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距今已有多少年,易经成书时间距今多少年

周易这部书产生的年代?

《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传统的说法采信司马迁的说法为周文王所作,(“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现代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周易并非一时一人所作,是不同时间多位学者汇聚而成,大约成语战国时期。秦火之后逐渐散佚,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是汉初学者整理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很明显是出自周文武之手,也就是商末,距今四千多年了

《易经》的影响与传承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而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一书。据《易经》伏羲氏“始作八卦”记载距今已有约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自然也是群书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孔子对《易经》也是推崇备至,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故《易经》对儒家、道家、医学、、军事、音乐、文化、环境、民俗影响极为深远。

《易经》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记载,朝鲜李朝时期实行独尊儒学的政策;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朝鲜的李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易经》在日本被奉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哲学之书;《易经》传入西方,始于十七世纪末叶,在中外交往史上,《易经》被译成德文、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使《易经》在西方各国得以传播。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著有《易经研究》。

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以“千年易学盛会,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古易,开拓新学”为宗旨,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澳门与大陆的易学专家、学者等400多人参加。

从古至今,很多人士通过研读《易经》获得智慧和方法:孔子揭开了《易经》中蕴涵的厚德载物之礼仪,道家揭示了《易经》中蕴涵的哲学文化之思想。

唐宰相虞世南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唐朝药王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八卦宇宙学理与现代天文事实,互相吻合。

东方学大师季羡林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评价:“《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此自知的方法却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灵求真理“。

日本汉学家本田成之说:“《易经》乃是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及其规律的基础“。

欧洲哲学家捷思说:“谈到人类智慧宝典,首推中国《易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谈到《易经》的卦象符号认为“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盛赞“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

一直以来,国家都在主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1月, ***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 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至如今的国考选拔,都在潜移默化地弘扬着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易经的诞生

    《易经》诞生在大概距今4、5000年前甚至更长的时间,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道德经》(应为《德道经》)是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易经》和《道德经》都应该诞生于“乱世”,也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大转折的过渡期。
    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是由夏商周的“联邦制天下”转向“帝国制”的过渡期,当时地球气候突然异常温暖,刺激了农耕产出量,随之人口增长,各个诸侯国之间出现有限空间内的对土地的激励竞争--最高阶段即诸侯争霸战,天下大乱,这种外部气候大环境突变刺激下的多个形成的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突变”,认知升级。
    类似的也同样发生在后来的明清小冰河期,气候突变,刺激激发产生了欧洲多国竞争的极致状态-战争,诞生了西方近现代科学。认知突变发生的条件:外部大环境突变(往往是气候周期性变化)+多形成的生态系统。

    《易经》有可能的就是当时对天文气象的记录“系统化”,如山西陶寺的天象台俯视图非常像阴阳鱼,我记得有人曾经对照着一年的“节气”画出图,说明最早期的《易经》真的有可能就是古代天象学,发展到后来的人类将天象必然的和“人事”结合,来“卜算”战争、生产等等。这都是正常合理的早期认知发展路径。如果那《易经》和《道德经》比较,我想可以类似<牛顿力学>和<相对论>之比较,都是人类在思想大爆发巅峰期的认知升级。

    周易是谁写的 什么年代?

    《周易》有十卷,分《易经》《易传》两个部分,是由八个纯卦相互组合出64个卦,每卦有卦辞和爻辞。这些卦和爻辞都是经文,所以称为《易经》。《易传》是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
    而要说的是八卦分先天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是伏羲(氏族时期一个部落首领)做的,后天八卦才是周文王著的。也可以说是他发展的。

    周易是姬昌所写,于西周时代所作。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西周(前1046—前771),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古公亶父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

    周人在这里兴建城邑、疆理田地、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姬昌死,其子姬发(武王)即位,在沣河的东岸营建镐京(今沣东新区斗门镇一带)并修文王绪业,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扩展资料: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周易》名称由来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

    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

    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和《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效仿先秦与汉景帝把道家黄帝与老子的著作称经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

    《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没有严格区分。

    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易传)为《周易大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周易是周文王所著,大概在公元前1000多年。
    相传伏羲作八卦,文王演为64卦,有384爻,而后成易,因为文王是周朝的第一个天子,所以称为周易。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又对周易进行解释,后又称易经。
    现在有很多人把周易和易经混为一谈,其实周易是文王所著,易经是孔子对周易的解释加上周易才称为易经。周易即周朝易经乃阐教所创元始天尊之作所授徒多众。阐教全部内容为易经至上。内容丰富包含天文地理知识,所尽物华天宝无所不及。

    《易经》诞生在何时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这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关押时,在狱中写下的《易》(又称《周易》或《易经》)。
    已知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文王写易经的时间应该更早。
    所以,易经诞生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
    实际上,《易》作为占卜书,其基本思想应该出现的更早,周文王应该是其集大成者
    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乃西周时周文王所著,内容讲的是三皇五帝时期的故事和八卦方面的事{这里的八卦不是指算命,和预测方面的问题,,而是讲的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一般的说法,《易经》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创造。
    据历史学家考证,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间;过了两千年之后,在商朝末期,纣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发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姬昌之所以能够创造六十四卦,是因为他被纣王囚禁在羑 (音yǒu)里(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皇家监狱里,因实在无事可做,就每天在脑子里瞎琢磨,把八卦交叠为六十四卦。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伯拘里,演《周易》”,又说,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