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典故取名,取名字参考的古籍
一个学习小组的名字!要有典故、有内涵的!2~4个字
沉住气 Y3香芒
...我查阅字典辞海,参考四书五经,对照古籍典故,琢磨了一晚上终于想好...
1 求爱记(作者:佚名 来源:《读者》2002.01)
男孩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们做朋友吧,我爱上你了!”然后一脸期望地望着女孩。女孩笑笑,问:“好吧,你要听3个字的汉语还是8个字母的英文?”男孩略一心算,马上笑容满面:“英文吧!”女孩红唇轻吐:“I am sorry!”
2 我校教师五另类(来源:文学博客网)
我从教数年,对本校师生都很熟悉,某些同事与众不同,很有特点,我大体把他们分为五种类型:
一.怒吼型
此类教师深得金毛狮王谢逊的真传,狮子吼的功夫练得炉火纯青,威力不可小视。我们学校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胡老师。
那次胡老师把五年级的一个男学生带到了办公室,温柔地说:“你今天为什么来晚了呀?”学生低着头说:“我,我没写完作业。”胡老师立刻变得怒发冲冠,嘴巴张得巴掌大,对着学生大吼:“你怎么敢不写作业?太不像话了!快!快去给你家长打电话……”仅吼几句,那学生已是泪如雨下了。从此以后,那个学生再也不敢不完成作业了。胡老师整天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狮子吼”。
谁知期中考试那个学生竟然得了30分,胡老师把他再次叫到了办公室,问:“你每天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可为什么还考了30分?”“我,我每天都抄别人的作业。”“什么?你竟敢抄作业……”听,胡老师又吼上了。
二.训练型
对于犯错的学生,此类老师就会想尽办法进行惩罚,本校的代表人物是教语文的于老师。
学生迟到了,于老师就会指指操场说:“去,跑五圈。”学生没写完作业,于老师不问原因,指指操场:“去,跑八圈。”……几天下来,全班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跑上几圈的。期末同考,于老师所在班的语文成绩排到了全年级倒数第二。
于老师拿到成绩单后,闷闷不乐,这时,教体育的吴老师跑过来说:“于老师,谢谢你了,要不是你这么重视体育训练,我绝对不会拿全年级体育第一名。谢谢了!”
三.家长型
这类教师爱学生如爱自己的亲生子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教学上,本校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老师。
李老师新接了一个班,班上的亮亮同学是后进生,对新知识接受能力差。那天中午,段老师把亮亮叫到了办公室,决定给他补课。转眼,已经下午一点钟了,亮亮饥肠辘辘,实在忍不住了:“李老师,该吃饭了……”“亮亮同学真懂事,老师不饿。”下午两点钟了,亮亮口渴难耐:“李老师,办公室里有开水吗?”“亮亮同学真懂事,老师不渴,不麻烦你给老师倒水了。”
下午三点钟,上课的铃声都响过十分钟了,“李老师,您该上课去了。”“亮亮同学真懂事,老师不上课了………”
四.自然型
这类型的教师强调个体差异,缺乏进取心,本校的代表人物是吴老师。
杨老师对吴老师说:“你们班的林林才考了10分,你可要对他下点工夫。”吴老师说:“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边齐,总得有考倒数第一的吧,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期末统考,吴老师所教的学科考了全校倒数第一,杨老师说:“吴老师呀,这次你的同考成绩可够惨的。”“没什么!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五个手指伸出来都不一边齐,总得有考倒数第一的吧,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
杨老师又说:“听说统考成绩排倒数第一的教师,有可能会下岗。”吴老师说:“你要正确看待个体差异,总得有下岗的吧……”
五.爱哭型
这类教师多是女教师,本校的代表人物是田老师。
田老师中专刚毕业就教六年级,班上一个调皮鬼不听她的话,她一气之下,把板擦扔到了地上,转身走了。没回办公室,去洗手间哭去了。正巧被杨老师看到,“小田,你哭什么?”田老师爱面子,解释说:“没什么,被我男友气的。”
杨老师说:“我发现你男友天天把你气哭了,还没结婚就这么欺负你,我看你们俩还是尽快分手的好。”
3 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作者:佚名 来源:《读者》2002.07)
各位同学,我还有事,你们先走吧!
——高中毕业前夕,一位决定留校复读学生在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
4 如果学生守则搞成这样(来源:悠客网)
1、 禁止向老师提出老师也不会的问题。
2、 如无特殊情况,上课回答问题时禁止使用哑语或眼神。禁止使用外语回答除外语老师以外的其他老师提出的问题。
3、 禁止上课时睡觉打呼噜及睁眼睛睡觉。
4、 禁止在墙壁及校门上涂画小王八等不雅图案。禁止在课桌上刻划“三八线”、“早”及“二丫儿,我爱你”之类的语句。
5、 禁止男同学给女同学起外号,禁止女同学对男同学练鹰爪儿挠。禁止女同学剃光头,禁止男同学抹口红。禁止男同学上厕所吸烟,禁止女同学上课照镜子。
6、 考试作答时,禁止书写“我不会”、“出题人真缺德”等语言污辱教师。禁止十人以上抄袭同一人的作业或试卷,禁止以唾液、鼻涕等损污作业或试卷。
7、 禁止在公共场所(厕所除外,下同)见到校长及教师视而不见。禁止在公共场所发出不雅的声音及制造不良气味。
8、 禁止在课间操时打太极拳,禁止在语文课上吹口哨,禁止在音乐课上背唐诗。
9、 禁止在食堂饭菜发生质量问题时集体将饭菜扣在桌子上。
10、 禁止在拔河比赛时以伤害对方为目的的集体撒绳。
11、 禁止以早恋为目的发展男女同学友谊,禁止以传递书本形式传递用于搞对象的小纸条。
12、 禁止给未婚女教师写匿名求爱信,禁止在未婚男教师背后粘贴用于作弊的小纸条。
13、 禁止以跳楼、头扎白布条集体请愿、在公告板上发布煸动性信息等方式胁迫教师及学校。
14、 禁止将本守则泄露给本校以外的其他人员。
5 法律课上的一次搞笑点名(作者:佚名 来源:《读者》2003.02)
大二的时候,上法律课。我们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复一遍问题。有一次正在上《民法通则》,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都恐惧地盯着老师,惟恐被喊到,因为老师以提问来代替点名,所以是看着点名册提问的,所以大家都不必低下头。
“1班25号!”老师点道。
一片沉默(张三正在发呆)……
“25号……张三!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刷!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张三。
“没来!”张三大叫。全班人都愣了!不过很快又开始佩服张三的勇气了。
“怎么没来呢?”老师又问。
“他病了!”张三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
“你是他宿舍的吗?”对于莫名其妙的大笑,老师也被搞糊涂了。
“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张三脸都绿了。
“太不像话了,回去告诉他,让他下午到办公室来找我!”全班同学又是一场大笑。
“啊?!好。”张三头皮都开始发麻了,下午找谁替我去挨骂呢?就李四吧,唉,又得请那小子吃一顿了。
张三正在为逃过一个问题而庆幸,老师又补充道:“那这个问题你替他回答吧?”
“啊!?”张三极不情愿地站起来,郁闷之情可想而知,教室里已经有人笑痛肚子了。
“老师,能不能重复一下您问的问题?”
“啊!!这个问题我已经重复了三遍了,你怎么上课的?”
“不好意思,我没听清!”张三额头上已经有汗珠了。
“那好,我再重复一遍……”
“报告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回答。”张三想反正是一死,何必死得那么窝囊呢,于是理直气壮起来。
“那好,下午2:00和张三一起到我办公室来!”所有同学都笑到喷血。
从此,法律课无一人敢说某某没来。
6 一封家书(来源:《读者》2002.07)
亲爱的爸妈:
你们好!
算一算,从我离家到加州来求学也已经3个月了!真对不起,我在这儿发生了一些事,以致无法好好写一封信回家报平安。现在,事情大致告一段落,我总算可以报告一下现况。不过,请先答应我,一定要心平气和地把这一封信读完!真的要平心静气才往下读,好吗?尤其是有心脏病的爸爸!
我最近过得还不错,大腿骨折和脑震荡都痊愈得差不多了。那是我刚到学校不久,在学校外租的公寓因为室友烧开水失火,我急忙从四楼的窗户跳下去而摔伤的。我在医院只住了5天,就因为病床不够新的病患者用而出院。还好,康复的情形还不错,我已经可以自己拄着拐杖开车,车速几乎和以前一样,头痛也只是一天发作3次而已。我能这么幸运,都是公寓对面的便利商店有个店员看到了火灾和我跳窗的情形,随即打电话求救,消防队和救护车才能及时赶到。他又到医院去看我,他知道我的公寓被烧掉了,出院后没地方住,还十分热心地邀我去他的公寓暂住。虽然只是个顶楼分租的房间,不过还算小巧别致。这阵子相处下来,我越来越觉得他真是个好男孩,我们彼此深爱对方,也正计划准备结婚。婚期尚未敲定,也想听听你们的意见,但是要快,最好赶在我肚子看得出来以前。
噢!我忘了说,爸、妈,没错!我怀孕了!你们一直很想抱孙子,这我也是知道的,所以,对于这个即将问世的小生命,我一定会给他最多的爱和最细心的照顾,就像你们对我一样。提到我的另一半,你们的女婿,想必你们会竭诚地欢迎他成为我们家的一分子。坦白说,他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连中学都没有念),不过,他有一颗温柔的心,他现在的妻子也是这么说的。是的,他已经结婚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我的爱,他说,即使是他那8个孩子也无法从他身上分走一丝一毫他对我的爱意。
对未来的生活,我们充满了信心。虽然我们并不富裕,但他每月的救济金,加上他离婚后从妻子那里获得的赡养费,再加上我在无上装酒吧打工的工资,应该能够应付我们的孩子,即使加上他的8个孩子也没有问题!
最后,我想补充几句实话——我租的公寓根本没有着火,我也没去住过医院;没有怀孕大肚子,没有结婚的计划,也没有被传染性病,也没有和什么黑人男生交往——既然你们看到这里都能接受以上的事了,那么以下我所要说的事情一定能让你们破涕为笑……
那就是——
我留级了!
你们的女儿
7 人在大学 身不由己(来源:中华网)
大一篇
大门是雄伟的,进去会后悔的,
宿舍是简陋的,价格是不菲的。
学校是采煤的,多看会扫兴的,
游览是多余的,遗憾是肯定的。
军训是艰苦的,教官是很土的,
偶尔有个帅的,还被别人爱着。
校园是古老的,危楼是不少的,
常悦咱常去的,早晚有悲剧的。
学习是很烦的,高数是绝缘的,
下课是很闲的,社团是骗钱的。
大二篇
恋爱是常见的,生活是贫贱的,
活动是地下的,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是无奈的,睡觉是可爱的,
理想是奇怪的,未来是实在的。
考好是意外的,重修是常在的,
分数是红色的,排名是失败的。
作弊是被迫的,开卷是不错的,
眼神是灵活的,题没有我做的。
荣誉是遥远的,挨批是难免的,
犯错是不改的,人生是苦短的。
大三篇
生活是奢侈的,穿着是时髦的,
昼夜是不分的,精神是疲劳的。
借钱是不还的,废话是没完的,
女友是常换的,恐龙是不嫌的。
校花是放弃的,靓妹是神秘的,
单身是可耻的,至少是本系的。
发疯是常有的,是勇敢的,
退学是明智的,下场是悲惨的。
期末是艰苦的,成绩是心寒的,
时间不等人的,时代是向前的。
大四篇
毕业是迟早的,考研受不了的,
要是没考上的,受罪是自找的。
北大是没戏的,清华是放弃的,
回家是可能的,至少是扫地的。
工作不难找的,薪水是很少的,
眼下是艰苦的,将来是美好的。
成功是必然的,吹牛不要钱的,
碰壁是难免的,社会是纷繁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志向是远大的,思想是开化的。
帅哥是冷酷的,美女留不住的,
世界是广阔的,早晚有着落的。
8 牛死了(作者:佚名 来源:《读者》2001.14)
我们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特别牛,成绩很差,但很敢干。那时候英语测验基本都是选择题,老师判卷的方法是也找一张卷子,把正确答案用香头烫一个洞,然后盖在同学的答卷上,如果有洞的地方被打钩或者画圈了,就认为这道题答对了。结果这个同学就把所有的选项都画了钩,后来老师批卷,他得了100分,老师还表扬他,说他成绩提高了,一直到毕业这件事也没有被发现,呵呵,牛死了。
给男孩起名字引用的典故,诗词,成语有什么,请大师指点,不胜感激_百度知 ...
您好 我是根据易经八字来帮您家宝宝起名
这是您家宝宝生辰八字 己丑 戊辰 丁亥 壬寅
八字日干丁火在辰土月弱,名字必须补救 木火最佳!!!
刘清方---清雅荣贵---名震四方
刘镇隆---镇守一方---隆极之命
刘科诚—科考上进---诚谨做人
刘品硕---品级官员—收获丰富
以上四个名字都是从, 八字五行数理方面精心的选取出来的,从宝宝未来的 事业、生活、家庭、财运、身体调整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酿名。
如何起名字
如何起名字
按时间起名字
一、起年柱
将出生日期对照《万年历》,看此日期处于哪一年,即以其年之干支作为年柱,但应注意的是,年的开始必须严格以立春时刻为起点,而不是通常以农历正月初一或公历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如某人1994年2月5日生,查万年历为癸酉年阴历十二月廿五日,但再查立春却是在癸酉年阴历十二月廿四日酉时交节,那么其年柱就应该是甲戌而不是癸酉。同理若某人生于癸酉年阴历正月十二,查万年历得知癸酉年立春在正月十三辰时交节,那么其年柱应该算作壬申年而不能作癸酉,余仿此。
年柱是四柱之根,在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命书上常说某人是大溪水命,某人是霹雳火命,都是指年柱的纳音属性而言。
二、起月柱
月柱的起法,是以节气为交界,每交一节气(注意是节气而不是中气),则交替月柱,是即按太阳黄经之运行轨道,将一回归年分成十二分,用以标示四季寒暑之变化、五行盈亏之消息,命局十神之旺哀,在月令一字之分,故为四柱之提纲。
同年柱理,月份也是严格以节气交替时刻为标准的,而不论其阴历阳历平闰与否。参照《基础知识》篇中的节气与干支对照表,可知从立春到惊蛰为寅月,从惊蛰到清明为卯月等,如某人生于1993年3月3日即农历二月十一日,察万年历得知二月十一日位于立春和惊蛰之间,乃作寅月,知道了月柱的地支,再按下列“五虎遁年起月”表对照求出月干,如上例寅月对照表中年干癸查得月干为甲,即月柱为甲寅,余仿此。
五虎遁年起月表(以生月地支对照年干查月干)
月支依次为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年干为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年干为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年干为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年干为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年干为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三、起日柱
日夜交替,是由地球之自转形成的,在命理学中,以夜子时之初为新的一天开始,那么子时是如何确定的呢,在天文历法中,以太阳过某地上中天为正午时,太阳过某地下中天(所谓下中天即太阳过相对的另一半球的上中天)为正子时,所谓“正”即表示是子时的中间点,按古历一个时辰为二个小时,那么子时之初即为正子时之前一小时,换算成现在的时间,即某地区当地时间夜晚23时为子时之初(历法上称初子时),即为该地新的一天开始。
但是到了近代,受西方历法的影响,一些命理学家对日柱的起讫点有了新的看法,认为新的一天并非是从初子时开始的,而应该是从正子时起算,如近代著名的命理学家袁树珊先生,在其名作《命理探源》之中,就专文讨论过这个问题,袁氏认为在夜晚初子时之后正子时之前,日柱仍然按当天算,时柱却要算作下一天的子时(因为时辰已经交递)。袁氏之种说法,在近代影响较大,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命理学家遵从其说。
但是我们遍阅古籍,不仅是在四柱命理书中,而且在所有的奇门、八卦、紫徽、六壬等等术数典籍中,却查不到任何一例这样的算法,可见上述的这种观点,只是一种探讨性质,并非定论。当今的预测学者、有“易坛泰斗”之称的邵伟华氏,在其《四柱预测学》一书中,批驳了这种观点,邵氏说:“这种说法不甚合理,又无古例可援,故舍去其分别,又经诸家检验,凡过夜晚23点(即初子时),即作第二天的干支计算日柱。”故我们可以认定,每一天的开始,确实是以初子时为分界线的,凡过初子时即算作新的一天,以此标准论断,方称确当。
今人每以北京时间夜晚23时为初子时即一天之始,有失公允,因为现代钟点记时是以某一特定经度线地区为标准的,如北京位于东八时区,即以东经120 度经线为标准计时,所谓北京时间23点钟,实即东经120度线的初子时。而实际上中国的很多地区,都偏离120度线甚远,有的甚至超过几个时区,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够一致以北京时间为准呢?在此我们引进平太阳时及真太阳时的概念,即以所在地点相对于太阳的角度来计时,方不失真。容后时柱部分再加详述。
既然昼夜交递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那么可见每一天的开始,并不是全球一致的,而是以经度线为单位,由东向西逐渐移动的,我们可以想象,在北京地区中午艳阳高照的时候,地处西半球的纽约却正是灯火通明的夜晚,那么这两个地方的日柱究竟应该如何算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日期交界点的问题,在现代历法中,规定以东经180度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即每一个新日期的开始都从东经180度线开始,东经180度线位于中国之东的太平洋中央,与北京相差4个时区,也就是说,每一个日期,先从东经180度线起,逐渐向西移动,约4个小时后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大陆登陆,然后再掠过整个亚洲大陆,掠过欧洲、北美洲,绕地球一圈后回到东经180度线,于是又开始了新的日期。
从日期交界线的移动方向来看,每一天的干支交递大致是以中国为先,然后再逐渐交递东亚各国、欧美地区的日期干支,这种次序似乎与古人所谓的“日出扶桑”的观念颇为一致,这是一种很幸运的巧合,也许我们可以不必再花费精力去换算日期,凡推日柱,只须按公历日期(即国际日期变更线标准)计算就可以的。当然,日期的起讫点仍然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还需要当代的命理学者们去深入研究。在新的可以值得信赖的标准出台之前,我们使用国际标准日期想必不会大错,何况这些繁杂的问题对于中国地区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回归年)并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所以年柱、月柱与日柱的排列,完全是随机的,同样的日柱,出生的年月不同,那么其哀旺、得失、制化关系也必定不同,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构架和趣向,由此亦可见,古人取日柱为元神,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要计算日柱干支,虽然并非绝不可能,但十分繁琐无聊,最简单的方法是查万年历,如某人生于1994年6月1日,查万年历知该日干支为戊午,即日柱为戊午。
四、起时柱
时辰的划分,如同年中分月一样,只不过是将一天等分成十二个阶段而已,一昼夜计24小时,则一时辰合2小时整。其原则以太阳过上中天为正午,以太阳过另一半球中天(即下中天)为正子,加以精细的划分。初子时从晚23点整(真太阳时23点整,下同)算起,至夜半0点整为正子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整交丑时,再至凌晨3时整交寅时,再至清晨5时整交卯时……再至晚21时交入亥时,夜23 时交入下一个子时,轮流循环,如此类推。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今人所特有的问题,以前古人论命,凡定时辰,皆取日月星辰之自然时间为准。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我们拥有了很精密的计时工具,机械的、电子的、石英的各类钟表为现代人提供了方便,用这些工具来计时,应该比古人定时辰的方法更精确,但是其中的原则必须弄明,不然就会一错到底了。
今人所实行的时制,是1884年在英国格林尼治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大会制定的,将格林尼治所在的经线称为本初子午线,本初线的时间称为世界标准时,而以本初线为中心,每隔15度设一时区,称为地方时。这些当然是我国古哲们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今人定时柱,却舍弃古法,专以现代时制为标准,就以我国为例,基本上都是以北京时间为标准,以整点为时辰的交替点,仔细考察起来,即使在北京地区,这种推法也是大有问题的。
北京位于东八区,而东八区时是以东经120度经线为标准制定的,包括120度经线东西各7.5度的地域,而实际上北京位于东经116.46度,与东经120度时仍有14.1分钟的误差,例如北京时间(即东八区时间)夜晚23点06分的那一刻,北京地区实际的平太阳时间仍为前半夜之22:51.54(23点53分54秒),同理推之,若远在西南的成都,此刻实际的平太阳时尚是前半夜10:50.18,尚处在前半夜之亥末,相差就更大了。
好的名字发端于构思。
无论写文章还是设计工艺品,都有个构思问题。
由于起名事关人们的"第一印象",故人们对于给子女起名之事非常注重,常常是反复斟酌,反复推敲,力求起一个好名字。
要起一个大家都认可,并能获得大家赞赏的好名字,并不容易。
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机趣,风趣,妙然天成,方为好名。
人的名字只有几字,较之文章或:工艺品,那是简单多了,但也有个构思问题。
说起名字"简单"是相对于"'复杂"的事而言的,这个"简单"并不等于"容易",有人能写大块文章,能设计复杂的工艺品,但让他起个有内涵、有·品味、又有特点的名字,却不一定胜任。
实际上,起名字同样是一门学问。
不是会写字的人就会起出好名字来的,我国大多数有文化的成年人,都有过给人给己起名字的经历,但起得好的却寥寥无几。
尽管有人翻辞典,查资料,确实付出了不少心血,但到头来,自认"江郎才尽"起出来的名字连自己也不满意。
打开: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名册,重名者俯拾皆是,俗名者占据了绝大多数,而这些名字绝大多数是有文化的人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起个好名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我们对它不熟悉,没有·进行:专门研究,还不懂得它的规律和制作技巧。
写文章,搞设训'虽然复杂,可我们拥有大批专业人才,有不少专家、教授精通此道,许多大学生、研究尘正在进行专业学习、训练与研究,而姓名之学,学校里没有设这门课程,国家也没有'专门研究机构,这类著作与专门人才也很缺乏;更不用说专家、教授了。
这就是造成起名字"不容易",的社会背景;如果社会上对此普遍重视,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了,明白人越来越多厂,到那构思的基础和起点是姓氏分析时起名字就不会感到如此困难了,好的名字也就会越来越多了。
起名字难在何处?难在构思。
构思成熟了,起的名字才会成功。构思成熟与否。
是决定名字成败的关键。
构思从哪里开始呢起名字之前,姓氏是已经确定了的。
所以起名字必须从考察已知姓氏开始。
姓氏分析包括语义分析和结构分析两方面。
语义分析主要是分析姓氏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并不是考察其内容。
我国的姓氏,依据对汉族百家大姓的语义考察,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形象具体、鲜明的:
李、张、杨、黄、朱、林;马、叶、钟、汪、田、石、熊、金、白、毛、江、龙、雷、钱共20姓。其中的"毛"姓,通常不按其形象起名。
二:是意义明确的:
王、陈、周、徐、孙、高、何、郭、罗、谢、肖、程、傅、丁、余、戴、夏、姜、范、方、陆、孔、崔、康、史、顾、万、段、汤、黎、易、常、武、乔、贺、赖、文共37姓。其中字下带"一"符号的12姓,起名时通常不借用姓氏的语义。
三:是起名时通常以谐音转化意义出现的:
文卜留,赵-照,吴-无,宋-送,梁-粱,冯-逢,于-鱼,沈-沉,贾-价(假),潘-盼,姚-要,谭-谈,郝--好,秦-勤,孟-梦,薛-雪,郑-正,韩-寒,龚-共等共19姓。有些姓氏的转化意义不:
四:是语义不具体,不明晰,不易把握:
起名时往往刁;考虑其语义的:胡、唐、董、曹、袁、邓、许、曾、彭、吕、苏、卢、蒋、蔡、魏、阎、杜、任。、寥、邹、邱、侯、邵、尹24姓。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姓氏的语义特点刁;同,其构词能力和构词方式也就不同。
以上百家姓,构词能力最强的是前两类姓氏(带"一"号除外),'它们可以直接参与组词,可以采用以姓连名法命名。
这样由三个互相配合的字组成的名字,其天地就比较广阔,不仅语义的含量比较丰富、充实,而且艺术技巧可以得到良好的发挥。
这两类姓氏,产生美名的潜力最大。
同时,这两类姓氏的语义不同也决定了其构词方式的差别:第一类姓氏以形象具体、鲜明为特征,具有制作形象鲜明、画面生动、抒情性强的名字的天然优势。
如李天华、张天翼、杨飞花、黄天戈、朱宝庭、林风眠、马紫晨、叶蔚林、白雪石、雷震春等名字,都是这类姓氏的代表作。
第二类姓氏在形象性方面虽不如第一类姓氏,但在叙事说理上却占上风,也可以发挥这方面的特长制作美名。
如陈墨香,方未艾、程门雪、史可法、高行健、顾笑言、陆鸣皋、何鸣雁、文洁若等,就是第二类姓氏表作。
第三类姓氏的构词能力显然刁÷及前两类,并且它们的实际使用意义往往不稳定:
有时用谐音转化意义,有时又用本义或另一种转化意义,使用时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不可太死板。
如梁丰,显然是以梁?quot;粱"或"粮",取粮食丰收之意。而梁栋材之"梁",又取其本义,是栋梁之"梁"。
但反复无常是刁÷可取的。
如吴流之"吴",取"无"的意思,"吴方"、"吴德"之"吴"又不取"无"的意思。
"吴谷"之"吴",又取"五"的意思。
这样用法随意性太强,容易混乱,取名时尽量避免。
第四类姓氏一般只作一个音节与后面的名字配合,三个字的名字实际上只有两个字的意义,内容单薄了,取名字的构思也相对容易些。
但胡、董、彭、杜、贾等姓氏,有时也显示出--定的语义,应仔细分析。
如胡天风之"胡"就有构词能力,严胡天"指塞外、边疆…·带的天际。
"董民声"之"董",取"懂"之义。
侯德山之"侯",取"猴"之义。
这虽属个别用法,却不能忽视。
因为这些个别用法,也可以产生美名。
而第四类姓氏的一般用法,不直接参与组词,这样产生美名的可能性就很小。
建筑在姓氏语义分析基础上的这些认识,刘'名字的构思方向和组合力·式,无疑将产生重要影响。
姓氏的结构分析,是制作知趣型名字的构思基础。
结构分析的原则是:通过分析所产生的每个单字,应当具有组合产生积极百家大姓中可以作结构分析的姓氏如下:
[1)李:木子;
(2)干:彳:
(3)张:长弓;
(4)黄:田共;
(5)吴:天口
(6)孙;小子;
(7)胡:古月;
(8)朱:牛八:
(9)林;双木:
(10)何:
(11)罗:四夕;
(12)谢:百射或讨身:
(13)冯:二马;
(14)肖:小月;
(15)程:呈禾;
(16)'许:午言;
(17)傅:付甫;
(18)吕:双口;
(19)卢:一户;田
(20)贾:西贝;
(21)叶:十口;
(22)余:禾人;
(23)杜:上木;
(24)夏:百友;
(25)钟:金中;
(26)田:口十;
(27)姜:女羊;
(28)方:万点;
(29)姚:女兆:
(30)康:广录;
(31)雷:雨田;
(32)常:尚巾;
(33)武:止戈;
(34)贺:加贝;
(35)龚:共龙。
古代用伯仲叔季起名,三国有哪些这种名字的名人?
这个可多了,孙策字伯符、陆逊字伯言、司马懿字仲达、孙权字仲谋、刘璋字季玉……三国之中用伯仲叔季的人,那可是多不胜数,不过都不是名,而一个字。
名字之中的字其实在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所谓姓名,就是家族延续下来的姓氏,加上出生之时,古时父母大概会在三个月内给命名,而字,却是一般在女子及笄或是男子弱冠之时而取的。而在字的文化里面,就有一个代表着长幼顺序的排行,就是孟(伯)、仲、叔、季,一般来说,长子为伯,长女为孟,其他依旧类推,女子的话大多加一个“女”字或是“母”字以代表性别,就如“孟姜女、姬原母”这类称呼一样,男子则会根据个人的爱好、性格……各方面的因素加多一个能表达的字。
三国之中用伯仲季叔说起三国,在《三国演义》之中,涉及的人物达九百多个,而古人大多都会取字号,那么采用长幼排序这个取法的人自然也不在少数。东吴就必须提一下,孙策三兄弟,伯符、仲谋、叔弼,一看就知道谁是老大,老二与老三了。三国之中司马懿可是一大亮点,他的字仲达,家中排行第二,是公认的隐忍大家,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拿下曹魏政权。蜀汉后期的姜维,也得说一说,字伯约,继承诸葛亮北伐之愿,最终却失败自刎。忘了提一下,曹操吧,大家也熟悉,他字孟德,孟亦是老大的意思哦。
公孙瓒也有一个字,叫伯珪。董卓呢,又叫仲颖,曹操身边许褚叫仲康……这文臣武将,是说也说不完,刘璋、程昱……古人非常遵循取字的规则,当然取字除了以排序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原名变化,也可以引用典故……你知道三国之中谁的字是引用曲故取的吗?
古代名人的名字的来历!!!
名字
人的称号。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参见“冠礼”、“笄礼”。
名字是人的一种称呼,一种代表。
http://baike.baidu.com/view/20683.html?wtp=tt
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 释地》:“广平曰原。” )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名字是一个不知名物品的代号,有了名字才能准确的指出一个东西,否则,将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更有气质的活下去。
中国名字的详细起源习俗: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可知: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方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这大概是从前医卫条件差,出生满三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帮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名」与「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来,意义上,有其密不可分的关联。《白虎通˙姓名》说:「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大体上,我们粗分为以下七大类∶
一、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二、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四、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五、崇奉。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六、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纪录:「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名与字除了表称呼外,还能显现亲属关系。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万一是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齐两昆仲。唐代则以数字来表示,称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元九」指元稹,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来表示长幼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