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易经不得不信命,可以占卜什么内容

易经,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能致人死地?

假的,不要信。
易是容易,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易之方法(易之经)
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只有对其缺乏了解的人才认为易经是。

有相信《易经》预测的吗

相不相信《易经》预测,我认为应该先明白易经的几个特性,自然就明白了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我们重复好几遍了,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伦理是从自然来,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了,他没有,他说是阴阳的互动,是自然的孕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是两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地产生万物,不断运行。
《易经》怎么能够那么神?我们用一个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易经》超越了所有神学、哲学、科学,它涵盖了那么多东西,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易经》具有模糊性。说起来真的是外国人所讲的,很好笑,它很模糊,因为就那么几个系统,就几个花样,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响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这样我们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就这一句话,永远不会错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得到未来的变化。《易经》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会通到本源上面来。只要不违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所以《易经》非常灵活,怎么讲怎么对,怎么讲怎么不对;对的里面有一些不对,不对的里面有一些对。道理是活的,《易经》是讲道理的。这一点对中国人影响太大了,大家真的要花点心思去想一想。西方人right is right,wrong is wrong,不可能说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因为西方是讲分的,对、错就是分开的。中国人没有,我们知道绝对对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时候也会犯错的,神仙打鼓有时候也会打错的;绝对错的人太少了,终归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哥哥打弟弟,谁对谁错真的搞不清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能说谁对谁错呢?而且就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才要慎断是非。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我们今天很喜欢用明断是非,那是很难的。关于唯心、唯物,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争的,我们会认为两种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争的,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是什么主张呢?”我跟他们讲:“我们很少在这方面去琢磨,因为这都是你们西方弄出来的学问,如果要我们讲,中国人只有一个论,叫唯道论。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轻重不同。”
第三,更妙的,叫做空白性。你看西方人画画,他一定全张都要涂得满满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一张纸上,这里画一只鸟,那里画一朵花,旁边点几点,就是下雨。然后盖个图章,签个名,留下很多空白。我们会不会觉得中国人这样子是偷懒?不会,我们觉得这样才有想象的空间,如果全部都布满了,那我们还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一张有空白的画,西方人认为没有画完,要把它补全。我们却认为这个画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张国画的意境是怎么样,十个人来看,就有十种意境,这才是符合自然的。
这样,我们就慢慢更深一层地了解《易经》,以及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可是,这套学问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开,知识不普及的时候,如果这样讲,谁听得懂?所以《易经》本身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这跟《易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险阻、艰难,是一样的道理。艰难险阻,不是很艰难就是很危险,常常受到阻碍,这样好不好?看起来不好,实际上这样才是好的,因为这样人类才能够学习,才能够磨炼,才能够增进自己。一个人从小到死都很顺,他等于白活了,他来这一趟,就只学会了四个字: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没有,这算什么人生?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更成熟。《易经》本身也是经过磨炼的。

易经为什么被描述的那么神奇???

易经被誉为百经之首,是因为,它极大影响了中华文明,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易经中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它为什么那么神奇?1: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2:包罗万象,任何事物往易经里面套,易经都能解释其道理。3: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完全参透易经。诸葛亮对易经略知一二,就能辅助刘备鼎足三国。对易经了解三分,就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 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开始研究易经了,不过他们没有汉语的底蕴,只从表明看,解释的易经简直让人好笑,中国三岁小孩都能想到那层。这里我不是贬低外国人,只是想提醒国人,连外国人都开始研究易经了,作为中国人是不是更应该多了解老祖宗的东西呢?

易经可信吗??

这是一部话术,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里有很多内容是值得可信。要比现在算卦的人胡扯强的多。当然,也不能全信。命还是靠自己来掌握。

生辰八字是怎么算的?

评论1 ┆ 举报
回答:精灵
新手
5月18日 13:22 生辰八字或者说八字,其实是周易术语四柱的另一种说法。四柱是指人出生的时间、即年、月、日、时。在人用天干和地支各出一字相配合分别来表示年、月、日、时,如甲子年、丙申月、辛丑日、壬寅时等。每柱两字,四柱共八字,所以算命又称“测八字”。依照天干、地支沂涵阴阳五行属性之相生、相克的关系,推测人的体咎祸福。不过我们在这里要讲的不是如何“测八字”,而是如何算八字。
四柱八字排立
四柱以指一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排立是指找出一个人的生辰八字。主要分四步进行。
排年柱
年柱, 即人出生的年份用干支来表示. 注意上一年和下一年的分界线是以立春这一天的交节时刻划分的, 而不是以正月初一划分. 如某人阳历2000年2月4日22点17分生, 由于阴历2000年交立春是阳历2000年2月4日20点32分, 因此此人的年柱为2000年之庚辰,而非1999年之已卯.
排月柱
月柱, 即用干支表示人出生之年月所处的节令.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 而是以节令为准, 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 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
一月 寅月 二月 卯月 三月 辰月 四月 巳月
从立春到惊蛰 从惊蛰到清明 从清明到立夏 从立夏到芒种
五月 午月 六月 未月 七月 申月 八月 酉月
从芒种到小暑 从小暑到立秋 从立秋到白露 从白露到寒露
九月 戌月 十月 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十二月 丑月
从寒露到立冬 从立冬到大雪 从大雪到小寒 从小寒到立春
节令含义:
正月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 天气将回暖, 万物将更新, 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 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
二月惊蛰: 春雷开始轰鸣,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 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 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 气温升高. 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
三月清明: 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 草木萌动, 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四月立夏: 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 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五月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 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 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六月小暑: 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 炎热逼人, 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
七月立秋: 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 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
八月白露: 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 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九月寒露: 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 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十月立冬: 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 寒冷的冬天开始, 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十一月大雪: 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 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
十二月小寒: 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会有霜冻, 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以下是年上起月表.
月/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
正月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二月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三月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四月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五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六月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七月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八月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九月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十月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冬月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腊月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排日柱
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 我国干支记日从未间断. 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唯一最长的记日法.
日柱, 即用农历的干支代表人出生的那一天. 干支记日每六十天一循环,由于大小月及平闰年不同的缘故, 日干支需查找万年历.
另外,日与日的分界线是以子时来划分的, 即十一点前是上一日的亥时, 过了十一点就是次日的子时. 而不要认为午夜十二点是一天的分界点.
排时柱
时柱, 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时辰. 一个时辰在农历记时中跨两个小时,故一天共十二个时辰.
子时: 23点 --凌晨1 丑时: 1 点 --凌晨3
寅时: 3 点 --凌晨5 卯时: 5 点 --凌晨7
辰时: 7 点 --上午9 巳时: 9 点 --上午11
午时: 11点 --上午13 未时: 13点 --上午15
申时: 15点 --上午17 酉时: 17点 --上午19
戌时: 19点 --晚上21 亥时: 21点 --晚上23
日上起时表:
时/日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
子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丑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寅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戌 甲戌 丙戌 戊戌 庚戌 壬戌
亥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拿我的一位朋友举例:朋友生于1984年8月27日,此年为甲子年(书中查到);按照立月柱歌诀可知:他的年天干为甲,所以月以丙为首,所以他的立月柱为,癸酉;相应的他的日柱为癸巳(书中查到);而他的时立柱根据时立柱歌诀得知:癸巳为日干时,以壬配子时,所以时柱应为戊辰。这样就排出了他的生辰八字:“甲子 癸酉 癸巳 戊辰”。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希望,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个准确的时间,年月日时,即古人常说的生辰八字,这八个字包含了一个人出生时的天体运行的基本状态,也蕴含了一个人今后的命运。
要得到正确的出生时间,白天以日晷仪测量最准。钟表时间是人为的平均时和地区标准时,必须依节气(太阳黄经)计算“真太阳时差”与依出生地计算“地方经度时差”,才能得到真正的出生天文时间。
推夜子时法(妥否?):
夜子时,与正子时不同,推法亦稍异。查子时之时间,由夜间十一点钟开始,至一点钟为止。在夜十一点至十二点之间生人者,乃是夜子时。是时为今夜之子时,乃属于今日之内。十二点钟后,属明日。所谓夜子时者,乃今日之夜,非明日之早。正子时者,乃明日之早,非今日之夜也。一时有两点钟,前一点钟是夜子,后一点钟是正子。遁干之法,与日上起时法,稍有区别。必须于遁得亥时之后,再加遁一位也。
例:假如丙午年,庚寅月,乙丑日,十一点钟后,十二点钟前,夜子时生。歌诀云:乙庚丙作初。是乙日子时(正子)遁丙子,依次顺数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夜子时须即戊子也。
《克择讲义》:每午后十一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五十九微为夜子,属阴; 就是上四刻,原作现日之额。若超过十二点起至一点内止,则是早子明日,作下四刻,属阳,万年不易。
自古至今甲己日起甲子时,夜子原起甲子相同,加注夜子可也。

批八字算命最准的生辰八字算命

命这门学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古典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分支,民间多用于对未来事推测以求探知命运发展轨迹。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广义的算命则涵盖紫微斗数、看相(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等等,古代的占卜、青乌术、筮法等均属于算命范畴。社会上所言的算命泛指生辰八字算命,它也是最被中国民间认可的算命方法。
八字介绍
中国古代历法是通过天干和地支来准确记录年、月、日、时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组合称为“柱”,由“年干年支”、“月干月支”、“日干日支”、“时干时支”,形成“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故八字又称为“四柱”或“四柱八字”。八字算命中的“八字”就是这边所说的四柱八字,因此在生辰八字算命中需要对干支历有所了解,才能排出对应的盘然后进行论命
八字算命怎么样
世间上有很多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人,特别是现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产房中就更容易碰到同时辰出生的婴儿。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命也有好有坏。这要怎么解释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先天的八字命运是影响后天命运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除了八字外,还有风水、社会环境等等。正如这句话说的“一人一个命,命命个不同。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不过八字算命就像天气预报,知道了下雨,只有提前准备了伞,才能避免被大雨淋湿。
八字算命工具介绍
水墨先生生辰八字算命工具是一款免费在线测八字断命运的周易服务工具。它是由水墨先生根据传统周易算命原理打造。为了保证和传统八字算命原理一致,邀请了众多的易学专家进行测试验证。虽然说该八字算命免费软件经过了大师严格验证和认可,完全可以取代线下的八字算命,但人的命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此算命结果只提供您改进不足之处提供参考,并不可全信而不努力。
八字算命实例
杨某,职业:设计师
农历生日:戊午年八月初六子时
八字:戊午 庚申 癸酉 壬子
日干心性:
逞强顽固,是努力家,有耐力,热情大方,聪颖机灵,但心地狭窄,容易小气。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