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的阿修罗道是什么,六道轮回之主是谁
阿修罗道是什么意思
阿修罗道是佛教用语。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阿修罗道是六道里的其中一道。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男的极丑女的极美,帝释天有美食而美女,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双方相互嫉妒,因而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所以阿修罗道又称非天界,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
六道中的阿修罗道是指什么 投胎阿修罗道又成了什么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犹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编辑本段2 所现形象
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海上,身越须弥山。
编辑本段3 起源传说
《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有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吓人,即为阿修罗始祖。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达婆女求婚,结果乾达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天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天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天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天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念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此次战争以阿修罗族的失败收场,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了结。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天又爱上一位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阿修罗答应婚事。不料阿修罗因气愤帝释天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天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王的军队又被打得节节败退,只好再次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天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阿修罗王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天身为佛家弟子,犯戒偷盗。双方经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帝释天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于帝释天,并自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作战时,因手能持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食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保塔,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憍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编辑本段4 历史渊源
4.1 阿修罗王
佛经中的阿修罗王很多,最著名的有四大阿修罗王:一个叫婆雅稚,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一个叫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一个叫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一个叫罗睺,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佛经还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
4.2 阿修罗道
佛经中经常讲到“修罗”。其从六道轮回之中就有了“阿修罗道”。 六道为一;天道、二;阿修罗、三;人道、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福如天人,德非天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域;为三恶道)(六道之中只有人道和畜生道是有形体的,且在同一个空间。其他各道均是无形的,不能看到的。有缘之人或许可以感知到。)各道都有等级积分,随因受报。种善因,得善果。所谓种恶因得恶果;你所受的都是你自己做的。
编辑本段5 后世影响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
六道中的阿修罗道是什么意思
阿修罗道解释: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
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部众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
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
扩展资料
阿修罗形象
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
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海上,身越须弥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修罗道
什么是阿修罗道
杀怒果决
六道轮回之中,玉帝为三界之主,其他三界的主人都是谁?
三界其实就是天、地、人。而天的主人就是玉皇大帝,掌管的其实是六道里的两道,天道与阿修罗道是归天帝所管的,而在上古时其天道与阿修罗道并没有统归玉帝,而是相互杀伐。最后由玉帝历经劫难,证得无尚真身,有了真本事,才统管了这两道。
而两道之间有一棵树,树生长在阿修罗界,但是树特别高大,树冠长到了天界,所以果实只能是天界的人才可以摘得,战争也是由此而生。其实这两道在轮回中为什么是相近的两道呢!因为阿修罗界的人妒嫉心强,而天界的人不修善果,轮回之力只是让他们相互消解罢了。
而地界的王是阎王,掌管的是饿鬼道与地狱道,其中两道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但这些都是因果而坠入六道的,怪不得旁人。饿鬼道的人瘦如柴,而且终日饥肠辘辘,但不管吃什么东西,都会像烧红的铁块一样灼伤他们的喉咙,所以饿不死也吃不饱。而地狱道的人终日不可见光,相互残之间残食。
饿鬼、地狱两道之后以如此,是因为在前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前生不种善因,所以没有善果。只能坠入其中两道之中,但也有根本区别,饿鬼道的众生没有过多的意识,而地狱道的众生是像天庭一样有层级的,下级层的只能受罪。
那么,人界的王就是皇帝,统管六道里的人道与旁生道,所谓的人道也就是现在的我们,不管我们怎么样,都由法律约束着我们,必须上班赚钱以供度日。旁生道就是动物道,与人道生活在一起。其实修行为人道是很难的,而那些修行不够,但也没有做伤天害理的事的众生,就会变成旁生道。
以上这些仅仅来自于传说,可信度不高。但终极目的只是让人一心向善,并非歪信神魔。
六道轮回谁做主?
摘自净空讲无量寿经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这是世尊跟我们将五恶说完之后,五恶是因,五痛、五烧是果报,这几句总结五恶。『天地之间』是讲宇宙,宇宙之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高等生物的星球,所以遍法界虚空界都是我们活动的场所。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宇宙、万物、生命都是自性变现出来。大经里面佛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能生、能变的是自性,所现、所变是万法,宇宙之间一切法能所不二。所以宇宙是永恒的,生命也是永恒的,所有一切变化是由於念头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讲的心态不相同,心态的差别,那真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这是变化之来由。『五道』就是六道,这是非常贴切我们人类的境界,人在五道里面。佛经上有的时候说六道,还有的时候说七道,那到底是几道?无论怎么讲法都是事实真相,说五道是讲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如果说六道,六道就加上阿修罗。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除了地狱没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所以说五道,天阿修罗归天道,人阿修罗归人道,他归在这五道里面去。若是说六道,阿修罗专门指天阿修罗,天就分成两道,天道跟修罗道,他也算是三善道,天阿修罗。说七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六道之外加上一个仙道,我们讲神仙,加上一个仙道。所以无论是讲六、是讲七、是五,都是一个意思。
「五道分明」,这是果报。到哪一道,这在佛法讲是属於业力,业力牵引著你入那一道,你有这一道的业,造的这个业。天,他所造的是上品十善,这就生天,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道。实际上他那个下是怎么下?说老实话,他修的善也是上品,不是上品他怎么能生天?上品里面夹杂著好高、傲慢、嫉妒,他有这个烦恼习气夹杂在里面,他真的修上品十善,所以他超过人间的福报,他到天上去。到天上还带著这个习气,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世尊有时候提到,阿修罗跟忉利天主打仗。所以天上也有战争,也不是很太平,这是欲界天里面下面的两层,欲界天有六层,愈往上去德行就愈殊胜。大概天阿修罗可能只是在忉利天、四王天,地居天,夜摩是空居不在地面上,这些境界都是我们没有法子去想像的。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学谦虚,在佛法里面讲谦卑,我们中国儒家讲谦让,对自己决定有好处。傲慢、嫉妒,要不是修大福报,一般都是堕到饿鬼、地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人在这个世间,确实有五道分明,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人有没有死亡?人道死了天道生了,这是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被人发现得很早,什么人发现?印度古婆罗门发现的,婆罗门教比佛教早,至少要早五千年。他们里面的长老,我也认识一些,跟他们交谈,他们告诉我不止八千年,他们的代代相传下来至少有一万多年。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按中国历史记载三千多年,外国人承认的,现在都用外国,用国际上大家承认,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跟中国记载大概相差六百年。这些我们无须去考证,用不著在这上分别执著,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执著这个,了解事实真相就好。身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灵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身不是,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我们穿的衣服,我所有的,这不是我,我的衣服。然后你晓得这个身不是我,这是我的身,身不是我,是我的身。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你就不怕死,为什么?没死,死了以后就换一个身体,换一个境界。这桩事情在现代,现代西方很流行催眠,中国现在也有,大陆上有,也有,也应该有,有这催眠术。人在深度催眠之中,他能够回到过去世,过去一世、过去两世。我看到一个美国医生的报告,他曾经对一个人催眠,让他回去好像几十世,他那个时代好像文明还没有出现,他确实是个人身,住在洞穴里面,你看还没有房子,还不知道做房子,住在洞穴里面,大概是四千年,能够回到那么远。
也曾经看到报告,这个催眠能叫人看到未来,这比较少,比较难相信,看到过去这个我们可以理解,还能看到未来。说明婆罗门教讲的六道轮回,释迦牟尼佛肯定承认它有这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向他们学习过,我们相信四禅八定,释迦牟尼佛一定修得很好。虽然六道搞清楚,这一段统统讲的是六道,可是真正学佛,学佛要求圆满的智慧,肯定还得追根究柢,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是大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印度与学术里头都不能够解答。所以世尊在外面参学了十二年,把所学的东西都放下,在恒河旁边大树底下,毕钵罗树,在大树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禅定。这就是像中国大乘佛教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才把所有的疑问彻底解决,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一年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之后就从事於教学,教了一辈子,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所以经论上的记载讲经三百余会,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办班,他也是办班教学,办了多少次?办了三百多次。这个班的规模大小不一样,人数多的超过一万人,人数少的十几二十个人,时间长的办好几年,时间短的几天不一定,总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有不同,他的教学非常活泼。
底下告诉我们,『善恶报应』,这是讲五道现象的由来。为什么会有五道?心善、行为善,感生人天两道,这是善道,这个善有标准,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经》。心恶、行为恶,果报在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三恶道里面,佛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恶业感得的?贪瞋痴,这是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贪欲是饿鬼道,鬼道贪心重;地狱道是瞋恚、嫉妒心重;畜生道是愚痴,所以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他所感的是三恶道。由此可知,三恶道没主,不是佛菩萨做主,也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阎罗王做主,谁是主?自作自受,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佛教弟子、教大众常常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是因,三恶道是果报,息灭贪瞋痴,你就不会受三恶道的果报,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有没有贪?学佛,我们世间这些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不贪,贪佛法行不行?贪功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你的贪心没除掉只是换个对象而已;换句话说,你还是在三恶道。不过你的对象好一点,到恶道里面去受的苦都少一点,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佛教我们去除贪心,没有叫我们换对象,世间法不能贪,佛法也不能贪。《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非法是世间法,佛法以外的统统都要放下,统统都不能贪。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佛确实一生为我们示现的断恶修善,断恶里面没有贪心,没有贪图果报的心,没有。我断恶,我一定会得好果报,没有这个念头;修善也没有贪心,为什么?断恶修善是自己应该做的。你本性里面只有善没有恶,习性里面有善恶,如何能把习性放下,回归到本性,这我们老祖宗知道,《三字经》里面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本善是我们的本性,一切众生都一样,诸佛菩萨也不例外,都是一个本善。可是习性,习性我们讲习惯那就不一样,古人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会被外面境界染污。你见到善人就染善的习气,见到恶人你就会染恶的习气,这就不好了。佛家的教学目的没有别的,如何能够放下习染,回归自性,这是佛教,佛陀的教育。我们学佛一定要了解,我们学的是什么?不是求升官,不是求发财,不是求权势,不是的,佛法完全帮助我们提升灵性。
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他是王子他舍弃了王位。我们说放下名闻利养,他是现成已经得到的,他不是给我们说假的,他真的舍弃,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为什么?他知道,他太清楚,这人聪明到绝顶,这个世间所有的行业,哪一个行业最好?教学,这个行业最好。中国古人所谓得天下英才而乐育之,这是人生最大的乐事,所以他从事於教育工作。我们再回头看看,这世界上其他这些大的创始人,几乎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同样的认知,也同样的行为,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不过跟佛教不一样,那就是佛教里头没有讲神,佛教里头也说了很多天神、鬼神,但是都是六道众生,跟我们是平等的。没有说神是造物主,神是一切的主宰,没有,佛家没有这个说法。谁是造物主?我们的自性是造物主,一切法不离自性。《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很多人读过,我过去讲了几次《地藏经》,也是依这个做主要的参考资料,它在五重玄义里面讲性识,讲得很完整。为什么?性能现、能生,识能变,所有一切变化是识它在起作用,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能叫一切现象产生变化。这个五道就是变化,五道从哪来的?分别执著不一样产生的。所以它讲个性识的确讲得好。
由此可知,轮回完全是善恶报应。善跟恶,佛经里面讲两种业,前面也跟诸位提过一种是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去受生这叫引业。另外一种叫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是你在这一道,这一期生命过程当中,你所享受的贫富贵贱不同,大家不一样。同样是人,有的人得富贵,有的人得贫贱,这什么道理?满业不一样。引导我们的引业是五戒十善,这是引导你到哪一道;满业是你过去生中,对於富贵贫贱,你所修学的不相同。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的福报,你这一生有多少财富,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你修的大福报,你这一生就享大福报。福从哪来的?中国人讲福是讲五种,你的财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你的布施修得愈多,你这一生财富愈多,你的心愈清净,你这一生得来的很容易。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所谓财源滚滚而来,那是什么?过去生中修布施,欢喜布施,欢喜心。我们也有看到人发财,财是发了,可是经营得很辛苦,那是什么原因?他也肯布施,他不布施没有财。布施呢?布施之后又后悔,布施之后心里很难过,他得来的财是可以得来,很辛苦得来。还有一种布施是勉强的,看到别人布施自己不好意思,不是自己甘心情愿的。所以那个心态不一样,那个发财也不相同。果决定跟因相应,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