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序卦是什么意思,易经序卦传解释

易经第五十二卦是什么意思

为了方便,我将网上摘抄如下,如果你是算到这一卦,要看有几个变爻,两个以上就要看卦辞,两个以下就要看爻辞。但愿你明白,不知道给我发一个消息。
【原文】 (艮)①:艮其背不获其身②,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译文】 (艮):卸掉责任,挂笏隐退,朝列之中已看不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其人远走高飞,自无灾祸。
【注释】 ①艮(gèn亘)字当重。上艮字系卦名。不能省,据补。艮,卦名。本卦为同卦相叠(艮下艮上)。艮为山,山为退稳之处,又有静止稳重之象,喻人进而思退,明哲保身,所以卦名曰艮。艮,《序卦》:“艮者,止也。”②艮,《彖卦》:“艮,止也。”犹言歇息,止息。艮其背,犹言歇背,今语有歇脚,歇手,歇肩之类,其结构相同。此处比喻其人开脱责任,卸职引退。获,找到,看到。
【原文】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①,止其所也②。上下敌应,不相与也③。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 《彖辞》说:艮,就是静止如山的意思。时宜止*止,时宜行则行,行止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卸掉负荷,歇息其背;离官去职,居家休息。因为上下左右相与为敌,无法协同。连自身也无法保全,于是弃官远遁,既不在朝,也不在家,所以卦辞说“在他的庭院中寻找,也没有找到”。其人明哲,自然无灾祸。
【注释】
①艮其止,高亨说:“朱熹(引晁说之)说、俞樾说,朱骏声说:艮其止当作艮其背。盖背古字作北,因形近误为止,或背字笔画损缺成北。因形近误为止也。”卦辞背字,汉帛书《周易》作北,可证古本作北。艮,当如《彖
辞》所释“止也。”②止,止息。止其所,犹言在家休息。③“上下敌应”两句,本卦三同位爻,都是阴与阴对应,阳与阳对应,所以说上下敌对相应,比喻人处于敌对环境之中,无有相助者(初六与六四为两阴爻,六二与六五为两阴爻,九三与上九为两阳爻,都是同位之爻象相对立)。与,助也。
【原文】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为两艮卦相重,艮为山,可见艮卦的卦象是高山重立,渊深稳重。君子观此卦象,以此为戒,谋不逾位,明哲保身。
【原文】
初六:艮其趾①,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译文】
初六:歇脚养息,不要轻举妄动,自然无灾难,这是长期吉利的贞兆。
《象辞》说:歇脚养息,不要轻举妄动,远离不义,不失正道,自然永远吉利。
【注释】
①艮其趾。犹言歇歇脚。趾,代脚。
【原文】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①,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译文】
六二:停立不行,但腿部肌肉还是负伤。心里很不愉快。
《象辞》说:腿部肌肉还是负伤,因为其人固执己见,没有退回来,听取别人的意见。
【注释】
①腓,腿肚。艮其腓,与初六爻辞艮其趾同义而词异,仍是歇脚之意。拯,拯救,保护。随,借为隋,垂肉。不拯其随,犹言没有保护好腿部肌肉。此两句比喻其人身处险境,未能迅速走避,反而停立不行,所以遭受灾害。
【原文】
九三:艮其限①,列其夤②,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译文】
九三:卸掉重担,保护腰部,但是胁间肉却已裂开了,引退不及时,则罹凶险。这是由于为名利所惑,不能迅速引退卸职所招致的灾祸。
《象辞》说:“卸掉重担,保护腰部,胁间肉却已裂开了,引退不及时,则罹凶险”,危险是由为名利迷惑所致。
【注释】
①限,《释文》:“马云:限,要(腰)也。郑、荀、虞同。”艮其限,犹言卸肩护腰。②列,裂本字。《集解》本作裂。夤(yín),《释文》:“马云:夹脊肉也。郑本作*。”夹脊肉即胁部肌肉。此两句,仍是顺六二爻辞的意思说下来,言其人引退不及以致身罹灾祸。
【原文】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译文】
六四:引退保身,没有灾祸。
《象辞》说:引退保身,是说其人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身的安危上,所以不会招惹灾难。
【原文】
六五:艮其辅①,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译文】
六五:闭口少言,讲话有分寸,自然没有悔恨。
《象辞》说。闭口少言,讲话有分寸,没有悔恨,因为六五之爻居上卦中位,像人谨守中正之道。
以下内容需要帖子数达到80才可以浏览
【注释】
①辅,借为*,颊腮,今语谓嘴巴。艮其辅,犹言闭口少育。今犹有嚼 舌头之俗语,比喻多言。
【原文】
上九:敦艮,吉①。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译文】
上九:注意保护自己的脑袋,首级不失,自然吉利。 《象辞》说:爻辞讲以忠厚为归宿之所以吉利,因为上九之爻为一卦之终爻,像人秉守忠厚,必得善终。
【注释】
①敦,李镜池说:“敦,借为专,声通。《说文》:‘专,物初生之题也。’徐灏《说文注笺》:‘专之言,颠也。页部:题,*也。*亦颠也。’段注:‘专,犹头也。’统言之,专指头,分言之,专指额。”《象辞》作者释敦为厚,释艮为止。认为爻辞“敦艮”,犹言以忠厚为归宿。与经意不合

求教:易经的卦辞、爻辞、系辞、说挂、序挂、杂挂分别是谁写的,都讲什 ...

1。《易经》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经》,就是《周易》的本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例: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就是《周易》本经的卦辞。第二是《传》,就是所说的《十冀》。包括《大象传》、《小象传》、《系辞传上、下》、《乾、坤文言传》《彖上、下》、《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一般咱们现在在书店里买的易经,都是《经》、《传》一体的。
2。《十冀》相传是孔子和他弟子共同完成的,也有人说完全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对《易经》的理解而所写的,意思就点儿像《论语》。目前只能知道《十冀》和孔子是有关系的,但到底是不是他所著还有待研究。
3。文王作卦,周公作辞这个也是一种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周公等一批人参与了对卦象的作辞,很可能是以周公为首。在古代,尤其是像周朝的奴隶制王朝,《易经》不是谁都可以看的,只有士大夫才能看的书。
《易经》只所以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有解释的空间,可以让你有无限的想像。

“易经”卦序的安排有什么意义

易学上的所谓太极,不同于一般哲学上所谓的太极,易学上的太极直接就是卦体,对卦体的描绘可以分为两仪、四象;两仪加四象就是六爻,六爻的八个“网结”就是八卦。
在传统易学中,“太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每一个治易者不容回避的问题。围绕着什么是太极,可谓众说纷纭,要想理出一个头绪,真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那么到底什么是太极呢?事情还得从源头说起。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系辞,系辞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其实这段话并不难理解,它也是描述卦体的,就描述卦体这一点看,它同河图、同八卦没有甚么区别。但是,这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却被传统易学复杂化了。如果我们一一跟踪各种说法的话,那就不知要耗费多少没有价值的劳动,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简略作个评述。

传统上对太极的说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结合卦体,一种是脱离开卦体。结合卦体的留在了易学领域,脱离开卦体的便进入哲学领域,与“道”一起,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特有的概念或范畴。在关于《天地之数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笔者曾简略谈到了“道”与“器”的关系问题,指出易经上的道器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道器是不同的。易经上的器,就是我们说的卦体,易经上的道,就是卦体的构建和运行的几个法则。这些法则是不能脱离开卦体的,最多它们之间有一个内在外在之分。哲学意义上的器和道是抽象的概念或范畴,它们与卦体没有直接关系。至于它们在哲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在本文的议论范围之内。同样,脱离开卦体进入到哲学领域的太极,也不在本文的议论范围之内,就让哲学家们去思索和推论吧,我们这里只对结合卦体的太极,看看传统易学是怎么说的。

根据系辞上面记载的那段话,人们认为,易的本源是太极,由太极生出“两仪”,即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两仪再发展就变成“四象”,即所谓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再发展就形成八卦(经卦),八卦再两两重合,于是便有了六十四卦。以上所言,未必是传统易学对太极与卦体关系理解的全部,但至少这是一种主流派的理解。作为易卦起源或者一种宇宙生成学说,这种认识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仍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常说的“阴阳老少”和“八卦重合说”,很大程度上是导源于此。

对这种说法,历史上也早有人表示了怀疑和反对。比如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就说:“两仪生四象。生者非所生为子,生之者为父之谓,使然则是有太极无两仪,有两仪无四象,有四象无八卦之日矣。生者,于上发生也,如人面生耳目口鼻,自然赅具,分而言之,谓之生耳。邵子执加一倍之小数,立一二象之,象一纯阳一纯阴,一阳上阴下、一阴上阳下谓之四象,更加一画而其数倍为八卦。遂画四画之象十六,五画之象三十二,无名无义,但以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则可,而于天人之理数毫无所取。使以加一画即加一倍言之,则又何不可以为七画以倍之为一百二十八,渐加渐倍,亿万无穷,无所底止,又何不可哉?不知易但言四象生八卦定吉凶生大业,初不可损而为二爻,益而为四爻五爻,此乃天地法象之自然,事物变通之定理,不可以算博士铢积寸累有放无收之小术,以乱天地之纪也。四象者,通之象二,乾坤也,变之象二阴阳,六错震坎艮一象也,巽离兑一象也,故又曰易有四象,若以二画之象为四象,则易无所本,无不得言有矣。要而言之,太极即两仪,两仪即四象,四象即八卦,犹人面即耳目口鼻,特于其上所生而固有者,分言之则为两为四为八耳。邵子之术繁冗而实浅,固其不足从,以经考之自见,故读易者以不用先天图说为正,以其杂用京房魏伯阳吕岩陈抟之说也”。

以上所引,除了王夫之把八卦(经卦)看作实体以外,他的看法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它们无所谓先后,是同时存在,只是一个分而言之的问题。用“加一倍法”,就会“无所底止”、“有放无收”,“教童稚知相乘之法则可,而于天人之理数毫无所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们又把“二进制”引入了易学,把莱布尼茨的发明权揽到了我们祖先的头上。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莱氏是否读懂了易经,参透了太极,即便是莱氏的二进制是受了太极的启示,也不能说明太极就是二进制,更不能说明易经卦体的构成或卦序的排列就是依据了二进制。而十进制在经文中是显而易见的,如“十年乃字”(屯二)、“十年勿用”(颐三)等,另有天干可证。

或问,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太极呢?其实这个问题笔者已经回答了一部分,那就是从数的角度看,太极就是零,零就是太极。在关于《零在天地之数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笔者曾经谈到,零是初始态,又是终极态;零是0,因为它曾经表示过“什么也没有”;零是一,因为它在天地之数中占有一席之地;零又是二,因为它时而以一个天数的身份出现,时而又以一个地数的身份出现;零是三,因为它既不是天数,也不是地数,只能算个第三者;零是一个进入天地之数的数,又是一个能够包容全部天地之数的数,所以它有无限丰富的内容。如此等等,这些内容的总合就是太极。但是必须特别说明,零或者太极包纳如此众多的相互矛盾的内容是有条件的,困难不在于指出它包含这,包含那,而在于说明是在什么条件下,它使那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获得了同一或统一。以往对太极的研究,大多是在概念的范围内进行的,包括我们上面从数的角度。在概念范围内研究有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和展现思维的创造能力,但是也容易出偏,因为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列宁说过:“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达到了对立面同一的灵活性,——这就是实质所在。主观地运用的这种灵活性=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运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这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为了避免“主观地运用”,用所谓“主观存在”去替代或偷换客观存在,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对卦体问题的探讨中。在前面的议论中,我们曾经谈到,卦体或者说是“器”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抽象物”,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作为抽象过程的最后产品,它不是概念,而是“形体”,还没有谁把卦体当作概念去研究。因此,结合卦体探讨太极,也许可以避免“主观地运用”。

关于卦体,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作了一些探讨,那就是从数的角度看,它不过是天地之数的总和,从形状上看,它又是一个球体。假定我们再对这个球体作一个描绘的话,那么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从哪开始。我们知道,天地之数是一个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由这样的数构成的卦体也是一个绝对物,是物外无物的物。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没有把的葫芦”。葫芦有把,说明它是有来龙和去脉的,至少是有“来龙”,这样我们可以从它的“来龙”说起。葫芦没把,我们又该从何说起呢?一般的叙述,在这里分成了两条路线,一条是聪明的哲人们由太极想到了无极,认为是无极产生了太极。但随后的问题就是无极又是从哪产生的?从绝对的虚无中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来的,于是老子又想出了“有无相生”这个道理。另一条路线就是不承认有什么无极,太极的本意就是极到不能再极。于是由太极而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这便是前面谈到的一般人们对太极的理解。笔者的浅见是,说有“无极”还是有些道理的,葫芦没把,还不就是无极吗?但这个无极,同时又是太极,因为一切的一切,又要从这里开始,这不就是太极吗?所以太极的第一个意义就是这个“葫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卦体,卦体就是太极,太极也就是卦体。对这个卦体的研究、描绘或叙述总得从一个什么地方开始,这个开始的地方(点、方面、局部、部分等)就是“一”,老子的“道生一”就是这样的一,在系辞上叫“两仪”。为什么老子说一这里说二呢?原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球体,球体有这样一个特性,那就是球面上的任何一点(或面)只要一经确定,那么与它相对立的球面的另一点(或面)也便同时被确定下来,就是说这一点(面)非它莫属,其它任何点(面)是不能代替的,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太极是“二”,这就是太极的第二个意义。两仪一经确定,则两仪之间的“四象”也就同时确定下来。不难看出,“两仪”加“四象”就是卦体的六爻,六爻在球形卦体上正好有八个交汇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爻之网的“网结”,这八个网结就是八卦。六爻卦不是八卦两两重合的结果,而是八卦的总合构成了卦体,或者简单说八卦就是卦体,卦体也就是八卦,只是这里对八卦的理解不是三爻卦,而是卦体上的八个枢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它们确实无所谓先后,不是谁“生”谁的问题,只是个“分而言之”的问题。分而言之是叙述,叙述的顺序不等于“事情”的顺序,甚至也不等于研究的顺序。把叙述的顺序误认为“事情”的顺序,由此导出“阴阳老少”和“八卦重合说”等,这就是用“主观存在”代替客观存在为我们酿成的一颗苦果。

谈到太极,不能不说说太极图。世传太极图多种多样,大多为宋以后,作者有的可考,有的不可考。就笔者所见到的太极图看(所见极少),从形式上看,差不多都是平面图,或者包括作者在内都理解为平面图。从内容上看,有的试图同八卦(三爻卦)挂勾,有的试图同五行挂勾,也有的试图同六十四卦或气象等等挂勾。对此笔者的认识是,轻言否定是不妥的,试图引申甚么也需谨慎。因为不论是什么样的太极图,都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都是试图把概念还原、转化、或过渡为形体,这是易经同一般哲学的一个重大区别。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还原、转化或过渡的准确性问题。在诸多太极图中,笔者最有兴趣的是来知德的“太极河图”,其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来氏此说虽未脱离“平面”之见,但毕竟是把太极图与河图结合的一种尝试。如果预知河图所描绘的是一个特定的球体,那么把太极图也设想为一个球体,那就不是多难的事了。

序卦传的《序卦传》释名

主要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在《序卦传》中,作者严格依照阴阳相依相对的原理,以卦理推演宇宙间、人事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对卦名的处理有两种方式:如卦名直白容易理解、其所反映的“卦时”与其推衍在逻辑上无矛盾的,就不予释义;否则,便加以释义。如,“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其中,《讼》、《小畜》、《履》三卦便无释义。
荀子曾经说:“善为易者不占;道生万物,一阴一阳为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泰极否至。”学易更多是了解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认识自然,修身养性,而不是盲目的占卦预测。因此需先从《序卦传》下手,理解和学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易经中八卦64象分别是什么?

易经中否卦是64卦之一,乾泉先生认为,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它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易学就成了一部书经典。当伏羲氏八卦哲学之时,此时尚为历史上的畜牧时代之初,人们在大自然中与天候环境争生存,人道未显,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
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所属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克(木)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七)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 坎为水
火-离 离为火
五行相生:金水木火土

易经六十四卦排列

易经六十四卦是透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去反应六十四种不同的事务、情境、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以及三百八十四种对应的状态,透过这些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运作以及人生的哲理。 第1卦乾为天(乾卦)自强不息 第2卦坤为地(坤卦)厚德载物 第3卦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 第4卦山水蒙(蒙卦)启蒙... 易经六十四卦是透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去反应六十四种不同的事务、情境、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以及三百八十四种对应的状态,透过这些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运作以及人生的哲理。第1卦乾为天(乾卦)自强不息第2卦坤为地(坤卦)厚德载物第3卦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第4卦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第5卦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第6卦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第7卦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第8卦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第9卦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第10卦天泽履(履卦)脚踏实地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第12卦天地否(pǐ)(否卦)不交不通第13卦天火同人(同人卦)上下和同第14卦火天大有(大有卦)顺天依时第15卦地山谦(谦卦)内高外低第16卦雷地豫(豫卦)顺时依势第17卦泽雷随(随卦)随时变通第18卦山风蛊(蛊卦)振疲起衰第19卦地泽临(临卦)教民保民第20卦风地观(观卦)观下瞻上第21卦火雷噬嗑(噬嗑卦)刚柔相济第22卦山火贲(贲卦)饰外扬质第23卦山地剥(剥卦)顺势而止第24卦地雷复(复卦)寓动于顺第25卦天雷无妄(无妄卦)无妄而得第26卦山天大畜(大畜卦)止而不止第27卦山雷颐(颐卦)纯正以养第28卦泽风大过(大过卦)非常行动第29卦坎为水(坎卦)行险用险第30卦离为火(离卦)附和依托第31卦泽山咸(咸卦)相互感应第32卦雷风恒(恒卦)恒心有成第33卦天山遁(遁卦)遁世救世第34卦雷天大壮(大壮卦)壮勿妄动第35卦火地晋(晋卦)求进发展第36卦地火明夷(明夷卦)晦而转明第37卦风火家人(家人卦)诚威治业第38卦火泽睽(睽卦)异中求同第39卦水山蹇(蹇卦)险阻在前第40卦雷水解(解卦)柔道致治第41卦山泽损(损卦)损益制衡第42卦风雷益(益卦)损上益下第43卦泽天夬 (夬卦) 决而能和第44卦天风姤(姤卦) 天下有风第45卦泽地萃(萃卦)荟萃聚集第46卦地风升(升卦)柔顺谦虚第47卦泽水困(困卦)困境求通第48卦水风井(井卦)求贤若渴第49卦泽火革(革卦)顺天应人第50卦火风鼎(鼎卦)稳重图变第51卦震为雷(震卦)临危不乱第52卦艮为山(艮卦)动静适时第53卦风山渐(渐卦)渐进蓄德第54卦雷泽归妹(归妹卦)立家兴业第55卦雷火丰(丰卦)日中则斜第56卦火山旅(旅卦)依义顺时第57卦巽为风(巽卦)谦逊受益第58卦兑为泽(泽卦)刚内柔外第59卦风水涣(涣卦)拯救涣散第60卦水泽节(节卦)万物有节第61卦风泽中孚(中孚卦)诚信立身第62卦雷山小过(小过卦)行动有度第63卦水火既济(既济卦)盛极将衰第64卦火水未济(未济卦)事业未竟 全部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