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太岁与值年太岁哪个厉害,太岁顺序口诀

关于太岁的疑问?

太岁, 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星纪,又称“摄提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西汉末年的刘歆根据上古资料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这“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值年太岁

太岁也是道教信仰中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道教《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可见太岁,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至今发现的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中原确实使用过“十二次”来标记岁星的位置,《甘石星经》和《史记》里也没有提过。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 犯太岁

  • 顺星拜太岁就是拜自己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太岁主管人一年的流年祸福。据道经记载,太岁神主管人的“本身生命之灾”和“流年临犯之厄”,也就是说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由太岁神主管的。人们经常说:“太岁当头坐,无灾也有祸”,便指的是“犯太岁”。

  •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

  • 凡是在自己的“本命年”,或者自己的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相冲、相害、相刑的时候,容易导致灾难的发生。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称作“临太岁”,主伤害、易破财、防盗贼、感情挫。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冲,称作“冲太岁”,主凶险、运势乖、易损财,意外伤。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害,称作“害太岁”,主疾病、财物慎、犯小人、事业顿。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刑,称作“刑太岁”,主刑灾,犯口舌、碍工作、慎出行。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统称为“犯太岁”。

  • 拜太岁原因

  • 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敬而畏之,为避免得罪太岁,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开春期间求取“太岁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趋吉避凶。

  • 拜太岁流程

  • 一般“拜太岁”的流程)有:步虚韵、诵天尊号、慢澄清韵、臣香文、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化“二十四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台星君”、说禀文、宣表文、诵“斗姆宝诰、顺星宝诰”、小赞韵、高功熏表、高功拜表(踏罡步斗)、(太岁护身符)、香花送韵(化表)、出坛(诵“消灾延寿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随坛信众拜自己所属“本命太岁”、回坛谢神等。

太岁概念 什么是太岁请给个太岁的概念 高分

最新太岁肉灵芝新概念大集合2009年10月24日最新编辑太岁
历书记载如下:
其中最为传奇的记载有《本草纲目》和《史记•秦始皇本记》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五百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就是太岁——肉灵芝。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太岁确有记载。《本草纲目》记载的太岁有下文“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
民间传说有如下解:
有人说太岁是木星的别称,古代用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纪年,一周是十二年 .
古人把木星称为“太岁”(或岁星一周天(实际是11.86年),并划分周天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称,说太岁某一年在某一方,这一方就不能动土搞建筑,否则触犯了太岁,就会招来灾祸。后来,人们把别人侵犯自己怒斥为“太岁头上动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有人说太岁是传说中神名。古代,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木星)相应而行,因此兴建工程等要躲开太岁的方位,否则就要不吉利 .
认为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灵。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它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六十甲子。
传说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
太岁神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岁的名字全部更换,成了现在各地有安奉太岁的庙宇里面的六十太岁。
太岁君:神名。太岁君,神也。道书以六十甲子,每岁轮值,掌理人间祸福之神,为值年太岁,俗称为岁君也。系由都雷太岁殷元帅所统管。殷元帅者,商朝纣王之幼子也。幼遭国难,家破人亡,蒙申收为抚养,授以道法,后乃行道为神。秉性刚直慈仁,常为世人救难,天庭悉其功果,授以都雷太岁之职,掌地司汤儿院,综管人间祸福,祛除邪魅,奖善罚恶,为主宰人间罪福之神。六十甲子值年太岁即归其统辖也。
犯太岁、冲太岁、刑太岁都是什么意思?
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诗曰: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按照十二主星宿中记载:“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因此,无论是那一种,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因此务必要拜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岁。
什么叫做犯太岁?犯其实即是冲,「冲」亦分为「年冲」及「对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
“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
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例如蛇年,肖蛇为太岁,肖猪为冲太岁,而肖猴和虎为“偏冲”太岁。
科学家是怎么定义太岁的哪?
“太岁”又称肉灵芝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细胞结构是接近鞭毛动物的。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属于“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太岁这种“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
关于太岁主要观点就是: 太岁为自然界第四种生命体。
有专家称太岁“肉灵芝”这个古老稀有的物种,是目前生物界除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之外,最新发现的第四种生物,是一种目前人类未知的特殊古生物体
还有科学家认为太岁是一种黏菌复合体,细胞结构接近鞭毛动物。进化程度介于藻类(蓝藻)和原生动物之间。

什么是太岁? 犯太岁是怎么回事? 怎么破解?

出现犯太岁的情况,需要请太岁符或是化太岁锦囊化解犯太岁(太岁符、化太岁锦囊选择一种即可),消灾免祸。太岁符分阴阳的,男士请阴符,女士请阳符,或是男士请黄色化太岁锦囊(锦囊内含太岁符阴符),女士请红色化太岁锦囊(锦囊内含太岁符阳符)。
中国太岁网联合在线财神网,秉承道教正法,按照正规太岁符、太岁锦囊仪轨,专业化解犯太岁,可直接去中国太岁网、在线财神网奉请太岁符、太岁锦囊

殷郊与杨任,同为太岁部正神,究竟哪个更厉害?

殷郊和杨任虽然都是太岁部正神但是他们两个人的能力还是不同的。

我个人还是更欣赏杨任一些,认为杨任能力更高。

简述什么是太岁纪年法?

太岁是古代天文学中假想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何以要假设此太岁?这要从古人所谓十二辰说起。古人将黄道附近一周天由东向西十二等分,称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但其方向与顺序正好与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参见本书“什么是岁星纪年法”一问),这样,假想的太岁就与真岁星背道而驰了,如下图:古人还为十二个太岁年名分别取了古怪的名称以表示十二个其中阏,读yān烟;敦,读dùn顿;牂,读zāng赃;涒,读tūn吞;阉,读yǎn演。以太岁纪年著名一例为战国楚屈原《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句。“摄提”即太岁年名的“摄提格”,表明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孟陬”即盂春正月,夏历正月建寅;“庚寅”是其生日的干支。屈原的生日正好是寅年寅月寅日。有论者认为,屈原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反映了当时岁星所在星空的实际方位,不等同于后世干支纪年法里仅具抽象符号意义的寅年。这一认识是有见地的。西汉时期,历家又取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默、昭阳十个名称,名叫岁阳。从flv convert的片子中了解到,太岁纪年创制之初是为反映岁星逐年所在天空方位,由于“超辰”的存在,以之纪年积累至八十多年就与天象的实际不相符合了。于是古人干脆就用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纪年法由天象观测到抽象符号的历程,这一历程与生肖纪年有何关系,至今仍有待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史家或文学家若用太岁纪年那些古怪的名称纪年,完全是为了仿古,与实际天象完全无关,而是用当年的干支纪年对照而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即有意仿古,如卷一“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默困敦,凡三十五年”。这就是说从戊寅年到壬子年共三十五年,并无其他奥秘。

中国古今记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1.星纪 丑
2.玄枵 子
3.诹訾 亥
4.降娄 戌
5.大梁 酉
6.实沈 申
7.鹑首 未
8.鹑火 午
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