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老黄历属相,老黄历万年历农历查询
正月初四是什么日子?
26日是农历龙年正月初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是“灶神”点查户口的日子,人们要以相关习俗恭迎“灶神”回民间。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逐渐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王思潮介绍,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这一天,全家还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同时,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王思潮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甚至带有迷信色,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对于这些民俗,公众可一笑置之,亦可象征性地做些事情,为节日多添几分喜庆气氛。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如今是到了该把他老人家请回来的日子了。
迎灶神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因此许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吃折箩
初四,是老北京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天,因为它是从年节气氛向正常生活转化的一个关键点。
其实,这个转化的苗头在初三就已充分显露,初三俗称“饿鬼日”,这一天忌讳走亲串友,只能在家祭祖祭神,不能吃米,因为传说是谷子的生日,此外不能动刀剪,在有些人家,甚至不能用荤食,这都是为了淡化节日气氛,给身心降温。
在饮食上,折箩担当主角。所谓折箩,又叫“合菜”,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重新炒制而成。北京郊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红白喜事剩下的菜混在一起,由主家送给村里的各家各户。上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有专卖折箩的小饭铺,都是从大饭庄低价买入的残羹冷炙。即使是富贵人家,也吃折箩,据《孔府内宅轶事》所载,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就极爱吃折箩(当地人称“渣菜”)。每到曲阜城里大户喜庆之筵,他还会差人端着盆去索要“渣菜”。
据说,折箩在汉代就有,名为“五侯鲭(qīng)”,汉成帝曾封自己五个舅舅当侯,但他们彼此关系很僵,互不往来,唯有娄护能出入各家宴席,他将各家美味拼合起来,做成此菜,名动一时。
宋代折箩始名为杂烩,又叫杂嚼,传说与奸臣秦桧有关,因为老百姓非常痛恨他,故取“桧”字的谐音,发明了这道菜,言下之意是要吃奸臣的肉才解恨。不过宋代杂烩是小吃拼成,真正由各种菜拼成的,叫“群仙羹”,但所用并非剩菜。
折箩一般应隔夜,以产生特殊的酸味,它对喜食者颇有诱惑力,但不利于身体健康,老北京人初四以此为食,还是出于勤俭持家的考虑,此外年节荤腥过重,折箩有助于消化。
对商店打工的伙计来说,本日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年中解雇人的关键时刻,在晚宴时,掌柜先举杯向大家道声“辛苦”,这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亲自夹包子,放在谁碗中,就暗示谁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以免难堪,这叫“吃滚蛋包子”。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由此可见,传统节日,寓意深远,博大精深,值得研究。
今天是不是好日子
每天都是好日子啊,希望你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至于你说的好日子,要看干什么事情吧,可以查老黄历,农历网就可以查到
黄历怎样看?
首先告诉你:黄历中的“宜”和“忌”是不可信的!每个人的运程都和自己的八字有关。黄历中的“宜”和“忌”并不适合每个人。至于“每日胎神占方”、“彭祖百忌”等更不必细究。 黄历中的宜和不宜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之间的刑冲克害来推算的,天干为 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地支为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怎样看懂黄历
一、什么是黄历?
依西方学者戴维.邓肯(David Duncan)的说法,中国的太阴历创制于尧帝,以月圆月缺间隔做量度单位,又画分二十四节气,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农民播种收成的依据。但是,并不是只有中国有农民历,在其它各国也有不同的农民历或历法,不论是东方或西方,农民历都提供了实用的生活信息,基本上,农民历不仅提供民众查阅日子的好坏、婚嫁、搬家......,而且,还常会有一些八字解析或明年生肖运势,并且会随着农民历印制的版本不同,附带会有一些星座、生活小常识......等,因此,黄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出版品。同时,也在农民历中,反映了中西方老百姓对于未来生命的祈愿、期待及祝福。(罗奇,民90)。
不过,在中国一般的说法,黄历之所以名为黄历者也,相传是黄帝创制的历法之故,即黄帝历的简称。亦有人称其为民历、历日、具注历等。而又因为其制定四季、二十四节气等的规则,主要是配合古代农民的播种收成,所以又称为农民历。至于黄历中的选择宜忌之说,虽然早自秦汉即有,但主要是在唐代后,黄历中才大量铺注有关行事吉凶的内容。
二、阳历、阴历、黄历、农历的比较
我们常说新历即是阳历,而旧历则是阴历也是农历,对于这种说法人们似乎深信不疑。事实上,新历是一种阳历确实无误,但旧历常被称为阴历或农历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
1.阳历→是以地球绕行太阳之周期为本的历法。
地球自转一次为一天。
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有365又1/4天。
目前所谓的阳历,一年有365或 366(闰年)天。
一年12 等分均分为12个月,一个月有 30 或 31天(二月除外)。
2.阴历→则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之周期为本的历法。
地球自转一次为一天。
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等于29 或 30天。
目前所谓的阴历,一年有12个月,354天,或13个月,383~384天(闰月)。
3.黄历→是清室颁布之历法,包含了阴历及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人民耕作。
一般所谓的旧历其实是黄历,俗称『农历』或『农民历』;
但真正与耕作有关的,却是黄历中的『二十四节气』。
三、黄历的出版概述
黄历虽不是各大书局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因其虽具书的形式,却是「非主流出版品」,但相信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一本该年度的黄历,甚至不只一本。尤其现在近年底,一定有不少家庭已收到一些机构所印制赠送的黄历。
很多人在婚丧喜庆、建筑动工,甚或选举登记等的择日时,都会参考黄历。事实上,它已经某种程度地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对我们的影响性不言可喻。翻开现在的黄历瞧瞧,会发现它除了黄历的部分,更像是一部生活小百科全书。内容可能包括了与术数相关的部分:如十二生肖运势、星座运势、算斤两重、面相手相解析、生男生女秘方、姓名笔划吉凶等;也包括了一些生活常识:像是各地电话区码、邮政编码、简易急救法等。内容包罗万象,甚至也有一些广告,其实也具备了杂志的特质。
在前面提到,黄历影响国人至深,不过,现在虽然书局仍有贩卖,一本大约一百元左右,但今日多数人取得黄历的来源,应该还是以获赠为多。但古代当然不是如此。
由于制历在古代是拥有最高权力的表征,而且更能带来实质的丰厚利益,因此从唐代起,可说是变成了「国营出版事业」,皆由各朝的天文机构出版,如钦天监、司天监、司天台、太史局等。
黄历的长销情形自古皆然,如以元文宗天历元年为例,当年全国售卖的官印黄历,就高达三百多万本,平均每四户人家即拥有一本,而卖历的收入,更高达当年全国岁赋钱钞部分的千分之五。
四、怎样看懂黄历(先从认识干支开始)
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干者,干也;支者,枝也。
1.十天干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顺序的排列符号,这十个符号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天干」因为有十个,所以又称为「十天干」,古时藉「十天干」来记载日子,后来演变成某些事物的先后次序,诸如:班级的甲班、乙班、丙班、丁班......,学业成绩的甲、乙、丙、丁......,身体检查体位的甲等、乙等、丙等、丁等......,这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于就是阿拉伯数字的1、2、3、4、5、6、7、8、9、10,或是英文字母的A、B、C、D、E、F、G、H、I、J。
2.十二地支
所谓「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顺序的排列符号,这十二个符号也意涵天地之间的顺序。「地支」因为有十二个,所以又称为「十二地支」,古时藉「十二地支」来记载月份,目前除了历书之外,一般很少用到。
3.六十甲子
后来古人发现,单单用十天干来记日,十二地支来记月,非但不够用,而且容易混淆,于是把十天干跟十二地支加以排列组合。即用天干的「甲」配地支的「子」,成为「甲子」;用天干的「乙」配地支的「丑」,成为「乙丑」;用天干的「丙」配地支的「寅」,成为「丙寅」,依此类推,最后得到了下面六十个顺序符号,依序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这六十个符号从甲子依序到癸亥,周而复始,即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计算时间岁月。通常称一甲子为六十年,亦源自于此。
4.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
在《黄历》里面,年、月、日、时等各种不同的时间,全都用六十甲子干支来表示。根据《纪元通谱》的记载,黄帝于纪元前二六九八年(即黄帝元年)建国,与作乱的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仍旧平不了乱,于是黄帝斋戒祀天,天乃降干支,黄帝用十干圆布象天形,十二支方布象地形,斩杀蚩尤,诸候尊为天子。黄帝以风后为相,以力牧为将,并在纪元前二六九六年(即黄帝三年)命大挠作甲子,容成造历。
从上可知,纪元前二六九六年年干支为甲子,每六十年一轮,周而复始。一九八四年(民国七十三年)是第七十九轮的甲子年,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下来,二00一年(民国九十年)当然是辛巳年,因此在九十年《黄历》的封面,都会发现「岁次辛巳」的字样。
年干支六十年循环一次,月干支六十个月循环一次,五年一轮。月干支出现在《黄历》每月份的第一行,以民国九十年的《黄历》为例,在「九十年国历一月」的下面,就会发现「为己丑月」的字样,那是延续「八十九年国历十二月」的「为戊子月」而来的。当然「九十年国历二月」就是「庚寅月」。月干支六十个月循环一次,
日干支六十天循环一次。以民国九十年的《黄历》为例,国历一月一日(即农历十二月七日)为「甲子日」,那是延续八十九年国历十二月三十一日(即农历十二月六日)的「癸亥日」而来的。甲子日之后为乙丑日,因此九十年国历一月二日就是乙丑日,依此顺序类推,六十天一轮,周而复始。日干支六十天循环一次,
时干支六十时辰循环一次。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因此时干支六十时辰循环一次,也就是五天一轮。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十一点开始,每两个小时换一个时辰。
11-1子时;1-3丑时;3-5寅时;5-7是卯时;7-9是辰时;9-11巳时;11-13是午时;13-15是未时;15-17申时;17-19酉时;19-21戌时;21-23亥时。
后天日子好不好老黄历
不知道你要做什么,正好我用的人生日历有黄历,给你看看那天的宜和忌吧。
今天农历的宜与忌是什么?
正好我用的人生日历上面有黄历,我查了一下,今天宜:祈福,嫁娶,移徙,纳财,入宅,开市,作灶,破土,启攒,修坟,安葬,纳,招赘,纳婿,祭祀,赴任,求嗣,动土,纳畜,立券,行丧,治道。忌:上梁,竖柱,栽种,掘渠,放水,盖屋,冠笄,修造,造桥,筑堤,安床,造床,开仓,针灸,解除,求医,经络。请采纳。
手机上日历带的黄历,宜和忌准确吗?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