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冒落的预兆,发生冒顶前有哪些预兆
冒顶的预兆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局部冒顶的发生主要决定于顶板的岩石性质以及支架对每一块顶板的支撑力。当顶板破碎、节理发育时,不进行支护,就会发生冒顶。在地质条件变化的区域,也易发生冒顶。有时尽管顶板比较稳定,但忽视支架规格质量,违反操作规程,也会引起局部冒顶。 1.局部冒顶的预兆 (1)工作面遇到小地质构造; (2)顶板裂隙张开,裂隙增多,敲帮问顶时发出不正常的声音; (3)顶板裂隙内卡有活矸,并有掉碴、掉矸现象,先小后大; (4)煤层与顶板接触面上,极薄的矸石片不断地脱落; (5)滴淋水从顶板劈裂面滴落。 2.预防局部冒顶的措施 (1)支护方式必须和顶板岩石性质相适应。 (2)采煤机采后要及时支柱。 (3)整体移置输送机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4)工作面上下出口要有特种支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一般采取在上、下平巷中超前工作面架抬棚,在机头、机尾处架抬棚,有时要加打密集支柱或木垛等措施加以特别支护。 (5)防止放炮崩倒棚子。 (6)认真做好回柱放顶工作。回柱放顶一定要及时,控顶距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禁止采煤。回柱后顶板仍不冒落,超过规定悬顶距离时,必须采取人工放顶或其他有效措施进行强制放顶。 (7)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8)坚持执行必要的制度。如敲帮问顶制度、验收支架制度、岗位责任制度、金属支架检查制度、交接班制度、顶板分析制度等。
顶板冒顶有哪些预兆
在正常情况下,顶板冒落事先都有预兆。预兆有下面几种:响声岩层下沉断裂、顶板压力急剧加大时,木支架就会发生劈裂声,紧接着出现折梁断柱现象;金属支柱的活柱急速下缩,也发出很大声响。有时也能听到采空区内顶板发生断裂的闷雷声。掉碴顶板严重破裂时,折梁断柱就要增加,随着就出现顶板掉碴现象。掉碴越多,说明顶板压力越大。在人工顶板下,掉下的碎矸石和煤碴更多,工人叫“煤雨”,这就是发生冒顶的危险信号。片帮冒顶前煤壁所受压力增加,变得松软,片帮煤比平时多。裂缝顶板的裂缝,一种是地质构造产生的自然裂隙,一种是由于采空区顶板下沉引起的采动裂隙。老工人说:“流水的裂缝有危险,因为它深;缝里有煤泥、水锈的不危险,因为它是老缝;茬口新的有危险,因为它是新生的”。如果这种裂缝加深加宽,说明顶板继续恶化。人们常常在裂缝中插上木楔子,看它是不是松动或掉下来,观察裂缝扩大了没有,作出预报。 脱层顶板快要冒落的时候,往往出现脱层现象。检查脱层要用“问顶”的方法,如果声音清脆,表明顶板完好;顶板发出“空空”的响声,说明上下岩层之间已经脱离。漏顶破碎的伪顶或直接顶,在大面积冒顶以前,有时因为背顶不严或支架不牢出现漏顶现象。漏顶如不及时处理,会使棚顶托空,支架松动。顶板岩石继续冒落,就会造成没有声响的大冒顶。
顶板事故最常见的征兆有哪些
【顶板事故频繁发生的基本原因】
1、地质结构:煤矿所处的地区,地质结构较其他地区复杂,地壳、地层等多因为长期的断层和挤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结构。一旦煤矿开采遇到这些相对特殊的地质结构,就十分容易造成顶板破碎,由此导致冒顶、漏雨等事故。另外在进行煤矿开采或者回采时,由于对顶板各种力的作用,致使顶板的下沉速度及下沉量发生迅猛的变化,顶板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剧变,也容易造成顶板破裂。
2、支护不及时或质量差:在煤矿的开采中,支护不及时和支护质量差都容易引发顶板事故。在煤矿开采时,由于支护不及时,再加上没有合理的安全措施和补救措施等都很容易发生冒顶的危险。而支护质量差则很容易发生断裂,引发顶板事故发生。
3、不合理开采煤矿:我国除了几个大型的煤矿之外,煤矿也不断崛起,但是这些型煤矿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煤矿开采技术不够成熟,开采顺序不当,对煤矿当地的地质结构、支设情况等方面的了解也不足,常常是一边开采的同时一边进行勘探,破坏了地质结构的均衡,使支护的压力不断增加,由于支护不及时而造成了空顶现象。
4、不合理放炮:在任何煤矿开采中,都必须打炮眼放炮。许多为了追求煤矿的产量和进度,忽略了炮眼的布置,不合理的打炮眼或者火过量,都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5、操作顺序不合理:开采煤矿的方法不合理,开采顺序不当,对回柱操作先后顺序不当,严重破坏了煤层的稳定结构,可引起破碎顶板落下,引发顶板事故。
6、管理不够规范:煤矿开采是一项高危工作,所以在每一次煤矿开采时都应该确保每位开采人员的安全,要对每一次编制作业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措施,针对每一个地区的地质特征、支护情况等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顶板事故的发生。
7、管理不够完善,安全意识不足:根据资料显示,在调查了多起顶板事故后,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安全意识不足,对安全措施的管理意识淡薄,因为违章作业而引发的顶板事故不在少数。
【顶板事故】是指在采煤、掘进、巷修过程中,顶板意外冒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生产中止等的事故。过去,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煤矿全部死亡人数的40%以上。随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工艺改革,顶板事故每年成下降趋势,但仍是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顶板事故按冒顶范围分局部和大型冒顶;按力学原因分为压垮型冒顶、漏垮型冒顶和推垮型冒顶。
突水预兆辨识
导致煤矿水害的矿井充水水源,无论是来自地面还是地下,均有源头可寻。充水水源聚集起来对煤矿坑形成威胁,需要一定的充水通道和充水过程,有了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是否能够溃决成灾,需要一定的充水强度和前提与条件。因此,水害事故发生前一般均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突水预兆,有时这些突水预兆还非常明显,只要能够有效辨识,就可避免重大突水事故的发生或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1)挂汗。积水区的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的煤岩壁上聚结成许多水珠的现象,叫挂汗。井下空气中的水分遇到低温的煤体,有时也可聚结成水珠。区别真假挂汗的方法是,仔细观察新暴露的煤壁面上是否潮湿,若潮湿则是突水预兆。
2)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的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
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的高压水,向煤壁裂隙挤压时,与两壁摩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就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若是煤巷掘进,突水即将发生,这是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威胁的人员。
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工作面就感觉凉爽、阴冷;但受地热较大的矿井地下水的温度变高,当接近积水区时,气温反而升高。
5)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的积水,就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
6)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7)水色发浑,有臭味。
8)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出CH4、CO2、H2S等有害气体。
9)裂隙出现渗水。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较远;若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根据矿井水的来源不同,突水前的预兆有以下特点:
1)老窑水突水预兆。由于老窑水积存时间较长,水量补给较差,称“死水”。老窑水透水预兆有挂红,酸性大,水味发涩的特点。
2)溶洞水突水预兆。由于洞内积水长期侵蚀溶岩,水多呈灰色或灰黄色,带有臭味,有时也有挂红现象。另外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石灰岩溶洞水时,可出现顶底板来压、裂隙和柱窝渗水的现象。
3)断层水突水预兆。断层破碎带中的地下水是流动的,补给较充分,称“活水”。很少能出现挂红现象,水无涩味而发甜;在岩巷中接近断层水时,有时在岩缝中可见到淤泥,水较浑浊多呈黄色。另外当采掘工作面接近含水的断层破碎带时,会出现来压,淋水增大等现象。
4)冲积层水突水预兆。浅部掘进井筒常遇到冲积层水,采空区顶板冒落,裂缝沟通冲积层时,也会遇到冲积层水。特点是,开始水量较少,呈黄色,并夹有砂子,以后便急剧增大。
井下遇到煤与瓦斯突出时有哪些自救的方法?
1.发现突出预兆后现场人员的避灾措施
在煤与瓦斯突出前,有无声和有声的两种预兆。关于预兆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再在赘述。在突出危险区域发现突出预兆后,现场人员采取的避灾措施是:
(1)采面人员发现预兆时,要迅速向进风侧撤离,并通知其他人员同时撤离。撤离中应快速打开隔离式自救器并佩戴好,再继续外撤。在掘进工作面发现突出预兆时,也必须向外迅速撤离。撤至防突反向风门外后,要把防突风门关好,再继续外撤。
(2)如果自救器发生故障或佩戴自救器不能到达安全地点时,在撤出途中应进入预先筑好的避难硐室中躲避,或在就近地点快速建筑的临时避难硐室中避灾,等待矿山救护队的救援。
(3)要注意延期突出。有些矿井,出现了突出的某些预兆,但并不立即突出,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生突出。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现场人员不能犹豫不决,必须立即撤出,并佩戴好自救器。
2.发生突出事故后矿工的自救措施
(1)在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或工作面工作的矿工,必须随身携带隔离式自救器。一旦发生突出事故,应立即佩戴好,以便保护自己,迅速撤离危险区。
(2)遇险矿工在撤退途中,若退路被突出煤矸所堵,不能到达避难硐室躲避时,可寻找有压风管或铁风筒的巷道、硐室暂避,并与外界取得联系。这时,要把压风管的供气阀门打开或接头卸开,形成正压通风,以稀释高浓度瓦斯,供遇险人员呼吸。
煤与瓦斯突出前为什么煤壁发冷,气温下降?
这个是基本的物理现象吧,瓦斯大量涌出过程中,瓦斯压力降低,体积膨胀,吸热过程中,环境温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