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起名字不用单字吗,适合男孩起名字的字

南方人为什么喜欢豪字呢?

这个没有南北方限制吧。感觉都挺喜欢的,因为比较好听,而且寓意也很好。

汉晋南方起名还有“潜规则”:从单名贵双名贱,到单双名并重,你了解...

“衣冠南渡”

中华文明中人名一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人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文明。无论是夏商周时逐渐形成、发展的姓氏,还是人物的名、字、号还有代称,甚至于绰号、官职、谥号等,都可以反映出对于某人特殊的评价和身份地位的肯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起人名的规则也发生了许多改变,其中有诸多“潜规则,针对汉晋时期南方地区人名规律的变迁,也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传播和发展。

“单名贵、双名贱”始于西汉

1、单名作为尊贵象征的由来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对于儒家经典《周礼》的解读成为社会秩序的风向标。按照“为尊者讳”的原则,皇帝的名字就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以免触犯忌讳。《道德经》的开篇就是“道可道非恒道”,因为汉文帝的名字是刘恒而被改为“道可道非常道”;唐高祖李渊的父亲叫做李虎,唐代开始将虎叫做“大虫”;观世音的称呼因为要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缩为观音。凡是如此不可胜数。

汉文帝刘恒

有鉴于此,西汉的历代皇帝都是单字为名。汉昭帝原名为刘弗陵,继位后改名为刘弗;汉宣帝原名刘病已,登基后改名为刘询。按照给出的解释,也就是皇帝本人的说法就是“以二名难讳故”,可以理解为两个字的避讳多,一个字的避讳少。取一个字的名可以让天下人少避讳一个字。不仅如此,皇帝的名字越到后来越有只使用生僻字的趋势。可以说,单字名的流行就是由西汉的皇室开始的。

2、王莽的“托古改制”给了单名高贵的身份

西汉末年时爆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在此时利用儒家“克己复礼”而取得高位的王莽尝到了甜头,认为通过恢复儒家所宣传的“周礼”可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在王莽篡位之后就根据周礼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在这场被称为“托古改制”的改革之中就包括了对于单名的肯定。

王莽在建立新朝后宣布“国中不得有二名”、“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并将双字名当做一种法律手段,只有被处罚的人会被重新命名为双字名,做为其违法乱纪的记号。虽然新朝的统治只进行了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但是新建立的东汉王朝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王莽对于单名和双名的定义,皇室和世族等上层社会成员都以单名命名,只有底层百姓会出现双名。也因此出现了“后汉无复名者”的现象。

王莽

南方与中原地区命名规则的差异

1、西汉时“蛮汉杂居”的南方

秦始皇统一之后,在南部地区还存在着大量其他古老的民族和国家,如夜郎国、古越国、苗等。虽然秦始皇派遣了大量的将领和军队针对南部地区进行统治,但随着秦末乱世的到来,这些将领大多没有完成使命。其中被派往岭南地区征服百越的将领赵佗甚至趁机割据,建立了南越国。其他的以越人为主的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更是星罗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地方统治,对于这些地区的征服和统治不断进行。但是因为长期的文化隔离,从长江到南海的广大地区还是呈现“蛮汉杂居”的局面。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管理大多以羁縻为主,就是利用控制他们的首领来管理这些地区,汉人和蛮族之间很少交流,文化传播方面更是缺乏。汉人大多认为“蛮人不习教化”,这使得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取名,而汉人则以他们名字的音译来称呼。

南越国

2、东汉对于南方的进一步开发造就了南方汉名的普及

到东汉建立后,对于南方的几次征伐,尤其是马援对于交趾和湘西五溪蛮的征讨,使得东汉在南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大量的汉人随即迁往这些地区生活。蛮族与汉人之间的交流开始密切,民族之间的融合开始,造就了这些地区的蛮族人逐渐开始接受汉化,并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汉名。

如东汉末年时南中的孟获、山越的潘临、费栈等,相比与西汉时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名译吁宋、邪务、居股等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蛮族在与汉人交流时的人名不再是音译,而是主动取一个汉名。

三国时南方地区单名开始和北方趋于接近

1、蜀、吴两国对于南方的开发与汉化程度加深

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流入南方,使得南方的各民族人口比例进一步向汉倾斜。随即在蜀中和江东建立的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虽然是以汉人为主体建立的,但对于南方各部族都采取了拉拢、吸收的政策,使得这两个以南部地区为统治主体的政权控制范围内都出现了蛮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蜀汉使用的五蛮溪将领杜路、刘宁和南中将领孟琰,东吴使用的山越人毛甘、金奇等都明显的具有了汉名的特征。

2、士族的崛起使得单字名越发名贵

三国时期,无论魏蜀吴,都是依靠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蜀汉和东吴虽然较曹魏来讲对士族的有所约束,但总体的趋势都是士族崛起。士族做为“世家名门”,对于门第是十分看重的,再加上处于文化的优势地位,越发的看重传统上做为身份象征的单名。

在《三国志》中单字名的人数达到四百九十八人,双字名则只有区区十人。而这十人中除了曹安民外都是少数民族或汉族。江左和巴蜀地区的士族同样如此,都是以单名作为命名规则。

两晋时南方人名变化:从单、双名并举到双名居上

1、“衣冠南渡”后东晋成为华夏文明的正统

西晋的短暂统一使得北方与南方重新混为一同,但是仅仅三十多年就因为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和政局的混乱而重新爆发战乱,西晋也随之灭亡。西晋的皇室成员司马睿在琅琊士族王氏家族王导、王敦的支持和辅佐下,于建业建立了东晋。相对于已经被游牧民族占据的北方中原地区来说,此时的江南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正统。

众多士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南迁更是加强了这种趋势。此时的汉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对于汉文化的解读和理解完全掌握在南方地区。而大量汉族人口的涌入也给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方的蛮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迅速进行,蛮族被汉化的现象越发明显。

王羲之

2、双名在南方地方与单名并驾齐驱

尽管东晋的主流还是以单字为主,但双字名已经出现,而且越来越多。此时士族的女子大多以双字命名,如谢道韫、杜陵阳、胡道安等。男子的名称为双字的虽然较少,但也已经出现,如谢灵运、檀道济、王镇恶等。

这种变化与当时的文化风气有关。因为长期的战乱和生活的动荡,大多人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人身安全没有基本的保障。传统儒家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被产生了怀疑,而对于生命的歌颂和身体的享乐成为当时的主要流行风潮。既然儒家思想不再被人们所坚信,那么依托于儒家思想文化而产生的“单名为贵”的准则自然也就发生了动摇。这也是双名开始出现并增加的主要原因。

3、“之”字的标志性作用

在东晋出现的双名中,有许多双名都是带有之字的人名。如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以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孙子王静之等,东晋的北府将领刘牢之,另外如祖冲之、徐羡之等比比皆是。为何东晋会出现如此众多的之字成员?甚至有王氏一门祖孙三代都以之字命名的情况?

在东晋的士族之间普遍信奉天师教,即道教的一个分支。天师教由东汉时的五斗米教发展而来,在东晋时信徒众多,许多士族也以天师教为宗。之字在天师教中有如标志作用,将名字起为某之是天师教的命名标志之一。

据《南北朝大观》记载,“寇谦为本名,之为其位”。就是当时崇信道教的人大多也是单名,在名字后面加上“之”字是天师教信徒的标志之一。天师教流传极广,当时长江流域普遍都是天师教的活动范围。

刘裕

4、双字名越来越多,是寒族的彻底崛起的信号

虽然有着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怀疑和信奉天师教等原因,但当时的士族主流还是以单字名为贵,命名还是多以单名为主。可随着士族因为超然的地位和经济特权而导致的生活腐化堕落等问题,使得士族越来越失去了、军事能力,进而导致士族门第的殒没和地位的下降。

与此同时,底层崛起的寒族却因此而获得了、军事地位。寒族之中原本对单名、双名并不看重,如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就给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起名为双字,这就导致了单名为主的士族开始离开历史舞台,单、双名都使用的寒族越来越多的崭露头角。“非单字趋庶也,实寒门充实朝堂矣”。东晋后期到宋、齐、梁、陈时由单名占主体到单、双名并重的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

结语

汉晋时期的南方地区人名总体趋势是汉名与异族名并存,向汉名为主发展的。汉名之中又是单名、双名并重到单名为主,再到单名、双名并重。究其本质就是汉文化的传播范围逐渐向南方发展,传播程度逐渐加深,再到以南方为主体而发展、传播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南方的异族与汉族不断的融合,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汉民族。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文化从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重心的过程。虽然这一时间段华夏文明的经济、文化重心没有彻底的转向南方,但已经为这种转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楠"这个字,是不是只适合做南方人的名字?

没这种说法。
姓名:徐楠
 五行分别是:金木
 笔画分别是:10 13

为什么南方人的乳名都以“阿”字开头

不是所有的南方人,应该说是广东人比较喜欢用“阿”来称呼,这些都是当地的习俗。

桐字取名的寓意男孩

“桐”作人名寓指气势恢宏,坚韧不拔,坚毅果敢。民间传说“凤栖梧桐”,意思是说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因此梧桐代表了登高之枝,桐取名也寓意着吉祥、富贵、显赫、高飞。
男孩用桐字取名时,可以取桐润,寓意:润:清润,光。二字结合寓指学富五车,气贯长虹,谨慎稳重之义。英桐,寓意:英:英才,美好。二字结合寓指栋梁之才,英才盖世,风度翩翩之义。佩桐,寓意:佩:敬仰,钦佩。二字结合寓指才华横溢,温文儒雅,英姿飒爽之义。
桐江。江指长江,象征生生不息,同时又比较有气势,人名中引申为意志坚强、志向远大、气势恢宏之义,桐江寓意男孩吉星高照、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桐俊。俊指相貌英俊,也有才能出众、卓越之义,人名中引申为英武、杰出、优秀之义,桐俊形容男孩气宇轩昂、出类拔萃、才智过人。
宇桐。宇指房屋,也形容人的风度,用于人名取大度、大气、仪表堂堂之义,宇桐寓意男孩大富大贵、豁达大度、风度翩翩。武桐。武指勇猛、刚健、威武有力,用作人名意指勇武、刚健、威武之义,武桐形容男孩英姿飒爽、刚毅果敢、不屈不挠。

男孩子取名带桐字的意思意思

男孩子取名带桐字的意思是:桐梧桐招凤,吉祥如意之意。

桐拼音:tóng,部首:木部,部外笔画:6画,总笔画:10画

释义:

1、〔泡(pāo)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

2、〔梧桐〕落叶乔木,木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和各种器具,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孤桐[gū tóng]

特生的梧桐。

2、桐音[tóng yīn]

琴声。

3、良桐[liáng tóng]

好的桐木。

4、桐花[tóng huā]

桐树的花。

5、板桐[bǎn tóng]

古代传说仙人所住之山名。

6、桐布[tóng bù]

即桐华布。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