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前世是谁,观音灵签五十六签解签详细

佛祖前世的名字叫典什么?

佛教讲人人皆有前世、现世和来世。“前世”就是过去的一世,也就是我们思想里所产生的潜在的意识,据说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前世所作所为的结果。前世就是上一世的自己,每个人的灵魂都会经历无数次的迁移,一个躯体死后,就会再迁入一个新的躯体。前一个自己灵魂的躯体,就是我们的前世。诸佛菩萨也一样,也有上一世的自己。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又是谁呢?
没有修学过佛经的人,无法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谁。看过佛经的大多数读者都会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在藏语里被尊称为“朵噶波”,或者"丹巴多噶布”。“丹巴多噶尔布”在汉语里尊称为“白幢”或“白幢天子”。这种说法,不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印度佛教,还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波佛教,都是认可的。
在《佛教百科》里有这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十二年后,降生世间,转大法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悉知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予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身六牙白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起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只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
这里记载了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白幢天子”是一位菩萨。白幢天子曾劝请佛陀学习燃灯古佛等诸佛传教的佛法,他自己也弘扬佛法,广做利益众生之事,最后转世为释迦牟尼。在雍仲本教的经典里,也有着同样的记载。本教《意授记明灯》经云:“太古斯巴四子之一‘丹巴多噶尔布’(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白幢),汝亦依吾之祈愿所生,汝之所在地吾将幻化出雍仲,汝将其幻化成佛矣!”释迦牟尼佛自己也曾说过:“我是幸饶弥沃佛的近伺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的转世灵童。”
莲花生大师曾经预言:“昔妖魔阿门曲波在印度境地胡作非为时,幸饶祖师的近伺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按经典授记下凡降魔,诞生在净饭王释迦氏王室,取名乔达摩·释迦牟尼,以十二宏化降伏妖臣,并三转源于本波佛教的班迪佛教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末转分别法轮。修成正果后,留教诸菩萨,逝入本教法界。”在幸饶弥沃佛传教的《无垢光荣经》里也同样地提过“白幢天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萨迦教派的大德荣顿大师也说过:“《佛说白幢经》记载,释迦牟尼乃幸饶之化身焉。”指释迦牟尼佛是幸饶弥沃弟子丹巴多噶尔布(白幢)的化身。
德高望重的宁玛巴法王阿秋喇嘛曾经亲口告诉过才让堪布:“雍仲本教的祖师幸饶弥沃佛可以说是大手印的传承者和金刚总持,也可以说是燃灯佛。”
著名的宁玛派伏藏大士乌坚林巴掘藏于公元1285年的《五部箴言之大臣箴》中记载:“幸饶弥沃佛出世于沃莫隆仁圣地,建立大乘觉悟道雍仲本教——大乘觉悟道殊胜妙法。他演讲了以大圆满为核心的很多诀窍,教育了数不尽的优良弟子。幸才美俄但——无量光佛等大圆满九位意传上师,皆通过雍仲本教大圆满获得大虹化成就。”雍仲本教为什么那样器重白幢天子呢?因为,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弟子,也就是雍仲本教所讲的三百六十位叶幸(菩萨)之一,他是雍仲本教传承之中的一个重要的人物。白幢天子虽然是位天神,但他帮助了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天界弘扬佛法,广做利益众生的大事。白幢天子自从拜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为师之后,在佛祖跟前修学佛法,对雍仲本教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意集经》记载,幸饶弥沃佛在三十三天普贤光明佛跟前求法之后,来到白光神山为一切众生传教佛法,妖魔鬼怪和天部等恶性众生企图阻挡传法。幸饶弥沃佛为了消除恶性胸怀的众生,转变为马头金刚,制伏天部等恶性之人,可是魔王恰尔巴四大弟子之中的阿曼却布魔鬼逃跑到了印度。阿曼却布魔鬼手持金刚断杵和残缺铃铛,身着人皮制作之衣,嘴说是传佛法,实际上是为了迷惑众生。此魔说:“本波教是假的,本波教所谓得道系迷惑世人,故众生应信奉佛教。本人有经过九个吉祥时辰使人得道之法,,皈依我吧!”他肉食信教众生,将其皮骨窖于洞穴之中,身躯变为无有;还给有些人灌上沉醉之水、涂上油脂红土藏于隐蔽处,像从前一样食用。魔王恰尔巴、染巴斗杰魔、占德雅吾魔、快哇当纳魔四人也在不同地方企图消灭本波佛教。此时,幸饶弥沃如来的法力减弱,他在考虑如何降伏这些因前世法缘而变得难以驯服的恶魔时,想起了三十三界的教徒神子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幸饶弥沃如来佛亲传丹巴多噶尔布驯服众生之教令及密诫,叮嘱其用计谋智慧降伏诡计多端之妖魔,并将本波佛教之密及极密传播于彼地,明示其为更崇高之教戒。
幸饶如来亲口告诉降生的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白幢天子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此后,一位有着变幻之躯、毫无凡人胎气、携带总持娑婆世界之权及生死涅槃的怙主降于人世,幸饶弥沃的教徒神子丹巴多噶尔布,如同幸饶弥沃如来佛当年降世一样来到此间,作为释迦净饭王子和爱智拉金则之子而降生。
释迦神子指明并规定了功业、善事、罪恶之界,并传《巨善咒》。修成布达拉尼之真果之后,他身着黄色人皮衣,手持金刚杵和铃铛,来到阿曼却布魔王之前说:“喂!传播佛法之救世主,我非常愿意皈依你。”阿曼却布魔王说:“大善士信奉佛法佳,你可在三夜四日之内修成正果,请你将这甘露服入口内,便会感到实有不动金刚禅定之感。”说着,取出毒汁让其服用,想以此毒渗其全身。这位神子(释迦牟尼)服食后根本没有沉醉,毒汁变为甘露,但神子却故作沉醉之状,按魔之说,以雍仲不动之法禅坐了三日。
妖魔用被称为噶玛拉热却的刀子砍神子未果,神子以狮威禅定之势说道:“你这黑心歹毒之魔子,口中诵念佛法,作为却如此残酷。说是要修行正果,但实为吞噬人体。说是要谨守教规,实则无恶不作。如今你是要像我一样行佛,还是接受灭顶之灾?”神子说毕,妖魔作出无所谓之状说道:”狮威释迦神子,我不用释迦雄狮之佛道,随你所欲。”说着,将神子生吞。神子施展幻术,在妖魔腹中四肢乱伸。顿时,妖魔之腹剧烈翻腾,头脑四分五裂。妖魔惊恐万状,神子方收回幻术。妖魔有气无力地说:“*YIN*威残暴的释迦族,请你莫再折腾我,我愿随你听吩咐,请你快快降旨意。”说毕皈依。神子从妖魔腹中走出后说道:“阿曼却布你这妖魔之后,行歪道却不醒悟,口诵佛祖却食人肉,弟子被杀葬地狱,是否真假有实据,看看阴窖洞穴就知晓。”说毕,神子开启天窖洞,原先被说成是业已成果的众人之各式衣、僵硬人皮均露于此处。这时,妖魔罪孽才被众人识破。
从此以后,妖魔十分崇敬神子,受居士戒并起法名为太巴旋努,忏悔之极。此后仍几经善缘孽果而去。由于释迦神子征服了妖魔,故起名夏降特巴(释迦牟尼)。此说在《总诫九轮明灯》和《扎相》两书之中记载相同。
总而言之,幸饶弥沃如来佛祖是白幢天子的师父,而白幢天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国王布施如意宝

聚宝珠
普施,是一个出生在显赫贵族的家中的孩子,但从小就胸怀大志,想出家修行,立志度天下苍生离苦得乐。长大后,普施毅然离开了豪门亲人,从此往来于天下穷苦人之间。
在舍弃了锦衣玉食,前往修行的路上,普施渴了就饮两口泉水,饿了就向路旁的人家随便要点东西裹腹,累了就倒在草丛中躺一会儿。这时,他到了茫茫的大海边,普施弄来一叶小舟,往大海深处划去,经过了无数风浪才上了大海的彼岸。
在彼岸的深山中,普施遥遥望见一座洁白闪亮的银城,走了一天一夜,银城终于完整展现在眼前,只见宫殿座座闪着银色的光辉,十分的耀眼夺目。
当普施越走越靠近城边时,却猛然间出现一百多条毒蛇张开血盆大口,作势欲扑向普施的模样。
「原来整座银城的城墙竟被这些大毒蛇的身体围绕着,整整围了七圈。」普施站在城外高声念说:「你们这些毒害天下的东西,我要用善心来治治你们。」话刚说完,条条毒蛇便垂下脑袋,收起吓人的舌信,乖乖地睡着了。
普施顺利的进入了银城。银城里住着许多天神,他们看到普施平安无事地到了宫里,知道他绝非等闲之辈,便高兴地欢迎说:「贤圣的人,欢迎您到这儿来。」
「我是为普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而来的。」普施说。
天神赞颂说:「真是救苦救难的圣人。城外的那些毒蛇,都是方圆百里内,人们贪瞋痴的化身。它们都是为着一颗明珠,因而纠缠着城墙不放。」
天神并吩咐左右随从准备各种供给布施的物品,对普施说:「贤圣的人,按我的安排,你必须住上三十天,其余一切都包在我们身上了。」
于是,普施便暂时在银宫居住下来,天天带领宫内的臣民供佛、布施行善。三十天过去了,原本缠绕着银城外的毒蛇,完全消失。普施便向天神告辞。
这时,天神拿出一颗明珠送给普施,做为临别赠礼,并且说:「这明珠能光耀四万里,凡是您想得到的财宝,只要在它的光明照得到的范围里,没有不到手的。」
普施得到这样的宝物,感激不已:「感谢天神给我这样贵重的礼物,这样我更能拯救天下穷苦的百姓了。」
「您有如此的善根,以救苦救难为己任,将来一定会成佛的。那时,请收我做您的弟子。」天神把普施送出银城时如此地发愿。
普施离开了银城之后,继续往山里走去。沿途仍是杳无人迹,而且越向前越荒凉。普施不知翻过了多少深山密林,又来到一座大黑山前。
黑山顶上,有一座比银城更雄伟、更加金碧辉煌的金城,所有的宫殿全是黄灿灿的金子做的。
普施来到前,猛地又是一阵黑影晃动。普施仔细一看,仍是毒蛇,甚至比银城的粗一倍,那些巨大的蛇头纷纷吐出红信,喷出的臭气扑面而来。所有的毒蛇把缠得牢牢的,千条巨大的身子把城墙绕了整整十四圈。
「这些毒害天下的东西,我要用善心来拯救你们。」普施仍然以慈悲心对毒蛇说,那千条高昂数丈的蛇头立即垂了下去,乖乖地睡着了。
普施又顺利进到黄金宫里。黄金宫的天神更加热情地欢迎他。这回普施停留了一百八十天,纠缠在城墙外的毒蛇才完全消失。
普施向的天神告别时,天神也送他一颗神珠做纪念:「菩萨救苦救难,我也助你一臂之力。在神珠光耀的二十万里范围内,你想得到任何财宝都能得到的。待日后成佛,请务必收我为弟子。」
几天后,怀着两颗明珠的普施又遥望见一座琉璃城,所有的宫殿辉映出通透明丽的色。这里的毒蛇竟达万条,牢牢地把琉璃城围了整整二十一圈。仰起的巨大三角头高达城门顶,红色的舌信长达四、五丈。
「害人之心不可有,我以慈悲的心怜悯你们。」普施的话语就像一阵和风吹过,万条巨蛇终于垂头睡着,菩萨第三次顺利穿越毒蛇,来到了琉璃城内。
琉璃宫里的天神看到普施的到来,念了一首偈语来欢迎他:
「人言财宝是富贵,我把善心作日月;普施功德已无量,来到蓬壁生光辉。」
见到普施的到来,琉璃宫里的天神个个内心无比激动。这一次,普施停留在琉璃宫里度众行善的日子更久。等个功德圆满后,琉璃天神同样以明珠相赠:
「这琉璃宝珠所散发出的光芒,可照耀到六十万里远,凡是你要的财宝,在琉璃光的范围内皆能尽数得到。但你成佛后,请必定要收我为弟子。」琉璃天神在为普施送行时,同样对普施发愿请求着。
最后,普施拜别了琉璃城天神,循原路返回大海,渡过茫茫碧波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国家。
普施一路上将财宝布施给穷人,凡是普施所走过的地方便再也没有穷人了。他布施后的国家,每个国王看到佛法的力量使得国民皆富足,便都纷纷改正自己的过错,立五戒与十善法为治国正法,大开牢狱赦免罪人,恩德遍及全国百姓。
普施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银城天神即为阿难尊者,金城天神就是现在的目连尊者,琉璃城天神就是舍利弗尊者。依照三位天神当初的善心与愿望,在普施成佛后,他们都成了佛陀的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焕发。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如来佛祖的身世来历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 (Sakyamuni)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参见图插而第2页)。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以此为依据,在1956~1957得举行纪念释迦牟尼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谁?

是古仏再来,无量无劫前就成就了,再来地球如此示现,已几千次了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什么又被称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为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对人世间的一些生老病死的感触很多,想要下定决心寻找到解决之道,至此之后出家修行。三十岁的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而这个时候的释迦牟尼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而如来佛祖也被称为释迦如来,“如来”,这个词是梵语中翻译过来的,“如”,就是真如,指一切事物,也就是法德真实状况,同时也包含了如实的意思。

真的有如来佛祖吗?如果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一个叫迦毗罗卫的城邦国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父亲是国王,也被称为净饭王,悉达多的母亲是摩诃耶。在乔达摩·悉达多十九岁的时候,对人世间的那些生老病死等烦恼有所感悟,想要寻找出一条解决之法,因此,乔达摩·悉达多选择了出家修行。

在寂寞枯燥的修行路上,乔达摩·悉达多指带了五个随从,便历经苦难坚持修行磨练自己,他找到一棵菩提树,简单的用茅草铺垫,面朝东方,静静地盘腿坐下,衣衫褴褛破烂不堪,悉达多并不在意;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悉达多不放弃,每天只吃一顿食,直到三十岁的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此时的悉达多已经是瘦骨嶙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追求的向往。

在菩提树下给众弟子讲课,传授心得,再次回到故乡,被世人都尊称为释迦牟尼。因此,释迦牟尼是真是存在的,而释迦牟尼就是如来佛祖,但如来佛祖是以释迦牟尼为原型的,有人说如来佛祖确实存在,有人说释迦牟尼确实存在,但如来佛祖并不存在。有句话这样说:佛,自在心中。因此,真的有如来佛祖吗?这个就是因人而异。以上内容就说明了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就是同一个佛,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称呼不同。

释加牟尼三身中之过去是白幢天子,他向诸佛学佛,广做利益众生之事,功德无量圆满之时转世为释迦族人。这在《意授记明灯》中有说到过,释迦牟尼的前世是白幢,今世是依照前世的宏愿来到人间的。他自己也曾亲口说过自己的前世是白幢天子,就连莲花生大师也说过他是转世自觉来造化众生的。《无垢光荣经》、《佛说白幢经》都有记载他的前世是白幢,此外还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这么说,可见他的前世是白幢不假。

释加牟尼三身中之今世投胎为乔达摩·悉达多,生是一个王子。为了防止他长大后出家,他的父亲很早就让他结婚,并且不让他看到不好的事情。可是在一次出宫时坐在马车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病的、年迈的、贫穷的、出家人,他感叹世间疾苦,于是他就决定出家。

他为了寻找众生解脱之道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大山,尝遍所有疾苦,幸亏在他身边有很多的神在保护着他。因为神也有灾劫来临之时,他们也希望释迦牟尼能找到解脱之法。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四十八天后觉悟,终成正果,众生受益无穷!

这是释迦牟尼的前世今生,因为他已经涅槃,所以不可能再转世了。佛实际上是无有差别的,一般只是姿势上的差别。白幢是他的法身,不生不灭;悉达多是他的报身;他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就是他的化身;以上就是释迦牟尼三身。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