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肖属相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化分吗,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属相生肖的时间界定,是按24节气,还是按照阴历界定
计算属相的方法正确的是立春。春节(阴历的正月初一)只是现今民间的通俗算法。
我国古代的历法其实有两种,一种根据月亮的运行而定,是“阴历”;另一种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定,是古代的“阳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定的,立春是古代阳历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十二个生肖(古代称为十二地支)是跟着这个定的,与阴历无关。
另外,除了年有生肖(地支)外,月、日、时辰,都有相应的生肖(地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月”也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划定的,不是阴历的月)。譬如立春起到惊蛰叫寅月(虎),晚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叫子时(鼠)。
所以每个人其实有四个生肖!
年、月、日、时辰的每个地支(子、丑、寅、卯....)根据历法会有一个相应的天干来配(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这样每个人会有八个字,这也就是古代“生辰八字”的来历咯。
还有,大家要知道,现今的春节(阴历的正月初一)在民国之前称作“元旦”,是袁世凯把“元旦”改到公历一月一号,把阴历的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而古代的春节专指立春那一天,立春和春节在民国以前是同一天。
所以经过民国时期的改动,到中华人民继承了民国以西元历法(公历)作为纪年,包括春节、元旦的大改动后,近百年来,属相的算法也就完全混淆了。现今或许只有老一辈的人和懂得生辰八字知识的人知道属相的正确算法了。
如果立春那日出生,第一步、要在万年历上查到出生那一年的立春那天交节气的时间点;第二步、了解自己的出生地和精确到分的出生时间,以上两项在某些网站上可以换算出你出生的真正太阳时(原来的只是北京时间);第三步、将两项时间比较,早于交节气时间的是前一年的生肖,反之则是后一年的生肖。....汗!好复杂啊!
十二生肖是怎么按大小分的?
在十二生肖的排位上,为什么鼠小为大,排在第一位呢?这个问题首先就让人类的先哲和当今的智者百思不得其解:论体形,老鼠小得可怜,让人一把提住能玩开在股掌之间,十二生肖动物中,它是最小的一个。;论蛮力,它与牛的强壮、虎的威猛、龙的神力、马的腾跃,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论品质,牛的踏实、兔的善良、马的勤奋、羊的温顺、猪的实在,也都显得比老鼠好上许多倍;再论智慧,猴的灵巧、狗的聪慧,也都在老鼠之上。退一万步说,就算比谁最狠毒,恐怕蛇也该排在鼠的前面。但事实是小小的老鼠是十二生肖的排行老大!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个悬案,有人说,今日说法,大概只有一个解释:分管十二生肖排行的家伙,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他收了老鼠的巨大好处而做了权钱交易的色当,把第一名的金冕加在了无德无才的小小老鼠头上。这当然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玩笑。但确确实实的是,人类对此始终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过,人类毕竟是动物里最聪明的高级动物,在十二生肖确定了许多年后,人们终于编出了一个或许是自欺欺人自圆其说的民间故事,借以说明为什么老鼠在十二生肖排行第一。这个叫做"老鼠第一大"的故事流传在中原的湘鄂一带: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它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鼠说:"我大,所以我要排在第一。"牛马等忍俊不禁笑了:"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后,老鼠大摇大摆地挺着肚子走过来,人们看见大街上突然走出一只大老鼠,都追着它喊:"好大一只老鼠呀,好大的一只老鼠呀!"这样一来,牛马羊也无话可说了,让老鼠排在了第一位。另外,民间还有类似的十二属相排位的故事。关于十二生肖是如何排列次序的,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混沌初分,天干地支刚定时,玉皇大帝下令普召天下动物,要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选拔十二个属相。消息传出后,惊动了花猫和老鼠这两个相好的朋友。花猫对老鼠说:"明日五更去天庭应选,我有个贪睡的毛病,到时你可要喊我一声啊!"老鼠连声道:"好说,好说!"可是第二天一早,不讲信义的老鼠却偷偷起床不辞而别了。这天,灵霄宝殿上禽兽云南集,开始应选,玉帝按天地之别,单挑了龙、虎、牛、马、羊、猴、鸡、狗、猪、兔、蛇、鼠十二种水陆兽类来作十二属相。公鸡当时长着两只美丽的角,也被列入兽类里。玉帝刚要给它们排一下座次,只见黑狸猪闪了出来,别看它生得笨嘴拙腮,却专爱惹事生非,它奏道:"玉帝既已选好首领,小臣愿替君分忧解愁,当个公正人,为兄弟们依次排位。"玉帝闻言大喜,嘱咐猪要秉公而断,就退朝了。玉帝一走,十二生肖就闹成了一锅粥。开头,大家一致推选温和、宽厚的老黄牛居首位,连威武的老虎、苍龙也敬它几分,表示同意。可是,缩在墙角的老鼠却钻了出来,提出抗议。它说:"论大数我大,不信咱们到人间比试比试,听听百姓的评论。"于是,老黄牛和老鼠来到街头闹市。牛在人群中走过时,人们毫无反应。这时,老鼠"哧溜"一下子爬到牛背上打起立桩来,街上的人们纷纷乱嚷:"好大的老鼠!"等人们拿出棍棒赶来扑打时,老鼠早已跑远了。老鼠回来大吹大擂,众动物都替黄牛打抱不平,只有黑猪暗自高兴,它觉得只有这样大小不分,好坏难辨,才能鱼目混珠,自己也从中渔利,于是,它大笔一挥先挑了老鼠,后排了老牛。这可惹恼了在一旁的老虎和苍龙,它俩大声喧叫起来,震得众动物们发抖。众动物忙向龙和虎,一致推选老虎为山中之王,苍龙为渔中之王,统管天下。猴子为老虎写了"王"字金匾,挂在老虎前额上,公鸡把两只角送给了苍龙。从此,苍龙戴上了桂冠。老虎、苍龙有了人间权势,也就甘居老鼠和老黄牛之后了。这时,又跳出一个多事的野兔,它冷笑一声说:"嘿嘿!论长相我和老鼠差不多,论个子我比老鼠大,我是山王的护卫,应该排在海王前面。"
属相是按立春还是除夕
你好 :
1、属相,是以每年农历的 “立春” 为划分的
2、“立春” 日之前和之后出生,就是两个不同的属相
3、每年的 ”立春“ 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所以这天是划分属相的时间
4、在民国时期以前,属相是按春节划分的,那时的 “春节“ 都是指的每年的 “立春”,但后来袁世凯把春节改在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所以此后春节的时间变了,但属相的划分仍以”立春“没有改变
祝:好!
生肖是按什么划分的?
在一次比赛中获胜的12个动物
按名次排的
惊蛰节气与十二生肖的关系
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中,又分二十四个节气。年有相应的动物:鼠(子)、牛(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鸡(酉)、狗(戌)、猪(亥)。十二个月有相应的动物,不过它不是以“鼠”起始,而是:正月,虎(寅);二月,兔(卯);三月,龙(辰)、四月,蛇(巳)、五月,马(午)、六月,羊(未)、七月猴(申)、八月,鸡(酉)、九月,狗(戌)、十月,猪(亥);十一月,鼠(子);十二月,牛(丑)。有人认为,阴历月的地支所用字是固定的,它决定于在北斗星中“斗纲”所指的地方。
北斗七星,古人称第一颗星为“天枢”,第二颗星为“天璇”,第三颗星为“天玑”,第四颗星为“天权”,第五颗星为“玉衡”,第六颗星为“开阳”,第七颗星为“摇光”。又称一、二、三、四星为“斗身”,称“魁”,五、六、七星为“斗柄”,称“杓”。
以上为天象说。如果以动物的活动特点来解释各月,也是讲得通的。如“虎月”,即阴历正月,相当于阳历的2月份左右。寒冬未尽,白雪皑皑,光秃秃的原野上,很少有小动物出没。饥饿的虎却从山林中钻出来了,它要寻找食物。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这个月便被定为“虎月”。阴历二月,相当于阳历的3月左右。虽然春寒料峭,小草却在向阳的地方钻出地皮。这时候,首先闯入人们眼底的小动物是兔。于是,这个月便称为“兔月”。
以此而论三月多雾,神龙忽现;四月大暖,蛰蛇出洞;月草长,人欢马叫;六月草茂,羊群遍野;七月果熟,猴子饱腹;八月中秋,杀鸡饮酒;九月秋收,巡守防盗;十月秋凉,肥猪满圈;十一月飞雪,屋里有鼠患;十二月北风吼,忙碌完春夏秋农事的牛该休息了。此外,古代还有人及家畜与日相对应之说。《北齐书*魏收传》中有载: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年、月、日、时,与特定的动物相联系,有仅普遍流行于汉族地区,也流行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例如彝族十月历分为:土公月、土母月、铜公月、铜母月、水公月、水母月、木公月、木母月、火公月、火母月以土、金(铜可视为金)、水、木、火定月,相当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但其日却与动物相联系,即: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鼠日、牛日(以后以此类推)。月是一种时间单位,它不仅与动物相联系,更与气候、花讯联系密切。农历月份的别称中,除一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不与花草相联,其余八个月均有花、树为名者;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荷月;七月,桐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
还有“十二月花”之说,即正有梅花,二月兰花,三月桃花,四月蔷薇花,五月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芙蓉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牡丹花,十一月水仙花,腊月,梅花。国外也有类似的称谓。法国将十二个月的名称按季节的特点命名为: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种月、花月、牧月、穑月、热月、果月。我国农历月份的别称,称上边提到的“杏月”、“桃月”外,还有多种,如: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初春、元春、始春。二月:如月、仲春、早春。三月:炳月、季春、三春、阳春、暮春。四月:余月、清和月、孟夏。五月:蒲月、皋月、仲夏。六月:伏月、季夏。七月:巧月、孟秋。八月:中秋月、仲秋。九月:亥月、季秋。十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葭月、仲冬。十二月:腊月、季冬。
古月又“十二纪”之说,将一年分为十二个节令,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十二节令分为四季,即:春、夏、秋、冬。以“季”为单元,便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谓“农历”,便是农业上使用的历书。因此,农历十二月,便直接与天气的冷暖、天降雨雪的时候与程度、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联系起来;由此一年十二个月,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立,为“站”、“竖”、直立,建立等。
春,像窝棚下有个太阳,表示有点暖意了,但还不够热,因为太阳升得并不高。“春”音近“蠢”,春天来了,小虫子蠢蠢欲动为“蠢”。立春便是春来了之意。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雨水:即有了雨水。冬去春来,冰化雪消,该下雨了。此时,“春雨贵如油”,因为它将有利于春耕播种。惊蛰: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要进行冬眠(其实植物也有“冬眠”,只不过与动物冬眠的形式不同。植物的“冬眠”,有的以落叶来进行,有的以来年再生而进行)。春天,开始响雷了。雷声将蛰伏着的动物“惊醒”,冬眠的动物从树洞、地洞中爬出来。
春分:为春季的中间。这一天,白昼与夜晚的长短是平分的,即各有十二小时。清明:顾明思义,清明天气清和、天空明朗;示意天气不再寒冷,而是变得温暖起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它与农事相联系,也与“人间事”相联系。清明节是人们祭奠亡灵、为亲人扫墓的时日。谷雨:此时降雨量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谷类的生长。谷类农作物,是中国“土产”庄稼。我们的祖先,是以谷类为食物的。遍及北方的高梁,玉米及甜薯均为外来。高梁是元代时从中亚细亚传入华北地区的,玉米(玉蜀黍)于十六世纪自美洲传入,甜薯则是由西班牙人和人从美洲引入华南,花生和烟草也来自于美洲。我国古代谷类统称“五谷”,泛指农作物;五谷的说法不同,是普遍的说法是:稻、黍、稷、麦、豆。“雨生百谷”,农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夏天开始。小满:麦粒即将饱满。芒种:芒,是指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有芒作物成熟之意。夏至:此处的至为最之意。夏至,即夏之最或夏之极。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小暑:暑即热。小暑为天气炎热,但还未到达最热的程度。大暑: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天开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也将变得凉爽。
处暑:处,为处置、办理之意。处暑,即将热处理、解决了。也就是暑热结束之意。到了处暑,气温明显下降。白露:天气开始转凉,地面的水气凝结为露。这时节的白天和夜晚,温差较大。秋分:为秋天的中间。这一天,白昼与夜的长短相同,各为十二小时。寒露:天气将寒,夜露为霜。立冬:冬天开始。小雪:降雪开始,但雪还不大。大雪: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不化,河塘开始结冰。冬至:即“冬之最”、“冬之极”。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今日起每隔九天为“一九”。
小寒:天寒冷,但未到极点。大寒: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很显然,以上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和气候状况的反映。而气候变化,不仅与植物的生长有关,同时也与动物的生长、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二十四节气也会与十二属相的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包括龙的活动有极大关系。当然,它也就与人的活动、人的生长发生联系。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属相的对应是:正有寅(虎),包括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包括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包括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包括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包括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包括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包括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包括白露和秋分;九月戍(狗),包括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包括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包括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包括小寒和大寒。
生肖与历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十二生肖,也被称为“十二年兽”,是由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纪年。
我国以十二生肖应用在历法上,有12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依次与十二地支相配,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据传说,天地未开时,混沌一片。于是,12只动物为了繁衍生息,它们按照自己天生的习性,开天辟地,开始了各自的行动。
子夜时分,鼠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
开天之后,接着要辟地。于是,勤劳的牛开始耕田,成为辟地的动物,因此丑时属牛。
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卯时为日出之象,象征着火,内中所含之阴,就是月亮之精玉兔。这样,卯便属兔了。
辰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
巳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另外,巳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因此,巳属蛇。
午是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所以,午成了马的属相。
未时是午后,是羊吃草最佳的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
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叫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
酉为月亮出现之时,月亮里边藏着一点真阳。而鸡属于“发物”,就是它能够把热散出来,可以把火生发出来。因此,酉属鸡。
戌时为夜幕降临,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
亥时,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而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动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
上述传说中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
我们知道,古人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自身及相互间的运动,最后才形成了年、月、日、时的概念。
而生肖作为一种记录时间的符号系统,用12种生肖动物形象地表示时间,可以纪年、纪月、纪日、计时,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
生肖计时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我国历法中的生肖,其实涉及干支、二十四节气、四象二十八宿、阴阳八卦五行、黄道十二宫等诸多方面,包含着许多天文地理内容。
而其中的干支和二十四节气,应该说与历法的关系最大。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是我国古代记录年、月、日、时的序数符号。干支与十二生肖关系密切,它比十二生肖更古老,是构成十二生肖的前提,并影响到十二生肖的形成。
所谓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就是由十二地支与12种动物对应配合而得。
以十天干为主干,以十二地支为支脉,两两相配,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以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天干在前,地支在后,不得颠倒相配,也不能天干之单数与地支之双数相配,组合为“干支”符号。
当前一个干支数到最后一个符号“癸亥”时,再接着数后一个干支的头一个符号“甲子”。以此类推,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干支合用,在我国历史上广泛地用来纪年、纪月、纪日、计时。
以生肖纪年。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即子鼠年、丑牛年、寅虎年、卯兔年、辰龙年、巳蛇年、午马年、未羊年、申猴年、酉鸡年、戌狗年、亥猪年。在一个甲子中,每种生肖动物出现五次。
以生肖纪月。一年分为12个月,以虎月为岁首,正月为寅虎月,二月为卯兔月,三月为辰龙月,四月为巳蛇月,五月为午马月,六月为未羊月,七月为申猴月,八月为酉鸡月,九月为戌狗月,十月为亥猪月,十一月为子鼠月,十二月为丑牛月。
以生肖纪日,是在干支纪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结果。干支纪日以60日为一个周期,每种组合代表一天,即甲子日之后为乙丑日、丙寅日、丁卯日……直至癸亥日,又从甲子日开始循环。
彝族的生肖纪日以虎日为首,即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以后以此类推。
以生肖计时。农历每天有12个时辰,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用形象化的动物纪年、纪月、纪日、计时,远比干支计时法简便,也更易于流传。时至今日,人们还保留着用属相来表示年龄的习俗,生肖文化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十二生肖可以纪月,而二十四节气是适应农时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可以纪月,但分得更细,如立春、雨水、惊蛰等,而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意义,说明日地关系、气候条件和万物的变化。
有些节气反映了太阳与地球间相对角度的变化,有些节气反映了雨雪霜露等气候条件的变化,有些节气反映了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物候条件的变化。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农事和气候状况。气候变化不仅与植物的生长有关,也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因此,二十四节气既对人的活动和生长有很大影响,也对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生肖动物的活动有很大影响。
一年有24个节气,一个月内一般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时间平均约为三十又十分之四天,而农历每月的日数为29天半,所以约每34个月,必然出现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的情况。
有节无气的月份就是农历的闰月,有气无节的月份不是闰月。从生肖纪月的角度来看,每个生肖月一般对应两个节气。
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相配,就形成了这样一组对应关系:
正月寅虎对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虎对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虎对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虎对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虎对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虎对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虎对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虎对白露和秋分;九月戌狗虎对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虎对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虎对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虎对小寒和大寒。
综上所述,生肖与历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12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而十二生肖在历法上,则体现为12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