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占卜多由贞人,商朝占卜的人叫什么

商代 巫史文化

一、绝地天通:巫觋传统的形成及其意义
考古学资料和古文献资料是考察中国上古巫师产生的两条基本线索,找到这两种证据的吻合点,我们就可以推定巫师产生的时代。红山文化及仰韶时代晚期大地湾等性遗地、遗迹的发现与研究,表明已出现了较复杂的礼仪和某种形式的巫师,而瑶山良诸文化的墓葬资料,不仅显示了男觋地位一般高于女巫,而且也反映了神权与军权集于一人的事实。依据考古实践的证据可以推定,公元前的三千年中期,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专业巫师正在出现,原始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文献资料显示,五帝时代乃至三代社会的重大变革,往往首先从领域开端。颛顼时代的“绝地天通”,正是发生在上述考古文化的巫师专业化过程中的第一次原始改革。
颛顼命重、黎分理天、地与神、民之事,打破了古人登天的幻想,从而把通天的权利和手段变成了仅限于个别专业巫师的事业,意味着神职的专业化,是巫的起源,而重、黎是最早的巫。重、黎的时代是巫觋演变的第一阶段,即巫政合一的巫王时代。
颛顼的原始改革,对上古文化政教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自颛顼改革以来,文化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神话氛围浓厚的图象纪官制度逐渐让位于更富有色的实用制度。
第二,“绝地天通”是民间小传统与贵族上层大传统的矛盾所致,争论的焦点是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道统”。“民神异业”的划分,一方面规定了“道统”的传承只能由的大传统负载,从而也就把民间文化排斥在“道统”之外。另一方面又开启了民间传统与传统的长期交锋,甚至汉代的“今、古文”争立学官之争,也是由此演变而来。
第三,司马迁的世系与天文官之祖都上始重、黎,反映了古代巫史官学传统的渊源与演变,所谓“学统”问题可因此迎刃而解。
第四,自颛顼以来,巫者为王和王者兼巫,构成巫王传统。在西方,巫魅的消除和世俗化,可追溯到古代希伯莱先知的“旧约”时代。但在中国,祛巫除魅的过程则是缓慢的、不彻底的,即使在与分离之后,仍能一贯对和采取宽容的态度,这跟西方(欧洲)那种对的敌视和迫害狂现象形成显明对照。之所以如此,无疑和渊源于颛顼时代的巫王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二、祝宗卜史:巫史官学的演变
商代已突破了重、黎时代属神属民的局限,建立起了职司相对分明的巫史官学系统。
巫咸世相殷室,以巫为职为氏,故后世为巫职者,共尊巫咸为祖师神巫。巫咸的时代是巫觋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即巫职专职化(官僚化)的巫官时代。
商代活动的核心是占卜,由“多卜”和“贞人”主司其事。“卜”乃灼龟见兆,是“多卜”的技术专职,由太卜统领。“贞”则是问卜的人,即“贞人集团”,但有时商王及王的妇、子、大臣也参加贞问,故“贞”是人人可做之事,这是卜与贞的区别。祝是以祈告祖灵为对象的祭司,并以祝辞咒语闻名,与以舞乐交通自然天神的巫有所不同。商代似无祝官。随着商周之际“帝”、“天”观念的变迁,以及周人改变旧文化、建设新文化的需要,周公父子自任大祝,新立祝官一跃而居群巫之上,巫卜之尊,遂被祝史取而代之。
史官、史职,殷商之前,无从稽考。但史从巫出,巫、筮、史、事、吏、士原本相通,则是共识。商代史官,有诸史、多尹、作册,已初具规模。周初承殷旧制,史官由尹、史、作册三系构成,其中尹为要职,有逐渐转向官吏正长的趋向;史有右史、内史、太史之分,构成史官系统的主要类型;作册多由归化的殷系贵族充任,官卑职微,故无代王宣命的记录。楚地尚巫,与尧、舜、禹时代巫觋领袖祝融深入南国传播教化,关系甚大。
三、天人之学:巫史文化的构成与演进
商代文化的特色是祭祀与。“殷人尊神”,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紧密结合。上帝信仰,与颛顼“绝地天通”有内在联系;祖先崇拜,是史前始祖崇拜的继续和发展。
商代的已普及推广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故无事不卜不筮,无神不祭不祀。不唯卜筮医舞是,甚至祭祀以及祭品、用牲,亦含有意味。以卜筮而论,其权威超越人心向背与商王意愿,是最终的神秘力量。而凭借力量进而握有决策实权的巫史集团,不仅是商代的精英,更是文化精英。因此,商代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巫政合一,商代文化的特质可以总结为巫史文化。
甲骨文和古文献等多重证据表明,商代社会的治乱兴衰,与高级巫职人员能否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关系极为密切。大体而言,自成汤以下,“殷道复兴”之时,每每是兴盛、巫权强大的时期;“殷道复衰”之时,往往是慢神无道、巫权低落时期。
武丁盛世,是巫史文化若干特征的形成时期。其一,卜用甲骨的攻治技术日臻成熟;其二,契刻文字的方法被采用,有字卜骨卜甲流行;其三、太史、太卜都是书契名手,显示出巫史文化的充沛活力;其四,浓厚的巫史文化氛围,已蕴育着早期儒者的职业分化。
祖甲改制,是巫史文化的一大转捩点。从祖甲“考验太卜”到武乙“射王”、“慢神而震死”,再到帝纣“慢于鬼神”,预示着殷商后期巫史文化的新变化。
其一,在武丁盛世以前,巫权与王权结合紧密,而自祖甲改制以来,不仅卜事减少,占卜的范围受到更多的局限,而且商王亲自占卜,有意疏离太卜、太史。随着巫史对占卜技术的独占被打破,巫权与王权的冲突逐渐显露出来,这就意味着殷商晚期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正在萌芽,意味着巫史开始走向式微。
其二,商代晚期卜事的减少和占卜法的改革,一方面表明人和神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人的能动性意识逐步得到了发挥;另方面预示着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种新的价值观正在萌芽、生根。道家的“道”,儒家的“孝”、“德”等观念,都可以在此找到其思想根源,这就意味着商代晚期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为后来诸子百家的出现孕育着思想胚胎。
其三,商代晚期巫史失宠,流散民间,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一个前兆。原始的道家与最初的儒者,追本溯源都是由零落式微的巫史演变而来,这似乎表明,殷商晚期以来,中国学术文化正经历着突破“吏师合一”的王官的尝试。只是由于“武王革命”以及周公“制礼作乐”带来的社会和文化的变革,阻截了“哲学的突破”,使得诸子百家的蜂起推迟了五个多世纪。

商朝普通人能用甲骨文占卜吗?占卜是否是商王的特权?

甲骨文不是用来占卜的,它是商代一种字体。甲骨文中发现占卜内容,是对祭祀、战争等事件的预测或记录。在商代,《山海经》等古文献已基本成书了,文字是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
从仓颉造字开始至商代也几千年了,只是过去没有较好的文字载体易于书写和保存,再有黄河中下游流域经常泛滥,实际上当时平原的地表高度早已在现在地表以下几米至十几米之下,所以存留下来的资料极少,能被考古发现的就更少,以至于国外史学界一度不承认中国有夏、商,但是甲骨文的发现是个例外。
其次你问占卜是不是商王(应该是“帝”而不是"王")特权,这个很难肯定或否定,在夏代有《连山易》,商代有《归藏易》,周代有《周易》,尚未听说过有过帝王垄断占卜权的说法,秦始皇帝焚书,却允许《易》流通于世,至少说明占卜在秦代的老百姓是合法的,只不过占卜国运、宗庙社稷、用才、征战 等大事是由帝王及国师级别的首席祭司来主持的,而且大部分都有记录。普通百姓应该是可以占卜农牧生产、红白吉日、嫁娶、天气、疾病、迁徙等等,但是这些得依靠有相当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人才能达成。

“贞人”是什么人?指什么?

工兵

占卜师在商代被称为什么

很简单的一个“巫”字就能概括

商朝纣王下面一个算卦的那个人是谁?

周文王姬昌吧
传说周易就是他推演出来的

商朝进行占卜的都是什么人

巫师给王进行占卜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