹 先 言 人 体 的 五 行 ─ ─ 阴 阳 家 以 为 「 人 」 是 自 然 界 中 的 精 英 结 合 而 生 , 故 人 实 即 自 然 的 具 体 , 例 如 :
人 有 毛 发 , 自 然 有 草 木 ; 人 有 双 目 , 自 然 有 日 月 ; 呼 吸 为 风 , 挥 泪 成 雨 ; 骨 为 山 , 血 脉 为 河 流 等 , 谓 之 天 人 合 一 , 汉 初 诸 儒 盛 宗 之 。
道 教 采 其 说 , 合 阴 阳 儒 术 以 为 炼 丹 炼 气 的 根 据 , 当 时 中 医 皆 先 习 儒 术 , 旁 及 阴 阳 五 行 , 而 研 究 阴 阳 五 行 之 学 以 道 教 为 最 精 , 故 中 医 学 说 亦 以 阴 阳 五 行 为 主 , 著 书 立 说 皆 道 教 言 , 於 是 学 中 医 者 皆 知 : 五 脏 属 阳 , 肝 属 木 , 肾 属 水 , 肺 属 金 , 心 属 火 , 脾 属 土 。
六 腑 属 阴 , 肝 以 胆 为 腑 , 肾 以 膀 胱 为 腑 , 肺 以 大 肠 为 腑 , 心 以 小 肠 为 腑 , 脾 以 胃 为 腑 , 腑 脏 相 连 , 有 病 互 相 影 响 。 六 腑 中 有 三 焦 一 腑 , 将 人 身 分 为 上 、 中 、 下 三 段 , 不 属 五 脏 。
依 五 行 相 克 之 说 : 肝 ( 木 ) 克 脾 ( 土 ) ; 肾 ( 水 ) 克 心 ( 火 ) , 肺 ( 金 ) 克 肝 ( 木 ) , 心 ( 火 ) 克 肺 ( 金 ) , 肾 ( 水 ) 克 心 ( 火 ) 。
中 医 即 以 上 述 理 论 去 治 病 , 例 如 胃 痛 由 於 肝 强 , 以 木 克 土 ( 脾 胃 属 土 ) , 故 治 胃 痛 多 用 平 肝 之 药 , 而 不 多 用 止 痛 之 药 。
道 教 炼 气 、 炼 丹 , 讲 求 心 肾 相 交 , 谓 之 水 火 既 济 , 亦 谓 之 坎 离 相 交 。 自 魏 伯 阳 著 《 周 易 参 同 契 》 , 以 周 易 八 卦 , 加 入 阴 阳 五 行 之 说 , 於 是 阴 阳 、 五 行 、 八 卦 成 一 综 合 体 , 为 道 教 主 体 之 学 , 八 卦 中 间 的 太 极 , 内 分 阴 阳 , 外 围 八 卦 , 按 八 方 排 列 :
坎 ( 、 水 ) 北 方 ; 离 ( 、 火 ) 南 方 ;
震 ( 、 雷 ) 东 方 ; 兑 ( 、 泽 ) 西 方 ;
巽 ( 、 风 ) 东 南 ; 乾 ( 、 天 ) 西 北 ;
坤 ( 、 地 ) 西 南 ; 艮 ( 、 山 ) 东 北 。
堪 舆 家 以 八 卦 八 方 配 合 二 十 八 宿 , 廿 四 节 气 , 六 十 四 卦 ( 八 卦 重 叠 ) 等 组 成 罗 盘 以 定 吉 凶 。 星 相 家 以 五 行 八 卦 为 根 据 以 定 命 相 。 占 卜 家 以 五 行 八 卦 为 根 据 以 判 未 来 。 各 家 皆 以 道 教 学 说 为 依 据 而 成 书 。

关于阴阳五行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

五行生克的规律为:顺次相生,隔一相克。

阴阳五行学说中,阴气过盛,得什么病?阳气过盛,得什么病?我要详解..

阴阳盛衰,是阴和阳的偏盛或偏衰,而表现为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理变化,其表现形式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四种。 1.阴阳偏盛: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是阳偏盛和阴偏盛病机的特点。前者其病属热属实,后者其病属寒属实。 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阳偏盛或阴偏盛等病理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阳盛则热: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是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而化热化火所致。 阳盛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以及燥、动之象,出现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故曰:“阳盛则热”;由于阳的一方偏盛会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衰,所以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同时还会出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阳盛伤阴,阴液不足的症状,故称“阳盛则阴病”,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阳盛。 但需要指出,“阳盛则阴病”,阳盛则阴虚。在病机上,必须分清阴是相对不足还是绝对亏虚。·邪客于阳而致阳盛,阳盛必损阴,但阴虽亏而尚未达到阴虚的程度,阴仅相对不足,其病机为阳盛而阴未虚。若阴由相对的不足转而成为绝对的虚损,阳盛与阴虚并存或只有阴虚而无阳盛,则病机便从实热转化为实热兼阴亏或阴虚内热。 (2)阴盛则寒: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阴寒过盛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多由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之故。 一般地说,阴盛则寒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偏盛产生的寒性病变以及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所以说:“阴盛则寒”。由于阴的一方偏盛,常常耗伤阳气,会导致阳的一方偏衰,从而出现恶寒、腹痛、溲清便溏等。这种阳气偏衰的表现是由于阴盛所引起的,所以又称“阴盛则阳病”。 “阴盛则阳病”,阴盛则阳虚。从病机变化来说,阴盛则阳病虽然也可区分为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的虚损,但是,由于阳主动而易耗散,而且阴寒内盛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制阴所致。所以,实际上在阴偏盛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难以明确区分为相对不足和绝对损伤。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人体阴精或阳气亏虚所引起的病理变化。阳气亏虚,阳不制阴,使阴相对偏亢,形成“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反之,阴精亏损,阴不制阳,使阳相对偏亢,从而形成“阴虚则热”的虚热证。 (1)阳虚则寒: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其中尤以肾阳不足为最。因为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阳虚则寒,虽也可见到面色觥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但还有喜静蜷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所以,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所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2)阴虚则热:胡虚,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阴虚之证,五脏俱有,但一般以肝肾为主,其他三脏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多累及肝肾。五者之间,亦多夹杂并见。临床上以肺肾阴虚、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即是阴虚则热的表现。阴虚则热与阳盛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