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奇书,诸葛亮属于什么书
关于诸葛亮的民间传说
诸葛亮的传说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家和军事家。他智慧过人,深谋远虑,曾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任丞相职,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事务,对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传 书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父亲都和这位老师相好,各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又得老师悉心指教,因此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阵、定国安民等奇策,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逾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此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因为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却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指陈山川地理、行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可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越来越沉重了。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侍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在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无毒不丈夫,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口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安然地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之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书。他老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这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徐东 搜集整理 泼水节(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傣族人就在澜沧江边定居下来。他们打猎。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样自在,象菠萝蜜一样的甜。可是掌管着那一带地方的汉官,却是个残暴的坏家伙。他象一头贪婪的豹子,看见什么都眼馋。为了满足他那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定下了许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鱼,要把鱼身子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鱼头和鱼尾;傣人打来野兽,要把肉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骨头和肠肚;兽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给猎人;傣家的姑娘必须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谁不服从法令,轻者赶出坝子,重者杀头。从那以后,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来了,再也听不到小伙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声,就连孔雀都不敢到江边来了。傣家人实在无法忍受贪官的压榨,纷纷离开了美丽的澜沧江,逃出了坝子,在高高的悠乐山上,莽莽的密林中,过起“野果充饥天当房,抱着火种串大山”的凄惨生活。 过了许多年之后,诸葛亮带兵来到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正当这时。他们遇见了傣家最勇敢的猎手岩肯。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对他说:“你如果能把军队引出迷途,我会重重地奖赏你。”起初,岩肯看到这些汉人心里又恨又怕,他装聋作哑,说什么也不给汉人带路。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发火,也不生气,热情地请岩肯住进军营,好酒好肉地款待着他。几天之后,岩肯慢慢发现这个身穿画着圆圈圈的大袍子(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头戴见棱见角的帽子,手里摇着鹅毛扇的汉官和蔼可亲,并不象澜沧江边的那个贪婪的汉官。他的心开始有些活动了。他又细细观察了几天,当他认准这位汉官是好人之后,终于把诸葛亮的军队引出了迷途。 诸葛亮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当他们走出迷途之后,一定要重赏岩肯。岩肯推辞不过,只好说:“汉官老爷,我们傣人不爱金,不爱银,只想在美丽的澜沧江边,靠自己的双手,换来菠萝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里的汉官却把我们逼得……”说到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诸葛亮听罢岩肯的话,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对岩肯说:“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坝子里来吧,我自有办法让你们安生。” 岩肯谢过了诸葛亮,兴冲冲地跑进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当他们来到坝子里时,诸葛亮已经杀了那个贪婪的汉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廉洁奉公的汉官。于是,傣家人又在江边搭起了草棚,过起了打猎、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连吉祥的孔雀也飞回来为他们祝福。 正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诸葛亮巡察江边的地形,来到岩肯的草棚,他关心地问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兴地说:“从来没这样好过,比菠萝蜜还要甜。不过,我有桩心事想禀告丞相。”诸葛亮和蔼地问:“什么事情啊?”岩肯说:“你们汉人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强壮,我们傣人为什么这样瘦弱呢?” “哦--”,诸葛亮又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阵说:“你告诉所有的傣人,明天都来你这里集合,我来教你们强壮身体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果然带着人马和许多金黄的颗粒(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谷种”),来到傣人中间,命令每三个士兵领着一家傣人在坝子里开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种插秧。到了雨季的时候,澜沧江边的坝子里铺满了金毯子一般的稻谷。后来,诸葛亮的汉兵又教傣人打谷舂米,使傣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饭。从此,傣人也把种谷当成了主业,把大米饭当成了主食,渐渐地强壮了起来,日子也就越过越甜美了。 后来,诸葛亮打了胜仗,平定了边疆,要回内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时候,他们把最美的麂子干,最珍贵的兽皮拿出来,捧到诸葛亮面前说:“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开出的稻田美;树上的菠萝蜜再甜,也没有丞相播种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 诸葛亮说:“傣家的心情我领了,可是我能给你们留下什么呢?” 聪明的岩肯早就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闭着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下吗?” 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从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又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象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急忙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找来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的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驱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都泼水表示欢乐。--“泼水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什么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因为艺术价值很高,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文学功底深厚,是嘱托的书信,更是出征前的赞歌。因为从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 非常忠心的臣子,看到诸葛亮表达了他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操心着未来该如何去治理这个国家。
因为出师表这个文章非常有远见,短短一篇文章里就写出了蜀国的未来应该怎么发展,告诉刘禅以后应该怎样做,还顺便向刘禅推荐了几个人才,并且出师表这篇文章里还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以及诸葛亮的无奈。让几千年后的人看了都能体会到诸葛亮当时的心情,可见出师表真的是一篇奇文。
诸葛亮原本并没有想要出山,他只想安心做一个隐士,但是后来诸葛亮被刘备打动了,所以诸葛亮就出山帮助刘备,从决定跟着刘备那一刻开始,诸葛亮就使出了浑身解数帮助刘备,后来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成功了,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但是刘备称帝以后就觉得诸葛亮没有那么重要了,最后刘备大败,最后只能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
蜀国后主刘禅是一个无能的人,刘备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刘备就对诸葛亮说,如果你就刘禅能够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的话就取而代之就好了。诸葛亮听到刘备这样说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表了忠心。不过以诸葛亮的能力和他在蜀国的地位想要取代刘禅是轻而易举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那时候的蜀国已经非常差了,刘备给诸葛亮留下的是个烂摊子,但是诸葛亮还是稳定住了局面,最后诸葛亮多次北伐,为的就是完成刘备生前匡扶汉室的遗愿。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因为这个时候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很差劲了,他要为刘禅再做点什么,为蜀国再做点什么。从出师表里可以看到诸葛亮的一生,也可以看到诸葛亮为自己死后对刘禅的安排,更能看到诸葛亮对蜀国的忠心,短短一个出师表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所以才被称为奇书。
虽然很朴素无华,但它蕴含的情感却是深重万分,看出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不二,以及他做事的深谋远虑。诸葛亮的《出师表》写出了自己一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让自己的忠诚体现的淋漓尽致。诸葛亮的三十六计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薛仁贵瞒天过海
贺若弼智取京口之役
吕子明白衣过江
第二计 国魏救赵
围魏救赵
晋国攻蕾、卫,救宋国
奇兵保天京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周瑜借刀杀曹将
子贡救鲁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王翦以逸待劳胜楚军
荀萤分军制敌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妖怪趁火盗袭裟
齐国趁火打劫天燕国
沙俄趁火打劫中国
刘邦“趁火”灭项羽
多尔衮入主中原
第六计 声东击西
郑成功收复
拿破仑巧计占埃及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草人借箭
宗太祖杯洒收钱财
张仪无中生有骗怀王
张兴世袭击钱溪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喑渡陈仓
诺曼底登陆战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陈轸献计
苏代点“火”天白起
晋武帝借“火”天吴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公孙鞅笑里藏刀
杯酒释兵权
蒋介石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赵氏孤儿
李牧败匈奴
巧出赛马计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淝水之战
希特勒占领希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大败孟明视
赔了夫人又折兵
姚束之审案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陈胜王
楚项兴兵灭秦之战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孙策取泸江
红四军奇袭永新
妙除大患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石勒取幽州
诸葛亮七擒孟获
尚婢婢退敌五十里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鱼饵钓大鱼
契丹诱敌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箭射尹子奇
英宗被俘
刺杀王僚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官渡之战
周亚夫天刘濞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诸葛亮巧取南部
张守圭平定契丹
二战中德军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悬羊击鼓
假谙葛吓走直仲达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纸上谈兵
黄巢巧占长安
袁绍夺取幽州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范雎献计
郑宋争霸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假道伐虢
楚国天綦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粱换柱
密谋夺皇位
凤姐设奇课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孙武练兵
文德皇后巧劝夫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煮洒论英雄
单子冒顿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诸葛亮中计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长坂坡之战
献娇妹“移花”夺政权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袁绍占领冀州
火并王伦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王允献貂蝉
洪德献美女替父黩罪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韩世忠智用反间计
陈平巧施反问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系庆忌委离献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周瑜巧用连环计
扑朔述离游击术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晋文公败楚
鸿门宴三十六计不是诸葛亮的。36计出自孙子兵法,而非诸葛亮。
诸葛亮作品有哪些?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的作品有出师表脍炙人口内容有深意,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诸葛亮的主要作品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和兵法二十四篇,共四部理论兵法著作。
诸葛亮作品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轶事典故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诸葛亮写了什么书啊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国志记载】
诸葛氏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隆中对》 、《出师表》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 《便宜十六策》 两部兵书----《兵要》《心战》《兵法二十四篇》 相关作品: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马前课》(预言书) 《文心雕龙.章表》:“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前出师表》
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
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
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
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
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81]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扩展资料: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