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怎么解释前世今生,今生命运和前世有关

育林学易经:拨云见日,明明白白看易经

感谢 寅廉——狮吼会雨水

见微堂开创人,

沉浸五行术数,研习周易十年,

主学梅花易数,紫薇斗数,七星风水。

众所周知,《周易》即《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乃大道之源,群经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如果没有基础知识,非常难入手。

小暑新过,骤雨初歇,繁华新光楼上,一室静好。早来的我,静静坐下,见到先到的梨梨,一眼就认出了我,原来我们以前就见过,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不久,又遇到三位熟人是一同在静思书轩品格学堂共修的师兄师姐,世界真小,好平台的好活动就会吸引有缘人来相聚,一起听寅廉师傅分享周易的基础知识,方便可以做深入阅读和学习。

一期一会的与会者聚在一起,有旧朋友也有新相识,大家互相介绍,多了了解近了距离…

大家谈了自己对周易的认识与理解,周易究竟怎么看,寅廉师傅娓娓道来…

易经的前世今生之伏羲八卦。

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易(一)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传说是由距今七千年的伏羲氏观物取象的所作。先天八卦的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易经的前世今生之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为了方便记忆,寅廉师傅推荐了一个简单却实用的小秘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乾卦三个爻都是连着的阳爻,就是乾三连。坤卦六个是断开的阴爻。震卦看起来像一个水盂。艮卦是翻过来的一个碗。离卦上下是阳爻中间是断开的阴爻。坎卦同理。兑卦上面是断开的阴爻。巽卦断在下面,上面的两个都是阳爻。

大家听得聚精会神,都是满满的干货呀

以乾卦为例,《乾》:元,亨,利,贞。

从头细说,一一道来
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分别是金、水、木、火、土,是古人将天下万物归类于五种自然属性,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
以水来浇树木,可谓之“水生木”,干木可以生火,火烧完后变为尘土,而从矿土中可以提取金属,金属熔化可为液体(水)。

五行相克: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又克火。

可以此来记忆:水可以灭火,火可以熔金,刀可以削木,木可以疏土,土可以挡水。

相生相克也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水克火,但是克也是会消耗,属性的能量,比如,火很大,水很少,不仅不会克,还会把水化解掉。

讲得细致入微,学得目不转睛

在这样融洽的时空,时间仿佛停止,上次端午节气做的香包也一起静静的听着天地的规律…

师傅接着普及,从五行与人体自然界的对应规律到天干地支,信手掂来,一一讲解。

最期待的环节:分享《梅花易数》灵活多变的数字起卦讲解。

相传宋朝易学大师邵雍在观赏梅花时,偶然看见麻雀在梅枝上争吵,以易理推算后,预言明日夜晚会有女子前来摘折梅花,被园丁发觉而追逐,女子惊慌跌倒伤到膝盖,隔夜丝毫不差地得到验证,邵雍名闻于天下,这种预测方法取名为「梅花易数」。

师傅介绍一个最简单的起卦方法,报数。测卦者本人,随意说出两个数字。我随意报了个2位数的数字48,结合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的先天数,4对应是雷,8对应的是地,用两数之和4+8除以6,看余数。第一个数为上卦,第二个数为下卦。

数字起卦是一种简便但准确率非常高的方法。

玫瑰色水果花茶清香,学习的人热情,大家踊跃提问,提出心中困惑。有人问,帮我算下能不能签单?师傅根据她报的数字起卦,结果是可以。又问可以有几单?测完答3单。原来这位是保险从业者,已经和客户谈过,不知结果如何,刚好,今天机缘巧合,可以预测。

一般起出的主卦代表自己或问事之人,用卦代表所问之事,变卦代表结果,互卦代表中间性的东西即事物发展的规律…
不仅可以数字起卦,连声音也可以起卦。
有一个冬天的酉时,邵雍和儿子都准备睡觉了,邻居来敲门,先敲一声,又连敲五声,问他干啥,他说是来借东西。
邵雍说,且慢,不要说你来借什么,我要占卜一下。于是令儿子起卦。

先敲1声,为乾(五行为金);

后敲5声,为巽(五行为木);

1+5+酉时10=16,动爻为4;

卦象为:天风姤之巽为风。

乾金巽木,可知是金木之物。又金短木长,邵雍推断说是斧头。

他儿子说,金短木长,应该是锄头。

邵雍说,肯定是斧头。问了邻居,邻居答曰斧头。

他儿子不明白,同为金短木长,为啥是斧头而不是锄头呢?

邵雍说,按卦象看,斧头和锄头都对。但按常识晚上的,借锄头何用?肯定是要借斧头劈柴。所以数理数理,推数也需要明理。数为死数,理要活用。只会看卦,不会对应,必然出现谬误。

他儿子恍然大悟。

梅花易数入门容易,以数字为基础的预测学,但若要精通,不仅要对易经六十四卦了如指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样才能临时起卦,所言必验,就像师傅一样。

无需问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也不需要对其相貌细细端详,只需要分析卦象即可,在生活应用中极其方便。

通过师傅不厌其烦的回答我们的问题,在问题中学习,也让我们对如何学周易有了初步的方向。快乐的学习时光总是匆匆,不知不觉的思考领悟中,这次的活动结束了。

感谢师傅智慧的分享,感谢一切的相聚,期待下一次相聚。如果你想延伸人生的宽度,欢迎来狮吼会,每次的活动都很精,有新朋友有新收获,欢迎更多的有缘人一起参加。

俗话说:前世因,今世果。人真的有前世今生轮回?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

关于因果轮回的宇宙人生真相,其实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因为人有了生,就会有死,有了生死,大家就要思考生死是怎么来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甚至要思考能不能够了脱生死,不生不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在历史上已经探讨几千年了,在中外的这些、文化、信仰里面,有着丰富的答案。例如我们中国的圣人孔子,他在注解《易经》当中,就给我们讲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讲的就是人出生、投胎以前那种状况,精气是指父母所生,投胎以后的那种状况。虽然孔子他老人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他对生的道理讲述得很多,不过死的道理讲述得很少。但是他也给我们略略提到,其实人死了之后,还是有生命的存在。跟孔子他老人家差不多同一时代的西方的圣人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叫《理想国》里面,也有着对于这些生死轮回的描述,特别讲述人的灵魂出体以后的那些情节。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对于生死轮回、六道里的真相,给我们讲述得就了。除了这些古圣先贤,给我们所教诲的这种宇宙人生真相,中外的历史上,对于轮回转世也有着很多的记载。在中国的正史上,就有着相当丰富的轮回转世的这些例子。我们野史姑且不论,就论正史,都是国家君王都承认的正史上面,都有这样的记载。讲到唐朝的诗仙李白,他后来转世到宋朝成为一个人,叫做郭祥正,这是出自《宋史》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还有南北朝时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眇目僧,这也是出自《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的记载,例如出自《唐书》三帖二册二十七卷,就记载着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来的。另外还有人转成动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大将白起,当时他跟赵国打仗。赵国的大将赵括是纸上谈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万赵国士兵都被俘虏了,大败。结果秦将白起,居然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国士兵都给活埋了。因此,后来《东周列国志》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个雷,就把一头牛给震死了,结果发现牛的肚子上面写着“白起”两个字。历史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是说白起因为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受这个报应,而且还要受天雷震死的报应。这些历史的记载,再加上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古人对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怀疑。现代的人,大概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开始对轮回转世就不相信了。这或许是因为大概凡是谈到轮回的,只是里才有,认为这是里的概念,就统统把它斥为、反科学。大概这是因为,恐怕科学和这几百年来好像真是冤家。你看在十七世纪,当西方欧洲科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当时很多天文学家他们的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个学说是违反当时的的观点,因此被当时的徒斥为异端邪说。像义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当时因为坚持这个学说。这个学说,我们现在都知道他是对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宇宙里一个小小星球。但是在当时,坚持这个学说的人都遭到徒的迫害。像伽利略他当时是被终身监禁,还有布鲁洛是活活的被烧死。所以你看,过去的人他用来反科学,现在人又用科学来反,这叫一报还一报,这是明显的因果报应。但是我们要知道,真理是禁得起科学的千锤百炼的,是不怕科学来检验的。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些科学的发展,像精神医学、死亡医学、心理学、生理学,这些学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证实人确实是有轮回转世的。末学在这几年来,一直都在搜集和研究这些科研的材料,这些科研的成果是太丰富了。末学这两天有这么个因缘,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西方对于轮回转世的科研成果。在介绍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说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出自于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著名的精神心理学家伊恩.史蒂芬森教授他的一个案例。这位史蒂芬森教授他一生四十多年来,搜集和研究了三千多个证实有生死轮回的这些案例。他的研究对象主要都是两到七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能够说话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所说出来的情况,都是过去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而且居然把这些细节都描述得那么细致、真实,一一都被核实了

“易经”的来龙去脉?

易经浅解-01易经与起源-1

《易经》的起源有可能和《洛书》有点关系。《易经》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组成。故推理:《洛书》是一种天体图案,或星图。从‘月’字出发,可推理: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暂称之为白道附近。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如果你要问世上最早的哲学,最早的数理和符号逻辑,最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是什么?那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你,就是中国的《易经》。据不完全统计,仅现存的1911年以前的《易》类古籍,就有2000多部,而民国以来,专著、论文又年逾一年,难以确数。吕绍纲编《易学大辞典》收入1911年至1991年易学专著140多部,论文1230多篇,至于1991年以后,论著论文的数量又更多了…… 学术界认为,《易经》是我国远古先民的一种科学,一种符号逻辑,代表了数理的,宇宙生命、个人生命的启迪作用,是叙述太阳系统的宇宙中,日、月运行的一个大法则。所以,《易经》居于《诗》、《书》、《礼》、《乐》、《春秋》等群经之首。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以及天文、历史、数学、医学、气功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地位。《易经》身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元典,它的来龙去脉及作者素来成为颇具争议的焦点。古今中外,谈“易”者多如牛毛,很多人都以为《易经》有如天书,很难理解。虽说中国人认识中国的字,去研究中国的学问,看起来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易经》却让多少学士熬白了头发,然而对其八卦本义却难识其真面目。 迄今为止,易学界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般是以阴阳爻线来理解的。如以“老阴与少阳,少阴与老阳”来组合而成。它们分别与阴爻或阳爻结合之后形成:老阴是地上的阴阳,其“坤”与“艮”均为地上的自然物;少阳是天地阴阳,其“坎”为地上、“巽”自天生的自然物;少阴亦是天地阴阳。“震”为天上阴雷,“离”乃地上阳火;老阳是天地阴阳。即“兑”为地上之阴,“乾”为天上之阳。 从天地乃是对称的两仪看,属于天地阴阳对称的卦象只有三组:少阳、少阴、老阳。按理而言,“老阴”亦应为一天一地抑或老阳亦应为天上一对阴阳才对。但都不是。如此说来,《易经》八卦肯定在那里出了问题。判断《易经》的阴阳八卦,其依据不能仅仅靠爻线,因为八卦除了阴阳爻线之外,还有卦名代表的象征意义。而《易经》阴阳八卦字的代表意义自古以来就没有组成天地两仪,一直出现着天上三个自然物:乾(天)、震(雷)、巽(风),地上五个自然物:兑(泽)、离(火)、艮(山)、坎(水)、坤(地)的矛盾。所以,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得不提上《易经》研究的议事日程:《易经》八卦的真正本义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已知道的《易经》八卦的象征意义是其真正本义吗?即便是依靠卦画勉强能够分成两仪、四象、八卦,它们是合理的吗?而且,分成它们的象征物,是《易经》八卦的真正含义吗?不管是古代的孔子、邵雍、朱熹,还是现当代的易学家,谁也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 《易经》基本卦的8个卦名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8个卦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乾”代表天,“兑”代表沼泽,“离”代表火,“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坤”代表地。由于易学界对《易经》八卦的本义不了解,不清楚,对其本义又可派生出以下象征意义: 乾为天、为首、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果木,等等(按:乾为阳爻,阳刚十足,怎么“为寒”、“为冰”)。 坤为地、为母、为斧、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文、为众、为柄、为黑,等等(按:坤为地,怎么又可指代人、物、性情和颜色)。 震为雷、为龙、为长子、为足、为马鸣、为反生庄稼、为玄黄,等等(按:震为雷,为何又可派生为人了)。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为寡发、为白眼,等等(按:巽为风,怎可又指代万物)。 坎为水、为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为马脊美、为下首、为薄蹄、为曳、为通、为月、为盗、为木多坚心,等等(按:坎为水,是美好的象征,怎么又可以为盗呢)。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为兵、为人的大腹、为蟹、为鳖、为蚌、为龟、为木的上槁,等等(按:离为火,属于阳气较旺的东西,由于有一阴爻,就可代指水中之物和女性,特别是代表电,古代电即雷,既有代表雷的“震”,为何离还要代表电呢)。 艮为山、为路径、为小石、为门阙、为果、为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鹿唇、为坚木之节,等等(按:此象征勉强与指代物有关)。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妾、为羊、为毁折,等等(按:《易经》本为卜噬之书,都是巫的爻辞,为何兑又“为巫”了呢?其余7个卦名,难道又不与巫有关吗)。 显而易见,易学界由于对《易经》八卦的本义茫然不知,特别是占卜的巫者占噬得卦,其卦对某一占卜的事物,于是就认为可指代某事物,方才造成了上述的若干矛盾。 根据《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原理,《易经》八个卦名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只有天(乾)、雷(震)、风(巽)、地(坤)、泽(兑)、火(离)、水(坎)、艮(山)8种。这就说明,八卦卦名既是上古时代的发音,也是上古时代“乾”为天,“兑”为沼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的意思。从《易卦》“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的定理看,《易经》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物属于天上的只有天(乾)、雷(震)、风(巽)三种;而代表地上的自然物却有地(坤)、泽(兑)、火(离)、水(坎)、艮(山)五种,按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哲学原理,则天上的自然物是三种,地上的自然物是五种,天地两仪本身就不对称,怎么可以生成两仪,又何以生成四象和八卦呢? 笔者认为,《易经》八卦的代表字并非汉字汉意。否则,为什么《易经》八卦不直接写“天”等自然界的象征物,而是用“乾”代表天,用“离”代表火,用“兑”代表泽,用“震”代表雷,用“巽”代表风,用“艮”代表山,用“坎”代表水,用“坤”代表地或人,让后人费尽心血去猜去想,去不断地比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寻找其真正的象征意义。这就说明,《易经》八卦的代表字是一种用汉字记音的少数民族语言。笔者在著作《山海经考古》和《易经原始》时,用上古汉语与壮语语音语义对照的研究方法解读了《易经》八卦,用壮语发音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易经》八卦,除了“兑”之外,均可一一对应乾(天)、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的象征意义。而且,“兑”在壮语中为“霜雪”的意思,当“霜雪”降临落地,融化后则可变为沼泽。如此,“霜雪”是天上的东西,它与乾(天)、震(雷)、巽(风)并列为天上四物,正好与离(火)、坎(水)、艮(山)、坤(地)的地上四物对称而生成两仪。在《易经》八卦所代表的地理方位中,“兑”在秋位,正是坤卦所说“履霜,坚冰至”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秋霜降临,冬天也就不远了。由此可见,《易经》八卦的本义与壮语的意思无异,《易经》八卦的代表字为先汉文字记录先越语音的《洛书》。所谓《易经》源于《洛书》而《洛书》今不得见,其实,《洛书》是先汉文字记录先越语音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易学的人天天都可以看到《洛书》,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罢了。 《易经》八卦与先越语言有联系,更是与越人后裔壮族的鸡卜有着源远流长、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史记·封禅书》记载,越人的鸡卜曾于汉武帝时期进入宫廷。而在此之前,先越之民的鸡卜早在夏代之前就很盛行。在《山海经·中山经》中,就有不少中原一带以鸡祭祀的记载,夏商时期的祭祀用鼎叫“鸡彝”或“鸟彝”,青铜鼎上刻有鸡的图案,都可以作为当时使用鸡卜的证明。经与出土文物、汉壮语音语义对照解说和太极图分解……笔者可证“八卦”代表字原本就不是汉语,从而得出汉字记录先越之民语音的结论。崇鸟的先越之民把鸟称之为“洛(骆)”,以类鸟的鸡骨作为占卜的工具,故有《易经》源自《洛书》之说。后人采用以汉字记音的方法,对先越之民的《洛书》进行改造,在鸡卜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连山》、《归藏》而后是《易经》。 当然,《易经》这部“群经之首”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索,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通过《易经》揭示人生的真谛,道出世间的哲理,就能让远古先民在易经的智慧,数千年不变,历久而弥新,使浩瀚宇宙的千变万化尽在当代人的掌握之中……(黄懿陆) 0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更何况易经乎?[编辑本段]易经概述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关于“经”字的解释:
1、、“经”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纟”同“糸”,不能读作(sī)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sī)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经”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所以“经”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俗话说:前世因,今世果。人真的有前世今生轮回?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

轮回是有的 不然那来的 苦和甜 这是看的自身的做人怎么样 只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不会有什么难的倒你的事 无论什么事 物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你抱怨的同时你又是否反省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 如果没有那就你轮回今生该受的 因为你的命运在你下生的时候就是注定的经历 所以不要烦恼 虽然命运是注定的 可是有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在你学会做事之前要学会做人 只要做到了 没有什么闷心自问的事 还有什么能让自己不开心呢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真实不虚关于因果轮回的宇宙人生真相,其实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因为人有了生,就会有死,有了生死,大家就要思考生死是怎么来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甚至要思考能不能够了脱生死,不生不死,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在历史上已经探讨几千年了,在中外的这些、文化、信仰里面,有着丰富的答案。例如我们中国的圣人孔子,他在注解《易经》当中,就给我们讲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讲的就是人出生、投胎以前那种状况,精气是指父母所生,投胎以后的那种状况。虽然孔子他老人家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他对生的道理讲述得很多,不过死的道理讲述得很少。但是他也给我们略略提到,其实人死了之后,还是有生命的存在。跟孔子他老人家差不多同一时代的西方的圣人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叫《理想国》里面,也有着对于这些生死轮回的描述,特别讲述人的灵魂出体以后的那些情节。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对于生死轮回、六道里的真相,给我们讲述得就了。除了这些古圣先贤,给我们所教诲的这种宇宙人生真相,中外的历史上,对于轮回转世也有着很多的记载。在中国的正史上,就有着相当丰富的轮回转世的这些例子。我们野史姑且不论,就论正史,都是国家君王都承认的正史上面,都有这样的记载。讲到唐朝的诗仙李白,他后来转世到宋朝成为一个人,叫做郭祥正,这是出自《宋史》十帖三册四百四十四卷。还有南北朝时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眇目僧,这也是出自《南史梁纪》一帖三册八卷。还有天人转世的记载,例如出自《唐书》三帖二册二十七卷,就记载着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来的。另外还有人转成动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大将白起,当时他跟赵国打仗。赵国的大将赵括是纸上谈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万赵国士兵都被俘虏了,大败。结果秦将白起,居然把手无寸铁的四十万赵国士兵都给活埋了。因此,后来《东周列国志》上面记载,在唐朝末年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个雷,就把一头牛给震死了,结果发现牛的肚子上面写着“白起”两个字。历史对这个事件的评论,是说白起因为杀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做畜生,受这个报应,而且还要受天雷震死的报应。这些历史的记载,再加上古圣先贤的教诲,所以古人对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怀疑。现代的人,大概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开始对轮回转世就不相信了。这或许是因为大概凡是谈到轮回的,只是里才有,认为这是里的概念,就统统把它斥为、反科学。大概这是因为,恐怕科学和这几百年来好像真是冤家。你看在十七世纪,当西方欧洲科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当时很多天文学家他们的发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个学说是违反当时的的观点,因此被当时的徒斥为异端邪说。像义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当时因为坚持这个学说。这个学说,我们现在都知道他是对的,地球确实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宇宙里一个小小星球。但是在当时,坚持这个学说的人都遭到徒的迫害。像伽利略他当时是被终身监禁,还有布鲁洛是活活的被烧死。所以你看,过去的人他用来反科学,现在人又用科学来反,这叫一报还一报,这是明显的因果报应。但是我们要知道,真理是禁得起科学的千锤百炼的,是不怕科学来检验的。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些科学的发展,像精神医学、死亡医学、心理学、生理学,这些学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证实人确实是有轮回转世的。末学在这几年来,一直都在搜集和研究这些科研的材料,这些科研的成果是太丰富了。末学这两天有这么个因缘,就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西方对于轮回转世的科研成果。在介绍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说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出自于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著名的精神心理学家伊恩.史蒂芬森教授他的一个案例。这位史蒂芬森教授他一生四十多年来,搜集和研究了三千多个证实有生死轮回的这些案例。他的研究对象主要都是两到七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能够说话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世。所说出来的情况,都是过去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前发生的事情。而且居然把这些细节都描述得那么细致、真实,一一都被核实了

关于前世今生的轮回,有什么科学解释吗?

关于在中国非常盛行的,“前世今生,轮回转世”的理论,我认为是封建的一种,或者说是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解释这个的程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影视剧作品当中,经常会有人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和你在一起!那么这样的誓言真的能够实现吗?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当中,人在死后会到地府。喝下孟婆给的孟婆汤之后,就会忘记此生的所有事情,重新投胎转世。但是我刚刚也说了,这只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而已,是人们基于生产生活而想象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现代,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前世今生,轮回转世”的理论的真实性。

现在藏传佛教当中非常盛行的“活佛”,他们就是相信“前世今生”的理论。在一个老的活佛圆寂之前,他会用手指去指一个方向,然后里面的人就开始往这个手指的方向寻找这个时间出生的婴儿。他们认为这个婴儿,就是这位故去的活佛投胎转世之身,是同一个人的前世今生。

但我们必须要说的是,这样的理论带有很强的封建色。多是发源或者兴盛于一些理论,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中,并没有具体的存在形式。

所以,目前并没有科学技术能够证明“前世今生,轮回转世”理论的正确性,或许在几十年之后,我们的科学足够发达了,就能够解释这个理论了。

其实前世今生的轮回是没有科学解释的,只是人们一种的说法。

一、关于前世今生的轮回,是还没有什么科学解释能解释的,但是随着现代的物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

二、但现在这个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里并不是,我们长征的鬼魂的唯一居住地,由于各种分类标准不同以及认知差异,我们对具体的分层以及名称是略有不一样的,但总体上是不会变的。

三、在此前美国的科学家研究得出那一个结论,人死后生命是不会结束的,而且会永远的活下去,也会穿越进不同的宇宙,而且研究还表明与去世的人的伤痕一致的胎记和生理缺陷是非常关键的,还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恶鬼转身,其实这个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六道里面去投胎是灵魂去投胎。

四、在人死后的世界里,如果灵魂都是转手,他并不消亡,把这个世界的数量应该保持平基本的平衡,可为什么事会越来越多呢,科学已经证实了人在死亡的时候会发生,会发生一些濒死体验,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说的灵魂出窍,在一个人极度临近死亡的时候他会感觉到灵魂从肉体脱离出来,灵魂就像拿着的手帕一脚把它从口袋拉出来一样,然后在四处飘荡,最终还会回到原来的身体里。


以上的文章就是讲述了关于,前世今生的轮回,有没有什么科学的解释,其实这个是不需要什么科学解释的,只是一些传统观念来决定的,在一些无神功者看来,他们都是没有的。

科学解释的都是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对于前世今生这种超自然现象科学是无法解释的。这个东西可没有什么科学的解释,如果科学解释的通就不会有易经和科学两重分之了

周易算命算出了我前世是皇族是真的吗?

前世我们管不着,也不想知道。让我们都做善事,修个好的后世(来生)吧!我还算出我前世是个国王呢,美女多的是呵呵,算命的还说我是神仙下凡呢,还有官运呢。当个笑话就得了,因为就算神仙下凡了,对我现在的生活有改变吗?我总不能在大街上喊,曰:“其实我是神仙”,会被抓到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的……
哈哈,什么前世都是假的,只有把握当下才是真的!
呵呵,如果你愿意相信这个美妙的“事实”的话,你做的就是淡定…… 就像你有内裤一样,你有,但不能逢人就告诉…… 最终还是要把握当下…… 抓住眼前……
前世是浮云,过去是云烟,只有未来才可能成为事实。昨天很残酷,今天更残酷,明天很美好!
其实绕了一圈还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算你真是皇族也是过去了,算命是假的,骗你的……^o^

周易有前世这一说吗?

没有。易经的核心是“和谐”。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阴一阳谓之道。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中多任何问题。万事万物离不开一个理字。这个理就是易理我觉得佛教和周易是有关系的。当然了理论上是这么说。不过我觉得不管有没有轮回这一说。我们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不要去做触犯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的事就好。周易里没有前世这一说法,周易主要讲的是宇宙的理,阴阳之理。
周易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可以说无所不包,但目前真正得到应用的就是中医,现在有人认为,黄帝内经的理论依据来源于周易,是周易的具体运用。还有一个,就是预测学,一般人一提周易,就想到预测、算命,这点不否认,周易可以预测,但周易的最初成书目的我想不是为了预测而写的,周易主要的目的应该是讲的宇宙之理、自然之理。
周易与佛教没有关系,因为他们不是产生在一个地方,佛家学说产生与印度,在汉代传到中国后而成教。周易与道教有一点关系,准确的说,应该是道、易一理。其实个人认为,佛、道、儒、释、易,他们的理提高到一定层度后,你会发现,他们的理是相通的。我觉得前世 是有的。
你不要以肯定没有的态度,去研究。佛教的理论很深,你说你讨厌肯定是因为不了解,现在很多佛教都是假的。
有没有你要足够的理论证明,理论不足 就不要用肯定, 周易是玄学 和科学的思想观念有些不同。
周易和佛教的诞生没有关系 。
有些人不相信灵魂 然后用一大堆理论去证明没有灵魂 但他说的话都是以已知的东西去判断未知的, 些人 亲眼看到了 感觉到了 就会相信了。周易的学问很灵魂有很大的关系 。
转世 没什么克讨厌的 死亡就像 一种睡眠一样。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