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轮回思想是什么时候,佛教中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轮回是佛教第一个提出来的吗?

不是。在吠陀书已经有说明了。
详细请看沃德尔的印度佛教史。
婆罗门教
根据吠陀文献,早期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神,认为宇宙万物,一切自然现象皆受神灵支配,以为祖先神灵不灭,英雄人物死后进身为神祗,崇拜泛神论,有天神(生主,后称梵天)、雷电神(因陀罗,为战神)、司法神(婆楼那)、日神(计有苏里耶、萨毗陀罗、普善等)、火神(阿耆尼)、风神(伐由)、雨神(帕阇尼耶)、酒神(苏摩)、祖先神(阇摩)等等。
雅利安人的原始,在吠陀本集后面附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一部分为祭祀、用具、咒语等的规定和解释,也有一部分充满哲学,探讨宇宙和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提出「梵天」创造世界和人类及万有,一切社会现象。婆罗门垄断讲授、解释吠陀经典,主持祭祀,掌握天文、地理、历数,祭司为世袭。
认为吠陀经典传承天意,是一切知识本源,社会法则依据,借仙人之口传到人间,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的《摩奴法论》,按,指梵天从火神、风神、日神挤出以〈梨俱〉、〈夜柔〉、〈沙摩〉为特征的永恒三吠陀,还说:法(按此处相当于行为规范)的根是全部吠陀。
祭祀献供,祈求现世及来世利益,吠陀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王室献祭仪式,举行力钦祭,每年连续十七天,认为这种仪式可增加中年国王的力量,而且可成为有权势的大王。国王加冕时举行灌顶。举行马祭,为期三天,预备仪式则持续一年以上至二年,参加仪式有四个祭司,国王的四个妻子,四百名侍卫及大批观众,每次献祭杀大量牛羊牲畜为祭品,还须向祭司献巨额酬金。《摩奴法论》列举祭词有梵祭、祖先、天神、精灵、人祭(供养客人),天神祭是把供品投入火中,称「烧供」,传说献给太阳,可使太阳生雨,此外,还有谷祭、季末祭、冬至夏祭,苏摩祭等。在早期佛教经典《阿含经》中,可看到佛陀对婆罗门教献祭宰牲的批评。
吠陀文献以神的名义对社会的种姓制度作肯定,宣称梵天(或由梵天创造原人补鲁洒)用口创造婆罗门,用手创造刹帝利,用双腿创造吠舍,用双脚创造首陀罗。婆罗门从事教授吠陀,主持祭祀,接受财物布施,刹帝利进行统治,作战和惩罚罪犯,吠舍从事畜牧业、农业、商业、放债,首陀罗从事工业及作奴隶。《摩奴法论》关于四种姓的地位和职业说法,婆罗门至上,有理智,人最优秀,世上任何东西全是婆罗门的财产,有资格享有一切。原始佛教经典《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多处提及佛与弟子反对婆罗门(梵志)种姓至上的观点,针对当时婆罗门到处宣扬自有「清净」、「第一」、「最尊」、「他人卑劣」而提出批评。
在吠陀本集的附属文献中,《梵书》多说祭仪,《森林书》注重祈祷,唯《奥义书》最富有哲理,但种类多,据说有二百余种,现已汇为总集或为百零八书,或百二十书,自古认为最有价值的不过十余种,中国近年所出版的由徐梵澄译的《五十奥义书》收有五十种奥义书,其中有些古奥义书认为在佛教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我们可从一些重要篇章括出以下的观点。
宇宙万物有统一本质「性灵」,就是「自我」,因它清净无染,称为「梵」,是世界万有、动物、人,一切自然的社会现象为依据,本原,在时间是永恒,范围是无边际,称「大梵」,每个人都有自己本质「灵性」,也是「自我」称「小我」,每个人的「自我」与「宇宙自我」并无二致,是合一的,此即「梵我一如」,对一个人来说「生命气息」为重要,视为人的根本,「自我」的本来含义是「气息」、「呼吸」,然而表述「自我」以「生命气息」表示「性灵」、「灵魂」本质。
把「宇宙自我」人格化,称「梵天」、「自在天」,说梵天造就了日月水火,世间万物及人类,甚至说众天神、鬼怪都是梵天造的,从「万事万物」,皆出乎自我。「大梵」就是因陀罗神,就是诸天,也创造「十大仙」、「众天神和天神的住处」。认为「大梵世界」至真、清净,是「永生」的所在,众生之所以不能到达这一境界,受到「虚伪迷误」,想回归「大梵世界」,就应修持「贞行」,即祭祀、玄默(禅定)、斋戒、隐居林间修行等,唱赞《奥义书》。
六 业报轮回
业(羯磨)指人的行为,婆罗门教宣传人的善恶业为将来带来不同果报,有杀生者,死后转为下等种姓或畜牲、植物。如习吠陀、苦行、行善,死后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从「梵我一如」个人的灵魂(我、自我)与宇宙灵魂同等,自然自我清净无染。对于业与灵魂的关系没有详说,以种种理论来表显婆罗门至上的种姓等级制度作辩据,广大下层民众不为满意,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婆罗门教面临各种新思潮挑战。
七 沙门思潮
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恒河流域农业、工业,商业很大发展,的增长,旧有的阶级制度发生变化。在佛教的原始经典(如《阿含经》)中关于当时的阶级或身份,举出六种:「王族、婆罗门、庶民、隶民、屠夫、清道夫。」并且记载,即使是出身为隶民的拥有财宝、米谷、金银的工商业主,也得到来自王族、婆罗门、庶民的敬意。相对在婆罗门种姓当中有亦医生、佣人、樵夫、商人、牧人、屠夫、猎人、商队的向导,婆罗门种姓的败落由此略见一班。
这种社会环境促成了自由革新思潮产生,传统的权威衰落,社会上形成新的统治阶级领导集团。佛教文献中提到作为新统治阶级的组成包括:受过灌顶的刹帝利国王、地方豪族、将军、村长、行会首领、氏族首长。
据佛教的原始经典、阿育王碑文和希腊的拉丁文献等推论,在初期佛教时代(公元前五至三世纪),与婆罗门教对立的新的精神指导者「沙门」,处有强力的地位。
沙门是这个时代革新思想家的总称。他们游历各地或在森林修行,或在村落说教,作为说法的报酬,人们布施他们食物,他们依此维持(乞食)生活。他们因生活表现不同而被称游行者、遁世者,苦行者、行乞者(比丘)等,作为团体的指导也尊称为沙门。沙门是僧伽,的共同体之主,教团之主。古代的婆罗门社会主张血统的纯粹,婆罗门种姓自认为诸种姓中地位最高,而沙门共同体却不问阶级和身份,都允许出家,佛教和耆那教的创始人都出身刹帝利种姓。这时代,农村社会姑且不论,在城市中,刹帝利取代婆罗门提高了地位,国王虽被认为是社会上最高统治者,但不被认为是神圣的。他们对宣说人人皆应尊奉之法的沙门,亲自拜访受教。
在沙门之中,有些围绕着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哲学、果报、生死轮回、精神解脱等理论、思考、辩论,提出各种的理论和实践方式。佛教经典把婆罗门教及以外的沙门学派,称为「外学」或「外道」。在佛教创立时有很多外道,有的佛经说有九十五种外道,有讲九十六种,甚至有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其中有六人的学说影响较大,在佛经称为「六师外道」。
参考资料:略述印度佛教史

请问一下,历史上佛教是从那时有因果轮回,包括六道投胎的说法,且那时...

这个现象实际上在佛陀领悟佛法之前就存在了!婆罗门教发现了轮回的秘密,佛陀在出家前就学习过婆罗门教的种种经典。婆罗门教虽是外道,但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其中出现了无数高人,发现了业报轮回思的现象。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理论就形成了。
佛陀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而是指出了婆罗门教的教义上的不完整,他们不能解决更好层次的问题。如简单的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等等。所以佛陀成佛以后,以他洞察一切的眼光完善了轮回的思想。

佛教轮回说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就是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辗转轮回: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着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嗔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民间的信仰,以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这在佛教的轮回观中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鬼道只是六道轮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后,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于鬼道。 详细请见: http://www.buddhist-edu.net.my/BuddDatabase/FoXueWenJi/ShengYan/XueFoQunYi/ShengYan004Content.htm 参考资料:圣严 正信的佛教

佛教为什么要讲轮回?

轮回是佛教的一个很系统的学说,六道轮回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在轮回。六道轮回只涉及了“有情”众生的轮回问题。
具体说,轮回是佛教的一个基本信仰,本意是指事物从起点到终点的无穷循环。
佛教的轮回思想运用到对宇宙观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佛教认为,宇宙是在“色”即世界万物与“空”即地水火风这四大之间循环。四大由于因缘和合成世界万物,世界万物又因因缘而分解为四大。这是一个最主要的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也是一个轮回,是不停地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循环过程。而且由于每个人“业”的不同,还可能轮回到其他生命形式中。
佛教关于人的轮回,目前有三种轮回学说,一种是三道轮回,这是佛教在创立初期吸收婆罗门教的轮回信仰而形成的,是指人在天道、人道和地狱道之间轮回。另一种是五道轮回,是指人在天道、阿修罗、人道、畜生道和地狱道之间轮回,第三种的六道轮回,是指人在天道、阿修罗、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之间轮回。从佛教的三道轮回到六道轮回的发展过程看,这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
其实,从哲学史角度观察,轮回实质上就是事物重复出现。而不同文明的哲学都注意到了事物重复出现的现象。比如西方的哲学也有这方面的论述。自然科学也有,进化论就是一个例子。只不过,西方哲学说这种事物的重复出现还有一个特征叫“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意思是事物每次重复出现,是有提高的,是在前一次事物的基础上提高。进化论就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印证吧。
世界上任何一种,如果不能完成其哲学化的过程,就不能存在下去。印度佛教最终在印度被印度教取代,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
但佛教的轮回和西方哲学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佛教认为轮回即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因而是苦,而不像西方认为进化产生于重复之中。
正因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逃离不了轮回的命运,而轮回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就是涅槃,因为涅槃可以永远脱离轮回,实现永恒。简单地说,佛教从轮回到涅槃的教义就是这样建立的。
大体就是这些。

“轮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佛教的“六道轮回”指的是什么?

1、轮回又称流转、轮转、是指生死轮回。
2、 “六道轮回”是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