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常用名称,风水宝地留福人
盘点著名风水宝地有哪些
第一,湖北省蕲春县蕲春镇.
蕲州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曲,是一个偏僻的小镇。这里还是明代圣医李时珍的故乡。大别山此起彼伏,如巨龙腾舞般一直舞到蕲州镇,生动非常;而逶迤浩荡的长江水,则如玉带般流过蕲州,然后缓缓东流,呈环抱势,又被巴水、湍水河所兜裹,成为“水抱格”;在蕲州镇的西北方分别有桐柏山和大别山挡住西北风,形成“环山格”。所以,蕲州镇是一块真正的“山环水抱”之风水宝地。
蕲州镇有一条狭长的街道,叫东长安街(人们又称为博士街),全长500米,住有100多户人家。20世纪,这条街上共出了100多名博士,且多半是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博士学位。很多人家的父子、父女、兄弟等双双是博士。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李宝珍一家,被人们称为博士之家。李宝珍曾取得美国纽约某医科大学博士,而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在美国先后均取得了不同学科的博士学位,在美国科研单位居重要职位或做教授。一个家庭出了5位博士,真是世上少见。(在线风水www.yiqibazi.com)
第二,江西省临川县
这个县被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多达134人,历代都有“临川才子都”之称,如宋代宰相和大文豪王安石、曾巩、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均出于此县。1982年以来,该县先后有80多名未满15岁的少年才子,先后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破格录取为少年大学生。这与此地的风水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临川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西南,名为“上顿渡”,是众水所所汇之处,从风水学上来讲,此地气场条件非常好。临川南面的赣江、崇江、抚河如扇形曲折流临川,在临川北汇合流入长江和鄱阳湖,成为风水学中难得的“聚水格”;临川西北有环形的山脉挡住了西北风,形成“山环水抱”之局;而临川的北方又有九岭山、连云山、幕阜山层层包围,使北风不能入侵;此外,临川南方较远的位置,又有武夷山直行,使来气之口直入临川,源源不绝,形成一个久聚不散的大气场。因此,尽管时代变迁,却从不曾影响临川这人才辈出的地理环境。
第三,江苏省宜兴县。
宜兴县有“教授县”的美称,目前有548位宜兴籍高级科技人员在我国不同学术领域任职。如物理学家周培源、化学家唐敖庆、艺术家徐悲鸿等均是该县人。宜兴县父子、父兄同是教授,甚至一门皆为教授的比比皆是。
宜兴县城的风水格局是典型的“聚水格”。首先,宜兴地处长江中游,被长江之水弯曲环抱,所谓“环抱有情”;其次,宜兴又是众水众湖汇合流入太湖的必经之地,且离太湖很近;再次,宜兴西北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扇形水系:有宜兴长漕河、隔湖、长荡湖、南猗湖,还有很多人工水库。这此湖河源于长江,向东方汇合,流经宜兴注入太湖。由此,使宜兴形成典型的水抱格局。
中国风水宝地有哪些
我只知道我的家乡吕良千年古街在江苏金湖县是人们共认的风水宝地
我所在的江苏金湖县吕良镇被金湖人称之为风水镇,在历史上和今天也是金湖的首镇,成为首镇的主要原因是古街又名棋盘街的面积大,砖瓦结构的古房子多,历史久。吕良街在今天占到明显优势是它有一条420省道走街边穿过,它横联金湖到盐城路,又联上南京到淮安的一级路,又联到南京至连云港的一级公路,向西又连上长深高速。这连接线是有大圩路做依据的,在已有的盐金路上连得最直的。交通好,招商引资势头易有,一年交通便利的利就上千万。吕良不仅这个利,还有北边同在一镇原孙集乡所在地孙集街也是个古街,也依吕良街样老街新街在一起,它北边与洪泽交界,街临南边有河的交界处,沿南河堤淮安市由淮安到金湖一级路处造条泊油路到白马湖湿地公园,也就是景区。吕良街孙集街是直南直北的,它往南有一镇金北镇也是相直,与金湖县城也相直。现在,金湖城边有老三河,它加宽成2,5公里宽的入江水道,在入江水道上正造金湖四桥,这金湖四桥直对吕良到孙集的路,那吕良到金北镇也有一条路,这路日后可能造金湖五桥,金湖四桥至所以没在这里造是因为它直对建了没有十年的县大楼,这楼南是直达金湖到宝应横联京沪高速和长深高速的金宝高速路,县将重新规划,金湖五桥将建在县的地身上,到那时吕良街到金北街到县城的路是连得很好的。吕良街和孙集街的路不是两街走中心直对的,是吕良街东首达孙集街街中心的,而这条路直接指在建的金湖四桥,也就是说金湖四桥向北是转弯连吕良街到金北街路的再连宁准路,这桥北有4公里路是向北的,它指向吕良到孙集的路,日后车辆多,金湖到吕良的一级路可能有,它对上吕良到孙集的镇村公路,这镇村公路一时不大可能有一级路,这又方便又省钱。金湖四桥向北四公里是一级路,再来个四公里就到吕良了,它省事又显金湖的交通优势。现在吕良到金湖的路是大圩路,因每年梅雨季节要抗洪排捞,这河堤不应多加宽,不应变低加宽,何况加宽也不方便,圩西边住的是一家连一家的人家,路看似显窄点,不宜改造。吕街街东西边日后都有路达县城,达高速路真好。风水从人家与人家、单位和单位、区域和区域对比中出。风水是从有利于一地人,有利自家人,有利自己中来。
古人所指的风水宝地,到底指哪些地方?
风水宝地,就是风水好。如果人能够住在一个风水宝地,就可以兴旺发达。换句话来说,就是符合了“富”“贵”这两个在风水学中的标准的地方才能叫做风水宝地。风水宝地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找到的,它要符合很多的标准,比如能够福气聚拢在一起的前后有山,左青龙右白虎,比如附近有宽阔无比的海洋等等,要找出这些条件不难,更难的是要找出符合所有条件的地方。
像这样的风水宝地我国就有,比如北京。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纵观历史就有三千多年。最开始在这里定居的是周武王的后代,后来成了燕国国都,再后来就是明朝的国都。明朝的时候,也就是明成祖在位期间,曾经迁都过,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还重新设计了北京的中轴线,也就是在原本是中轴线的地方往东边移了一段距离,并在新的中轴线上面建立了新的宫殿,然后又在北边弄了一座山。到了清朝的时候,基本格局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新增了祭祀点,寓意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像这样的风水宝地我国就有,比如南京。在南京西面有一个像一只蹲坐着的老虎的城市,然后在东面又有一座像龙的山脉,因为这两个奇观,南京被称为“虎踞龙盘”,在诸葛亮被刘备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诸葛亮就曾这样赞叹过,还说南京是“帝王之宅”。而这个名号也名副其实,在历史上就有不少朝代都在这里定都过,比如三国时期的吴国到后来的宋朝,都是在这里定都过,因此南京也被叫做六朝古都。
像这样的风水宝地我国就有,比如洛阳。如果说南京是六朝古都,那么,洛阳就是九朝古都。从第一个在这里定都的朝代到最后在这里定都的朝代,算起来就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了,葬身在这里的皇帝就有二十四个了。只是洛阳的风水宝地的方面不同于上面两个,上面两个主要是国家方面,但是洛阳则主要是葬地这方面。
我国的风水宝地很多,绝不仅仅只有上面三个,可以说,每一个历史超过一千年的城市都有可能是风水宝地。
中国风水宝地有哪些啊?谁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国家有国运,城市也有城市的运气。城市的设计是讲求很多方面的,其中风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有些城市的建设非常符合风水的要求,因此能够风山水起,但有点就不是那么有智慧了。们来看看中国风水最好的三个城市。
第一,伊利的八卦城——特克斯
第一个城市是的伊犁,中国的八卦城——特克斯。这个城市是以八卦建成的,叫八卦城,以中心城市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它是南宋时期,公元1230年,由道教的龙门教教主邱处机应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邀请来建立的。后来在700年后,在1992年,邱处机的后人也是一个风水大师,他又把这个城市进行了改建,就是现在这个面貌,已经成为中国研究城市走向风水的一个重要历史性的标志。
第二,三面湖光抱城廓——昆明
第二个城市是昆明。昆明风水很不错。”五百里滇池奔来言底,批巾按及,喜茫茫空军无边,北走蜿蜒,南下高速,高人遇势,何妨选胜登篱“.这是清朝的一个道人写的一首诗,说昆明的几个面,东面像神驹一样,像一屁骏马奔腾。在西面像一屁挥舞灵动的大鸟。北面像长蛇一样的蜿蜒曲伏。
第三,山如北斗,城似锁——温州
第三个城市是温州,温州很重要,温州是山如北斗,城似锁。温州是中国风水第一人的所在地,第一个写葬书的郭浦建的,在晋朝的时候他流难到温州,受温州当地邀请来建了一个州府,他是根据温州的地理地貌,一般都是面北朝南,们一般做房间也是,南面阳光能射进来,温州有瓯江,有南溪江。他在建的时候不光是考虑到风水,还考虑到地质的实际情况,因为温州的北岸的土是比较松软的,受沙石的冲刷,地基不稳,所以他把整个城市建到南面。温州这个城市实际上是坐南面北的一个城市,但是他根据温州周边所有的山势山形设计了温州城,周边的山势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状。温州市为了纪念他,其中有一个山脚西公山,后来改成郭公山。
茂名风水宝地,听说茂名高州有顶级风水宝地:犀牛望月和壁上挂灯,有没...
福地自有福人得,多做积德行善之事,自然会有宝地。
风水宝地的著名城市
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北京是中华人民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金代于 1153 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 150 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北是燕山山脉,西北是茫茫千里的蒙古内蒙古大沙漠、戈壁滩,西南是太行山脉余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中原黄淮海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元代蒙古贵族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于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由于近代以来以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不平衡发展,人口聚集将近1800万,北京的地下水位在加速下降,许多年份和季节永定河已经处于断流状态,北京成为中国北方缺水、较为干旱的地区。 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曾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蒋介石国民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交通便利,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风水先生对南京的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这一套说法很烦琐,我们切不可拘泥。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的地理环境时说:“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之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南京城身系中华儿女荣辱,五胡乱华,中原汉族衣冠东渡,建立东晋王朝,抵抗外族,还我汉人河山,大明江山抵抗蒙古族元代外族统治,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汉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据地,维系华夏文明的复兴之地。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洛阳是九朝故都,跨越时间长达千年有余。“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邙山属崤山余脉,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地势开阔,南有洛水,地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水口’是上上之选,整个陵区的风水是不错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
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由晋郭璞写就的风水名著《葬书》对此的解释是:能够给人带来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内的生气。生气在地里流动,遇见风一吹就散了,遇见水流一拦挡,就停止不动了。这其中的气,指的是阴阳二气。宇宙间存在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气,时刻不停地在消长变化,当阴阳二气彼此平衡为最佳状态。邙山一带“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理想营坟之所。 南阻秦岭,北滨渭河
西安,古代称为镐京、长安,它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周以丰、镐为都,秦以咸阳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东汉、曹魏、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史记 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天目余脉、山清水秀
杭
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镇江的北岸,京杭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 1508 )郡守杨孟瑛所述:“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 …… 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络,钟灵毓秀于其中。”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杭州干龙说:“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越王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生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皋亭诸山,作下砂兜转。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两界分流未合,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详见《杭州小生谈算命风水文化的存在状态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