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算卦张俊功,罗成算卦全场

张俊功的说书改革

传统的陕北说书从形式上看,一般是一个人坐着说,怀中抱的是三弦或者陕北曲项琵琶,一只脚平稳地踩在地上,另一只脚则脚尖点地,在膝盖稍低一点的部位拴着一个拴板,在弹三弦的那只手上系有一个蚂蚱蚱板。在说书的过程中,栓有拴板的那条腿随着节奏轻轻地闪动,拴板就会打出清脆响亮的节奏,弹三弦那只手上的蚂蚱蚱板随着三弦的音符而晃动,发出自然而轻快的伴奏声。这种表演形式要求说书人既能说又能唱还能弹也能打,说书人就是高标准高要求下的说书全才。这种说书形式比较有利的地方是,说书人轻装上阵,随时随地都可以给群众表演。不足之处在于单人说唱,说书人在表演对话,表现人物说话口气时往往刻画得不够细腻,要想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是非常困难的。
传统的陕北说书从内容上看,一般以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等。张俊功老先生曾说过的传统书目就有《说唐全传》、《金镯玉环记》、《对鞋记》、《观灯记》、《杨家将》等80多部古书。这些传统的陕北说书可以活灵活现地再现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让人们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增长自己的知识。但是,在这些传统书目中,也留存了古代的一些封建思想,例如有包办婚姻、歧视妇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张俊功对陕北说书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而且使陕北说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经过张俊功改革的新型陕北说书从形式上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贯由盲人来表演的形式改为由视力正常的人来担任。在当代的陕北,年轻人学习说书不再是为了养家糊口、乞讨生活,而是为了学习一门民间艺术。在现在的陕北有许多说书艺人都有自己稳定的工作,说书成为他们的业余爱好或一种娱乐项目。
此外,张俊功还将“坐场说书”改为“走场说书”。所谓的“坐场说书”是曲艺表演形式的一种,表演者一般坐着说唱,并兼有乐器伴奏。所谓的“走场说书”也是曲艺表演形式的一种,因表演者说书时可以站立或者可以带有动作和步伐的走场,故名。走场类的曲种表演形式比较活泼,一般加有小型乐队的伴奏。例如图一,张俊功老先生手拿4块瓦站着表演,还有表情、步伐、动作及其身段的变换,这种表演形式就属于“走场说书”。
张俊功对说书时伴奏的乐队也进行了改革,添加了许多新乐器,除了传统的伴奏乐器三弦、拴板、蚂蚱蚱板等以外,还加入二胡、笛子、板胡、小锣等等。在近几年中,随着电声乐器的发展,在说书的伴奏队伍中又加入了电子琴。不但如此,在张俊功的说书改革中开始招收女弟子入门,而且也可以加入到演出的队伍中,有时这些女艺人们在说书的队伍中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此外,张俊功对说书队伍的人数也进行了改革,由传统的一人改为多人,人数一般有5到十几位。在这些表演者中间,其中有一位是主说(主说者可以站立也可以坐,一般手拿4块瓦,如果是女艺人主说,有时还会手拿扇子或者转帕)。主说者有时会一人说到底,有时根据剧情的需要会和其他人对答或应和。而说书队伍中的其他成员,既要给主说者伴奏又要根据剧情附和着说。在这样的一个庞大的、有男有女的说书队伍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扬长避短、尽己所能,使得乐器演奏和说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陕北说书的内容来看,张俊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传统说书的内容有了新扩充,说书题材发生了重大开拓。建国前的陕北说书内容一般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如《说唐全传》、《金镯玉环记》、《对鞋记》、《杨贵妃》、《杨家将》等80余部。建国后,说书内容多反映人民革命斗争、反封建故事、歌颂等,如《翻身记》、《还乡记》、《刘巧儿团圆》、《王贵与李香香》、《改造二流子》、《破迷信》等等。张俊功还自己编写了许多新书,有《一个存折》、《刘兰兰打酒瓶》、《新旧婚姻对比》、《反巫神》、《逛世界》等书目。其中《一个存折》是张俊功与李安富(原甘泉县曲艺队领队)共同编创的,曾荣获延安地区第一届曲艺调演创作一等奖,赢得著名陕北说书大师韩起祥的好评。张俊功还将一些传统的书目进行改编,使一些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予以抛弃,如《武二郎打会》、《罗成算卦》等。无论是编写新书还是改编旧书,张俊功真正的目的是对说书艺人和听书的群众进行思想整顿。建国前的说书艺人为了谋生,他们还要花费精力从事算命、、逐鬼等职业,以适应当时封建迷信的需要。人们请说书先生来是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人口兴旺,满年吉祥如意,使旧时的陕北说书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迷信色。张俊功对说书内容的改革从根本上制止了以前敬神驱鬼、看命算卦的迷信活动,并且有组织地进行下乡宣传,让人们抛弃封建、破除迷信,成为宣传党的思想、政策、方针,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文艺力量]。
张俊功对陕北说书艺术的表演形式、伴奏乐器、演员性别、演员人数、新书编排、人员思想等诸方面进行了改革,推动了陕北说书艺术更进一步向前发展。经过张俊功改革后的陕北说书,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舞台风度,手、眼、身法、步等规范,初步有了戏剧表演的味道。新书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教化作用。张俊功老先生使得陕北说书艺术旧貌换新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陕北说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陕北说书的代表艺人

韩起祥(1915~1989)
中国陕北说书演员。男,汉族,陕西横山人。3岁失明,13岁学艺,30岁能说唱几十部书,会弹50多种民歌小调,是陕甘宁边区的盲演员。他自编自演了500多个新段子,热情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间艺术特点。他还改革了说书的音乐伴奏,增加了梆子、耍板等乐器,并创造性地把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道情、碗碗腔、秦腔、眉户等剧种的曲调融于说书中,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满。几十年中,他克服困难,坚持深入农村 ,为广大农民演出 ,为曲艺界树立了榜样。代表作有《刘巧团圆》、《翻身记》、《宜川大胜利》、《我给毛主席去说书》等。
张俊功(1932年—2008年)
中国陕北说书演员。男,汉族, 陕北横山县人,陕北说书的一位改革者,一生致力于民间说书,是陕北说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早在上个世纪在70年代,张俊功扬起了改革说书的大旗,把坐场改为走场,把一人改为多人,自成一派。改革后的陕北说书,人物角色分工更加明确,互相酬唱应答,有了身段及表情表演,并且讲究舞台风度、手、眼、法、步等规范。张俊功对陕北说书的改革,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大力发展。主要作品有《说唐全传》、《金镯玉环记》、《对鞋记》、《观灯记》、《杨家将》等。
解明生
延安市安塞县人,是张俊功年龄最长的徒弟,半盲人,53岁。1964年,随师傅张俊公学艺,是安塞曲艺队队长曾于1995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奖。
曹伯炎
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男,陕北延川县人,1962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优秀青年艺术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在延安曲艺馆任职。他表演的陕北说书,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比赛并获奖,十七次上中央电视台表演节目。
还有田治枝等众多的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为陕北的说书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俊功的引 言

陕北说书是陕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深受陕北当地人所喜爱。陕北说书的演出场所一般都较为简陋,田间地头、庭院炕头均可。听众可以是几人、几十人,也可百人以上。在解放前,陕北说书是盲人生存的一种手段,通过说书养家糊口,陕北说书便成为一种典型的盲人文化。说书艺人怀抱三弦或陕北曲项琵琶,脚绑木板,手指弹脚板打,边说边唱、说唱结合、一口百腔、音调百声,旋律时而高亢、豪放,时而低沉、哭泣。说唱的内容一般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等。建国以前,说书是盲人的专利,师傅耐心地传授,徒弟认真地记忆,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这些说书艺人一般既是目盲又是文盲,所以这项民间艺术就在极其狭小的盲人圈子中不断地发展着。
如今的陕北,说书这项民间说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庙会、祭祖、婚嫁、乔迁、过生日、做满月或过年过节时的必备节目。说书艺人也不再局限于盲人,有许多当代说书艺人视力都很正常。近些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舞台表演形式,从演出的人数到演出的内容都有了发展和变化。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