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天象书,易经天象图
求一些中国古代关于星象学的书籍~~~
开元占经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天文学明著。本书的全名是《大唐开元占经》,作者是瞿昙悉达,成书时间约在718~726年之间。唐朝以后,《开元占经》一度失传,所幸在明末又被人发现,才得以流传。本书共120卷,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在书中,各种物异和天文星象等方面的术语很多。本书在天文史上很有研究价值。
《开元占经》,一名《大唐开元占经》,清人又或名《唐开元占经》,是唐代瞿昙悉达主编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瞿昙悉达祖籍印度,其先世由印度迁居中国。关于他本人的生平史料传世很少。在《开元占经》卷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瞿昙悉达奉敕作为主持人,参加修复北魏晁崇所造铁浑仪的工作,并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完成。在《旧唐书·天文志》中又记载有,瞿昙悉达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奉敕翻译印度历法《九执历》。这部历法后来被录入了《开元占经》,至于瞿昙悉达何时编撰《开元占经》,史无明文。但据今人薄树人考证,瞿昙悉达大概在开元二年二月之后奉敕编撰《开元占经》的,至于编成时间,则不会早晚于开元十二年。
《开元占经》全书共一二�卷,其中前二卷是集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关于宇宙理论的论述;卷三至卷九集录了古代名家有关天体的状况、运动、各种天文现象等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有关的星占术文献;卷九十一至卷一�二集录了有关各种气象的星占术文献;卷一�三主要抄录了唐代李淳风撰的《麟德历经》;卷一�四讲算法,《九执历》就录在这一卷内;卷一�五集录了从先秦古六历到唐代神龙历为止共二十九种历法的一些最基本的数据,卷一�六至卷一一�则是讲星图,不过书中并没有图象,而是用文字介绍今测恒星位置与旧星图所载之不同;卷一一一至卷一二�是集录古代各种有关草木鸟兽、人鬼器物等等的星占术文献。
那么,《开元占经》究竟有多少内容值得我们珍视呢?简而言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开元占经》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关于恒星位置观测的记录。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关二十八宿星占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关石氏中、外官星中总共给出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其中有六颗星的数据在今传各本中已佚失)。这种赤道坐标和现代天文学上所使用的赤道坐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百二十一颗星的坐标构成了一份我国最古老的星表,研究者名之为“石氏星表”。
(二)《开元占经》中保存了可能是世界最早木星卫星的肉眼观测记录。在卷二十三有关岁星(木星的古代名称)占中有一段甘氏的论述:“单于之岁,岁星在子。与虚、危晨出夕入。其状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意思是说,在单于岁那年,木星运动到了这一天区,早、晚和虚、危二宿共升共落。这时的木星看上去又大又亮,而在它的边上仿佛有一颗小的红色的星,这个现象称之为“同盟”。甘氏的这个发现是在公元前364年,这比伽利略在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之后,才发现木星卫星早了近两千年。
(三)《开元占经》保存了石氏、甘氏和王咸三家星官的原来面目。星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恒星命名形式。一个星官是一个恒星组合,其中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颗,多到数十颗。一组星起一个名字,如北斗(七颗星)、牵牛(六颗星)、天官(一颗星)、羽林军(四十五颗星)等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有许多流派,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星官体系,彼此略有差异。三国时代时有吴国的一位太史令陈单曾把古代主要的三家官体系——石氏、甘氏和王咸的,并同存异,组成一个二八三个星官包含一四**颗星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被后世接受,成为中国传统的恒星命名系统。由于陈单综合的成功,反使原来的三家星官逐渐不为世人所知。全赖《开元占经》保存了原来三家各自的组成情况,才使后人得以知晓这三家星官的原貌,从而为中国星名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开元占经》中有很高科学水平的关于日蚀现象的论述。卷九中录有西汉天文学家刘向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这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同卷中还引有与刘向同时代的一位星占家京房对古代日食观测方法的记述:“日之将蚀,……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视之。”这段记述表明,当时已发明了预报日食的方法,但在时刻计算上还比较粗疏,因此,耐心的天文学家借助了一盆水使观测者专注的目光从长时间向上仰视刺目的太阳光本身转变为自然微俯观测刺目程度较低的水中太阳像,从而可以大大减轻观测者的痛苦和疲劳。这个观测方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观测日食的能力和质量。此外,《开元占经》还集录了日全食时人们看到的太阳外层的一些有关现象,如日珥和日冕。
(五)《开元占经》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学家有关宇宙结构和运动的认识,而且其中有一些是仅见于此书的。如后秦天文学家姜岌诉《浑天论参难》,梁武帝在长春殿召集群臣讨论天文、星象的记载,以及祖恒对姜岌的批评等等。这些论述在《开元占经》之外迄今尚未发现影迹。还有些论述在别的古书中虽也有所记载,但是《开元占经》所录却更为详尽。如对祖恒的《浑天论》、陆绩的《浑天象说》等的记载都较《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等所记为详。所以,集中记述宇宙理论的《开元占经》卷一、卷二,乃是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史的学者所必读之书。
(六)《开元占经》卷一�三主要介绍了《麟德历经》。《麟德历》是初唐天文学家李淳风所编。该历继承了隋代刘焯《皇极历》的成就,并在天文数据和一些数学计算方面又有许多进步。它是我国历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记述,但这二书所载错讹特多,且互有差异。因此瞿昙悉达所录的《麟德历经》对于《麟德历》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七)《开元占经》卷一�四中记录了印度的数码,提出了“�”的符号。这是中印数学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资料。
(八)《开元占经》卷一�四中还主要记载了《九执历》术文。《九执历》是一部印度历法。九执是指日、月、五星这七个天体和罗�、计都二颗“隐星”,罗�、计都实际上并不是星,而是天球上月亮轨道与太阳轨道相交的两个交点。印度天文学家中把它们看作“隐星”)。《九执历》原来面目如何,已无可考。《开元占经》所载主要是有关日、月运动和日、月食预报的计算方法。印度天文学曾经受到希腊天文学的影响,在计算天体运动时采用了黄道坐标系和几何学方法,和中国之采用赤道坐标系及代数方法大不相同。《九执历》中的基本天文数据中有若干较之中国略有逊色,但其方法和概念也有许多长处。例如,中国古代历法中一直没有分辨出太阳运动的近地点和冬至点、远地点和夏至点的区别,而《九执历》则定出远地点在夏至点之前十度,这是符合当时天文实际的。又如,中国古代历法中不考虑日、月和地球之间直线距离的远近变化问题,所以在日、月食的计算中是有局限,《九执历》则有推算月亮视直径大小变化的方法,较中国古代历法有所进步。此外,《九执历》中引进了三角学里的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这在中国古代数学中也是一个新事物。总之,《九执历》的传入乃是中国与印度科学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这件大事的价值都只有《开元占经》才能为我们提供评价的具体依据。
(九)《开元占经》记录的古代历法基本数据对《二十四史》中的有关记载有所补充。《二十四史》中有多部史书辟有“历志”或“律历志”卷,记载有关时代所用历法的种种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历法留下来的记载很少,而《开元占经》卷一�五“古今历积年及草率”中所记有不少可为史书资料作补充。例如,晋代北凉地方行用的赵匪攵《玄始历》是一部重要的历法。它首先改革了古代历法中十九年里安排七个闰月的规律,创立了六��年中安排二二一个闰月的新规律,由此促进了古代历法中朔望月和回归年时间长度数据的精确性的提高。可是这个历法在古书中记载极少。只有《开元占经》中记述了这个历法的一些基本天文数据,才使我们对它有所了解。又如汉代太初历以前有所谓古六历,后人只知它们都是一种四分历,但它们的历元是哪一年,却仅见于《开元占经》。此外,还有隋代刘孝孙的历法,张容的《开皇历》等,在《开元占经》中都有可以补充《隋书·律历志》中所载的资料。
(十)《开元占经》中保存了大量已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据初步统计,《开元占经》中摘录有现已失传的古代天文学和星占学著作共约七十七种,纬书共约八十二种。这些佚书在其他古籍中间或已有记载,但完全不如《开元占经》丰富。如有关纬书,明代曾有一位学者孙珏从许多唐宋古籍中辑录出一部纬书辑佚集,题为《古微书》。然而,自《开元占经》重新发现后,清朝人所辑的《玉函山房辑佚书》等所辑纬书篇幅超出了《古微书》好几倍。至于天文学和星占学的著作,则还没有人全面重新辑佚过。此外,《开元占经》中还摘有若干现已佚失的经学、史学和兵家著作。总之,可以说,《开元占经》作为保存古代文献的著作来说,称得上是一座宝库。
除了以上十项之外,如果用不同科学学科来检验,肯定还可以发掘出新的令人惊异的科学内容。总之,《开元占经》的科学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开元占经》自撰成以后,传世极少。这是因为书是一部以星占术为主的书,宣扬天命论的本身及笃信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它视为高度的机密,生怕有人拿其中的话,结合天上的天象,来“妖言惑众”,危及自己的统治,所以本书在唐、宋时代就流传极少。宋以后即无记载,当已失传。甚至连明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无藏本。直到明神万历四十四年(1616),安徽歙县有叫程明善的学者,因给古佛像布施装金,而在佛腹中发现了一部抄本。当今传世较广的是道光年间的恒德堂刻版巾箱本。近年来,台北出版了文渊阁藏本《四库全书》影印本。中国书店也于一九八九年出版影印本。
中国古代与星相有关的书多如牛毛,古人经常扯到星象如 吾夜观星象,此乃大凶之兆 或者有事没事作诗一首 ,光是我自己以前了解并收集的星相书籍差不多两三百多册。
天文星占著作有一些的成分夹杂在中间,作为糟粕固然应当扬弃,但透过大量的天文现象和奇异天象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天文事件,如新星超新星的爆发,彗星的出现和分裂,流星雨的变迁,变星的光变,日食景象,黑子日珥日冕在历史年代中的变化,行星运动,地月系的变迁等,这对现代天文学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价值。至于如何得到这些天文及星相书籍学习资料,你可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下角,下面我列举的天文星相书籍每本都有PDF格式的电子版的书籍,均可在其中可找到
天文星相书籍目录:
《乙巳占》《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崇祯历书》《石氏星经》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授时历》《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灵台秘苑》《大唐开元占经》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不著撰者》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晋书·律历志》《步天歌(影印版)》《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五星占》、《灵台秘苑》、《开元占经》《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
《甘石星经》《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七政推步 (明)贝琳》《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
《授时历议》《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玉烛宝典》
你可以百度一下,果老星宗。有天干地支,有七政四余,有二十八星宿,也有五行,十二宫,还有各星的吉凶。徐霞客游记中国古代提到天文学的典籍是哪一本著作
我国古代天文学有非常高的成就,自然会有浩如烟海的专著。提问制某一本著作,是不合理的。
就我一名理科生浅薄的见解,至少有以下几类:
《二十四史》对天文志,五行志,律历志等等。当然,名字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大名鼎鼎的《史记》的天文志就叫做《天官书》。
天文历法专著,古代历法精度有限,一般用上十几二十年就要重修。比较有名的往往是在历算中有所突破的精品,比如《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大衍历》等等。
天文星占著作,最有名的是两部,《甘石星经》和《开元星占》,诚然其中很多占卜的内容今天不值得提倡,不过其中对于星表的记录,五行的运动规律这些资料是弥足珍贵的。
天文仪器的使用注释,比如汉代的《浑天仪注》,宋代的《新仪象法要》,清代的《灵台仪象志》都是比较有名的。
科学专著,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不少涉及天文学或者天文仪器的内容。
类书,类似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类的官修大类书不可能没有天文学的内容。
感觉道教使用古代天文学的内容并不多,而且感觉和式法啦遁甲啦杂占啦结合的比较紧密,反倒和古代正式的天学距离比较远……也可能是我看的比较少,用的比较多的比如步罡,其实也就是九宫而已,九宫和天象一直对应倒是,司马迁的《天官书》就已经这么搞,出土的式盘可以证明,可以参看严敦杰的《式盘综述》,之前研究了一下唐一行的云汉分野说,发觉他的“云汉升降理论”的框架就是九宫图加上汉代孟喜的卦气说,之前研究一行“山河两戒”的人基本没说过这一点,所以道教的天文估计也差不多,专研天文不如研究一下汉代的易学,清代惠栋写的《周易述》《易汉学》之类的觉得不错,跟道教的传统也关系较为密切。现代学者里,感觉李零关注的不少,他的《中国方术正续考》也蛮有名的,又《中国古代星占学》草草看了,觉得写得不错,可参考价值也挺高的。
比如《尚书 尧典》中有尧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到四方去,根据黄昏时的天象确定四季的时间,不过《尚书》对天文学只能算是只言片语,只是侧面提供了一些古人对天象规律观测的记录,《尚书》的编写时间一般认为在西周初年。
比如《周髀算经》,最早记录勾股定理的书,也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最普遍使用的高表测影天文观测手段,一般认为是多人在很大的时间跨度里不断补充成书的,其中关于数学的部分应该最早,大体在西周时期,而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盖天说的大部分内容编写了进来,最终成书要到汉代。《周髀算经》详细阐述了盖天说宇宙模型,用数学工具和数理演绎逻辑解释天文现象,算是一部数学+天文学的著作。
然后是史书,史书里也有大量天象记录,诸如《国语》中伶州鸠对武王伐纣时天象的描述,还有很多金文、甲骨的记录,只不过这些通常作为历史大事发生的旁证记录或占卜,而非对天文客观规律的探索描述。
以上提到的这些书大多成文时间都在先秦,应该都可算是最早了,不过最符合天文学著作的应该是《甘石星经》(战国)和《周髀算经》(西周~汉),由于盖天说的影响力,以及数理演绎逻辑对天文学的重要性,我更倾向《周髀算经》。
因为我也对天文的热爱,所以这些来年收集了不少关于古代天文的书籍资料,估计在座的各位没有比我收集的这些天文书籍更多的
然而说到古代天文书籍不得不说 古籍阁 的天文类藏书是我见过最多最全的古代天文书籍库,有兴趣不妨看看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这是我收集的古代天文书籍目录: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上)》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下)》
《隋书·律历志》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目录树.bat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授时历议》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观象玩占》
《通雅·天文》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六经天文编 (宋)王应麟 》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清史天文志》稿本01》
《《清史天文志》稿本02》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七政推步 (明)贝琳》
《历学假如 (清)黄宗义 姜希辙撰》
中国古代提到天文学的典籍是:《授时历》
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大胆地对天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的多的“浑天仪”。创制了一个能够精确在表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中国古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如果你想得到这些全部四百多册的天文历法书籍的话注意看图片右下角
我收集的古代天文的书籍目录:
│ 观象玩占.pdf
│ 通雅·天文.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上).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下).pdf
│ 隋书·律历志.pdf
│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pdf
│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pdf
│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pdf
│ 恒星星座书.苏菲.pdf
│ 授时历议.pdf
│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pdf
│ 玉烛宝典.pdf
│ 甘石星经.pdf
│ 目录树.bat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pdf
│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pdf
│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pdf
│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pdf
│ 晋书·律历志.pdf
│ 步天歌(影印版).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一-卷二.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三-卷四.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五.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六-卷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一.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三.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二.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五.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八.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六.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四.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1.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2.pdf
│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pdf
│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pdf
│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pdf
│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pdf
│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pdf
│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pdf
│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pdf
│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pdf
│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pdf
│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pdf
│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pdf
│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pdf
│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pdf
│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pdf
│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pdf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一.pdf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三.pdf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二.pdf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四.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一.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七.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三.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九.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二.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五.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八.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六.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一.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七.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三.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二.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五.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六.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四.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
│ 钦定仪象考成-01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上.pdf
│ 钦定仪象考成-02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下.pdf
│ 钦定仪象考成-03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04_钦定仪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5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6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07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8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9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10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11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12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七.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八.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四.pdf
│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三.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九.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七.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九.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五.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八.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六.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四.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四.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四.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一.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三.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十.pdf
│
至于《甘石星经》,在宋代就失传了,只有在《开元占经》里有相关的引述。
中国古代有关星象的书都有哪些?
中国古代与星相有关的书多如牛毛,古人经常扯到星象如 吾夜观星象,此乃大凶之兆 或者有事没事作诗一首 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 >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再比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时,孔明夜观天象 发现庞统会挂 再比如古人动不动就说某某是某星宿下凡 如,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有月牙!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陆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写道:“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在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 《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这些记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经》所载,不是四象,而是分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书中写道:“奎为白虎,娄、胃、昂、虎三子也。毕象虎,觜、参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龟象。”《史记·天官书》的记载与《灵宪》所载基本相同,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着四季星象。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堪为精。
中国古代与星相有关的书多如牛毛,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但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堪为精。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光是我自己以前了解并收集的星相书籍差不多两三百多册,古代天文星相的书籍太多的,这么多星相书籍我也就看过一部分,所以我也没法给你详细介绍其中的每一本星相书籍具体内容,
至于如何得到这些星相书籍学习资料,你可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下角,下载我列举的星相书籍每本都有PDF格式的电子版的书籍,均可在其中可找到
星相书籍目录:
《甘石星经》《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五星占》、《灵台秘苑》、《开元占经》《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
《七政推步 (明)贝琳》《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
《授时历议》《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玉烛宝典》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晋书·律历志》《步天歌(影印版)》
天文学入门书籍有哪些?
《夜观星空 天文观测实践指南》,文笔流畅自然而不失严谨,内容充实,而且它不单单是一本观测指南,里面同样有很多对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总之,它能满足你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观测的需求。
《诺顿星图手册》,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能从里面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我有时喜欢对着有趣天体表中的目标慢慢寻找,对比自己的和书上描述的目视效果,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天文学新概论》,天文圈内公认的理论入门经典教材,许多搞天文奥赛的同学都相当喜欢的一本书。
《天象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