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五行对照表财位图,八字财位查询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图,十二地支五行属性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图

什么是天干地支

对于初学五行的人而言,测八字的五行,只能查看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那天干地支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古代的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五行 天干 地支

木 甲乙 寅卯辰

火 丙丁 巳午未

土 戊己 辰戌丑未

金 庚辛 申酉戌

水 壬癸 亥子丑

什么是六十甲子 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有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对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怎么知道自己的天干地支五行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出生日期和确切的时辰。然后“小巫排盘APP”查询,输入出生公历或农历日期及详细时间,就可以查出你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

根据下表一一对照干支:

天干五行和地支五行对照表

天干: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地支: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然后根据你出生日子的之一个干支通过下表来查算你的时辰干支:

时辰干支五行查算表

时间时辰 五行纪日干支

时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23-01 子/水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01-03 丑/土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03-05 寅/木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05-07 卯/木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07-09 辰/土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09-11 巳/火 己巳 辛巳 癸巳 己巳 丁巳

11-13 午/火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13-15 未/土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15-17 申/金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17-19 酉/金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19-21 戊/土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21-23 亥/水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如果进行入深层次的五行学习,不需要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一看便知,这也是学习五行的基本功。

以上就是与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图相关内容,是关于十二地支的分享。看完十二地支五行属性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二地支五行属性对照表

12地支五行属性表如下:

12地⽀五⾏属性古书《类经图翼·五⾏统论》所云:“⼗⼆⽀以应⽉,地之五⾏也,⼦阳亥阴⽇⽔,午阳巳阴⽇⽕,寅阳卯阴⽇⽊,申阳⾣阴⽇⾦,⾠戌阳丑未阴⽇⼟。”

寅、卯⽉为春季的正、⼆⽉,正是东⽅风⽊之⽓当令之时,故寅、卯在五⾏同属⽊。

巳、午⽉为夏季的四、五⽉,正当南⽅⽕热之⽓当令,故巳、午在五⾏同属⽕。

申、⾣⽉为秋季的七、⼋⽉,正是西⽅燥⾦之⽓当令,故申、⾣在五⾏同属⾦。

亥、⼦⽉为冬季的⼗、⼗⼀⽉,正当北⽅寒⽔之⽓当令,故亥、⼦在五⾏同属⽔。

⾠为季春三⽉,未为季夏六⽉,戌为季秋九⽉,丑为季冬⼗⼆⽉,这四个季⽉,都是中央⼟湿之⽓寄王⼦:四时的⽉分,所以⾠戌丑未在五⾏同属于⼟。

⼗⼆地支名称:

⼦、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

⼗⼆地⽀数⽬:

⼦⼀,丑⼆,寅三,卯四,⾠五,巳六,午七,未⼋,申九,西⼗,戌⼗⼀,亥⼗⼆。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1.天干地支对应五行:天干地支对应表。
2.天干地支对应五行表:天干地支分别对应五行什么?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天干地支五行属于。
子(鼠),北;亥(猪)是北方人。
阴(虎)属杨树,东方;毛(兔)属,东。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
斯(蛇)属阴火,南;午(马)属阳火,南。天干地支年、月、日、时算法。
申(猴)属;酉(鸡)为阴金,。十天十二支合表。
陈(龙)。徐(狗)属阳图,中国;十大一流财富和财富支柱。
丑(牛)。非(羊)属阴土,中国。十二地支对应金木的五行。
【天干、五行、方位的关系】五行对照表。
a是木柱,东方。b是花果之树,东方的。c是太阳之火,南方。为了蜡烛之火,南方。e是城墙之地,中国。我是一片田园,中国。这是斧头的黄金。辛是珠宝中的黄金。如何确定时间,天干地支?任是北方江河之水。是雨露之水,北方。
天干地支对应五行表:天干地支和五行各代表那个数字,比如:0。
A.五行中,水1(6),火2(7),木3(8),金4(9),土5(0)
B.对于天干:天干就像地球的一个分支,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所以只能参考五行来得出数字。丙基庚壬为阳,所以为奇数,所以为奇数,且为3,7为丙火,5为戊土,9为庚金,1为壬水。
乙基己基辛基癸基为阴,所以是偶数。取乙基木,8,丁火,2,己土,0,辛基金,4,癸水,6。仁日为什么低人一等?
还有人认为a、b、p、丁基、戊基、庚基、辛仁贵相互对应(个人认为不可取)。对应天干地支。
c、地支对应数:有人认为子为1,丑为2,而??亥为12,个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地支和天干一样,无始无终,生生不息。但是地支并不单独属于五行,所以没办法统计。12.子表。
如果坚持服用,可以通过地支所含主气来确定:子6,丑子0,阴子3,贱子8,陈旭子5,三火7,中饭2,庚金9。酉金鑫取4,海水取1。
这是五行结合决定的。

天干地支及方位属性(快速记忆)

如下图所示: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纪年法与公历纪年的转换:

由于天干地支每60年一循环,所以不能直接根据干支计算对应的年份数值。但是可以根据干支计算出对应于60年中的第几年,从而进一步推算。

设x为天干对应的次序,甲-癸依次为1-10;y为地支对应的次序,子-亥依次为1-12.那么对应次序z的计算公式为:z = 6x - 5y,如果为负,可再加60。

其计算根据是同余方程:z≡x (mod 10),z≡y (mod 12),x≡y (mod 2),解得z≡36x+25y (mod 60),进一步化简即得。

中国近代史中许多历史事件均以天干地支纪年为基础进行命名如:辛酉政变就在1861,甲午战争就在1894年,戊戌变法就在1898年,辛丑条约就在1901年,辛亥革命就在1911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在1912-1913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时辰对照表 天干地支


1、十干又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有: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2、现在简化后的天干地支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至今依旧在使用天干地支,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
3、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4、十二生肖时辰对照表:子鼠:下午十一时至夜一时、丑牛:夜一时至三时、寅虎:夜三时至晨五时、卯兔:晨五时至七时、辰龙:上午七时至九时、巳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午马: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未羊:下午一时至三时、申猴:下午三时至五时、酉鸡:下午五时至七时、戌狗:下午七时至九时、亥猪:下午九时至十一时。

天干地支的干支与时间

干支历和农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干支历又称甲子历,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历法已施行了数千年,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以立春为元旦,一个回归年为一年。在当代农历借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这是笼统的标注;“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历法》一书中指出,干支纪年是从立春起算。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干支历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干支历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 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详见上文序列表中的表格)(或见下文五行、属相),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轮回。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为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对应,因公历和干支历是不同的历法,年份起点不同。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由此知干支发明之初就是: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不同朝代年岁开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这个是夏历。而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年开始于建亥,但仍称十月。至汉武帝改历,才复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纪月自到民间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均可见到以朔日作为各月月建起点的情形。 干支纪月的推算较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诀为证(寅月为正月,寅为虎,又称“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乙庚之岁戊为头,——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戊上起。
丙辛必定寻庚起,——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庚上起。
丁壬壬位顺行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甲上起。 为了便于推算,把他们的关系归纳于此表: 年天干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月干公式:月干=年干*2+月支 (和超过10,直接取个位数)
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干?
解:巳月干=乙*2+巳=2*2+4=8=辛
与干支纪年始于立春相对应,干支纪月法采用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地支 节气时间段 中气 近似农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中,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和民间都流行不衰。而事实上”正月建寅”是与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观察的周年运动有关,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期的时间相同。
节气表: 季春 夏秋冬 月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歌:
春雨(寅)惊春(卯)清谷天(辰),夏满(巳)芒夏(午)暑相连(未)。
秋处(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丑)。
月初为节,月中为气
干支月,属于阳历月,每月含一节一气,以节为始,以气为中。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节气歌中,每两个字为一个月,第一字为节,第二字为气(例如,春雨-寅月,惊春-卯月)。
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丑。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当代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汉历(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汉历(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朝历法,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十月,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游后过了9个多月(不算闰月),驾崩了。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
解:从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总共是13天。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天,但270天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
用日期记日的失败例子: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错误)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闰五月(共29天)。《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所以该问题答案应是1+29=30天。 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己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北京时间(UTC+8)为准: 时辰地支北京时间甲或己日乙或庚日丙或辛日丁或壬日戊或癸日子时23时—1时甲子时丙子时戊子时庚子时壬子时丑时1时—3时乙丑时丁丑时己丑时辛丑时癸丑时寅时3时—5时丙寅时戊寅时庚寅时壬寅时甲寅时卯时5时—7时丁卯时己卯时辛卯时癸卯时乙卯时辰时7时—9时戊辰时庚辰时壬辰时甲辰时丙辰时巳时9时—11时己巳时辛巳时癸巳时乙巳时丁巳时午时11时—13时庚午时壬午时甲午时丙午时戊午时未时13时—15时辛未时癸未时乙未时丁未时己未时申时 15时—17时壬申时甲申时丙申时戊申时庚申时酉时17时—19时癸酉时乙酉时丁酉时己酉时辛酉时戌时19时—21时甲戌时丙戌时戊戌时庚戌时壬戌时亥时21时—23时乙亥时丁亥时己亥时辛亥时癸亥时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