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卦理探微,易经蛊卦详解

易学的当代研究

20世纪初,易学转轨之前奏(1900-1919)
20世纪开初20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易学,亦随之发生新旧交替,进入易学研究转轨的前奏期。清末易学名流俞樾于1906年逝世,他所著的《易贯》、《艮宦易说》、《邵易补原》、《易旁通变化论》、《周易互体徵》、《卦气值日考》等九种著作,很快就被人们置诸脑后,传统经学,曾经辉煌百代,而今己成为过眼云烟。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对《易经》的评论,代表清代学者对易学的权威定论,很快就被疑古派推翻,而代之以崭新的易学观。唐海宗《医易通说》(1910)继承发展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医易思想,开拓易学研究新领域,在医易会通研究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人们对易学认识不清,常把易学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来,甚至视为禁区,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易学研究逐渐兴起。1984年全国第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促进了易学研究的发展。之后,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为易学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0年8月,中国第一个易学研究会——安阳周易研究会成立,标志中国易学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易学研究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影响和震撼了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易学已经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研究易学更是不乏其人,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80后90后,甚至国外的一些中国文化爱好者,均对易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据2012年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发起和编撰的《中国传统文化名家大典--易学卷》收录,当代知名易学学者、爱好者就有二百二十七位,也系统地展示了当代易学研究成果,介绍了中国当代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象邵伟华,唐明邦,廖墨香,李书有,张志春,曾仕强等老一辈学者,同时也收录了象梁惟朝,裴翁,谢金龙,毛杰,周汉辉、侯典民等一大批青年学者,是当代易学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人物辞书,更是易学研究的时代鉴证。
易学
这一时期突出的易学家,无疑首推杭辛斋。他在狱中得名家指点,对《周易》有特殊领悟。他先后撰写了《学易笔谈》初集、二集,《读易条识》、《易楔》、《易数偶得》等七种著作,融会象数、义理,开拓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成为科学易的先驱者。他广泛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思想。杭辛斋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浅层会通,亦反映古代文化的蜕变过程。
清末民初,展现清代易学余绪者尚有刘师培、马其昶、廖平等。他们的易学思想,在文化巨变中大都缺乏新意而为时代呼声所湮没。20世纪最初20年,易学同其他经学一样,面临历史批判的命运。
“五四”新文化运动,易学转轨之初步(1919-1949)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严峻挑战,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迅速普及。易学研究转轨,体现在四个方面。
人文易学脱颖而出。易学家们受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抛弃封建时代“以传解经”的经学注疏传统,开始用西方近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令人耳目一新。当时的易学哲学大体分两支。
用近代西方哲学观点研究《周易》的,首推冯友兰及其《中国哲学史》(1930-1933),他以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周易》哲学,把易学哲学引进高等学府课堂,《周易》哲学令人刮目相看。朱谦之《周易哲学》(1923),用周易阴阳学说,论述宇宙生命的运动变化独具一格。吴康《周易大纲》(1938)、贾丰臻《易之哲学》(1941),都用《周易》原理及象数,论述宇宙运动的永恒性。揭示《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坚持西方学术观点,看重《周易》蕴涵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论。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五四”以后成为新方向,实为以科学方法研《易》的拓荒期。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7)、《周易之制作时代》(写于1935年),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周易》的开山之作,在学术界颇具影响。他最先揭示《周易》卦爻辞所反映的中国奴隶社会中渔猎、牧畜、商旅、耕种、工艺等方面的社会生活。苏渊雷《周易会通》(1934)、金景芳《易通》(1941)亦相继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分析《周易》哲学思想。宣扬民主精神与社会革新思想。由于他们的努力,《周易》理论研究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相适应。 以史证易,开拓易学研究新视野。是《周易》研究的又一新方向。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1926)、《论周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1930)以考古学方法研究《周易》,论证《周易》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将千百年来的经学研究方法远远抛在后面;胡朴安《周易古史观》(1942)、徐世大《周易阐微》(1947),力图从《周易》卦交辞中捕捉史影,以史事证明《周易》卦爻辞的文化内涵,思路开阔,但不乏牵附之处。
易学训诂,别开生面。《周易》一书,文字大奥,向你难读。于省吾、闻一多、高亨等,力图结合甲骨文、金文、古文字学知识,对《周易》卦爻辞所涉及的名物、民俗作考释,还《周易》以本人而目。于省吾《周易新证》(1937)、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1941)、高亨《周易古经通说》《1943)、对《周易》的名称,性质;生产时代,卦爻辞所反映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古代风俗习惯,—一根据古文字、古文献作了考证、注释。他们既不重象数,亦不专谈义理,只在训诂释名、钧沉史事上下功夫,为后学者铺平前进道路。
科学易破块启蒙。乃20世纪易学的新发展。受国外莱布尼兹、玻尔等著名科学家对《周易》象数青睐的影响,中国少近代科学家,独开新风,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亦以易学象数解释近代科学的某些原理,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易著作,为易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1924)、《易卦与科学》(1934),成为科学易的拓荒之作。他认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学、天文学中都有妙用。他的著作以英文发表,国内影响不大。造成较大影响的是薜学潜《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1937)、《超相对论》(为前书之普及本,1964年在重版时改名《易经数理科学新解》)。此书将易学原理归结为易卦方阵演变定律。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狄拉克方阵算学,以及物质波、量子力学诸定律,都可同易方阵定律契合,此书一出,在易学界和科学界产生极大反响。他主张:“吾愿今之学者治《易》求诸物理,而治物理者求诸八卦。”治科学易者蔚然成风,盖由此时开端。
二十世纪中叶,易学沉寂三十年(1949-1979)1949年后,对传统思想文化实行批判继承。直到60年代初,才在学术界掀起关于《周易》的一次学术讨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冯友兰教授。率先发表易学论文,《易传的哲学思想》(1960)、《易经的哲学思想》(1961)。接着任继愈、李镜池、李景春、高亨、繁星等纷纷响应,掀起了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周易》的性质,《周易》的哲学思想等学术讨论。1961年李景春发表了《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接着发表续篇(1963),高亨亦发表《周易杂论》(1962)、新版《周易古经今注》(1962)。自1963年起。易学讨论转向《周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个别人物借口反对将《周易》思想现代化,着意把学术讨论引向思想批判,传布极左思潮,使这场易学讨论迅速陷于夭折,留下极坏的思想影响。本来在易学讨论中,学者们正准备整理出版自己的学术著作,如尚秉和《周易尚氏学》1963年编成,李锐地《周易探源》,亦于1963年编定,都未来得及出版,就被压下,直到80年代才得以问世。1975年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出版,可谓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由于学术界极左思潮作祟,学者们坚持“潜龙勿用”原则,易学研究实际上形成三十年沉寂的局面。个别学者仍在辛勤耕耘,熊十力的《乾坤衍》,是在1961年问世的,但在学术界并未造成影响。这一时期值得重视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的出土。不过关于《帛书周易》的校释及研究成果,直到12年后才公之于世,当时并未形成研究热潮。
20世纪晚期,易学空前兴盛(1979-1999)
20世纪80年代,易学研究出乎意料地迎来了空前兴盛的局面。1984年在武汉召开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1987年在济南举行第一次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同时掀起了“周易热”。易学队伍不断扩大,周易学会和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迅速建立,易学著作、易学刊物纷纷出版,学术研讨会年年举办,甚至一年多次举行,易学研究不断开拓新领域。易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周易》今译今注,百花齐放。
近十余年来,《周易》今译、今注,不断翻新。李镜池《周易通义》(1981)、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198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984年重版)是第一批注译著作,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急需读物。1987年,同时有两部新注本出版:宋祚胤《周易注释与考辨》、沙少海《易卦浅释》。此后,随着“周易热”的发展,陆续有新注译本问世,黄寿棋、张善文的《周易译注》(1989)、金景芳的《周易全解》(1989)、周振甫的《周易译注》(1991)、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1996)。这批注译本,其注释的深度和精度都大有进步,反映了《周易》研究的新水平。刘大钧、林忠军的《周易古经白话解》(1989)、高占全的《周易与风水》、《周易传文白话解》(1993),徐于宏《周易全译》(1991)、邓球柏《白话易经》(1993),陈德达、杨树帆的《周易入门》(1999),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提供了入门读本。对易学普及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新涌现了各种《周易》经传注译本,有的长于文字考订,有的长于训诂诠释,有的长于理论评析,创立了《周易》注释的新体例,对《周易》的思想文化内涵,作出多学科、多角度的诠释。
二、人文易空前繁荣。 《周易》的哲学思想,自“五四”以来,就深受重视。冯友兰在致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的《代祝辞》中,称周易哲学为富有辩证思维的“字宙代数学”。“周易热”中首先突出的是《周易》哲学思想。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1980)、吕绍纲《周易阅微》(1991),张祥平《易与人类思维》(1992),罗炽主编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1994)、张吉良《周易哲学和古代社会思想》(1996)、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1999),都着力于剖析《周易》哲学,特别看重其以象数思维为特征的民族思维方式。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1994)着力探讨《周易》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周易》哲学作唯心或唯物的性质判定,而深入探讨《周易》所启示的民族思维方法及其特色,探讨其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逻辑思维的固有特征。《周易》美学思想受到重视,刘纲纪《周易美学》(1992)、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1997),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1997),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掘发,填补了易学中的空白。
关于《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视和分析。刘大钧《周易概论》(1986),宋柞胤《周易新论》(1982),王振复《: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郭树森、张吉良主编《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1993),罗炽主编《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1995),翟廷*《周易与华夏文明》(1995),周山《周易文化论》(1994),胡道静、戚文主编《周易十日谈》(1992),从不同角度阐述《周易》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贡献。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1995),发掘了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古代诗歌。程振清、何成正《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1993),周豹荣《周易与现代经济科学》(1989),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1991),余敦康主编《易学与管理》(1997),对《周易》的经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阐述,突显了《周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周易》和易学研究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成为新时期易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安阳、庐山、西安等地多次学术研讨会上,对此进行了深入深讨。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1991)、《大易集要》(1994),《大易集述》(1998),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化》第一辑(1992)、第二辑(1993),《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1994),朱伯主编《易学基础教程》(1993)唐明邦主编《周易纵横录》(1986),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1999),张吉良《周易通演》(1999),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1999),都论述了《周易》和历代易学思想,对新时期人们营建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古为今用的启迪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姜国柱《周易与兵法》(1997),为易学与现代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尤其是北师大易学文化研究中心对于易学的传播与弘扬起到了巨大作用,令人瞩目。
易学
1973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1984年在《文物》上公开发表六十四卦经文,同时发表张政*《帛书六十四卦跋》和于豪亮《帛书周易》(1984),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帛书周易》研究,成为热潮。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198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释》(1992),韩仲民《帛易略说》(1997),是第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事隔10年之后,帛书周易传文开始发表,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93)、第六辑(1995),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1995),公开发表《帛书易传释文》,共有《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六篇。从此,张岱年、饶宗颐、严灵峰、朱伯*、张政*、李学勤、余敦康、张立文、陈鼓应、廖名春、张涛等纷纷发表论文,掀起《帛书周易》研究新高潮。邵国轩《邵氏易数》(1998)对《梅花易数》的内容、结构、成书年代、卦序特点、学术渊源等问题都作了论述。1994年发现了楚竹书《周易》,经整理,200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相关校注,参看丁四新著《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等书。
20世纪80年代。1980年《考古学报》上发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1984年为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易辨—一近几年根据考古材料探讨(周易)问题的综述》,首次提出“数字卦”问题,主张八卦符号沿于上古占篮记录的数字符号。徐锡台、韩仲民等办发表论文阐述此观点。为八卦起源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科学易巽军突起
《周易》同现代自然科学的联系,不少当代科学家作了深入探讨,力图从易学思维中找到现代科学方法的微妙启示。董光壁《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李树菁主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990)、丘亮辉主编《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3)、徐道一《周易科学观》(1992)、顾明《周易象数图说)(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数学》(1995)、董光壁《易学与科技》(1997)、韩增禄《易学与建筑》(1997)、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1989)、商桂的《易索》(1998)、邵国轩的《邵氏易数》(1998)、何世强《易学与数学》(1999),罗翊重《易经象数学概论》(1999)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数模式同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地震等方面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周易》的太极思维,阴阳观念。对称法则,互补原理等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作用,显示了《周易》这一“宇宙代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此同时,江国梁《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1990),邬恩溥《周易——中国古代的世界图式》(1988),黄寿棋、张善文选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集(1990),刘振修《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1993)等著作,着重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周易》同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召开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邹学嘉、邹成永《中国医易学》(198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刘杰、袁峻《中国八卦医学》(1995)、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刘长林《易学与养生》(1997)等著作,对医易会通思想、易学与养生法则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周易》与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多次举办关于周易与风水文化学术研讨会,邵国轩《时尚健康人居堪舆法》(1999)、《邵氏易数》(1998)、《传统风水与现代建筑》等著作,对易学思想与现代建筑风水规划做了全面的论述。
易学
科学易的巽军突起,支持者、参与者大有人在,持批评态度者亦不乏其人。董光壁《易学科学史纲》(1993)对科学易与易科学作了正确介定,论述了易学与中国科学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科学的困境,提出了易学的科学再造等新思路。
四、象数易复苏、易学史开卷。
80年代以前,象数易一直处于冷落局面。除尚秉和对易象有专门研究外,不少易学家表明他们的研究不及象数。义理易得到弘扬,象数易无人问津。80年代以后,情况逐步改观,研究周易象数者,除一些科学家外,已有学者专门从事。钱世明《易象通说》(1989)、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集(1994)、第二集(1996)、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一集(1996)等,对象数易的历史与现状作了探讨,象数易同科学易的关系作了分析与展望。易图亦随之受到特别重视。欧阳红《易图新辨》(1996)、李申《易学与易图》(1997)对易国作了深入研究,正确评述易图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大为兴盛的学术氛围里,易学史开始受到重视,并取得可喜成就。朱伯*《易学哲学史》一至四卷(1986-1989),对易学哲学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剖析,为易学史研究开辟道路,作出典范。廖名春等编著的《周易研究史》(1991),郑万耕《易学源流》(1997),亦对易学发展历程作了简明论述。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1991)、王兴业《三坟易探微》(1998),对易学前史的评析,予人以深刻启迪。
易学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亦已初步开展。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1987)、梁绍辉《周敦颐评传》(1994)、卢央《京房评传》(1998)、邵国轩《邵雍评传》(1998)、《邵雍全书注释》(1999),是对古代著名易学家进行个案研究的第一批成果,为今后易学名家个案研究,开辟了广阔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五、《周易》辞书蔚为大观。
中国易学史上,80年代以前,没有一部《周易》辞典。随着“周易热”的高涨,《周易》爱好者日益增多,人们普遍要求编撰可靠的《周易》辞典,以应初学及研究之急需。多种《周易》辞书应运而生。几部辞典几乎同时问世。萧元主编《周易大辞典》、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张其成主编《易学大辞典》、张善文编《周易辞典》,均于1992年出版。任华主编、卢叔度审定《周易大辞典》(1993)、朱伯主编《易学知识通览》(1993)、张其成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为易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易学知识,填补了辞书和易学史上的一大空白。新世纪初河北承德袁东峰老师对易学更是大力探索,用数学、哲学、国学等综合自行研究,著述了《袁东峰讲国学易学》等书籍,其中大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易学相互地结合了起来。

易经与五行有什么关系

《周易说卦》“乾为金”、“坤为土”、“坎为水”、“离为火”、“巽为木”,已经赋予了八卦的五行属性。
人们常说“金秋八月”,说“兑为秋”也就是“兑为金”,说“万物出乎震”震为春,春天草木萌芽,震为木,“艮为山”也为“土”。由此可见,《易经》与“五行”的关联主要在八卦的五行属性方面。
八卦方位与五行属性,在明代阳宅“风水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八宅四书》里面,把符合“后天八卦”方位分布的八宅,分坎、离、震、巽为东四宅(谓之“兄弟连肩多同心”),乾、坤、艮、兑为西四宅(谓之“天下爷娘亲稚少”)。
无论“九宫飞星”布何宅何门,其变换皆原本于所谓“后天八卦”的方位与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姤卦初六爻辞“系于金柅”看,初是下卦巽主爻,与九四正应,下卦巽为木为绳,上卦乾为金,所以有“系于金柅”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困卦九四爻辞“困于金车”看,上兑为金,二、四、五互体巽为木为绳,所以有“困于金车”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鼎卦六五爻辞“鼎黄耳金铉”看,五为土数色黄,下巽为木,二、三、四互体乾为金,所以有“鼎黄耳金铉”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渐卦六四爻辞“鸿渐于木”看,上巽为木,二、三、四互体坎为水,下艮为水中之石,鸿雁落于石上之木,所以有“鸿渐于木”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旅卦巽为木,下艮为小子(童仆),童仆处于木生火之下,所以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我想学习周易

百度国学
http://guoxue.baidu.com/s?tn=baiduguoxue&ie=gb2312&bs=%D6%DC%D2%D7+%CA%CD%D2%E5&cl=3&si=guoxue.baidu.com&word=%D6%DC%D2%D7+&ct=2097152

四海之尊,于我无用,九五之贵,予何用为什么意思

李延仓 成玄英是唐初道教重玄学的巨擘。随着学界对道教重玄学研究的深入,这位道教学者的思想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但由于现存成氏著作主要是《老子注》、《庄子疏》(注:本文所引《庄子疏》材料皆据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以下出注,只注篇名。),故学界往往把他作为老庄学大家来研究,鲜有人关注其易学思想。基于此,本文即以其《庄子疏》为对象,对其易学思想作一管窥。
一、《庄子疏》与《周易》经、传
成玄英《庄子疏》常援引《周易》经、传尤其是传文,而其援引方式又有多种。有的地方直接引《易》文解《疏》,如《胠箧》“民结绳而用之”疏曰:“刻木为契,结绳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朴。故易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天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疏曰:“鼻耽五臭,故壅塞不通而中伤颡额也。外书呼香为臭也。故易云其臭如兰……”很明显,这两处解《疏》的“易云”分别出自《系辞下》与《系辞上》。有的地方则通过论《易》而说明《疏》,如《说剑》疏“易以震卦为诸侯,故雷霆为诸侯之剑也”,《天下》疏“易明卦兆,通达阴阳”(注:《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疏。)等等。还有的地方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出处,但所引或是《易》之原文或是略加改动的内容。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庚桑楚》疏)出自《系辞下》;“贞者,事之干也”(《渔父》疏),“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齐物论》疏)乃据《乾·文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鼓动陶铸,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万物生成也”(《天道》疏)乃据《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以象天地”(《天地》疏),“伏羲则服牛乘马,创立庖厨,画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网”(《缮性》疏)乃据《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诸语等等,此不备举。也有的地方,成氏虽未引用《周易》经文或传文,却涉及到了六十四卦的卦名或卦义,如“欲明穷通否泰”(《养生主》疏)、“何能无穷通否泰耶”(《让王》疏)、“然人间否泰”、“夫逢泰则安,遇否则危”(《则阳》疏)等都涉及到否卦与泰卦;而“震,动也”(《应帝王》疏)、“颐,养也”(《列御寇》疏)“穷,否塞也。通,泰达也”(《秋水》疏)则涉及到震卦、颐卦、否卦、泰卦的卦义。
然而,在更多情况外,由于成氏把《周易》的某一词汇融汇于《庄子疏》中,故往往并不容易被察觉。这里仅举三例:其一,“九五”。“九五”在《庄子疏》中多出。如《逍遥游》疏曰“许由偃蹇箕山,逍遥颍水,膻臊荣利,厌秽声名。而尧殷勤致请,犹希代己,许由若高九五,将为万乘之名。”“四海之尊,于我无用,九五之贵,予何用为!”《胠箧》疏曰:“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盗跖肆其贪残者,由资乎圣迹故也。向无圣迹,夏桀岂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盗跖何能拥卒数千,横行天下!”《在宥》疏曰:“黄帝退,清齐一心,舍九五尊位,筑特室,避讙嚣,藉白茅以絜净,闲居经时,重往请道。”“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称大物也。”此外,尚有“飞龙九五”、“既登九五”、“位登九五”、“位居九五”、“九五万乘之贵”、“禅以九五”、“辞于九五”等表述。对于“九五”,《辞海》“九五”条解释说:“本《易经》中的卦爻位名。九,阳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九五’指帝位。李峤《上雍州高长史书》:‘利见九五,差踪二八。’二八,八元八恺,谓朝臣。”(第63页)[1]因此,“九五”属于易学的专用概念,本指爻位,后引申为帝王之位。考之易学史,汉代象数易学家京房在其前辈易学家的基础上,曾把一卦六爻的爻位与爵位相配,系统地提出了“爵位说”,即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三公,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上爻为宗庙(第233页)[2]。京氏“爵位说”把爻位与社会等级相配,把易道与人道相贯通,无疑是体现了汉代易学的与人文关怀思想,但他同样把第五爻视为天子(帝王)之位。其二,“屯邅”(一作“迍邅”)。如《庄子·缮性》“时命大谬也”成疏曰:“但时逢谬妄,命遇迍邅,故随世污隆,全身远害也。”《达生》“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成疏曰:“不能述道而怨迍邅,频来至门而叹也。”《徐无鬼》“仁义之士贵际”成疏曰:“世有迍邅,时逢际会,则施行仁义以着名勋际会也。”《外物》“慰暋沉屯”成疏曰:“遂心则慰喜,乖意则昏闷,遇境则沉溺,触物则屯邅,既非清夷,岂是平畅!”《疏》中的“屯邅”,是指时世或命运不济,而使人困顿不得志的人生存在状态,它出自《周易》屯卦的六二爻辞“屯如邅如”(注:此爻之所以有蹇难、困顿之象,是因为其“应艮以止之”且“乘于初阳,以柔乘刚”。参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00页。)。其三,“嘉遁”。“嘉遁”在《庄子疏》中约四见,即:“譬养生之人,萧然嘉遁,唯适情于林籁,岂企羡于荣华!”(《养生主》疏);“时逢扰乱,则混俗韬光,修德隐迹,全我生道,嘉遁闲居,逍遥遁世。”(《天地》疏);“公子有嘉遁之情而无高蹈之德,故身在江海上而隐遁,心思魏阙下之荣华,既见贤人,借问其术也。”(《让王》疏);“牺养丰赡,临祭日求为孤犊不可得也。况禄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列御寇》疏)“嘉遁”即是以隐遁为嘉美,在这里则体现了成氏对世俗的批评与疏离。道教与先秦道家本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道家思想本来就具有隐逸的色,故道门中人也多具有隐逸的心态,像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首篇即以《嘉遁》为题。而“嘉遁”也与易学相关,《周易》遁卦九五爻辞即有“嘉遁,贞吉”语(注:此爻之所以为吉,是因为其处于遁卦的上卦即乾卦之中、当位且与六二爻相应。参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31页。)。与以上三例相关联,《庄子疏》中还多见“穷理尽性”、“唯变所适”、“感而遂通”、“群龙无首”、“云行雨施”、“日用不知”、“探微索隐”、“君子道消”、“近取诸身,远托诸物”、“靡(縻)好爵”、“咸亨”、“括囊”、“交泰”等语,这几乎都是从《周易》中随手拈来的。 不难看出,成氏《庄子疏》的确对《周易》的话语或思想多有援用,这说明易学是建构其重玄学的重要文化因子。

易经全文的白话文翻译和易经64卦的详细解释

《周易通义》李镜池著李镜池(1902-1975) 广东开平人。 现代著名周易研究专家。《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是李镜池先生晚年研究《周易》的专著,由曹础基教授整理完成。该书出版后亦深受专家重视和一般读者欢迎,曾列为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五年夏季十大畅销书之一。《周易通义》只就古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进行注释和解说,注释简明扼要,解说浅白易懂,既博取古今注释之优长,又反映了作者长期探索的成果,可谓雅俗共赏。
李镜池先生早期以古史辨派学术观点进行《易》学研究,从社会发展史观点推勘典籍史料,从语言学以及《周易》与殷商甲骨卜辞之比较,推断《周易》为周王朝卜史之官所编卜筮之书,成书于西周晚期,《易传》则为战国末年至西汉中叶儒生经师所作,所说与《易经》原意大有出入,其主要成果见《周易探源》。后期主张从详尽分析各卦卦爻辞之全面组织结构来理解《周易》内容与思想,主要成果见《周易通义》。《周易通义�6�1前言》介绍“《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周易》是讲些什么的”、“《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有些什么特点”、“《周易》的解说和研究”,对初学《周易》的人具有入门向导的作用。你在网上可以下载到的

周易六十四卦象

卦象
《系辞》有:“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古有八卦为经卦,两卦相重为六十四卦,称为别卦。两卦相重而卦象成,卦象,物之象,象有“群”义,它对物对事不只是含有重复或两种意义,而且包含多种意义和多种事物。
八卦的卦象,它不仅代表的物象之多,而且还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像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真可称为象之“群”象。
《周易概论》根据《说卦》归纳八卦之象为: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猪。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乾为天为园,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施舍,为大道,为长子,为决断,为小青竹,其于马也,为善鸣,为左腿白色的马,为脚步快速的马,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二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凶,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多坚心(坎卦阳爻在中间,相当木心坚硬)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鳖,为蟹,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枝干枯的树木)。
艮为山,为路径,为小石,为瓜类果实,为看门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啄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多指占卜者或巫医),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附在树枝上的果实),其于地也,为刚卤(水泽干枯后的坚硬的盐碱地),为妾,为羊。
卦名:六十四卦的名字
乾宫八卦:(俱属金)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宫八卦:(俱属水)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宫八卦:(属土)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宫八卦:(属木)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宫八卦:(属木)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宫八卦:(属火)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官八卦:(属土)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宫八卦:(属金)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地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卦辞和爻辞
周易原文里,对六十四卦都有解释,它的内容由两部份组成,一叫「卦辞」,是专门讨论卦的意思。
例如「火水未济」卦的卦辞就是「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汔,意思是几乎。濡是沾湿的意思。整句意思:未济即是未完成,如果能行之有方,最终都能成功。辞中以小狐狸做比喻,小狐狸过河,虽然勇敢,不过缺乏经验,故而沾湿了尾巴,还未能到达彼岸。可是当小狐狸有了周详的计划与经验,就会成功。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与注解》查阅你所占得卦象的卦辞。
另一部份叫「爻辞」,爻辞其实是由孔子进行注解的「易传」,是孔子对六十四卦里,每一卦中每一个爻的专门讨论与解释。当我们求得变卦后,可以参考该爻辞来辅助分析卦象。
例如「火水未济」卦,求得第六爻为「变爻」,一方面可以参考由「火水未济」变为「雷水解」的卦辞,同时亦可以参考「火水未济」卦中第六爻的爻辞,这个爻辞是这样写的「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意思是:占卜是吉利的,没有使人后悔的事物,由于有诚信,一如君子的作风,结果是吉利的。各位可以到《周易原文与解释》查阅你所占得卦象的爻辞。(来自百度网友回答)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