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太岁可坐为何不能修造
古代12个时辰,每个时辰出生的命运都不一样,分别叫什么呢?
是按照金木水火土来对应的,因为这里的知识太多了,你可以参考易经,那里边有明确的答案
关于太岁的疑问?
太岁, 是天皇氏时代创制的星纪,又称“摄提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西汉末年的刘歆根据上古资料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这“十二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年中天子,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值年太岁
太岁也是道教信仰中太岁神的简称,乃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道教《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 可见太岁,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岁的信仰则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两种信仰在战国时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汉代以后才逐渐厘清。至今发现的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春秋时期中原确实使用过“十二次”来标记岁星的位置,《甘石星经》和《史记》里也没有提过。
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
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1881-?)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犯太岁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
拜太岁原因
顺星拜太岁就是拜自己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太岁主管人一年的流年祸福。据道经记载,太岁神主管人的“本身生命之灾”和“流年临犯之厄”,也就是说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由太岁神主管的。人们经常说:“太岁当头坐,无灾也有祸”,便指的是“犯太岁”。
凡是在自己的“本命年”,或者自己的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相冲、相害、相刑的时候,容易导致灾难的发生。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临,称作“临太岁”,主伤害、易破财、防盗贼、感情挫。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冲,称作“冲太岁”,主凶险、运势乖、易损财,意外伤。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害,称作“害太岁”,主疾病、财物慎、犯小人、事业顿。若是属相与“值年太岁”相刑,称作“刑太岁”,主刑灾,犯口舌、碍工作、慎出行。
“冲太岁”、“害太岁”、“临太岁”、“刑太岁”统称为“犯太岁”。
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敬而畏之,为避免得罪太岁,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开春期间求取“太岁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趋吉避凶。
拜太岁流程
一般“拜太岁”的流程)有:步虚韵、诵天尊号、慢澄清韵、臣香文、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化“二十四解厄符”、拜“九皇(本命星君)、三台星君”、说禀文、宣表文、诵“斗姆宝诰、顺星宝诰”、小赞韵、高功熏表、高功拜表(踏罡步斗)、(太岁护身符)、香花送韵(化表)、出坛(诵“消灾延寿天尊”)至“元辰殿”、化普表、随坛信众拜自己所属“本命太岁”、回坛谢神等。
摄提格是指什么?
、《离骚》的“摄提贞于孟陬”
(一)、前人对“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的解译
对《离骚》中的“摄提”之解,古今学者的分歧可简括为两类:
1)、根据王逸之注,认为“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
释“陬”为正月(王逸说“正月为陬”,长沙子弹库所出帛书)。这样“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就解译为“我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
2)、认为“摄提”是星名。
以朱熹为代表:“乃谓斗柄正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由此推断,屈原之降生,‘日月虽寅,而岁则未必寅也’”。
(二)、“摄提格”不能省作“摄提”
游国恩先生《离骚纂义》中提出:“摄提格本又可称摄提”。游先生的论断有两个依据。
1)、“《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云:‘岁星在寅曰摄提。’”
《淮南子.•修务训》原文如下:“江河之回曲,亦时有南北者,而人谓江河东流;摄提、镇星、日月东行,而人谓星辰日月西移者,以大氐为本。”
此处“摄提”与“镇星”均为行星名,非岁名。高诱注:“岁星在寅曰摄提”。其本义可能是“摄提”即“岁星”。
高诱之注与《尔雅•释天》:“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淮南子•天文训》:“太岁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史记•天官书》:“摄提格岁,太岁左行在寅”不同。后三者的“星”都是“太岁”不是高诱注的“岁星”。从高诱的“岁星在寅曰摄提”得不到“摄提格本又可称摄提”的结论。因为“岁星在寅,岁名赤奋若”,不是“摄提格”。
2)、“《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此例“摄提”不似星名。或为脱字,或是作者对“摄提格”有误解而省略“格”字?可存疑。
若仅以南朝·宋·范晔此一例作为在使用“岁星纪年”的(屈原)年代,其时“摄提格可省作摄提”的依据,例证似乎太过单薄。
(三)、浦江清先生的“历法两派”
早期天文历法系统的记载,主要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用夏正,建寅)、《史记•天官书》(用周正,建子。而《历书》用夏正)和《汉书•天文志》(二正俱引却又两无所取),这些记载既相关又各成系统,除岁首不同的夏正、周正两套系统外,还有观象时间不同的“晨建、昏建”等分别。
浦江清先生(1904-1957)把天文历法中夏正和周正的两个系统称为“历法有两派”:
“甲式”,“把立春到立春作为一个太阳年”,以“日月五星”都起於“訾一宫”为历元,由此形成“以岁星在訾为摄提格”。(夏正、晨建)
《五星占•木星占》曰:“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曰摄提格。”(建寅、晨建)
《淮南子•天文训》:“太岁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P34](建寅、晨建)
“乙式”,“把冬至到冬至做为一个太阳年”,在历法上即以“日月五星都起於星纪一宫”为“开辟元始第一年”,形成“以岁星在星纪为摄提格”。(周正、晨建)
《史记•天官书》:“摄提格岁,太岁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星纪),以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
(四)、周言解“摄提贞于孟陬”。
通行的解释认为:“陬”为夏历正月;“摄提”是“摄提格”的省称。但这一解释却没有文献学上的依据,且与古代天象、历法不合。
“摄提”是星名。
“摄提格”是“太岁年名”;“摄提”是星名。两者词义各有所当,互不相通。而且汉代和前汉文献中并无“摄提格”省作“摄提”之例。
“孟陬”之解。
释“陬”为夏历正月,其成立的前提就是“摄提”是年名(摄提格),而年名“贞于”月名(孟陬),则文义不通。若“陬”已指正月,又复称“孟”,属同义反复,不可取。
“陬”即陬訾,包括二十八宿中的营室、壁。
“营室”是“陬訾”的第一宿,故称“孟陬”。
“贞”可训为“正”。与利簋“鼎(贞)”相同。
利簋“岁鼎克昏,夙有商”。“岁”即“岁星”,“鼎”按其字形可隶定为“贞”,是星占专门术语,意可训为“正”。王逸注“贞,正也”。贞、正古书常通。
周言说:『“岁星”正月贞于“陬訾”,“太岁”正在寅宫,是为寅年,太岁纪年名为“摄提格”;夏历建寅,正月为寅月,所以《离骚》此句的正确解释应为“我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1]——周言的解译,解决了王逸、朱熹等前贤没有解决的问题。
(五)、《楚辞》使用夏正
《楚辞》使用夏正有很多例证,如:《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招魂》“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菉苹齐叶兮,白芷生”。《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等。——这些物候、气象、天象都与夏正相符。
《楚辞》使用夏历;《离骚》之“摄提贞于孟陬”,其文与“岁星纪年”有关。从所引文献看“岁星纪年”皆为“晨建”,作“正月与某宿晨出东方”。
由此可推断:“摄提贞于孟陬”应当是“岁星正月居于营室晨出东方”的缩写。也就是说:“摄提贞于孟陬,其名曰摄提格。”
此解与帛书《五星占》:“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曰摄提格。”相符。夏历正月为寅月,“摄提格”年为寅年,故“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解译为“我降生于寅年寅月庚寅日”合情合理。
再根据《淮南子•天文训》:“太岁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从岁星十一月舍斗、牵牛晨出东方,可推知“夏历正月岁星当与营室晨出东方”——与《木星占》一致。
《离骚》、《五星占》与《天文训》三者虽来源各异,却能互相契合。所以,这一解释,应该符合当时的实际天象。
同属于楚文献的《楚辞》、帛书《五星占》与《天文训》都使用了夏正历法系统(即浦江清先生的“甲式”)。与史书记载的晋楚用夏正、齐鲁行周正吻合。
浦江清先生用“木星周天密率倍数”法,考定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年,即公元前339年的夏历正月十四日庚寅日。(据天文推算,前339年夏历正月,岁星在“陬訾宫”,正是“摄提格”年。)
(**《离骚》的主角,虽不能等同于屈原,但是不能排除屈原把自己的生日,用做“灵均”生日的可能性。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把“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作为屈原的生日来研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六)潘啸龙先生的“周正正月”论
潘啸龙先生说:“屈原自述生辰的‘摄提贞於孟陬’所运用的,无疑还是周历”。[2]
潘先生既不顾《楚辞》中众多使用夏正的例证,又没有举出屈诗中“运用周历”的任何例子,可见其“无疑还是周历”的论断并没有说服力。
潘啸龙先生又说:“既然前341年周正正月最为恰当,则此年正月必含有‘庚寅’日”。
潘先生认为,既然“被大多现代历算家定为闰年的前341年”正月没有“庚寅”日,就应该把“前342年改成闰年”;从而得出:“屈原的生辰应为公元前341年周正正月初二,亦即夏正元前342年十二月初二”的结论。[2]
潘啸龙先生若是不是抱有“预设立场”,为什么要如此费力地把屈原的生辰安排到周正正月(子月)去呢?
摄提的摄提格
“摄提格”,简称“摄提”,为古代岁星纪年中的年名,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寅”。
《尔雅·释天》:“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大岁,即太岁。
《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此处“摄提”的解释,后世学者多有争议。王逸 注:“太岁在寅曰摄提格”,认为“摄提”为“摄提格”之意。朱熹《楚辞集注》辩驳说:“盖摄提自是星名,即刘向所言‘摄提失方,孟陬无纪’”,则认为“摄提”为“摄提星”之意。
《后汉书·张纯传》:“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
无名氏(唐)《冥音录》:“岁摄提,地府当有大变。”
太岁神是谁
太岁神
太岁神,又名岁星,顺星,太岁星君。太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中文名
太岁神
别名
岁星,顺星,太岁星君
简介
《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可见太岁神乃诸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掌管人们一年的祸福,主宰全年运程。
太岁星君是谁?
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只。
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诗约: 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因此,无论是那一种,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因此务必要拜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岁。
甚麼叫做犯太岁,犯其实即是冲,「冲」亦分为「年冲」及「对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
「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
甚麼叫做刑太岁,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例如蛇年,肖蛇为太岁,肖猪为冲太岁,而肖猴和虎为「偏冲」太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