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的作者是谁,周公解梦梦到亲人死了是什么征兆
周公解梦的书是谁写的,写作者为何懂梦的知识能写出这么神奇的书呢
周公解梦的作者自然是周公
他是中国商末周初儒学奠基人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解梦》是谁写的?(作者是谁?)
周公(?~公元前1105)写的,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唯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是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解梦》是否为周公所作已难考证,但占卜算卦者都视周公为其鼻祖。既然解梦、算卦本身就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那么,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谁还重要吗?信则有不信则无嘛。
周公解梦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啊?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为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书中列举种种梦境,并对梦预测吉凶。
原版周公解梦的作者简介
周公(?~公元前 1105) ,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 初年的大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元圣 ,儒学先驱.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称之谓周公.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 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 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古人认为, 梦和现实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或者说, 梦对现实有其预示的作用. 为了揭示这种联系,解释这种神秘的预示,便出现了占梦术.占梦,后人又演绎 为圆梦,解梦,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梦文化. 《周公解梦》是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虽难登 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 诚然,古代占梦术的理论是非科学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占梦术一无可 龋,因为古人在生活经历中可以直觉地了解到一些梦的意义,也可以发现一些常 用象征的意义,甚至其占梦方法中,也有一些合乎心理学原理。
。
周公解梦是谁编的
“周公解梦”不是周公写的,这是后人以周公的名字所写,但至于是谁写的无法进行考证。周公原名叫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所在封地正好在“周”,所以家人便给取名为周公。
“周公解梦”都知道,周公指的是谁?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排行第四,也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同时还是周成王的叔叔。
不论是军事还是治国,周公都无可挑剔,那么他都有哪些建树呢?
一、顺德谋事。周武王是英明之君,在他继位后,周公被封为辅相,不论军政大事还是疑难小事,周武王都找他商量。在攻打商纣王朝的问题上,周公主张“顺德谋事”。一方面以贤治国,使经济和军事都能获得迅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优良的德性,获得各诸侯国的支持。
除此外,周公还建议礼贤下士,对前来投靠的外族部落人才和商朝人才,都要以礼相待。果然,周武王不光把周国建设得繁荣富强,还由于他为人公允,处处以德服人,因此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贤人志士也听闻周武王的名声,纷纷来投,周武王的身边,一时间人才济济。
二、灭商建周。周公在周武王继位第二年,辅助他在孟津举行会师演习,以此了解周国在国际上的号召力和军事实力。当时积极响应的诸侯达到800多人,许多诸侯不断劝说周武王,攻打残暴无道的商纣王。但周公见大诸侯迟迟不来,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于是果断地建议周武王班师回朝。次年,商纣王更加残酷暴虐,引得天下不附。于是周公认为时机成熟,和周武王一同调兵遣将,攻打商纣都城朝歌,逼迫纣王自焚而死。商朝因此由周王朝取代。
三、辅佐成王。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因病去世。周成王年幼,周王朝却并不安定,周公担心有人作乱,于是果断地把成王抱于膝上,代理国政。当时,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都想染指王位,所以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公想夺权,会对成王不利。周公为了证明清白,主动找到位列三公的召公和姜太公,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苦衷,并得到他们的理解。管叔和蔡叔见一计不成,又勾结商民发动叛乱。周公率兵出征,不仅平定叛乱,还顺势收服了东方诸国,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四、封邦建国。平定叛乱后,姜太公建议将俘虏的商纣顽民全部诛杀。但周公却认为,该用德政收服人心。所以,他把商纣顽民迁居洛邑,并派军队驻扎在那里负责监督这些俘虏。天下初定后,由于国土面积大大增加,为了便于管理,周公又实行封邦建国的政策,将姬姓子孙和开国大臣,都分封为诸侯,并赐给他们封国,让他们到封国去建设家园,同时达到天下共主的目的。
五、建制设章。早在商纣王朝时,王位的传承不光可以父子相传,还能兄弟相传。但这样的传承制度亦有弊端,因为不论传子还是传弟,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从而引发王室争斗,造成国力衰弱。鉴于种种弊端,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让其他的兄弟都没有争夺王位的借口。
六、完善礼乐。为了使王权能长久巩固,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进一步将人的身份进行细划,同时确立长幼尊卑等规范,严格按照等级制度来约束诸侯和百姓。若是有人在衣服、居室和礼仪上不合礼仪,就等同僭越,可以问罪。而不同等级的人,在舞乐上也都有讲究,不同的级别享受不同的舞乐。同时在乐队的人数上,也有要求。凡是乐队的人数与自己的身份不符的,那都是要治罪的。
七、还政于王。周公代周成王摄政6年,由于他的努力,周王朝从初建不稳定的局面,慢慢转危为安,走上正轨。周公见周成王已长大成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权还给了周成王。由于周公一心为公,且一直宣传德政,再加上他在还政于周成王时,丝毫没有推诿,因此得到了后世的肯定。其中,孔子最尊崇周公的仁德,由于经常研究周公的文献,因此梦中多次出现周公。孔子又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样的话。
后人因此假借周公之名,写下了《周公解梦》这样的书。实际上,孔子说“梦见周公”,是表明他在精神上和周公的相通性,表明自己的学说,与周公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对周公为人为政的极大肯定。后人不理解,把周公当成了个“预言家”,靠他来预知未来。说起来,这件事也是挺荒唐的。不过,虽然荒唐,但因为周公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他具有良好的仁德,又经过孔子大力传扬。因此,才让后人那么他。(参考史料:《史记·周本记》《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