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勒密年代学与占星学,梦见已故奶奶又一次临终

是谁冲击了托勒密体系

中国可以有十二生肖,外国就不可能有十二个星座

古埃及历法的埃及历法与十二宫

埃及的拜神主义通常将东地平线作为他们精神源泉的起点。这种想法也深深影响了埃及人制定历法的方式。如同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最初也使用基于月亮运行周期而制定的历法。但是区别是:美索不达米亚人以日落时西方的新月作为每月的开始,而埃及人却以日出时东方的新月作为每月的开始。当西方复兴的影响波及到埃及的时候,埃及人的信念开始动摇了。他们很快意识到,虽然月亮历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实用价值,但它却有许多缺陷。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每当十二月亮历月循环一次时,每年都会多出11天。为了使历法能够永远符合节气,只能每隔两年附加上一个月来弥补。
公元前三、四千年,埃及人曾经试图废除传统月亮历,而引进基于太阳运行周期的新“国民”历法。新历法用于为国家权力机构管理国家服务,而月亮历法仍然保留于僧侣事务与日常公众活动。通过记录与太阳同时出没的天狼星的运行情况,他们甚至已经能计算出太阳绕黄道一周的时间为365天。为方便起见,他们简单的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另外的5天单独作为一个时段,这段时间他们主要用于欢庆。每个月又被划分为三周,每周10天。每周的开始用在黄昏时分升起特殊恒星或星团来确定,而不是再努力地契合月相的变化。为了使新历法更有效,他们还把天球细化为36个部分,这样夜晚的时间就可以通过恒星的起落来确定。
埃及人的新历法把一年分为36个区间,每个区间又由一颗专门的具有神性的恒星掌控。这就产生了占星学理论体系中所谓“古典占星学十度分区”的概念,虽然在此以后这个概念常常被认识是中世纪占星学理论的专利。这是为什么原本已经被划分为30度的黄道带又被细化为10度分区,并且每个分区又由一颗行星掌控的原因。因此恒星时变成了神的时间--也就是人类命运的尺度。这个事实虽然直到象征主义被取代时才确切知道,但在公元前200年建立的Esna神庙已经像人们展示了10度分区在占星学上的运用。
公元前四世纪,西西里岛著名占星家Firmicus Maternus--强调10分区重要作用的占星师之一,宣称行星在其所属分区内的力量如同它在其所守护星座里的力量一样强。Manilius还把10度分区归结为黄道带划分上的标志性理论。但大多数占星师,包括托勒密(公元二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地心说的创立者),认为10度分区不过是行星按离地球远近顺序上的力量递减(比如土星、木星、火星、太阳、水星、金星、月亮)。
Firmicus Maternus宣称自己把这个理论体系呈给Nechepso--“埃及最伟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占星家,曾通过10度分区理论准确预测一切疾病与痛苦的人。”其实历史上没有任何记录证明存在这样的一个帝王,但可能Firmicus的确把自己的理论呈给埃及最后一个法老王Nectanebo II (360-343BC)--一个被传说名为圣-亚历山大占星导师的帝王。这样一个重要的占星体系终于在公元前150年被完成了,并以传奇人物Nechepso与埃及高等牧师Petosiris的名字命名。Petosiris很可能是公元前300年托勒密时代服务于法老王的一个高等牧师。Nechepso 与 Petosiris 后来还被人们认为是占星体系中“行星在其所属区间内与在其所属星座中同样具有强大力量”理论的创始人。虽然10度分区理论确切的起源时间我们尚无法考证,但至少我们可以猜想这个理论被用于占星学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
但总而言之,分区理论为何这样安排的原因肯定要比它何时正式在占星上使用的确切时间来的复杂得多。托勒密认为埃及历法与占星学是一致的。但他却更信任埃及历法,因为他认为那更精确。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分区理论在埃及历法里以一种复杂的方式被发展,但却在占星学里被很好使用并简化。而托勒密对埃及分区体系最主要的批判就是埃及分区体系是武断的。作为绘制描述行星怎样决定命运星图依据的度数却是按比例将一年分割的。他宣称他拥有包含适合作为占星学简单合理分区方法的古老手稿。结合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点,他创造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符号,合三为一的学说与行星力量提升基础上的新理论。这个理论基础被西方占星界普遍接受,并在17世纪William Lilly的占星教程中详细说明:
很多世纪以后,一直到托勒密时代,占星学家才开始正式接受10度分区的观点。托勒密死后几乎所有的希腊人都一置学习使用他的方法。自从那时开始,直到基督教统一欧洲的今天,10度分区仍然被认为是占星学理论中最合理的部分。
虽然我们现在缺乏详细的证据证明古代占星家如何在实际运用中使用这个技巧的,但它是在古典占星学时期的运用已经得到很好的史料证实。通过人们对传统占星学兴趣的复苏,这些中世纪的占星应用技巧又再次回到现代占星研究的实践中来。
埃及人神化时间概念的详情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在埃及人的信仰中,每一个恒星都被描绘为一位神,并掌管黄道上的一个十度区间。它们被确定的方法是,每周开始时最先升起的那颗恒星就是这一周的统治者也就是这一周的神。在早期,恒星钟被制造出来以确定每一周的统治恒星。这个简略的装置甚至在夜里也能提示每一个十度区间在到来的准确时间。因此星相家们就可以通过记录这些时间,用图表计算标明出夜晚的每个小时了。这种记录时间的方式通常认为产生于公元前2400年,但实际上现存的十二个在埃及神庙中被发现的事例已经证明这种方法在当时更为被看重为是一种为亡灵的在阴间提供财富的重要方式。拉美西斯四世的神庙中竟然发现有一个用恒星在天空中运行位置排列成的坐着的人形图案。用这些恒星位置就可以很容易的表示出一年中十四天为一周期晚上的准确时间。
古埃及被神化了的时间历法更进一步的运用是,能通过恒星与星群的运动指明任意时刻的掌控恒星。这些作用在太阳领域下白天十二小时里的守护神在神话中显得特别重要。当然,夜晚里的守护神同样也是重要的。当太阳神落到地平线以下时,他就必须在黑暗世界里通过每一小时区各个神的领域。这些神为太阳神打开大门,并把他送往下一个领域,而开门的密码只有这些暗夜守护神们自己知道。小时区间神的概念同样被运用到占星学中,特别当占星上的判断需要精确到某个或某几个小时时。但后来行星被统一定为每个小时的守护神,并成为占星询问中非常有效的描述性征兆。
但行星时不是像通常的时钟那样固定而连续的,它是长度上是会变动的,这也是追随埃及历法的一种表现。通过水钟的发明,埃及人第一次创造了一天24小时制,包括白天12小时,夜晚12小时。在春分秋分时,白天黑夜的24个小时是等量平分的,但在一年里的其他时间,每个小时的长度就是常常变化的了。它们计算的方法是:把日出到日落划分为白天12小时,再把日落到日出划分为黑夜12小时。所以白天的12小时在夏天就比较长而在冬天就比较短;黑夜的12小时在夏天就比较短而在冬天就比较长。
自从日落日出并定义为太阳的“死亡”与“重生”时,它们就具有了非常重大的意义。太阳的出现或消失改变人整个生命模式从活跃到寂静,埃及人为我们留下的时间历法对于标明这样的转变就显得非常宝贵。仪式往往在日出是举行(比如英国教堂的晨祷, 天主教子夜或黎明的祈祷)--牧师的职能之一--调用白天行星的神性能力。这个行星被看待为此时天上的统帅,同时这个小时里的守护行星也是这个人此生的代理者。占星学上每小时统治次序以行星占星术顺序排列:月亮、土星、木星、火星、太阳、金星、水星。另一种仪式(晚祷即天主教每天七段祈祷中的晚课)在每天第八小时举行,这时正好此小时的统治者变回为统治白天的那个行星。虽然我们现在一周七天的名字仍以这些行星统治者来命名,但行星时却被认为只适合在神秘主义学说中运用。24小时等长的制度在希腊文化时代被引入并发展至今,但这种时间制度彻底分离了每天与季节的联系。

托勒密创建的较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

托勒密宇宙结构体系
克洛迪斯·托勒密(—译“托勒玫”或“多禄某”),古希腊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约公元90年生于今埃及托勒马达伊。公元120年起居住在亚历山大。公元127—150年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工作,同时从事天文观测。他在《大综合论》(Grand traité d′ensmble)或称《天文学大成》(Almageste)一书中,总结了古希腊天文学成就,特别是喜帕恰斯的成就,论述了宇宙的地心体系,后称“托勒密体系”,认为地球居宇宙中央不动,日月星辰均环绕地球运行。这一著作至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是权威性的天文学百科全书。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地心说才被推翻。托勒密发现天北极在星空间的位置变动,明确提出大气折射现象的存在,在月球运动中发现一项不太显著的“出差”。所著《地理学指南》(Géographie),共8卷,附大图26幅,小图64幅。这是他所绘制的世界地图的说明书,其中也提到某些天文学原则。第一卷论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的测定以及地图投影的方法;第二到第七卷为约8,000个地点的经纬度数值等。他对地理学所下的定义是:“地理学是对地球整个已知部分以及一般与它有关的一切事物界线的描绘”。他重视制图,指出:“地理学使我们能够在一幅地图上观察到整个地球”。他的地理学包括制图学在内的数理地理和地方志。他已知印度以东的地方;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和中国,已知尼罗河上游发源于高山,流经各个大湖。但错误地认为地球上赤道附近地区太热而不能居住,地图上水面所占面积少于陆地,把印度洋作为一个封闭的海等。此外,他在力学、光学、年代学和占星术等方面也有所著述。

为什么说托勒密既是天文学家,又是占星家?

托勒密的全名是克罗狄斯•托勒密,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家和光学家。公元1世纪,托勒密出生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他的父母都是希腊人,他的著作也都是由希腊文写成的。由于托勒密所处的时代,是古希腊文明扩散和延续的时期,所以他也是归属于古希腊文明的学者。托勒密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待了很长时间,在那里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学习和研究,托勒密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写出了许多科学著作。

《天文学大成》就是他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全面论述古代天文学的著作。含有48个星座的星表就来自于这部著作。不过,这部著作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托勒密原创的,而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的研究成果。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科学和迷信间的界线并不是很清楚,很多现象无法解释的很合理,所以科学和迷信常常是混杂在一起的。由于在观测时没有精良的仪器,计算时也没有精妙的数学工具,古人对星星的认识常常是观察结果和迷信、传说的结合。在这一背景下,占星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占星术,又称星象学,是用天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尤其是太阳系内的行星的位置)来解释或预言人的命运和行为的系统,是古代人类在没有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自然和人类的解释。在古代,观测星空所得到的数据,不仅作为科学知识被记录了下来,也成了占星家们占卜的依据。研究星星的天文学家,常常也是占星家。托勒密就是其中的一员。

所以,从以上讲解可以看出来托勒密既是天文学家,又是占星家。

谁懂得!!!

沙城占星者银行中间台阶上

我为什么学占星-写在Noel Tyl 占星课之后

漂亮宝贝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