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算命花鼓戏是什么调,花鼓戏皮瞎子算命
调剧的历史沿革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清道光年间,调子艺人就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今扶绥县)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子为生,逐渐成为职业艺人。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于清末民初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调剧。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8出“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调剧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 “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吴老年、潘发甫、梁如山、刘芳四; “鬼脸王”周朝纲;“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调艺术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后, 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调的剧目,也促进了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调濒于衰亡。中华人民成立后,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1956年组成广西调剧团。1959年,柳州市调剧团编演调剧 《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色影片。
调的剧种简史
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调剧”。
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灯”、“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清道光、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它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桂剧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在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调剧女性旦角。
辛亥革命前后,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调的剧目,也促进了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桂林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成立后,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
1956年组成广西调剧团。
1959年,柳州市调剧团编演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1965年,广西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色影片。
调是怎样发展的?
调又称调子、采茶、嗬嗨戏,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调。
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博采民间艺术的调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徙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也就是湖南花鼓戏传入广西。
在调子戏流传于广西各地的这个期间,它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丰富。终于在清末形成了源于花鼓戏又有别于花鼓戏的调剧。
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也就是由单人同时表演男女两个角色。到了后来随着的调子戏进入广西,调则发展成为“对子调”,由男女同台表演。
调最早表演的剧目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或者市井轶闻中取材,演出的时候艺人多数采用桂林话。由于采用了本土方言,所以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而且还激发了人们对调的喜爱,培养了本民族的调演员。
清道光年间,随着调渐渐被人们所熟知,它成为了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调的表演艺人开始在桂北各县及桂南的新宁州开馆授艺,以传授和演出调戏曲为生,这些艺人逐渐成为职业表演调的演员。
调剧是桂北一带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戏,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和劳动现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当时在桂林周边的农村城镇,沐浴着淳朴的民风,那时,村镇之中没什么娱乐活动,人们最喜欢看的便是调了。
在柘木镇苏家、何家一带有一位调艺人,他是雁山、柘木、马面圩、六塘等邻近乡镇有名的调师傅。他的拿手好戏是《娘送女》、《王三打鸟》和《三探亲》。每回他的戏班子表演《娘送女》,台下的观众都会清泪可掬,为她们母女的情深而感动,为女儿的无助而叹息。
在表演完《娘送女》之后,老艺人的戏班上演了一出丑剧,老艺人在表演丑角的时候身穿破衣、破裤,头戴黑色的丑角帽,手拿破蒲扇,裤腿一高一低,脸被画上乱七八糟的胡子,形象非常搞笑。同时老艺人还嘴里念念有词:
古怪古怪真古怪,如今古怪真的多,蚂敖上树鱼跳岸,男的生崽女的耍……
听着老艺人这诙谐的唱词,人们哈哈大笑。
随后,老艺人大打一个哈欠,做喝醉酒状,盘腿倒在舞台上。
台下观众掌声一片,口哨声一片,笑声一片。老艺人所扮演的丑角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清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清道光、光绪年间受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是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
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这样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以便戏班能够在桂北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
后来,通过过山班艺人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艺人们渐渐以“调子”“采茶”和“嗬嗨戏”等地方戏曲为基础,创造并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为“江湖调”。
此时,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艺人们也有所改革。
清光绪年间的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调剧女性旦角。
由于清光绪年间,我国戏曲腔调大部分都已经成熟,所以调声腔是在早期阶段借鉴其他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
扬剧的艺术特点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声腔吸取养料。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说到它唱腔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扬州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如[满江红]、[梳妆台]、[剪靛花]、[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
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明快、幽默的风格。发展为花鼓戏后,其代表性曲牌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王小楼磨豆腐》中的[磨豆腐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后来均为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香火不用丝弦乐器,以大锣大鼓伴奏,主要曲调有[七字唱]、[十字唱]、[风宫摇橹]、[赶山塞海]、[刘决子]等三十多种,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扬剧还从民歌和其它戏曲剧种吸收并改造一些曲调,如[打牙牌]、[十杯酒]、[扬柳青]、 [武城调]]等,它们都已成为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
以上多种来源的音乐曲调,经过长期舞台实践,已逐步形成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现代扬剧常用曲调有[梳妆台]、[滚板]、[数板]、[补缸调]、[哭小郎]、[剪靛花]、[叠断桥]、[探亲调]。
哪位大大有扬剧《王樵楼磨豆腐》《王瞎子算命》.mp3啊,请发我邮箱...
你 邮箱号啊,我发你扬剧mp3
我网盘戏曲(mp3格式)全剧:京剧、吕剧(茂腔柳腔),越剧(滑稽越剧)黄梅戏、河南豫剧(河南坠子曲剧越调大鼓书)评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鹦哥戏)、淮剧、扬剧、沪剧、楚剧、锡剧、昆曲,琴书、扬琴戏、秦腔、南昌采茶戏,刘兰芳评书,单田芳评书,袁阔成评书等全国各地的戏曲800部。
你不需要注册网盘,点击链接直接免费下载到你的硬盘。只要把你邮箱号写在求助戏曲的页面,我就能发你网盘免费下载链接,直接下载。记住是《全剧》,不是选段,放心下载
我发你的戏曲是mp3《全剧》直接下载到内存卡,放到手机,插卡收音机播放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
其他求助戏曲的朋友你也要《戏曲链接》的话,可在我头像下点击【求助知友】,留戏曲名字+邮箱+【沧海知音】,收到求助后,发你链接mp3格式戏曲全剧。
调的剧种简史
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调剧”。
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灯”、“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清道光、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它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桂剧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在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调剧女性旦角。
辛亥革命前后,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调的剧目,也促进了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桂林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成立后,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
1956年组成广西调剧团。
1959年,柳州市调剧团编演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1965年,广西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色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