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阴宅风水秘术,阴宅风水要点
什么是阴宅风水,阴宅风水化解方法
根据地形,方向,采取适用的方法!
鬼吹灯的《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的内容。
民间俗语鬼吹灯
传说人的身上有三盏油灯,一盏在头上顶着,另两盏在肩膀上。说是人身上的阳火,晚上走夜路的时候,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千万不要向两边张望,若给吹灭了,便给鬼招了魂。“鬼吹灯”虽是一种民间俗语,但现实生活中玩弄这种把戏的人却大有人在。 鬼吹灯暗指小把戏,小聪明等。据说是盗墓时,需要点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墓,就会把灯吹灭。是一种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点一盏灯看看氧气够不够,如果不够,下去了就是送死。古人不懂,就认为是鬼在作怪。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了,现在世界上正在兴起一股“古墓经济”,美国商业大片《盗墓迷城》《夺宝奇兵》,经典电玩游戏《古墓丽影》,无不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这些虚拟出来的“古墓”,使人们在舒适的电影院或者家中,跟随着电影或者游戏中的主人公展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冒险,体验前所未有的刺激。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馆》
恐怖灵异小说《鬼吹灯》
盗墓者的经历。作者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形式的文字冒险故事,三位当代“摸金校尉”(盗墓贼),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那些失落在大地上的一处处龙楼宝殿,沙漠、雪山、森林、峡谷、急流、草原、鲜为人知的神秘动植物,危机四伏的陷阱,步步惊心,环环紧=
我觉得呼吸困难,手足俱废,右手的冲锋枪说什么也举不起来。身后
鬼吹灯 第九卷
我听明叔所说的内容,竟是和藏地魔国有关,当即便全神贯注起来,九层宝塔我曾经见过,就是用方木加夯土砌的墓塔,那是塔藏的雏形,魔国的什么公主倒没听过,也许明叔的情报有误,也说不定就是“鬼母”一类的人物,若说僵尸里最凶的莫过于湘
铁棒喇嘛脸色突变,只叫得一声不好,随即向后
小说《鬼吹灯》的特别名词
粽子:发生"尸变"的尸体
倒斗:盗墓
元良:对盗墓同行的尊称
龙楼宝殿:超大型古墓
精绝古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消失多年的城邦
尸香魔芋:传说中守护所罗门宝藏的魔鬼花,人接近会因产生幻觉从而自相残杀
雮尘珠:商代第三十二代君主武丁在崩塌的山峰中找到的一只染满黄金浸的玉石眼球,传说具有神秘力量
祖传阴宅风水秘诀
阴宅,是指安葬祖先灵柩的地方,简单的理解就是坟墓。因为先人过世后在这个地方长眠安息,所以它被成为阴宅。作为风水中重要的一部分,阴宅也是十分讲究的。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思想就认为,祖先安葬在好的风水福地,一定能给子孙后代带来吉祥如意,相反的,假如阴宅风水不好,则会影响到后人的运气,轻者诸事不顺,重者家庭破裂噩运连连。所以,阴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阴宅的布局原理
在古代的地理理论中,强调人由父母所生,父母去世之后如果葬在好的地方,骨骸可以得到地气的温暖,从而起到保佑子孙的作用。不过在现代人看来,这种观点缺乏说服力,是。不过,阴宅其实可以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磁场,整个磁场具有记录和传播的功能。阴宅建于何处,那个地方的磁场就会把坟墓周围的山水信号连同骨骸信号一起通过电磁波的形势向外发送,从而对外界产生吉凶的不同影响。而子孙与先辈有同类型的遗传基因,电磁波之间有同位信息,可以感应沟通,作用于后人。阴宅讲究大自然的格局配合,尤其需要乘龙之气,配以天地之间的自然之物,形成各不相同的阴宅风水。如果合天时,合地运,合山水,则可以做出富贵的阴宅。
1、坟墓向口不管对准何方,向前一定要有十五至六十米的平地为吉,如果三至五米出短命夭亡之人。坟前地长为吉,满平为大吉。
诗曰:坟前要有三步合,家中定能出秀才
2、坟墓被前方大路夹击者,出短命夭折之人。如果路面特别高,喜忧各半,喜的是出读书成名之人,忧的是书短命之人。
3、坟墓向前五米处既可见到无案山的大水(河流、汪塘),这叫做水扫面,其家不贵而贫穷,多出短命夭折之人。如果没有龙气,堂中还会出现无子的可能,还会出现女人不正经,这也叫浸身水。
4、坟墓附近有火窑,无论在何方都出短命夭折之人。坟墓周围如果埋别人家少亡之人,特别是被杀死,枪毙之人,堂中会出现短命之人,还会出现车祸连续,损人伤财,这叫血光扑坟。
诗曰:血光扑坟,堂中伤人。
5、不论坟向朝与何方,向前的明堂水如同簸箕形,前面宽大,后边窄小,这就叫簸箕水。
诗曰:明堂如成簸箕形,儿孙后代万世穷。
6、不论朝向如何,堂前没有水流过向前,即使有水没有归处直奔远方流去,不聚不停。
如何看坟地风水12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
看墓地风水颇多讲究,不能仅仅立个碑就算让先人入土为安了。其实阴宅墓地风水布局的好,对后代子孙的阴泽和庇护是长久的。也许后人子孙能谋善断,但是脱离了先人的阴佑和护庇好景是难长久的。
阴宅风水即是祖先葬地的地理形式,好的阴宅风水可发旺后代子孙。可为后代子孙带来平安和富贵。往生者的地位并不因过世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祖先崇拜是中国伦理道德重要的一环,阴宅风水不但具有丧葬的实用效果,更关乎子孙的福祉。
天地辽阔,到处有山有水,到底应在何处立坟安葬呢?阴宅山水主要讲究择地安葬之道。《葬经》说:(葬都,乘生气也),意思是说立坟安葬,应该是在有生气凝聚的土地上;但是土地中流动的生气无形无象,究竟如何才能找出其凝聚之处呢?
龙真,穴的,砂环,水抱。四个准则是推定土地生气凝聚之处的标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天下山水虽然处处不同,但只要凭着这四个准则来追,是可以找到生气凝聚的山脉。土中生气虽无形象可寻,但是诸内必形于外,故此从山脉蜿蜒起伏的形态,可以推知内中是否有生气流动的。
龙真穴便真,龙假穴便假,龙为穴的根本,故此必须循着生气流动的山脉才能找到生气凝的吉穴。
可以这样说,龙是因,而穴是果,寻龙是为了占穴,而点穴必须寻龙。
穴的,是指找出生气凝聚的结穴正确所在生气流动的山脉,并不一定结出生气凝聚的吉穴的,因为山脉结穴之处的形势各有不同,有些是砂环水抱,关系周密,使生气凝聚不散,结出吉穴,但有些却是砂飞水走,毫无关系,使生气散遗,自然不会结吉穴。
因此,若要判断结穴之处是否适宜安葬。必须要看穴地附近的砂水,看看到底是人砂环水抱,还是砂飞水走。
砂环。砂,是指穴地附近的山,穴地的前面及左右两旁有山环抱,可凝聚在该处的生气不致被风吹散,经曰:气,乘风则散。故此穴地必须藏风不受大风吹刮。而砂环正是藏风的首要条件。
水抱。水,是指穴地附近的溪涧,河流甚至海洋,穴地前面若曲水流过,或是有水聚之处,可使地凝聚的生气不会外散,经曰:气,乘风则散,界为则止。意思是说生气遇水即结集不产,故此穴前有水环抱是聚气首要条件。
风水学重视砂环水抱,因为水抱可使穴地的生气凝聚结集,而砂环则可使穴地凝聚的生气不至被风吹散,两者将为吉穴的条件,故此《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总括来说,找寻吉穴的程序。是首先入山寻龙,在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岭中。探索得生气充盈的山脉。然后循着这山脉地走势。找寻其止息之处,因为山脉止息之处。往往便是生气凝聚的结穴所在。
但找到山脉止息处。要看看附近的砂水的形势,倘若是砂环水抱。即表示该处附近有生气聚凝的吉穴。但倘若是砂飞水走。即表示该处的生气无法凝聚结集,所以必不会有吉穴藏在其中的。
找到生气凝聚的落脉之处后,仍要用罗经来决定墓穴的正确所在的,这就是点穴的功夫,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点穴不可不慎,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废。能在广阔的山野中得真穴,这犹如射箭能一矢中的一样难能可贵。所以穴的可说是画龙点晴,整个过程的成败得失全系于此。
寻龙诀胡八一闯关时念的口诀出自哪里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这句口诀念起来很酷却不是出自原著鬼吹灯,这几句改编自撼龙经,原文是: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真的有风水么?
什么叫风水】
“风水”一词来源于郭璞《葬经》中所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即与地脉、地形有关的“生气”。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风水的:"风水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山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
《辞海》是这样定义的:"风水是旧中国的一种,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易经与风水学的区别:
风水是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山脉、山水的方向等的中国古代方术。易经是一门古代哲学。两者不可混淆。以下内容为《中国易学史》的大致内容,非《风水史》。
【上古及先秦时期】
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乾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乾,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 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周公 西周杰出家。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老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为谥号。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首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
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这种对《周易》的理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辞的教育意义,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义的治《易》倾向。使《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至于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则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卜商(前507-?) 春秋末儒学家、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门生,易学著作相传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今人多认为此书为后人伪托。
荀子(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发展。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邹衍(前305-前240?)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其学说对象数派易学有一定影响。“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石。
蔡泽 战国时辩士。燕国人。精研《周易》,其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解释《周易》中的义理。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今传《鬼谷子》一书,系后人伪托。
【汉代】
司马季主 西汉术数名家。楚国人。曾游学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日者列传》。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今文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其哲学思想可谓天命论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的产物。
张良(?-前186) 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汉朝建立封留侯,他与萧何、韩信、陈平一起被誉为汉初四杰。他爱好《易经》,精通八卦,对奇门遁甲有所发展,也是被后人称颂的能掐会算的大预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预知歌》,有说是他批注的。
东方朔(154-前93) 西汉文学家,术数家。传说很多,被视为“神仙”。世传其曾着术数书《灵棋经》二卷。
孔安国 西汉经学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洪范传》
司马谈∶(?-前100)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重卦为文王所作,说《易》不以卜筮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文有(论六家之要指)。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始作《史记》,因在朝廷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乃发愤著作《史记》,最后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周易》亦有研究,主张“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认为文王拘于羑里时重卦而为六十四卦。
焦延寿 西汉易学家。专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言得孟喜之专,后曾授易学与京房。长于以灾变说易,注重晚象,易于象数之中别有占候一派者,实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据近人余嘉锡考证,此书非焦延寿所撰,而为东汉易学家崔篆所作。
孟喜 西汉今文经学家,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以阴阳说解说《周易》,以此推测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汉易中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但其易说的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其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即所谓“卦气”。
费直 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其易学初在民间流传,成为古文易学中民间易学的代表。
京房(前77-前37)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曾学易于孟喜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其它皆已失传。
扬雄(前53-18) 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一作杨雄。由于受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曾模仿《周易》的结构而作《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乾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认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另仿《论语》作《法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等。
樊英 东汉易学家、术数名家。长期隐居,收徒讲学。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着《易章句》,今不传。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张衡(78-139) 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对易学有较深的研究,认为《易纬》形成于汉哀帝和平帝之间,此说现已得到肯定。又认为《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中提出的九宫和卦气同为一类,为卦气的一种形式,亦为占术之一。并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灵宪》。首次正确解释月食的成因,认识到行星运动速度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画出我国第一张有二千五百颗恒星的较完备的星图,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马融(79-166) 东汉经学家,学者。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气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在注太极时,以卦气说解释大衍之数五十,以其一不用的为太极,以北级星解释太极,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解释其用四十有九。
王符(85?-162) 东汉哲学家。愤世嫉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高评时政。曾将易、老结合,提出“道者气之根”说,以《易纬》所说的太极元气,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是元气。还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活动。
郎顗 东汉经学家、占候家,推阴阳言灾异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晓京房易学,善风角星算,并精通群经。顺帝征之,占灾异,顗便引《周易》经传文陈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后为孙礼所杀。
郑玄(27-200) 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易学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会贯通,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着有《易论》、《易赞》,并为《周易》、《周易乾凿度》(又称《易纬乾凿度》、《乾凿度》)、《周易乾坤凿度》(又称《乾坤凿度》)、《乾象历》等作注。
荀爽(128-190) 东汉经学家。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并称《易》学三家。受孟、京派易学影响,以八宫、飞伏解易,虽主卦气说,但不利用卦气说讲阴阳灾变。其解易,属于自己创见的是乾升坤降说。荀爽不仅以升降说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成为汉易中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宋衷 东汉著名学者。精通《周易》,解易则取互体说。除解易外,还以注扬雄《太玄》闻名于当时。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刘表(142-208) 东汉末官吏。汉献帝时,任荆州刺史,提倡经学,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学近于费氏易;注《易》时,义与郑玄为近,偶尔也有从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徐从事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活动于公元二世纪中时。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引∶“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徐。徐,青州从事,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也。后因越土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
淳于叔通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枢》云∶“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原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