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手串,五台山六道木佛珠寓意

佛珠手串为什么是12颗,13颗和108颗?

12颗、13颗和108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12颗

代表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13颗

13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也指十三力:西方,争土之菩萨,具足十三力,而能自利利池。

108颗

这种数目的串珠较为普遍,在很多佛珠上都可以见到,在佛教中指消除108种烦恼,求得身心安定,化做无欲无求的姿态,是很多修佛者佩戴文玩菩提子所选择的数目。另外,108也是道家文化中天罡地煞的数目总和,佩戴亦有护身之意。

扩展资料:

佩戴佛珠的意义

佛珠作为法物,被赋予了特殊的表法意义。看到佛珠,人们就会提醒自己要念佛,告诫人们应当象佛陀那样处世待人接物,这样做所得善果不可思议,所感得的吉祥如意亦不可思议。如果真能够这样去想去做,就会明白带佛珠的意义。

带佛珠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带,在家居士,甚至没有皈依的人都可以带,它是提醒人们要有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人们要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言行举止。

12颗、13颗和108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12颗 代表佛教中所说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据藏经上的记载,最上等的佛珠一共是由一千零八十颗组成,但是因为这种佛珠太长了,所以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佛珠的上品为一百零八颗,中品为五十四颗,剩下就四十二颗、二十一颗、十四颗和净土宗的三十六颗等。 是佛教徒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引自网络

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老和尚在中口中振振有词,手中把持着佛珠,在向自己心中的佛祖乞讨,佛珠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信物,古时候每一个老和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串佛珠,现在不仅仅是和尚喜欢佩戴佛珠,一些商人和明星也开始佩戴佛珠手串,这并不代表他们与佛教信仰,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有气质。

佛珠手串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文玩杂项,在古代历史上没有文玩手串这个概念,明清时期出现收藏珍贵木材家具,人们利用珍贵木材的边角料制作文玩手串佛珠手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联系佛教文化,成为人们心中比较容易接受的文玩饰品。

在佛教文化中108代表着百八烦恼,108颗佛珠,象征着世界一切烦恼,时刻提醒自己在人间修行要六根清净,无妄无为,淡泊名利,忘乎所以。贪婪、怨恨、蠢痴、傲慢、疑惑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所以佛珠手串中108颗最为常见,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

喜欢佛珠手串的朋友大多都有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佛珠的大小与颗数会不一样。佛珠手串分为12颗,13颗和108颗及其他尺寸,它们究竟分别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呢?

佛珠手串也被称为“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本是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佛珠手串自古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配饰,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佩戴佛珠手串,有一定的寓意,不同颗数的佛珠手串有不同的寓意。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佛珠手串虽然是佛教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追其根源,却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所创,而佛教将其发扬光大,几乎所有的佛教徒都会戴上一串佛珠手串。

12颗手串

十二颗的佛珠手串表征佛教的十二因缘。“因”为种因,好种子;“缘”为助像,如阳光雨露。所谓“十二因缘”,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心”、“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的十二种条件,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若依《中阿含经》所说,即:(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13颗手串

13颗的佛珠手串表征佛教的十三力,佛教认为西方净土的菩萨具十三力,因此能自利利也。

依《无量寿经》所说,十三力就是: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力,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正念正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众生力。

108颗手串

108颗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108种烦恼。所谓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及天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即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所以佩戴108颗,是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除了这几种比较常见的佛珠手串外,让我们再来一起了解下其他尺寸的佛珠手串的含义吧!

54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颗

与108颗意义相同。为便于携带将108颗分为三份。

27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14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手串的颗数含义

经书所载的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大致分为108颗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108种烦恼。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即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
108 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分为三份。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 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14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12颗佛珠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五.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六.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七.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
八.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13颗含义
13是因为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因此,佛珠手链为13颗珠子。但是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佛珠的粒数在佛经中有具体的规定.

手串颗数含义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大致分为108颗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108种烦恼。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即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

108 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与 108 颗意义相同。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分为三份。

27 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 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14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12颗佛珠代表“十二因缘”。

扩展资料:

文玩手串

源于串珠与手镯的串饰品,现如今已经演化为集装饰、把玩、鉴赏于一体的特色收藏品。串珠最先用于颈饰,通常由有孔饰物串连而成。

中国因辽阔幅员、悠久历史、富庶产物和多元的文化内涵,可供于串珠的材料多达几十种,古代有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玛瑙、琉璃、玻璃、树种、东珠、象牙等。

在现代手串中,由于材源和社会风尚的演变,沉淀下来比较常见的串饰材料有20多种,本书精选出其中的八大类来阐述。本书即粗列了几种大众常见且在赏析购买中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一些手串的基础信息,作为收藏者、爱好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收藏的角度出发,手串可以从材质工艺和艺术文化两个方面 ,作为主要价值判定标准。对于贵重材质,如玉、翡翠、琥珀、玛瑙等各有其材料等级,级别的鉴赏能够直接影响价值的判定,因此分辨真伪、等级就成为异常重要的收藏基础。

普通材料的收藏价值可以季节在文化艺术价值上,造型风格、工艺取材、设计制作等都可以提升普通手串的收藏价值。

当然,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中,制作工艺与材质的关系,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即高档材料使用高档工艺,而低档材料的工艺则相对简单。

因此,作为一种高档的装饰品,中国古代的串饰很少选择低档材料,而收藏者的选择也大多集中在了精工细作的高级材料手串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手串



手串13颗数含义

手串13颗数含义

13颗:表征佛教的十三力,佛教认为西方净土的菩萨具十三力,因此能自利利也。
依《无量寿经》所说,十三力就是:
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力,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正念正观诸通明力,如法调伏众生力。

佛珠手串颗数含义,手串戴多少颗合适

?颗数讲究?你有信仰吗?有的话我想你根本不会问这种问题!
没的话还介意什么颗数啊,自己戴上去舒服就行了,我见过一些人,听说什么10颗好。。。108颗好结果为了追求颗数自己戴上去不是松的总掉下来,就是紧的勒手!
刚好这长度戴上舒服也就算了,但最常见的还是太紧或者太松,为了追求个颗数戴上去么难受的要死,谁还去戴啊~!

手串九颗什么含义

阿弥陀佛!有两种,一种是念珠,一种是手炼,念珠是用来念佛记数用的,常用的两种,18粒是罗汉珠,19粒带佛头的,带佛头的念珠念佛不能过佛头,要反转往回,罗汉珠就不用了,至于手炼多少没什么讲究,只是合适你手腕粗细就行,装饰品,首饰而已。

佛珠颗数的含义,佛珠手串多少颗

佛珠的颗数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或二十七或十四亦皆得用。补充:佛珠一般由108颗念珠组成,在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用其他颜色或大小的珠子隔开,称为:隔珠或数取。一般来说隔珠要比子珠稍大,数量可以采用1到3颗不等,并且不计算在108颗之内。54颗的佛珠要在第27颗前加隔珠,27颗、18颗的佛珠则要在每9颗加一粒隔珠。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手串168颗的含义是什么

粒数各有其义: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个数;108粒,是表示单纯的108种烦恼,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种无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萨乘之阶位;27粒的,表示声闻之27圣贤;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与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经所说十四忍(三贤、十圣加正觉)。其余36、18等粒数的佛珠,有的是为了携带方便,分108数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则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种神通变化,别无他义。
念珠是佛教的一种用物,是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所以也称“佛珠”或“数珠”。通常用香木车成小圆粒,贯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玛瑙制作的

17颗砗磲珠的手串是什么含义?

纯白无邪,佛教至宝
车渠,也叫砗磲,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质(钻石的硬度是10,砗磲的白度是10),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亦是佛教。
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
在佛教界中,砗磲深受许多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颜色漂亮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装饰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砗磲在当今流行的“佛教七宝”中,列避凶的首位。砗磲所含的微量元素能稳定情绪、去除杂念、使脾气暴躁的信徒消除烦恼、调养身心平衡。
14颗的讲究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18颗的讲究
俗称“十八子”,又名十八拢.所谓的“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21颗的讲究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另外加上佛果。
17颗的讲究
16颗珠子,加上一“佛头”,共17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的,“佛头”是念经时来计算圈数的。
十六颗指十六善冲,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著之十六夜叉善神,又作十六神王、十六夜叉神、十六人药叉;降、般若十六善神、般若守护十六善冲。据陀罗尼集经卷三所记载之十六善神。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珠子 佛珠手串数量有什么含义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080颗
1080颗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及天上,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即是: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08颗
108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54颗
54颗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42颗
42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36颗
36颗与108颗意义相同,为便于携带将108颗除三份。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27颗
27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21颗
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8颗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4颗
14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3颗
13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但是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2颗
12颗在佛学中,常有“十二因缘”或是“二六之缘”一说,世间之事多为因缘而生又为因缘而去,而这12颗串珠就表明了这“十二缘起”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10颗
10颗在佛教中指十利:指散见于诸经中之种种十利。佛陀制戒之十个理由:摄僧、极好摄、僧安乐住、折伏高人心、有惭愧者得安乐、不信者得净信、已信者得长信、遮今世恼漏、断后世恶、梵行久住。
佛珠手串一般多少颗珠子?上面盘点了常见的佛珠手串珠子数量及其含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叶紫檀手108颗手串有啥含义

据《桑布扎续》与《金刚空行续》中“息业为一百,增业为一百零八,怀业为五十,诛业则为六十颗”。可见,从古至今,小叶紫檀手串的串珠数并非是人们想当然的制作出来,而是有史可寻得。当中,人们常说的要用小叶紫檀制成108颗串珠的手串,从经文中来说,也就是为了去除烦恼,增得好运好报。

念珠手串十七颗是代表什么含义

可能没有什么意思吧
正规念珠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

佛珠手串戴多少颗有什么含义吗

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回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
十住:
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十行:
1、欢喜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盘,15、生般涅盘,16、有行般涅盘,17、无行般涅盘,18、上流色究竟。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求藏传佛教的六道轮回图详解

    六道轮回图,藏语为“斯贝考劳”。图中它被凶猛巨大的阎罗王捏持在手,并以口咬田的上缘,示六道众生都离不开十二因缘。
    圆形的六道轮回图,正如轮回的本性一样,轮转不息,无始无终。当你现在受昔业的果报时,你正在造未来的业因,一切都是同时发生,无始无终。
    六道轮回图的中心,示有三只动物:鸡、蛇、猪首尾相连。鸡对物强烈爱著,而产生占有心,贪得无厌,为眼下的欲望东奔西跑,终日追逐;蛇我所,我见,我执,对违背自己意愿的人与事,产生怨恨,忿怒攻击;猪身躯苯重,目光低视,象征无明,坚执我见,执有为实,这些是使人产生痛苦与死亡毁灭之因。
    其外层分白黑两色以表善趣和恶趣;又其外层分上二、下三共五段,上二段表天界和人界,下三段正中表地狱,右表旁生,左表饿鬼;最外层为十二缘起,绘盲人、瓦匠、猴、船、空宅、接吻、跟中箭、饮酒、果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次第表示无明、行、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表死。
    另外,该图上方佛像、日月、精舍等暗示四圣谛;苦谛指自因业及烦恼所生取蕴,有漏情器世间为其后果之一切事物,为众苦之蕴,当知如病,此于圣者,始能如实现见,故名苦圣谛。集谛指:引取自果之蕴,即一切不净情器世间之能生因,谓业及烦恼。遍生众苦,如疾病因,是所因断。此于圣者,始能如实现几,故名集圣谛。灭谛指:依于自因之道,永断所断之集,业及烦恼,究竟不生,轮回因果自续断灭,是如证得无病之乐。此于圣者始得如实现见,名灭圣谛。道谛指:证得自果灭谛之道。喻如良药,应当服用,此于圣者智中,真实不虚,故名为圣道谛。
    因此,贪、瞋、痴三毒,是一切轮回的根祸,而三毒的基本则是无明。唯一可以对治三毒的,就是持求智慧、修习佛法。
    要想解脱轮回,先要明白解脱轮回之因,由于过去所积之业,你就有了今生所处于的某种现状。然而,今生的努力可以变为来生之果。可获得完全解脱轮回之缚的方法,断贪、瞋、痴、三毒,而根绝轮回的痛苦网上可查到,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著作及下载
    其中的
    《生死之轮》--六道轮回图释义开示六道轮?轮入道?啊!爱来啦!【地狱少女,自己看去】

    佛教的六道轮回分别指哪六?

    它们分别是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应该这样排序才是最准确的,推荐答案好像错了
    望您的采纳,本人为新手,不太懂百度,但对佛教有非常大的认识,欢迎互相交流佛教。您的一次采纳,我的永久感谢!六道: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传说中,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道可分为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为天、人、阿修罗; 三恶道为畜生、饿鬼、地狱。但阿修罗虽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于人,故有时被列入三恶道中,合称为四恶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
    因果报应之二
    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有二项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 六道轮回有四项是无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 有形的称为“有器”,无形的称为“无器”。
    教中虽然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但更正规的提法是“因缘果报”,那么“缘”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缘”的内容及其简单,简单地说就是“条件”。比方说:蛋可以孵成鸡,但是孵成鸡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个一定的温度就是“缘”。虽然蛋可以孵鸡(因果条件具备),但是,不具备一定的温度(缘),蛋是不会成鸡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从“缘”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从而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缘,不过是讲事与事之间的联系分别化,很容易造成事物发展的不良性,因为,同样的一件事,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遭遇,这不仅仅是事物条件造成的,还有社会环境影响,毕竟,在宏观上来讲,好与坏的定义都是人定的,而不是自然规律。

    轮回理论是古印度文化的基本理论之一,其本源来自婆罗门教。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按其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统称为三界。又称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又可分为“六道”。
    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
    佛教继承了古印度文化中婆罗门教的六道轮回和因果的说法,按照《摩奴法论》第一章的说法:所谓最高灵魂,既是伟大的创造神梵天,又称“创造者”、“生主”。 
    传说,当最高灵魂醒着时,世界是活动的;当他躺下时,世界就平静下来;当他要睡时,万物就消失融化于最高灵魂之中。最高灵魂就是通过睡和醒,永无休止的让万物生生灭灭。
    在中国神话和道教中是没有轮回这个概念的,中国在佛教未传入前的传统信仰认为,普通人死后亡魂会归于泰山之下,泰山神东岳大帝为冥界主宰。后来认为酆都为冥界入口之一。 佛教传入后认为地狱是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的,民间认识的“重狱”便是“十八层地狱”,事实上地狱只有十殿,每一殿有一阎王掌管,故有“十殿阎王”之称,十八层地狱即是十殿的第九殿——阿鼻地狱。中国人相信,通过冥币能够供养地狱中的,而免于较重的刑罚,而已故亲属的家人在农历十月初一或者清明节扫墓期间也会焚烧“纸钱”给“阴间”的亲属。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行,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而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但是,来生的他和今生的他,存在着【记忆断灭】这一问题,记忆不存在连续性,继承性。导致投生后,今生他和前生他互不认识,互不相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人了。【记忆断灭】就等于灵魂的死亡,在这个世界上,苦也罢,乐也罢,谁愿意记忆断灭,除非他的确想,的确想忘却过去。所以,佛教徒面临【记忆断灭】【灵魂死亡】的悲剧。
    而佛教的因果轮回的说法是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自然产生。佛教以这种说法混合了印度教中的诸神与阿修罗等生物以古印度自有的文化造出了六道轮回。而且道教也将原有天地人三界的观念进行升华,把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其中就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共计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又有四梵天、圣境四天【大罗天与与三清境】。六道轮回包括: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一共六种空间维次。没有现在人们常说的妖道、魔道、龙界等。很简单的佛教知识,多看看佛教书籍对你有好处!阿弥陀佛,希望能帮助你。佛教中强调的六道是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
    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
    六道中若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
    此六道,若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即天台宗所说之十界。
    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
    声闻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
    六道轮回是:
    所谓六道轮回,乃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都是属迷之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是在六道里轮来轮去,像车轮一样地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又因此六道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而在六道之中又有胎、卵、湿、化之四种众生,故又名六道四生。至於为何有六道轮回?又如何轮回?大致可从下列三类型轮回,阐述如下:
    (一)心念各别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所具有贪、镇、疑三毒,单一性地各别未经净化而轮回受生。贪毒重者,受生饿鬼道;镇毒重者,受生地狱道;疑毒重者,受生畜生道。本师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天曾看到一窝蚂蚁而笑著对众弟子开示:此窝蚂蚁因疑毒甚重,已历经七尊佛出世又涅盘,而尚在蚂蚁身。可见因疑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大宝积经>有此开示)。
    (二)心念相继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所具有贪、镇、疑三毒,无定性而相继出现,交互轮回而现前於六道。换言之,即一会儿贪毒现前,而受生饿鬼道;一会儿镇毒现前,而受生地狱道;一会儿疑毒现前,而受生畜生道。若不贪而常布施修福,但镇毒很重,则受生阿修罗道;修十善业而贪镇疑三毒很轻微,则受生天道;有贪镇疑三毒但受持五戒,则受生人道。
    (三)生生世世轮回。乃指有情众生因无始劫来,因前二者加在一起,有时因心念各别轮回,有时因心念相继轮回,而受生於六道。大多数之有情众生,或因未修四谛法而证得阿罗汉果;或因未修十二因缘法而证得辟支佛果;或未因修六波罗蜜法十波罗蜜法而证得菩萨摩诃萨及佛果,无法超出三界,都依此类型而轮回於六道。
    由此观之,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即展转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车轮一样之旋转,无有脱出之期。何以故?盖如同<佛本行经>所示:有情众生一念心恶,能开五不善门,即(1)烧人善根;(2)从恶更生恶;(3)为圣人所呵;(4)退失道果;(5)死入恶道。纵使心生善念,口称善语,身行善事,若未依佛法加以净化成无漏善,仍旧会在六道轮回。
    总而言之,吾等之起心动念,不论善恶,皆会在六道轮回,即善念生三善道,恶念生三恶道。所谓一念心生,则入三界;一念心灭,则出三界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也。是故学佛修道者欲超出三界,唯有将三毒净化,即如法修三十七道品为基础,进而修四谛法证得阿罗汉、修十二因缘法证得辟支佛、修六波罗蜜法十波罗蜜法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方能避免堕落六道轮回。然而因末法时代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缘特多,除非乘愿再来之菩萨,决定无法一生就办,不受后有。唯有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方能达到此目的。
    何以故?盖只要有下列四种情形,即得如愿:(1)正念往生(指平常有早晚课,精进念佛号,念到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2)狂乱往生(指平常造恶多端,命终遇善知识开示,能一念乃至十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3)无记往生(指平常发心皈依三宝,命终无恶无善无记,藉平日修持,而临终一念乃至十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4)意念往生(指虽不能出声念佛,但能意念、默念、观想念佛号至一心不乱而往生)。愿与诸仁者共勉之.
    六道轮回图是佛教宇宙生物圈的概括,所谓六道众生,生生死死在这六个范畴内轮回,永无止尽。六道众生又名“有情世间”。分别为天界、非天界、人界、畜牲、饿鬼、地狱等。天界、非天界、人界为善趣道,是比较好的投生之处;畜牲、饿鬼、地狱为恶趣道,是下等受罪的投生处。于是轮回图里把一个圆圈分隔为六格,分别表示这六个道的生活情况。
    1、天界。生为天界者,是为无形体,生活和享受都很美满,寿数也长,无忧无愁,一生充满幸福欢乐。可是,当他们的气数将尽,最终坠毁之时,也是十分痛苦的。
    2、非天界。与天界有相仿的寿数和地位,然而因地位稍次于天界。特别使他们想不通的是,有些高品味的果树,根子长在非天界,果子结于天界,被天界所享用,于是他们不服气,往往用斧欲砍断果树,与天界争高下而打仗,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3.人界。人,为我们常人,有形体,有智慧,但一生也处于苦海中。其苦有:生、老、病、死、苦、怨恨会,爱别离,求不得等诸类。人在出生的时候要受一次苦,老了要受苦,病了也是受苦,死的时候要受一番苦,还有苦力苦恼的苦;所谓怨憎会者与所僧恨的人聚在一起,受他们的打骂、陷害、偷窃等;所谓爱别离就是与自己心爱者又往往不能相聚,受生离死别之苦;所谓求不得,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条件限制而得不到,使心灵受到伤害。如上种种,在人们的一生中不是时常遇到吗?
    于是人生苦海之说,便立足于上述种种理由。但反过来讲,佛教徒认为在大道众生之中,人生得之不易,是为有形体中最高层次者。所以,告戒人们要珍惜人生,发掘和创造人生存在的价值,做好此生应做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因有生、老、病、死、苦的感受,是为接受佛家超脱思想的基本体验,大有一定智慧,能接受各种教育,为超越三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人与天界、非天界不同的是有实际的肉体,是为修行的根基。
    人生得之不易,为此,佛教界最反对轻生寻短见之举。祖释迦牟尼从天而下降,从人间修行成佛,其所传之法亦为“世间法”,为人们所学习和接受的教法。

    4.畜牲道。故名思义,当然是指猪牛羊等家畜及野兽之类的低等动物,投生于此道者,智力低下,生命短暂,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受人奴役,任人宰割买卖。如此一生,是为恶趣之道。
    5、饿鬼道。终身受饿渴的折磨,肚大颈细,口中喷火,能咽下的食品,远远不能解肚中之饥渴。每每于荒漠中远远看见海水,赶去欲饮过痛快,当到达海边时,此海乃变为一火海。再往远处一看,似乎又有清泉,赶至泉边欲饮,泉水又变为火,无法饮用,如是一生奔波,受尽饥渴折磨。传说此类是因前世太过吝啬,不乐施舍贪婪成性者转世投生也。
    6.地狱。地狱里所受的罪,那是罄竹难书的了,如有上刀山、下火海、割舌、挖眼之类的各种酷刑,分不同罪孽,受不同的惩罚,在阎王殿上,以秤等量功过,判以罚刑,毫不留情。被打入地狱者,无非是前世作恶多端造下的业果。藏传佛教与内地佛教,皆从天筮传入,其内容,自然是基本出入一辙,只不过是所用语言的不同和流传方式的异同而已,其宗旨,大概不外乎劝人向善,积德修好,造成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人与人和睦相处,奉行乐善好施的风尚。人与众生和睦相处,造成生态平衡。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维护生存环境的优美。
    在轮回图正中,画有一个动物、猪、鸟、蛇一个咬着一个的尾巴的图,这是表明贪、嗔、痴三毒相互关连,是引导人们走向恶趣的三大毒素。要摆脱三种毒素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学习“三学”,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慧。学好戒、定、慧,方能克服三种恶因。图中还画有以铁链把人向下牵扯者,这就是“欲望”,人因为有欲望,执着地追求财富或名利,这“欲望”过份了,就只会将往低处扯。在另一面,则是佛法僧把人的灵魂净化,向上导引,引至极乐境界。
    图画外围面有恋爱、结婚、同床、生小孩等世间琐事,指明人生一世皆有因有果,而在风尘世间,无限循环。因果学说,是佛教的一种基本哲理,也含有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折射,在对整个轮回的解释中,又浓缩了人类社会诸般现象。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