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讨厌诸葛亮,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
“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为何说刘禅对诸葛亮心生怨恨?
因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事事都得听从他的意见,朝堂上下基本就是诸葛亮说了算。时间长了,刘禅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毫无意义,难免对诸葛亮心生怨恨。因为在刘备死后,虽然刘禅当了皇帝,但论威信远远不如诸葛亮,群臣大多对他阳奉阴违。所以刘禅才会记恨诸葛亮。因为刘禅始终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诸葛亮把持着蜀国的朝政大权,刘禅觉得自己就好像一个傀儡,所以这样长久把持朝政,诸葛亮为了方便进行北伐集中权力到自己的手里,是任何一个君王忌讳的东西。
刘备白帝城托孤把行政大权交给了诸葛亮,把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严,虽然刘禅继位,但是诸葛亮总揽一切事务。刘禅是领导者,掌权的却是诸葛亮,刘禅身为新官上任,对诸葛亮是怎么一个态度呢?应该虽然看不惯诸葛亮独揽大权,但同时也知道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对诸葛亮应该既有怨恨,又离不开的人物吧。
一、诸葛亮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离不开诸葛亮的出谋划策,刘禅的能力不如刘备,所以刘禅更知道诸葛亮的不可替代性。但是诸葛亮毕竟掌握了大权,所以没有权利的刘禅还是讨厌诸葛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了丞相的职位。丞相之前是诸葛亮在担任,由此可以看出,刘禅一来是为了收回权利,二来是诸葛亮的地位没有人能替代。所以刘禅还是非常认可诸葛亮的才华的。
二、刘禅对诸葛亮是很尊敬的。诸葛亮死后,朝野上下虽然是一片哀痛,但是却有小人这个时候想落井下石。李邈就是其中之一。李邈上书给刘禅说诸葛亮在暗中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自己肯定是有篡位之心的。按照常理来说,刘禅肯定会彻查,但是刘禅却诛杀了李邈。说明在他的内心,是不允许别人诋毁诸葛亮的。
三、给诸葛亮立庙,厚待诸葛瞻。虽然诸葛瞻的能力一般,但是刘禅却一直重用诸葛瞻,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两家结为亲家,可能和诸葛亮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决定为诸葛亮立庙,而且这个庙一定要立在刘备的旁边。为诸葛亮立庙是破了大汉四百年的先例,所以刘禅对于诸葛亮一定是很尊敬的,才能不顾朝政的反对,坚持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刘禅做了4件事,刘禅真的怨恨诸葛亮嘛?
刘禅对诸葛亮更多的是忌惮和怨恨。
第一,刘禅不是民间传说的那么傻,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刘禅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他只是性格懦弱,缺乏担当,只图安逸。
第二,诸葛亮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无私。利益之争,权力争夺。导致诸葛亮要牢牢地控制住刘禅,以维护自己的权和利。
刘禅跟诸葛亮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诸葛亮排挤了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独揽军政大权,权力遮天。让刘禅真的成了傀儡和摆设。“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其实是没有实权的。
- 2、诸葛亮从后宫到朝堂,到刘禅的贴身随从,均安插安排自己的亲信,处处约束监督刘禅。让刘禅没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 3、对待北伐之事的态度上。诸葛亮执意要北伐,这是与蜀国当时的国情不符合的。也是与其《隆中对》“保其岩阻”不相符的。蜀国四塞险固,特别北边是天堑秦岭。劳师远征的北伐,的确不是个明智之举。刘禅和蜀国上下都是反对北伐的。但是,诸葛亮执意要北伐,大权在手,刘禅不支持也得支持,实属无奈之举。
- 4、刘禅是希望蜀国修养生息的,连年的北伐,却将蜀国拖进了民不聊生的境界,到了崩溃的边缘。刘禅是敢怒不敢言。他内心是怨恨诸葛亮的。
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作出了4年事情,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态度。
- 第一,不许奔丧。直接下诏书,不许蜀国官员去汉中奔丧。
- 第二,废除丞相之职位,不设丞相。这是忌惮再次出现诸葛亮那样的大权独揽,控制皇位。
- 第三,停止北伐。否定了北伐的意义。也就否定了诸葛亮的北伐。
- 第四,不给诸葛亮建祠立庙,公然违背礼制,也要表达自己的态度。
以上四个做法,直接表达了刘禅对诸葛亮的怨恨。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找出各种理由来辩解。其实都是徒劳,行为表达思想,事实就是如此。
刘禅其实是憎恨诸葛亮的,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刘禅憎恨诸葛亮,从坑很多事情都可以看得出来,最主要是不想给诸葛亮立庙。最明显的就是废丞相职位,再就是不准百姓们祭奠他。因为在刘禅自己亲政以后,所有的大权益就是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上。
在诸葛亮死去以后,刘禅很快便废了诸葛亮的丞相之位,并且还停止了北伐事业,北伐事业是诸葛亮一手筹划的,除此之外,刘禅不让百姓为诸葛亮奔丧和立庙等等。从这些事情中都可以看出来刘禅是打从心底里憎恨诸葛亮的,看来是积怨已久啊,只是一直没敢表现出来而已,所以才在诸葛亮死掉以后搞出来那么多的事情。
一、诸葛亮丞相之位被废
刘禅继位的时候年纪还非常的小,几乎没有什么实权,国家大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他一直扶持刘禅当一个好帝王。虽然他确实付出了很多,也确实对刘禅忠心耿耿,但是由于他权倾天下,给刘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身为帝王,手无实权,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何况他还是天子啊!长久的积怨也就导致了刘禅在诸葛亮一死就废除了他的丞相之位。
二、诸葛亮北伐事业被停止
诸葛亮生前一直在为了北伐事业而努力,他深知只有北伐的成功才能保证中原蜀汉有未来可以期盼,他从未放弃,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都没有停下脚步,但是在他死去以后,这一切都被终止了。刘禅本就想打击诸葛亮,只是一直不敢正面反击,所以终于挣脱了束缚的他自然是想方设法和诸葛亮作对了,就算诸葛亮已经死了也不会放过打击他。
三、任何人不得为诸葛亮奔丧和立庙
诸葛亮这么优秀的一个人,为国家做了很多的贡献,很多百姓都想悼念他,想为他立庙和奔丧,但是刘禅却不允许这样的行为发生,因为他真的恨极了诸葛亮,他心中的怨恨像火一样在燃烧,他只能通过这样的一些行为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诸葛亮是他父亲的先臣 ,跟随他父亲一路过来的知根知底,刘禅怕丞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他自己把握不住他不想把自己的权力再次分给丞相,想结束虚君
01、刘禅不喜欢诸葛亮
其实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人会认为就是因为刘禅痛恨诸葛亮所导致的。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想法,主要就是因为刘禅虽然很早就成为了蜀汉的皇帝,但是刘禅却一直没有实际的权利,朝廷上的大事基本上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刘禅心里必定也是相当的憋屈,可由于自己的实力有限,所以又没有办法去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选择隐忍了。
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刘禅也算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就代表自己终于有了自由,能够真正行使皇帝的权力。多年以来,刘禅也是非常痛恨诸葛亮的专权,所以在诸葛亮死了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废除了丞相的职位。
02、丞相这个职位的权利实在是太大
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刘禅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废除丞相的职位,除了因为不太喜欢诸葛亮以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个职位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虽然诸葛亮在身前并没有背叛蜀汉,也并没有废掉刘禅,取而代之,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以后的成像像诸葛亮这样中心。
要知道呈现这个职位的权利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自己或者是后人用人不当,让那一些心怀异心的人坐上了丞相的位置,那到时候就会危害到整个江山社稷,而且也会危害到。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刘禅便选择废弃丞相这个职位。在废弃掉丞相这个职位之后,刘禅便让蒋琬担任了大司马,让费祎担任了大将军,也就是说把原来丞相的职权直接分成了两个职位,并且让这两个职位相互制衡,这样一来皇帝就可以轻松的把控朝局了,由此可见,刘禅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
被诸葛亮分了一半权利的后主刘禅,厌恶诸葛亮吗?
被诸葛亮分了一半儿权力的后主刘禅,当然会厌恶诸葛亮,因为自己的权力,被别人抢走,每个人都会不开心,但是他还要依赖着诸葛亮来实现国家的统一治理。会厌恶,毕竟作为君王,被自己的臣子分了一半的权利,但他又不得不依靠诸葛亮。
在被诸葛亮分了一般权利之后,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当时诸葛亮没有去世的时候由于顾忌诸葛亮的一直属于隐忍的状态,知道诸葛亮死后,刘禅才把对诸葛亮真实的态度展现出来。可以说刘禅其实心里是非常讨厌诸葛亮的。
当诸葛亮执掌政权的时候,一开始刘禅可能并不会有什么意见,只当是诸葛亮有才华会帮助自己管理朝政,但是时间一场的话诸葛亮管理朝中的事情,就会令刘禅产生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的错觉。当时诸葛亮可以说是掌管了大大小小的朝中事务,这令刘禅非常的愤怒,但是由于先帝托孤的事情,刘禅其实是一直忌惮诸葛亮的。所以说在诸葛亮没有去世之前就一直忍耐下来。
但是等到诸葛亮一死,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就马上表现了出来。当时诸葛亮由于重病身亡的消息传到程度的时候,很多大臣都非常的悲伤,但是刘禅听到诸葛亮留下遗言说要葬在定军山,觉得自己非常没有面子,就对大臣急于奔丧的态度非常反感,再加上当时局势非常混乱,朝中大臣都放下手中的事情前往汉中为诸葛亮奔丧,这无疑不利于刘禅稳固局面,所以刘禅就下令朝中大臣一律不能到汉中去。所以刘禅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诸葛亮表达自己的讨厌之情。
还有当诸葛亮死后民间为了纪念他,就为他立私庙,当时很多人都去进行祭祀。刘禅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就严令禁止了这一行为,当诏令下达时,诸葛亮的私庙全都被销毁了。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憎恨有多深。
当然是厌恶诸葛亮的,但是由于自己的父亲亲口交代过,要听从诸葛亮的,所以什么毛病也没有。这个不能断定,但是作为君主,被臣子指出自己的不足肯定是心有不服的。刘禅厌恶诸葛亮 但又不得不依赖这位谋士,因为诸葛亮真的很有才能,把蜀汉打理得井井有条。《三国演义》里面刘禅究竟恨不恨诸葛亮?
多多少少会有点恨意,自己做皇帝,而诸葛亮事事亲为,很多事情都是诸葛亮说了算,没点恨意是不可能的,乐不思蜀也是很好的证明。
应该是又爱又恨。刘禅在白帝城接受了刘备的遗言,成为了蜀汉新的皇帝,可是他不如刘备贤能,更镇不住那些老臣大将。刘备也知道刘禅的无能,因此嘱咐了几位大臣要好好辅佐刘禅。而诸葛亮更是刘备托孤的主要的大臣。刘备不止让刘禅认诸葛亮为亚父,还让刘禅事事要过问诸葛亮才能决定。这相当于是将整个蜀汉的命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禅自然是听从自己父亲的遗言,对诸葛亮马首是瞻。可说到底刘禅不只是一个无能的主公,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他还不知道怎么当皇帝、不知道怎么治理朝政的时候,刘禅自然是事事要靠诸葛亮,这时他对诸葛亮是很敬爱的。而当刘禅逐渐有了帝王的威势,也知道如何管理朝政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远远比不上诸葛亮。朝堂上下对诸葛亮非常地推崇,而他的名声、影响力却比不过一个臣子。
身为皇帝的刘禅自然会对诸葛亮有所嫉恨。因为刘禅答应过刘备,任何决定都要与诸葛亮商议,而刘禅自己的才能不够,于是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刘禅兴冲冲找诸葛亮商讨政事,然后就被诸葛亮反驳,而诸葛亮提出的建议也比自己的好。要是一两次就算了,可是按照刘禅自己的能力,很可能长期都是这样的情况。
一个堂堂君主,每次都不能自己决定政事,你说他不恨吗?甚至于刘禅的婚事,都是诸葛亮为他决定的。刘禅希望娶一个美貌的妃子,诸葛亮都不答应。可是刘禅又不能没有诸葛亮。仅靠刘禅和其他臣子根本没办法在三国中立足。刘禅即便想要除去诸葛亮,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所以说刘禅对诸葛亮是又爱又恨。
三国演义当中,刘禅肯定是恨诸葛亮的,这是因为诸葛亮管的事情太多,而刘禅所掌握的权力又太少,所以才造成了他们两个的矛盾。恨,由于刘备临终时嘱托诸葛亮照顾好刘禅,诸葛亮考虑刘禅年纪太小,没有治国的能力,所以就自己包揽朝中大权,事无巨细,大小事都要亲自过问,诸葛亮有自己的苦衷,而在刘禅眼里,他却成了权臣专制的代表,随着刘禅长大,他看到自己迟迟不能亲政,心中的恨意可想而知有多强烈了。在我看来刘禅还是对诸葛亮有恨意,因为在诸葛亮死了二十多年后,刘禅迫于压力才给诸葛亮立庙而且还是在汅阳,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是什么?果真是心存忌恨吗?
刘禅其实一方面非常的尊敬诸葛亮,但是一方面也特别的畏惧他。担心他有一点可能会废掉自己。所以对他还是比较的忌惮的。也是不太信任他。没有。诸葛亮是重臣,刘禅对他只能是尊敬和敬仰。我觉得刘是对诸葛亮的态度,应该是仰仗依赖的,因为知道父亲对诸葛亮的尊重,而自己在才能上又远不如诸葛亮,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依靠诸葛亮,诸葛亮确实又有这般的才能。
《三国演义》里面刘禅究竟恨不恨诸葛亮?
恨,由于刘备临终时嘱托诸葛亮照顾好刘禅,诸葛亮考虑刘禅年纪太小,没有治国的能力,所以就自己包揽朝中大权,事无巨细,大小事都要亲自过问,诸葛亮有自己的苦衷,而在刘禅眼里,他却成了权臣专制的代表,随着刘禅长大,他看到自己迟迟不能亲政,心中的恨意可想而知有多强烈了。
应该是又爱又恨。刘禅在白帝城接受了刘备的遗言,成为了蜀汉新的皇帝,可是他不如刘备贤能,更镇不住那些老臣大将。刘备也知道刘禅的无能,因此嘱咐了几位大臣要好好辅佐刘禅。而诸葛亮更是刘备托孤的主要的大臣。刘备不止让刘禅认诸葛亮为亚父,还让刘禅事事要过问诸葛亮才能决定。这相当于是将整个蜀汉的命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禅自然是听从自己父亲的遗言,对诸葛亮马首是瞻。可说到底刘禅不只是一个无能的主公,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在他还不知道怎么当皇帝、不知道怎么治理朝政的时候,刘禅自然是事事要靠诸葛亮,这时他对诸葛亮是很敬爱的。而当刘禅逐渐有了帝王的威势,也知道如何管理朝政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远远比不上诸葛亮。朝堂上下对诸葛亮非常地推崇,而他的名声、影响力却比不过一个臣子。
身为皇帝的刘禅自然会对诸葛亮有所嫉恨。因为刘禅答应过刘备,任何决定都要与诸葛亮商议,而刘禅自己的才能不够,于是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刘禅兴冲冲找诸葛亮商讨政事,然后就被诸葛亮反驳,而诸葛亮提出的建议也比自己的好。要是一两次就算了,可是按照刘禅自己的能力,很可能长期都是这样的情况。
一个堂堂君主,每次都不能自己决定政事,你说他不恨吗?甚至于刘禅的婚事,都是诸葛亮为他决定的。刘禅希望娶一个美貌的妃子,诸葛亮都不答应。可是刘禅又不能没有诸葛亮。仅靠刘禅和其他臣子根本没办法在三国中立足。刘禅即便想要除去诸葛亮,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确实是非常优秀的。所以说刘禅对诸葛亮是又爱又恨。
多多少少会有点恨意,自己做皇帝,而诸葛亮事事亲为,很多事情都是诸葛亮说了算,没点恨意是不可能的,乐不思蜀也是很好的证明。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态度
由蜀汉过去的代政改为辅政。再没有设相职。权利分解。但也没有否定诸葛。比如诸葛遗嘱推荐的人,他也一个不误的重用。先蒋琬后费祎。
刘禅始终给人一种弱智无能的感觉,因此千年来把“扶不起来的阿斗”来比喻一个人无能。而诸葛亮却成了三国时智慧的化身,智斗司马懿,七擒孟获,甚至还研制了木牛流马,妙计接连不断。诸葛亮简真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而这些印象都大来源于那本小说《三国演义》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一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又对儿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后人对刘备的托孤分析很透,从刘备托孤看,他对诸葛亮很放心,如果刘禅当皇帝不行,让诸葛亮完全可以取代他。但又对刘禅交待,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父亲一般。这实际也是让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刘禅再昏庸无能,诸葛亮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
但近来有些人在文章中,居然分析出刘禅恨诸葛亮的证据来了,甚至把不奔丧、不立庙、停止北伐、废除丞相都作为刘禅恨诸葛亮的依据,着实让人“佩服”,如果刘禅这样有心计,那统一三国就不是司马氏了。
下面咱们从史料记载的事件,看看刘禅到底恨不恨诸葛亮?
1. 奔丧之事。
诸葛亮作为蜀国除了刘禅就是他的地位,而诸葛亮死于军中,在古代全国为其奔丧也无可厚非。但《三国志谯周传》记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诸葛亮死后刘禅即下令禁止奔丧,只有劝学从事谯周跑得快,到前线奔丧。于是有人认为,刘禅对诸葛亮生前专权十分不满,借“防止扰乱军情”之命,不让人奔丧。
其实刘禅这样做并没错,本来曹魏就害怕诸葛亮,现在诸葛亮死了,他们认为蜀汉没有主心骨了,当然会借诸葛亮大丧之计来攻打蜀汉。
诸葛亮与刘禅的确如父子一般,他曾在给刘禅的写的《出师表》中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既显示出长者的口气,又说明诸葛亮对后事有所交待。另外,诸葛亮埋葬点都不知道,虽然有野史记载很多,但至今诸葛亮埋在什么地方,连刘禅都不知道。这样安排,还奔什么丧?
2.立庙之事。
诸葛亮死后,蜀汉民众就要求给诸葛亮立庙。刘禅最初不同意,后来在民众和大臣的呼声下,才同意给诸葛亮立庙。有人就认为这是刘禅怨恨诸葛亮的表现。
据《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从这件事上并不能说明刘禅恨诸葛亮。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给一个大臣立庙的事。蜀汉作为汉朝续命的王朝,刘禅再糊涂,他当然懂得宫中的礼仪及规制,不可能逾越礼仪去做事。但后来刘禅做了,就能看出刘禅对诸葛亮还是有感情的。
3.废相之事。
诸葛亮活着时,按照刘备嘱托,国家大事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这也是对刘备负责,对刘禅负责。诸葛亮性格谨慎,而且事无巨细,但并不是什么事他都揽过来,随着刘禅的年龄增长,刘禅虽然表面上不管事,实际刘禅有权力,但就给后人留下诸葛亮专权的印象。
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刘禅的性格,既然有相父操心,他没必要过问。因为诸葛亮根本没有谋反之心,也不可能废他自立。而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相位,与怨恨诸葛亮没有一点关系。
因为诸葛亮死后,蜀汉大臣中没有一人有诸葛亮这般地位和能力。而且此时蜀汉也面临着本地与外地官员相争的局面,万一有人专权就会出事。因此,刘禅废除丞相一职,也是诸葛亮生前嘱咐。他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政务,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掌管军事,两人就形成相互制约,谁也管不了谁。这也是诸葛亮生前的有意安排。
4.北伐之事。
蜀汉立国后,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面积,都比不了曹魏与孙吴。因此,诸葛亮不断进行北伐。这既是落实先帝刘备托孤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事。以蜀汉地小人稀来看,如果不主动出击,早晚会被灭。但诸葛亮死后,刘禅停止北伐,这也被人认为刘禅憎恨诸葛亮的一个证据拿来说事。蜀汉本来就不是一个实力强的王朝,还连年北伐,必然造成国库吃紧、民不聊生的情况,也违背自然规律。而刘禅停止北伐,也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办法,实际上并没有真的停止北伐,后来蒋琬、姜维也进行了北伐,但规模都很小,也没有很大的战果。
其实刘禅对诸葛亮感情很深,这种感情与刘备有关,诸葛亮是跟刘备起家的,也是看着刘禅长大的。诸葛亮托孤时,刘禅17岁。期间刘禅还把女儿嫁给诸葛亮儿子诸葛瞻也能看出这种感情延续到了亲情。而李邈对诸葛亮丧事不满时,刘禅果断杀了李邈,也能看出他对诸葛亮的感情,他不想让任何人挑拨他与诸葛亮的关系。
他的态度事实上应该还是比较明显,事实上,他对于诸葛亮应该还是有所忌惮,这个从他的一系列行为也能够看得出来,虽然说他前期好像表现出来对诸葛亮很尊重的样子,但是从他的行为也能够看得出来他对诸葛亮应该还是很提防的,所以说,从历史上也能够看得出来,这一方面的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