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对孔子知命的认识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尧曰第二十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了解命运,就没有办法做一个君子,不懂得礼节,就无法处事待人,不能自立了;不知道从言语当中分辨是非,就无从认识一个人的善恶邪正了。」 咩叫命 孔子以周易的解释为命之本 命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孔子被认为是《十翼》的创作者。《十翼》是对《易经》的诠释,有十篇,包括:一、彖上传,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视为《周易》的一部份。 命运之命是后天所成。如一个人的品格气质,言行举止决定他的命运。君子与小人之命运不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及是言人品之所积,非朝夕之功,渐积而至,亦可称天命。二则命运因时而不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易经》常言:利见大人;夫子常叹:河不出图,洛不伏书,吾亦已乎。都是时不同。 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由此可见孔子信的命是世界的运行变化。 2007-12-10 20:26:36 补充: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以上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相信"命"。在他看来,小至人之生死,大至道之废行,一切皆由命定。天命不仅存在,而且可知,所以"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正是他认为天命不可拒,而古代哲学观念因为人对鬼神及上天是存在的|非自然的运作,所以即使敬鬼神而远之,但也信鬼神的存在,故畏天命。一切的世间变化也是上天的旨意非自然的形成观念。
参考: 综合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出自论语的...

【出处】《论语·尧曰》(为《论语》最后一章)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说解:
孔子说:“不知道命运有穷通,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君子。不知道礼义的规范,无法立身。不知道辨别言语的是非,无法了解他人。”
注释:
知命:知道命运有顺有逆。无以:无法。为:音“围”,做。立:立身。知言:通过言语辨别是非。知命、知礼、知言,三者非常重要,孔子告诉学者不可不知。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安国注:“命,谓穷达之分也。”皇疏:“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皇疏之意,命就是天命。各人的命虽然同受于天,但有穷通夭寿之异。何谓其然,必须了解前因。各人前因不同,所以受天之命不同。了解前因,便能知命。如此知命,始肯修德以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为生民立命。这才能成君子之德。
“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知礼,无从立身。皇疏:“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身于世也。”皇疏又引证礼记礼运篇孔子的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见礼是如何的重要。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刘氏恭冕说:“言者心声,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知言乃能知人。如何知言,刘氏引孔子与孟子各一段话以为示范。周易系辞传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孟子公孙丑篇:“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此为圣贤知言知人之学,学者闻一可以反三。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儒家不是不信鬼神的吗?难道只信苍天不...

我说一个观点,是谈神不谈鬼,不谈鬼神这个说法否定了孔子谈神的一面,是不谈怪力和乱神,这是维护和符合儒家正神的唯一性的,一个祭拜天神的人,不谈正神,上天(儒家的天,有天神的含义),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就是最大的宣扬着。儒家对鬼神的态度,就是祭祀,敬,远不远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不是回避顶多是少谈。非也。你问的问题很好,正是许多人不理解孔子思想的部分。
首先,孔子所说的“命”,是天命,并不是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命”(与算卦、看相之流所说的命是不同的)。当一个人越是经历世事,就越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一件事情按照预期的发生,有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即使具有成功的所具备的所有要素,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这从现今的概率论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孔子正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当一个人在尽了一切可能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人要学会“尽人事、知天命”,不能过分地渴望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害人害己。而正如佛家所谓的破除执念,要学会该放弃的时候放弃,不怨天、不尤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人力所不可掌控的东西。即易经所说的“天道”,道家所说的“道”,佛家所说的“因缘”(注意不是姻缘)。
其次,儒家(至少孔子)从来没有说“不信鬼神”,这一点要注意。《论语》中也没有孔子不信鬼神的言论。注意儒家是不谈鬼神,即对鬼神避而不谈。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几次门人弟子问鬼神之事,孔子回答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避而不谈鬼神?这正是孔子高明的地方,如果说无鬼神,那么人们势必将不再敬畏祖先,不尊敬祖先势必会造成人们不够孝悌,(正好笑现在),不够孝悌民德就不厚(子夏曾指出孝悌乃仁之本与),儒家所期望的道德就会难以实现。而如果说有鬼神,人们就会在祭祀鬼神上浪费人力、物力,进而变得愚昧。故孔子只能是避而不谈。 孔子本人实际上是非常重视祭祀(子所惧:斋、战、疾),但不是,这有点矛盾,但这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人本来就受上天的驱使 这个不可避免的! 比如天灾 地旱~
你为什么生在这个时代 这个家庭 是一种正复无极无可回答的 所以无形的东西 人不可知其根的可叫天命!但细分析命也有他的基本规则可触摸~
鬼是人死为鬼~(甲古文中好象只是一个人的坟)。 示申 多比祭祀无形东西 人的眼光和知识真的有限~只能看到三四维的天地 所以诚 天之道 诚者 人之道 ~用一颗诚心 来祭祀的就是神!
我汗了 孔子都不爱研究 命~我们还在这.....只能用自己的不断学习 用心来感受 道可道 非常道~孔子说的是对自身的了解吗?标准答案怎么变成苍天了和鬼神了?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何解?

直译:

不知道使命,不能成为君子;不掌握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掌握语言,就不能与人交往。

命,使命,非命运(天命),指可以认识的、其内容则由“圣人之言”来表达的“天命”,而是指的“朝命”,或曰“王命”,也就是对于“居上位者”发布的一切政策、法规,号令、刑律等等的概括,可翻译为“政令”(联系到孔子关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8章》)的说法)

仪,礼仪

言,语言,表达

辨识:

  1.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如果理解为兼指使命与命运,就是说不懂得、不认识外在力量的这种非可掌握的偶然性(及其重要),不足以为君子。”这就让人不明白了:说偶然性是“不知所以然而然者”,就是承认了它是不可以认识的,孔子怎么会把它作为“知”亦即认识的对象?认定孔子这里说的“知命”,乃是“知道‘命运’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意思。

  2. 语言、礼制、政令,这三者都属于“社会”,都是指导、约束人的行为的东西,可视为“同一序列的概念”;因此,“知言”、“知礼”、“知命(政令)”都是“操作性活动”,多“知(掌握)”一项,就意味着人往“成熟性”方面前进了一步,社会地位提高了一级,按“知命、知礼、知言”的顺序说下来,三句话就有“递减关系”了

  3. “知”有“主持、掌握、控制”的义项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