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对应的五行,五行五色五味五脏对应图

人的五脏分别对应哪五行?

五行:木




五脏:肝




五味:酸




五色:青




五脏有:肝




六腑:胆
小肠

大肠
三焦
膀胱
依次对应

宫商角徵羽是怎么和五行对应起来的?

我前几日看了有关书籍,正好碰上你的问题,就进来回答一下。
实际上,宫商角徵羽是上古时代就产生的五音记谱法,对应c调的la do re mi so
而最为流行的由来之说是星座对应。上古有二十八种大型星象目,而七种星座为一组。宫商角徵羽既这二十八个星座的主星。
五行说我认为有一点道理,但目前没有确凿历史纪录说明这五音的来历。
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帝内经》怎么解释以情胜情?

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的祖先也把这种五行学说用到医学上来。它习惯上把人体上的器官、生理、情志、脏腑。也都是五行来加以归纳。以脏腑来论,肝、心、脾、肺、肾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这五脏之间也同样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木克土症,就指因为肝(木)气横逆的病,影响到脾胃(土)的消化机能等等。就七情来说,又如果与五行联系呢?古人认为悲与忧是同一类性质的情绪,同属于肺(金)。而恐与惊也同属一类性质的情绪,与肾(水)相联系。这样一来,七种情绪就分别归纳成五类,称五志,分属五行了。五志分别对应的是五行,也就分别影响到人的五脏,那就是肝、心、脾、肺、肾。

中医的五音,五声,五志,五色,五脉是什么

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脉: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

五行八卦非别代表什么?全方面的,不只是金木水火土,比如木代表东方,代 ...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










五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爱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戌丑未

申酉

亥子
五时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半夜
五星

岁星

荧惑

镇星

太白

辰星
五音










五色










五方

东(主生发)

南(属阳)

中(大地)

西(主肃降)

北方(主寒)
五季





长夏




五化










五气



暑∕火、热

湿

燥∕乾燥


五炁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五官

眼(目)



唇(口)




五体



血脉



皮毛

骨(髓)
五华





唇四白




五津










五声










五味










五嗅

臊、臭、羶







腐、朽
五质










五志







忧、悲

恐、惊
五谷

麦\小麦

黍\高粱

稷\小米

稻\大米


五畜









猪∕肉
五果









栗子
五劳

久行伤肝

久视伤心

久坐伤脾

久卧伤肺

久立伤肾
五常

木主仁

火主礼

土主信

金主义

水主智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五行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肝藏血

心藏脉

脾藏营

肺藏气

肾藏精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五脏所恶

肝恶风

心恶热

脾恶湿

肺恶寒

肾恶燥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咸走血

甘走肉

辛走气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活

多食之令人渴--口渴

多食之令人悗心--烦恼

多食之令人洞心--心中空虚

多食之令人变呕--呕吐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舌分布

舌两旁--肝胆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黄,宜食咸

肺色白,宜食苦

肾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心病者宜食

脾病者宜食

肺病者宜食

肾病者宜食
梗米饭、枣

麻、李、韭

大豆、栗、藿

麦、杏、薤

黄黍、桃、葱


肝用辛补之

心用咸补之

脾用甘补之

用酸补之

用苦补之


酸泻之

甘泻之

苦泻之

辛泻之

咸泻之


肝气虚则恐

心气虚则悲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肾气虚则厥


肝实则怒

心实则笑不休

脾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肺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实则胀

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分别是什么

五体,含义有二:一是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相合。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二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质,如《灵枢·根结篇》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是说五种形体不同的人,即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血份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各异等等。本题所谈五体,是指前者而言。
九窍,头部七窍(目、鼻、口、舌、耳)及前阴、后阴为九窍。九窍分别由五脏所主。“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等。另外,中医还有“五官”之称,即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也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又称为五脏之“苗窍”。《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又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五华,即面、毛、发、爪、唇;《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心主血脉,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体红润有神,若心气不足,心血不充则脉弱而细,面色苍白无华,舌淡失神,若心血疲阻,面色青紫,舌体紫暗或有瘀斑;若心火上炎,可见面红,舌尖红或舌体糜烂等。
肺气宣发,皮毛得以温煦滋养而润泽,若肺气壅实闭郁,或肺气虚而不能宣发卫气、津液于皮毛,不仅卫外功能减弱,肌表不固自汗,易患外感疾患,而且皮毛焦枯失泽。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若外邪客于肌表,肺气不宣,则气道不通,鼻塞流涕;若肺内热邪壅盛,则肺气上逆喘促而鼻翼煽动。
脾主运化,脾气健运,气血化生有源,肌肉丰满壮实,口唇红润。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肌肉消瘦或萎废,唇色浅淡甚至萎黄无华;若脾不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肝藏血,‘淫气于筋”,筋骨运动正常,若肝血虚,血不养筋,筋失所养则愈疮肢麻,手足震颤,屈伸不利;若高热劫伤津血,则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证。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充盈,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若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多软而薄,或枯脆色不泽,甚至变形。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若肝血虚,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目赤红肿痒痛,肝风内动多见目斜上吊等。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临床多以肾虚证表现子耳与二阴的功能失常。关于“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肝主藏血为血海,但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发由血滋养,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所以“发为肾之外候”。若肾精气充盈,则毛发丰茂而光泽,若肾精气虚衰,则发枯不荣甚至变白或脱落。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