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宝开运经典,99年属兔和91年属羊

你知道 道教三宝,七宝,八宝是指什么吗

三宝是:道,经,师
七宝是:水银,黄金,美玉,水晶,朱砂,球灿,珊瑚
八宝是:渔鼓,葫芦,宝剑,花篮,荷花,芭蕉扇,笛子,阴阳板

道教三宝指的是哪三宝

道,即三清;
经,即道经;
师,即道人,为信众之师。
合称“道教三宝”

道家三宝指的是什么 道家三宝与佛家三宝有什么不同

  1. 道教三宝是指道宝、经宝、师宝。

2. 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1. 道教原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然因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学道、修道、行道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依奉道之“道、经、师”三宝。

2. 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是为出世工夫的人之三宝。

3. 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

4. 道教皈依三宝是指道宝、经宝、师宝。道教皈依三宝,心里就会对生老病死,人生的诸多痛苦去求得解决办法,追求清静无为的境界,修炼自己,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

5. 佛教皈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教皈依三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佛教 百度百科-道教

道教三宝是指的什么?能否用白话解释一下。

萝卜、白菜、西红柿

“三宝”指哪三宝?

你好! 佛法三宝是指:佛、法、僧下面是详细解释、有时间你可以看下, 佛门佛法的精要(在):皈依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三宝三学可谓“老生(僧)常谈”了。 实在是,佛门佛法的精要在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修行、修持、行持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知道,三宝佛法僧是一体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是一体的,三宝和三无漏学也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三宝就是佛法僧。万法都有理、事、行三要素:理即理体,事即事相,我们的行持与之相应也就是“用”(应用、运用,也就是实行、实践、实现)。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体、相、用三者本是一体的。三宝佛法僧也是一种体、相、用,也是一体的。 三宝有理体三宝、事相三宝和行持三宝。事相三宝是我们皈依和行持的方便,理体三宝是我们皈依和行持的究竟。没有方便,也就没有究竟。方便和究竟是一体的,是统一的。唯有通过事相三宝,以及事相三宝的维护和皈依,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理体三宝的体认和皈依,从而实现行持三宝。理体三宝、事相三宝、行持三宝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一切不离自性,自性万法具足,这也就是我们赖以身命皈依的一体三宝。 说到事相三宝:诸佛、佛像即佛宝,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即法宝,僧团(即行持佛法的和合众,亦即佛的四众或七众弟子所形成的组织)、及僧团的重要代表贤圣僧是为僧宝。这就是事相三宝。 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即觉性、见性,亦即清净心(而不是分别心、执着心),也称为圆觉妙心、妙真如体、菩提心、如来藏,即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宝。 何谓佛?佛者,觉也!佛就是觉(觉悟、体认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 何谓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我们的觉性、见性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佛性随我们六根的存在而存在,“六根清净”,清净六根遍满法界,清净六根的本性和作用即佛性,所以修行的重点在“舍(妄)识用(清净)根”,“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用我们的清净心、圆觉妙心,而不是用我们分别执着的染污心。 我们修行,只是为了要坚信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觉悟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体认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我们信解行证、闻思修慧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也就在于:坚信、觉悟并且最终体认、实践和实现我们的佛性。 所以,悟后需不需要修?悟后正好起修(不悟则是盲修瞎炼)!觉悟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清净心)只是我们修行的开始:学会了走路,我们正有许多路要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同修们,我们正须努力而精进! 诸佛菩萨的本愿和行持(即行愿),亦即我们的正觉心,这也就是我们的法宝。我们拜佛菩萨,就是要时刻体认我们的佛性,时刻牢记而不忘失我们历劫多生以来本自具足的与诸佛菩萨相同的行愿。诸佛,也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平等、正觉心,何谓心?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能,亦即我们众生本具的良知良能: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观音菩萨即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大慈大悲心,文殊即大智,地藏即大愿,普贤即大行,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所有这些良知良能,归结起来就是普贤菩萨、普贤如来。普贤,也就是样样都好、头头是道的意思(既是行,亦是果)。《大方广佛华严经》最终以普贤菩萨和普贤行愿作结,以普贤菩萨归向阿弥陀佛净土作结。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就是要发起我们本自具足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的行愿,现前建设好人间净土,最终归向极乐世界。我们学佛修行人的宏愿最终也就是将人间修成净土,将人间修成极乐世界。 平等心是我们的僧宝。爱人如己、怨亲平等即是我们应有的行持。尊重和爱护众生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我们自己(这也是拜佛的其中一种意义,即“礼敬诸佛”、“恒顺众生”),救度众生也就是救度我们自己,成就众生也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修行或可谓行持三宝。没有行持三宝,理体三宝、事相三宝也就失去了依凭,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要使佛教正法久住,就要靠在座诸位大德的行持三宝了。 修行的理论依据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的要点在定慧等持、福慧双修。持戒即修福,禅定(即净虑,理智的思维)贯彻行持的全过程,而修行的最终成就即是般若智慧的成就。戒有五戒、八戒(八关戒斋)、三聚净戒等,是一个学佛人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要保证做到的基本行持依据或标准、要求。 戒定慧三学是一体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三学与三宝是一体的:佛即慧,是为体;法即定,是为相;僧即戒,是为用。

什么是三宝?三身佛?三法印

三宝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
(一)稀有义。如世间宝物,贫穷的人不能得到;三宝也是这样,没有善根的众生,百千万劫不能值遇。
(二)离尘义。如世间的珍宝,体质上没有瑕秽;三宝也是这样,绝离一切有漏的尘染,最极明净,故名为宝。
(三)义。如世间珍宝,能除贫困,医治病毒等,有大;三宝也是这样,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故名为宝。
(四)庄严义。如世间珍宝,可以庄严世间,令世间美妙;三宝也是这样,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能庄严出世间,故名为宝。
(五)最胜义。如世间宝璧,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三宝也是这样,是出世间的无漏法,最极殊胜无上,故名为宝。
(六)不改义。如世间的真金,烧打磨等,本质不能改变;三宝也是这样,是无漏法故,不为世间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八风所倾动,恒常不变,故名为宝。《心地观经》报恩品以坚牢、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结语说:“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佛法僧乃三宝之称
每个人信佛,必须先皈依(归依)三宝。在归依前,应必须先了解三宝的大意。否则,莫名其妙的归依,便不得为真正的归依。就像我们要考大学,不知大学名称,那便成笑话。希望学佛的善男信女,求受归依时,必须明白三宝的大意。归依师必须把三宝教意的大意传授于归依弟子,使他们了解三宝的大意,归依则受益。
佛法僧三宝,是佛在世亲定的戒律,为在家善男信女所明示修行的道路。佛住世时,称佛为师;佛灭度时,以戒为师,以常为住。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真空妙用。佛法僧三宝,是劝人为善,早出苦海,引道众生入世出世之宝筏,使人能觉悟返伪归真,改恶向善,可以使家庭人口平安,更可使人间离苦得乐,所以称为三宝。 三宝分两大类
(一)三宝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三宝的种类,要知道三宝的含意: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是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僧众,于事于理,和合相处。 所谓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一)凡是绢绣、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
(二)凡是三藏经典,是古大德的佛教徒著述的,便是法宝。
(三)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宝。
因为佛陀入灭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继承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和教义流传后世,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一)佛陀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涅槃的阶段中,佛陀便是佛宝。
(二)佛陀当时对弟子们所传授的四圣谛法、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三)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佛陀唯有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什么是一体三宝
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有皆具三宝的功德。
(一)佛有觉照之明,具备了五眼六通,所以称为佛宝;佛能应机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范持能,所以称为法宝;佛无违诤之过,所以是僧宝。
(二)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所以是佛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宝;法法平等,所有众生一律平等,所以是僧宝。
(三)僧有观照之智者,为佛宝;僧有轨持之用者,是法宝;僧为和合僧者之体者,是僧宝。 什么是理体三宝
是说一切三宝,各有具之三宝。
(一) 从修证上能翻迷成悟,即成为般若智慧,解脱苦,即成为法身:般若为佛宝,解脱为法宝,法身为僧宝。
(二) 从理体(真如)上说,能观之理为佛宝,所观之事为法宝,事理一如为僧宝。
三宝有四种性质,不出事理的两面。事相的三宝,是现实的,此法比较易懂,除非已经开悟,证得了自性的真如、究竟归依之处。在家居士属于护持三宝,出家比丘、比丘尼是住持三宝。因此,分为出家在家两类。佛陀在世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灭度后,佛教以僧宝为重心,所以现在以僧宝为归依之处。故在家三宝弟子要护持住持三宝,供佛及僧,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真正的法益。出家僧宝由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来管理约束,若在家三宝弟子妄加评说僧宝过失效,罪过很大。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叫做十二部经。何等为十二?
一、长行:以散文直说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类长,故称长行。
二、重颂:既宣说于前,更以偈颂结之于后,有重宣之义,故名重颂。
三、孤起: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四、因缘:述说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
五、本事: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六、本生: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七、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
八、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
九、论议: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
十、无问自说:如阿弥陀经,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
十一、方广: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
十二、记别或授记: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记的别事而立名,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三身佛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
法身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它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身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
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是谓不
二法门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有幸得闻佛法,着力熏修,刹那除卸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亦不现前。
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转随意法 轮,教化有缘众,所以坛经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三法印
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要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没有无常,生命怎么可能产生?没有无常,我们怎么能够转化掉自己的痛苦?没有无常,我们的小女儿怎么能够成长为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女郎?没有无常,社会状况怎么能改善?为了社会正义和希望,我们需要无常。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谢时,你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原本无常。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当她去世时,你会悲痛万分。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认识到无常,你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无常,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工具。
第二法印是诸法无我。如果你相信有一个持久的、永恒存在的、独立自主的“我”,那么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称之为佛教。无常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无我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当我们修习《金刚经》时,愈深入地体察我、人、众生、寿者这些名相,我们就会发现,我与非我、人与非人、众生与非众生、寿者与非寿者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当我们在绿色的原野上漫步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是由空气、阳光、矿物质和水构成的,我们是大地和蓝天之子,与其它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都有联系。这就是修习无我观。佛陀教导我们要安住于正念,谛观互即、无我、无常,从而进入三摩地。
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静。涅槃的意思是“灭除” 灭除烦恼和名相。人类的三个基本烦恼是贪、嗔、痴。痴是没有能力理解事实真相,是其它两种烦恼的基础。因为愚痴,我们贪求那些会将我们毁坏的事物,并对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们试图按自己的设想来把握世界,结果我们很痛苦。涅槃,熄灭所有的烦恼,象征着自由的诞生。当黑暗消失时,光明就出现了;当痛苦消失时,安详和幸福就会出现。
三灾八难
三灾:有「大三灾」,指水、火、风之灾,及「小三灾」,即饥馑、疾疫、刀兵之灾;
八难:有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
“三灾八难”,俗称多灾多难、灾祸接连不断为“三灾八难”。
“三灾” 和“ 八难” 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佛教认为,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在“住劫”的后期,众生行为邪僻,寿命减少,便陆续发生饥馑、疾疫和刀兵等灾祸,称为“小三灾”。到了“坏劫”之末,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水灾和风灾,称为“大三灾”。最后的风灾,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从而进入“空劫”。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
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
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
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
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
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
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
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
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
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
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
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
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
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
“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
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
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
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
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
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
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
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
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
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
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
《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
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
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
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
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
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
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