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风水大师是谁,财位上可以摆放风水轮吗
民间传说刘伯温斩了给明朝续命,为什么有这种传说?
这个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话说明朝之前有个叫李靖王的人,曾在京城为官。明朝建立后,就回到了老家,这个老家伙总想为元朝报仇,梦想杀回北京城,为元人报仇,杀尽汉人。
直到有一天,李靖王的父亲死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道士。
这道士围村子走了三圈后,回来跟他讲:你父亲本是龙王出身,如埋在后山脚下山水交汇之处。待龙王归海之时,守孝一百日之后,搭长弓,三箭射京城皇帝,则皇帝必死。天下大乱,自然能得返京城,并且是龙种,还能称帝。
果然到了一百天后,李靖王射出了三箭。刘伯温正在陪皇帝吃饭,举起扇子一挡,三箭就射到了扇子上,保了皇帝一命。刘伯温忙领兵向西北进发,寻找谋杀皇帝之人。
最终走到了李靖王所在的龙山风水之地,但不知道是何人所为,只能大军驻扎于此。刘伯温仔细观察了这里的地形,暗暗称奇。说道:幸亏发现的早,否则这里马上就会有新的帝王出现。他马上命令士兵,把这些龙山和凤山所存有的脉气给一一砍断。他还发现民和三川,有二龙戏珠和双凤展翅的迹象,并且两者都快要到临界点了,他知道倘若出现,就会出现改朝换代。
但还没找到,最后刘伯温在李靖王父亲的墓地边找到了凤翅。忙让军士开挖,掘地百米后,方看到一根巨大的树根。众军士忙挥动长剑劈砍,不多时,根断处,鲜血流出,直流向黄河。刘伯温大叫不好,如果注入黄河,将成为巨龙,入京称帝。说时迟,那时快,身边冒出一牛人,原来是已死的常遇春回阳间救明朝来了。
常遇春大嘴一吸,血液尽入口中,后拜谢刘伯温,回天上归神位去了。至此刘伯温斩了给明朝续命就流传之今。
故宫是谁做的风水设计?
故宫由风水大师廖均卿负责风水布局,古代建筑大师蒯祥负责设计。双剑合并,强强联手。北京故宫的建造,由永乐四年建成。
这个时间段中间发生了一个中国风水学上重大的事件——明十三陵的修建。永乐五年,徐皇后病故,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风水大师。最后,由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被委以重任。廖均卿与曾从政奉明成祖朱棣诏,在北京昌平地区修建明朝陵寝,并负责故宫紫禁城的风水布局。廖均卿是江西三僚人,是杨曾廖的风水传人。从廖均卿后,明朝历代皇帝都以三僚风水师为御用风水师。
故宫
明十三陵的风水无可挑剔,为啥明朝不到三百年就亡国了?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十分看重“风水”,特别是经历了汉、唐两朝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深受风水的影响。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所以,无论是皇帝居住的宫殿、下葬的陵园,还是官府、和民宅选址,人们都会首先考虑当地的风水问题。
起初,人们只在挑选墓地的时候使用风水理论,这个理论的大概思想是:如果,墓地里充满了“生气”,那么,将可以给已故之的带来好运,使他早日升天。但这些“生气”具有流动性,当遇到风的时候,它们会被吹得四处流动;当遇到水的时候,它们会被困在原地,无法移动。
因此,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挑选墓地之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无风有水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以凝聚“生气”,达到祈求好运的目的。后来,人们将风水的使用范围扩大,即:房屋、府邸和宫殿都使用风水论。为了便于使用与区分,人们就将风水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明十三陵的风水略差,选址不好,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境内的天寿山里,它埋葬着明朝的大部分皇帝,一共有十三座皇帝墓、七座嫔妃墓和一座太监墓,规模十分宏大。明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为自己寻找一块墓地。为了寻得一块逞心如意的墓地,明成祖找来一位江西道士廖均卿。于是,这位道士开始四处为其寻找宝地。
廖均卿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传人,杨筠松,俗名杨救贫,唐代窦州人,著名风水宗师。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根据《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的记载,道士廖均卿是以风水理论中的“阴宅风水术”为指导,为帝陵进行卜选的。所谓的卜选,就是指墓地四面环山,左右及前方有水环绕,且山水不断变化。如此一来,就可以保证陵墓后的山脉、棺椁放置的地方、河流的走向等景物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吉祥如意的目的。
不久之后,这位道士在昌平境内找到了一块适宜的墓地。
当时,这块墓地的所在地叫“黄土山”,这座山的东侧、西侧和北侧分别围绕着许多山脉,延绵不断,而其南侧则向外敞开,远远看去,气势十分磅礴。
此外,山上的泉水会流到陵墓前的河道中,然后,再向东南方向流去,正好可以阻挡陵墓内“生气”的流动。进入陵墓后,可以看到神道两旁分布着两座小山丘,左边的名为“龙山”,右边的名为“虎山”,与中国古代所推崇的“左青龙,右白虎”的方位格局十分相似。
如果,要从风水学的角度上来解释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形容:
“陵墓南侧大开,遥见北京平原,北侧高山屹立,东西两侧各有‘护砂’。山势蜿蜒,‘’盛行。陵墓内部旷阔平坦,草木茂盛,富有生机与气息。因此,这块地是上好的帝陵。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
得知这个消息后,明成祖亲自来到黄土山考察地形,最终,明成祖决定将帝陵修建于此,并将山名改为“天寿山”。十五世纪初,明朝开始建设第一座陵墓,即:长陵。在建造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将陵墓与当地的高山、河流、植被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一种巧夺天工的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陵墓建筑群实在不多。
万历十五年,明朝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中。表面上看,国家一片安宁,没有什么大事件可以记载。但实际上,危机的暗潮却在涌动不已。此时,明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生命尽头。不管皇帝是否勤于、首相是否善于处理国家大事、将领是否具有前瞻性、官员是否正直廉洁、思想是否先进,这些都不能使明朝在原有的统治基础上,再进一步。
因为,封建王朝存在其固有的缺陷,而这并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衰亡归结于明十三陵的风水问题,而是应该从多方面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其实,纵观明朝的统治者,不管是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执政期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所以,即使明十三陵的风水再好,即使崇祯皇帝再勤奋,也无法扭转明朝衰败的局面。
此外,一个朝代的衰亡,跟陵墓的风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社会没有矛盾,百姓能安居乐业,那么,这个国家怎么会衰亡呢?如果,统治者能勤政律己,善于用人,及时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会走向衰败呢?因此,一个国家想要稳固发展,跟风水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最重要的是:百姓是否愿意服从统治,是否支持这个国家的发展。
堪舆学的历代名家
在历朝历代所修官吏的传记部分,总有那么几个、十个或者几十个名额要给方技术数者流,这就是所谓的《艺术传》或者《艺文传》,大部分少不了风水先生,这些青史有名的风水先生即为“风水名流”。研究和分析这些风水名流的史料、传记,对我们加深认识风水现象尤其是风水先生的变迁过程、职业特点、阶层归属、社会地位和文化功能,都不无裨益。 (1)樗里子,据《史记·樗里子传》载: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因居住渭南阴乡樗里,故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有智囊之名。武王即位后,曾立以为相。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卒,葬渭南章台之东。死前预言:百年之后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代果然长乐宫建在其东,未映宫建在其西,武库正当其墓。
(2)青乌子,又称青乌公、青鸟先生,据说活动于秦汉之际,曾著《葬经》一书,被后世风水先生尊为鼻祖。
(3)管辂,据《三国志 魏志 管辂传》载: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格日:“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元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后来果然如此。
(4)郭璞( 276-324 ),东晋著名学者,字景纯,山西闻喜人。博学,好古代奇文,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侍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遂被王敦所杀,据说风水书《葬书》和《锦囊惊》为其所著。
(5)陶侃( 259-334 ),东晋庐江浔阳人(今江西九江)人,字行。据称,陶侃曾撰有风水著作《捉脉赋》。
(6)韩友,据《江南通志》载:韩友,字景先,东晋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出仕之前,曾追随学者伍振学习《易经》,并能图宅相墓。 (1)舒绰,据《浙江通志》载:舒绰,隋东阳(浙江金华)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
(2)一行( 673-727 ),唐代高僧,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精通历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两界说”,对后世堪舆家们的“界水理论”,有重大影响。
(3)司马头陀,根据《江西通志》记载:司马头陀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今南昌)诸山,钦定佳穴 170 余处,多有所验。一日在拜见奉新百丈(即禅宗高僧百丈怀海)时说:我在湖南觅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识者。百丈问:“老僧可否住得?”答日:“不可”。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人也”,后来李景让率众人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心。结果与其预言一样。其著作有《水法》传世。
(4)浮屠泓,僧人泓师,祖籍黄州(湖北黄冈),善阴阳算术。
(5)丘延翰,字冀之。家居山西闻喜。唐朝永征年间以文章著名,后游泰山,于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经》,遂洞晓阴阳,依法选择,无有不吉。
(6)杨筠松,按《地理正宗》:杨筠松,字叔茂,窦州人,长期居住江西,号救贫先生。曾以《疑龙经》、《撼龙经》、《立锤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被后人尊为江西派祖师。又据《江西通志》记载:筠松,窦州人,僖朝国师,官至金紫色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曾路过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自称救贫仙人。卒于赣州,葬于中乐口。
(7)曾文辿,唐代著名的堪舆大师,江西于都县人,为杨筠松高弟。文辿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8)刘江东,唐代著名的堪舆大师,江西于都县人,为杨筠松高弟,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辿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于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9)廖金精,即廖瑀,字伯玉,江西宁都黄陂镇黄陂村人。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廖瑀将其术传二子,均迁福建,其术亦传福建;又传其三第克谦之子十九郎(讳邦),迁兴国山寮,其术亦传兴国;还传德兴高徒傅伯通与邹宽。廖瑀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行世。
(10)范越凤,字可仪,号洞微山人,浙江缙云人,为杨筠松高弟,作《寻龙入式歌》。 (1)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易学家、堪舆大师。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2)赖文俊,宋代著名的堪舆大师,因自号布衣子而被称为赖布衣,江西定南人。曾任国师之职,后受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后遁隐山林,不见其踪。他擅于替人选墓穴,曾为罗彦章替其亡妻选墓,批出此墓能令其子在考场中榜,果然其子真的中榜,又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记载:“宋有赖布衣者,善相坟地,今广东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坟,多赖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谚日:族有赖布衣,繁昌必有闻“ 。
(3)胡矮倦,又名矮仙,徽州婺源人。江西派第十二代传人,曾做《三十六穴图》与《至宝经》。
(4)吴景鸾(吴景峦),宋代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江西德兴人。为西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其祖父吴法旺精通天文、地理。其父亲吴克诚曾师从宋代著名易学家、华山道人陈图南(即陈抟)学习易经和堪舆之术,受其影响,吴景鸾自幼对风水训练有素、精研有验。庆历一年(公元 1041 年),宋仁宗下昭选拔阴阳家,本郡学官推举吴景鸾入京入试。果然受到宋仁宗赏识,被授予司天监正职。然而不久因为论牛首山“坤风侧射,厄当国母;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而被下大狱。一直到仁宗去世,才被大赦,出狱后向皇帝献《中余图》,未受赏识,遂佯狂削发,修道与湖北天门县白云山洞,常往来与饶、信二州(均在江西)。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等。
(5)刘潜,江西南康人,宋哲宗时人,上世为唐代著名堪舆家司马头陀,所著《地理诸说》行世。明永乐二年曾于佛像中发现此书。
(6)蔡元定,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福建建阳人,为蔡发(蔡神兴)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堪舆学家,所作《发微论》极受后世推崇。
(7)邹宽,字仲容,江西德兴人。与同乡傅伯通同师廖金精,得其真传,为相州汪伯彦卜地葬亲时,曾借堪舆之言写信说伯彦攻打金国,末云:“方今环宇人宁,惟幽燕未归版籍,朝迁有意恢复,倘值此时扬威振旅,勿计名位高下,奋力精进,必立希世之功。仆愿策励驽下,相从于凯歌之辰,非妄匕也。若参之已见,微有更改,妄触一机,百关俱废。”对此,伯彦表示同意,只是未能付诸实施。后来,宋高宗即位,果授伯彦知枢密院事,旋进右仆射,与黄潜善哉同居相位。看来,邹宽术艺确实奇诡,不过信中之议却全是妄托空言。
(8)傅伯通,江西德兴人,与邹宽同师廖金精,曾为南宋高宗选中首都临安。
(9)徐仁旺,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县西北)白云山人,曾上奏折议迁宋定陵,他主张用牛头山前地,认为山后之地有以下害处:“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岁内,丁内直射,祸当丁未岁中。”对于他的这番话,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后来金人犯边,果在丙午年,而丁未年后,诸郡火载相继不断,东南州郡半为盗区。于是人们想起他的预言。
(10)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祖籍洛阳,其祖父王讷因论历法有差,被贬江西赣州。王伋幼年致力科举,因屡试不第,忿而改攻地理,后弃家流浪江湖,因喜爱松源(今福建省松溪县松源镇)山水,便在此定居下来。王伋深谙堪舆之学,对闽派风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死后弟子叶叔亮传其《心经》及《问答语录》。
(11)胡舜申,为胡舜陟之弟,原籍徽州绩溪,南宋绍兴年间迁到苏州。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其人:“通风土阴阳之术,世传江西地理所与舜申。尝以术行四郭而相之,以为蛇门不当塞。”著作有《吴门忠告》一篇。
(12)达僧,江西吉安人。《吉安府志》说:“达僧,姓刘氏,居安福下村水南院,师司马头陀,善地理之术,所著有《撼龙经》、《天元一气》诸书,世有传之者。”,关于《撼龙经》的作者是达僧的说法,与一般以为为杨筠松所作的观点有矛盾。究竟哪个正确,尚待探讨。
(13)铎长老,佛寺中人,真名不详,宋元之际,以形家数术周游江西。其弟子有南昌刘子南、新建赵之方和丰城何野云。
(14)梁饶,元代人,家居江西德兴,精堪舆术。时值岁暮,摆渡人李翁请其歇息一夜,并设酒款待他。饮至半酣,梁饶大发感慨说:“世上何人能识我,今日时师后代仙。”听到此言,李便向他恳求吉地,梁当即指示穴位,并嘱咐说:“贵从武功来,祸后福始应”。后来李翁便葬在所选之穴。不几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远,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养,赐以国姓,复赐姓沐,单名一英。此子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从傅友德取云南,留镇其地,死后追封黔宁王。沐氏从此继承云南王位,与明代相始终。 (1)张宗,为汉代道教天师张道陵的后裔,精青乌之术。元末,避陈友谅乱,改名隐居皖南青阳,贵池一县凡是经过他卜选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标记。明洪武十二年曾应朱元璋要求,随军观察行军途中的山川形势。
(2)目讲僧,《宁波府志》称:“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字。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或云尝为陈友谅参谋,反败逃匿为僧。明末来鄞,善堪舆术,为人卜葬无不奇验。尝曰: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云。卒死于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进坟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书绝无,刊本多为后人委托,世鲜有得其传者。”
(3)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学,足迹遍及东南。时方承平,社会安定,可周仲高却自浙江钱塘搬到江苏昆山居住,并说天下兵祸将起,“吾卜地莫如娄江善”,后来果然钱塘毁于兵祸而昆山无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庙宇,相方、定位、卜日、选辰皆出其手。由于术艺精到,县令派人为其画像,以示赞扬。
(4)渠仲宁,明代腾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据《兖州府志》载:他曾遇异人授风水之术,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驾幸南京,驻跸于滕,曾召见仲宁,试其才学。仲宁指着一处,说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5)杨宗敏,明代浙江绍兴新昌县人,永乐年间,有异僧为避官府捉拿,躲藏其家,授其堪舆之术。宗敏遂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立穴作向,倒杖也不爽毫厘。时人称之为杨地仙。
(6)廖均卿,江西省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人,明十三陵陵区的首席选择家。其先祖为唐宋时期的著名堪舆家廖瑀。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
(7)非幻和尚,浙江衢州宝陀庵住僧,谙熟儒书,精通地理。尝应召选择昌平天寿山风水。事后赐以金紫。永乐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赠他为“五官灵台郎僧录司右阐教”。
(8)游朝宗,明徽州婺源人,为天寿山(十三陵)陵域的主要选择家之一,曾受到永乐皇帝的褒赏。
(9)裴士杰,明初著名堪舆理论家,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中有关风水问题的条目。
(10)骆用卿,浙江余姚人,精堪舆术,为明十三陵之一的永陵陵址的主要选择家。早年游学不第,以经术设馆授徒。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历任兵部员外郎,侨居通州(今北京通县)。嘉靖年间,经大学士张孚敬推荐,骆用卿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寿山十八道岭选择了陵寝所在,此岭后被赐名阳翠岭。
(11)谷宗纲,字以张,明浙江温州永嘉县人,精青乌家言,考验精晰,然耻以术鸣,托情诗酒,有诗文若干卷行世。
(12)徐善继,江西德兴人。初补本邑庠生,因亲丧未葬,故与弟善述究心堪舆之学。因为吴景鸾遗书于天门白云洞,遂深明其奥。指示阴阳休咎每每。驰名于闽越各县。其易学知识之博,也深得当时士大夫钦佩。所著有《人子须知》等。
(13)汪朝邦,字用实,明徽州婺源人。为人笃厚,科举失利,弃而攻医,尤精形家言。
(14)江仲京,字林泉,明徽州婺源人。精堪舆之学,与其兄江抱日、江东白被时人合称为“婺东三仙”。
(15)奚百川,安徽望江县人。据明《太平府志》载:奚百川,本府望江人,“善堪舆,本乡及桂诚诸里阴阳二宅,皆其所定。迄今族大人稠,科举蝉联。人推为吴宽、张宗道之亚。”
(16)李绑祥,字和征,徽州婺源人。天资颖悟,博贯青囊星学,尤得阳宅真传。卜筑应验,本地士大夫对其十分敬佩信服。
(17)李景溪,徽州婺源人,赋性灵异,精通阳宅、星相、历法诸学,所著有:《阳宅秘诀》、《雷霆心法》等书。
(18)徐懋荣,字野云,为武功伯徐有贞第四世孙。精风水术,为苏州文人张凤翼、周天球、文彭、文嘉辈所推崇,晚年与诸君唱酬为乐。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卒,享年七十一岁,其长子徐太衍继承其业,其三子徐永镇也著有《堪舆录纂》八卷。
(19)张储,字曼胥,江西南昌人,明大学士张位之弟。堪舆医卜、风鉴之术,无不精通。明万历时,曾游览辽东,回来后对人讲:“吾观王气在辽左。又观人家葬地,三十年后皆当大富贵,闾巷儿童走卒往往多王候将相,天下其多事乎?”听者以为他胡说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关,恰应其言。
(20)闵德裕,字昆冈,清代湖北广济县人,常穿短后之衣,戴茅蒲之笠,蹑芒织之屦,遍走山川原野,相其阴阳,察其泉脉,然后绘成图册藏于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风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21)蒋平阶,《清史稿·艺术传》载:蒋平阶,字大鸿,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孤,其祖命学堪舆之学。“十年始得其传,遍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一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辩证》。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遄仅以筠松以传。……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辩证》一书。”其弟子有丹阳张仲罄、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平阶生于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多与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
(22)章攀桂,字淮树,安徽桐城人。乾隆时曾在甘肃某地任知县,累升至江苏松太兵备道。据《清史稿·艺术传》的说法:此人“有吏才,多术艺,尤精形家言。谓:近世形家诸书,理当辞显者,莫如明张宗道《地理全书》,为之作注,稍辨正其误失。大旨本元人《山阳指迷》之说,专主形势。攀桂既仕显,不以方技为业。自喜其术,每为亲族交友择地,贫者助之财以葬。“ 后因案件被牵连被乾隆革职,丢官后,他散居江宁,晚年耽溺禅理,著作有《选择正宗》行于世。
(23)叶泰,字九升 ,清代徽州婺源人,著作有《山法全书》十九卷行世,影响甚大,被收入《四库全书》中。该书囊括了前人堪舆之说,而以己意评析,亦同附以己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其论峦头阴阳,尤尊杨公,而避廖金精之说。
以上编者对历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风水 先生进行了简略的介绍。由中不难看出:他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出身贫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观;或游历州郡之间;或以堪舆谈福祸;或借风水论;或因相地而发迹;或凭择地而扬名;或设馆授徒,秘传其术;或看书立说、公诸天下;总自,各有一套绝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种情趣,各有一番经历,因而也各有一类活法。从中,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风水 先生 和风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将这些资料传记串联起来,综合归纳,我们便会改变那种一提起风水先生就想到手提罗盘、胡诌乱咒、骗人钱财的“风水佬”的思维定势,对风水和风水先生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在中国风水历史上,那个大师比较厉害
风水的开先河祖师青乌子,有说他是黄帝时期的,还有说是商周时期,是个传说人物。
周文王姬昌,推演出了后天八卦,据说周易也是出自他手。
晋朝郭璞,可说是风水鼻祖,著《葬书》。
唐朝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杨筠松,宋代风水大师蔡元定,赖文俊,明代刘伯温,清代沉竹礽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的风水大师。
东晋最牛风水大师郭璞,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郭璞博学多才,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懂得诸多奇异的方术,是当时着名的方术士。可惜天妒英才,他中年就逝世了。民间关于郭璞有很多传说,小编整理了一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风水大师郭璞的风水故事吧。
在民间,对于郭璞才能的来历,还有一番说法。据说郭姓的始祖,是周朝初年的周公。周公,即演后天八卦而成之周文王,具有通天彻地的才能,每一千年,就会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郭家的后人身上,而郭璞就是如此的一个幸运儿。郭璞而这些预卜先知的才能,既使他逃避了战乱,同时又是害了他的卿卿性命。
历史上的晋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战乱,使大半个中原卷入战火。郭璞时年仅20岁左右,就预见河东这里将遭受灾难,于是联络亲朋好友数十家集体南迁。关于这一点史书中有记载:“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
当然,要让大家动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去找当时任将军的赵固求助,恰好赵固死了一匹心爱的宝马,心情很不好,谁也不见。但郭璞说,他能够把宝马救活。赵固很惊讶,半信半疑,最后让其试试。郭璞令二三十个壮汉,拿上长竿,去30里外的地方捉一个东西,大家不解,郭璞说捉到它就能把马救活。果然,那些壮汉带回一个类似猴子却又不是猴子的怪动物,那东西见了马,就“嘘吸其鼻”,大概是对着鼻子吹吸之类,一会儿,马竟然活了,而且“奋迅如常”。赵固当然很高兴,“厚加资给”。于是郭公声名大振。在史书里,这是郭璞第一次显露他神奇的才能。可谓算是处女作了。
郭璞南迁后最后落脚选在宣城郡,当了当地太守的参军,也就是幕僚。这时候晋武帝的侄子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了一个小朝廷,史称“东晋”。东晋皇帝的权力始终不巩固,全靠北方南渡的和南方本地的世家大族支撑,其中权势最盛的是王家。郭璞最后转到王家大将军王敦帐下,还是当幕僚而已。
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驻守在外的王敦要举兵造反,因郭璞以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禳灾转祸”知名,便要他就成败如何算一卦,也为考察郭璞的立场态度,说穿了就想看你是支持跟从,还是反对背叛。算卦也只是个托名而已。
郭璞的回答是“无成”。王敦本来就怀疑郭璞与朝廷有勾结,就让他再给其本人算一卦,看还能活多久。郭答:“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今湖北鄂州),寿不可测。”直言告诉他不可以起兵造反。王敦大怒,问道:“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于是王敦一气之下,当天就把郭璞杀了。
郭璞就这么轻易地死了。在现代人看来有点不识时务的那类型。王敦起事后约两个月因出师不利也“愤惋而死”。都被郭璞说中了,郭公的惨死,不像道家葛洪“游德栖真,超然事外”,因而能够“全生”。这不能不说是方术家的悲衰与定数。不过,这种不畏强权与淫威,不屈生死的气节,确是到了方术的较高境界。如果哪一个朝代,易经五术披上了色,那么五术易经的通天彻地,知未来的神秘价值,也在消亡退败了。
郭璞为人另有纵情酒色的嗜好,为何说其纵情酒色呢?郭璞原有两房夫人,大夫人生长子、三子、五子,二夫人生次子和四子,南渡时,随行的是二夫人和次子、四子。其余三子便留在故乡。
史书上记载:有一次,郭璞喜欢上了人家的婢女,但又不好意思要,就拿豆子做了个法术,主人家每次早晨起来,都会发现有几千小人围着他家转,仔细去看,又什么都没有,郭璞就说问题出在那个婢女身上,便宜卖了就没事了。主人家只好如此。郭璞在得到婢女后,画了张符扔到井里,就看见那些小人反缚着一个一个跳井了。
可见郭公不仅风水,卜筮占断未来,还会道术。这道家法术可能也是青乌子仙师教的,不过搞这样的恶作剧显得有点无赖了。
除此,郭璞另一方面游于诗赋,1700年后,无心插柳的郭璞在我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注释《尔雅》、《山海经》,现在《辞海》上随处可见,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游仙诗体的先河。只是,在他笔下向往的神仙生活和奇幻仙境里,依然能看到一个“硅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的孤独落寞的文人身影。其修道与潜心钻习法术是肯定有这回事的。这些技能,也是其服众的原因。东晋的两代皇帝元帝和明帝以及许多朝廷忠臣都很赏识他,常常向他咨询、请他卜筮,其生前编撰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