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祖庙的分庙,金华山

描写广东自然风光的作文。400字

广州:充满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
广州是一座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州美食节等。
此外还有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菊花展,元旦举行的花车巡游,中秋节的中秋灯会,以及10月举行的广州旅游文艺汇演等,为广州这座花城增添了绚丽的色。
羊城八景尽显广州风情
“羊城八景”,最早源于宋代。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城市大规模扩建,来穗贸易与游览的客人众多,人们便仿效“潇湘八景”,开始选择当时最能代表广州城风貌的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色)、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八个景点称为“羊城八景”,历经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
2001年“新世纪羊城八景”的评选面向全市市民,“岭南特色”、“历史底蕴”和“不老的广州”成为评选的重要标准。2002年,羊城第一秀、越秀新辉、珠江夜韵、古祠流芳、黄花皓月、莲峰观海、天河飘绢、五环晨曦8个景点、景区从众多的提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纪羊城八景”。
、广州的庙
庙分布在世界各地,、南洋、美国、广州和南海西樵都有。而最早的庙,应是浙江金华的“赤松观”;的“仙乡”,就在浙江金华。
的庙可谓家喻户晓。它位于九龙区,区以庙名,可知其闻名。庙内供,终日香烟袅绕。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男女善信来拜,香火旺盛,春节期间,进香者更加潮涌,络绎不绝。香火之盛,堪称全港之冠。庙是一座道观。石门坊上正中题“金华分迹”四个大字,表明它是金华祖庙分支出来的一个分庙。庙,规模不大,亦无名山秀水映衬,初时寂寂无闻,抗日战争后更为冷清。直到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后才香火日盛。
广州庙的故址,在广州芳村的花地村。当年神庙的正门,当街有一座楼,石柱、门楼顶均有花纹图案装饰。陈济棠主粤时,旧庙被改作孤儿院。抗战时期,广州沦陷,旧庙充作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还可见废碉堡和被害者遗骨。
广东江门鹤山龙舟赛
鹤山市龙舟历史悠久,每年端午节,市三夹桥河段都自发进行龙舟竞渡,万人观看,场面壮观。我市龙舟实力超群,屡获殊荣。1984年和1986年鹤山两夺广东省“丰收杯”龙舟赛季军;1988年代表广东省夺得福建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季军;1994年夺得国际龙舟锦标赛第五名;1998年夺得江门市“五邑杯”龙舟赛冠军,获五邑第一龙之称。
广州寻宝之增城何仙姑家庙
瓦上仙桃甘泉井 千年古藤烟囱榕
庙顶长“仙桃”,庙内古井甘泉终年不竭,千年古藤难辨树头须根,烟囱顶上长“飞榕”……昨天,记者来到增城市小楼镇寻觅“仙姑芳踪”,在感叹何仙姑家庙建筑精巧之余,无意中,还发现了庙内庙外多处富有传奇色的景观。
瓦脊长仙桃 咸井出甘泉
何仙姑家庙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咸丰八年,建筑是砖石台梁式结构,三进式,一进和三进是封火山墙,规模虽小,仅200多平方米,但全庙碌灰筒瓦,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制作十分精巧。
大门的右侧有一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题:仙泉涓涓,饮者万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围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有咸味,但唯独这口古井水质清纯,爽口甘甜,终年不竭,因此,家庙一带的居民都称它为“仙姑井”,井水则为“仙水”。
家庙的瓦脊之上,是天生天养的“麻姑仙桃”。它1米多高,扎根于瓦面屋脊间的寸土之上。工作人员说,他们从来未为该桃树浇灌、施肥,然而桃树却年年开花,岁岁结果,所产的桃子比寻常桃子个头略大。由于产量有限,这些“仙桃”每年都被游客抢购一空。今年10颗桃子义卖筹得了22.6万元,其中一颗“吉祥仙桃”更以8万元的“天价”被一位商人购走。

广州是阴庙来的吗?

广州的祠,故址在珠江南岸的花地村,离河约20米处,地名大凼尾(今属芳村区)。据当地老者忆述,当年神庙颇宽敞庄严。正门当街有一座石牌坊,石柱、门楼顶雠有盘龙、祥云、飞禽、花卉等图案装饰。入门处两边方柱上刻有对联:“洞中别有乾坤,四围烟雨云山,尤增胜概;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杏花杨柳,仙留灵踪。”署名是:“光绪甲辰仲春三月番禺卢维庆敬书”。“光绪甲辰”即光绪三十年(1904)。庙内另有一副对联是,“叱石传晋代,骑鹤上南天。”此联作者不详。
庙三进。头进大殿所供神像颇为特别:中间是,左为吕洞宾,右为魏征。、吕洞宾是道家不奇怪,把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也列人道教仙家而供奉,就有点奇了。第二进楼上却是佛家天地,一边供如来、弥勒、文殊,一边供观音大士——前有韦驮侍立。从这样的设置看,庙早就是道、佛合流的了。第三进住道士及香烛杂工。
庙建立之初便兼有慈善机构的性质。庙内常驻有中医生、配药人,还有解签人。对求签抓药的人,实行“随缘乐助”,病贫者可免费。
晚清时期,花地庙香火旺盛。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宝诞和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更为热闹。陈济棠主粤时,地段改作孤儿院,但庙仍保留,且常在庙前空地搭棚演戏,还有别的娱乐,摆卖,盛况不减。后来在长林公园(现松基直街)另建新庙,称为新庙,原庙称为旧庙。新庙较旧庙略小,
内有中医、配药及解签等人管理,广州一些乐善好施者常给该庙赠衣赠药。
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旧庙充作日军宪兵司令部。解放后还可见废碉堡和被害者遗骨。庙早毁,仅存一根方柱,三块石雕门饰,两截圆石柱。新庙在1949年后陆续改作民房。至于南海西樵的庙,那是在稔岗村,建庙年代可能比广州的庙还早。据说该届建于村前,有一座大门楼,高悬像。占地数亩,香火颇旺,远近村人常来参拜。何时坍废已不可考,原址后来改作工厂了。
广州和南海的庙毁弃之后,的庙却兴旺起来。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番山(今禺山市附近)有深柳堂,就是供奉的,一些大商人在这里设普济坛扶乩,当时有七位有名望的大商家亦成为的善信。这七位商家就是梁仁庵、郭述亭、张殿臣、陈柱石、唐丽泉、李亦梅、谭杰生,他们均有商号在广州,后来就成为庙——啬色园的创始人,被称为“啬色园七老”,后在庙内“孟香亭纪念碑”刻石铭记。
1911年辛亥革命后,政局混乱,菩萨不保,深柳堂被占。上述七位商家便把像接到(一说是梁仁庵、梁钧转父子俩自西樵山普庆坛接黄太仙像到)。
1921年,在狮子山脚竹园古村择地建庙。当时扶乩得乩语云:“坛号普宜宜悟道,园名啬色色皆空。”于是依乩语命名乩坛为“普宜坛”,庙命名为“啬色园”。1968初具规模,1971年又筹款500万元增建。
20世纪70年代,地不景气,竹园古村尚无高楼大厦,颇见萧条冷落。但是后来拜的人日见增多,一些人就在这里开饭店、香烛店以至旅馆,解签、看相、占卜的摊档也多起来,于是带动了这里的繁荣,其中也有些人因此而“发达”的,因此人对多怀有好感。其实,祠是随着的经济起飞而兴旺起来的。而今日的“啬色园”,更寄寓着许多人的梦。
园名“啬色”,颇堪玩味。“啬”字源出于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经》:“治人事天奠若啬。”韩非子解释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引申开来,即“以德化礼教劝善”。说得通俗明白些,就是“普济劝善”之意。至于“色”字,按道家学说,“色”是“天玄地黄大自然之本色”。《太原经》说:“从玄立德。”玄为道藉,乃道家本色。啬色园寓道、释(佛)、儒三教于一家,其宗旨是:“以道家本色,兼奉儒家之仁礼、释家之慈悲,以笃行普济劝善之事功,而实现其本色焉。”(据余也先生解释)
的名气越来越大,关于他的身世传说也多起来。究是何人,仙乡何处,又是怎样成仙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乃是《史记·张良传》中的“赤松子”。张良晚年,“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所指赤松子,就是那个早年曾一再要张良抬鞋穿履而终于赞他“孺子可教”的黄石公。而《列仙传》则云:“赤松,神农时雨师。”“神农时”和张良所处的秦汉之交相距很远,这样就有两位“赤松子”了。张良所要从游的当是后一位赤松子。
一说是晋代术士黄初平,家乡在浙江金华。据《金华府志》卷二十二“仙释”条云:“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曰: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
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
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至今在金华地区流传。又,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那儿原建有一座“赤松观”,供奉初平、初起兄弟二仙。《金华县志》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飞升之地……”据说这座道观“宫殿、亭宇,廊庑、碑碣、诰敕,御墨及名公巨卿题跋为江南道流冠冕”。这大概是最早的庙,可惜早巳荡然无存了。
这个说法,和庙内有关碑记吻合。碑上绘着“威灵感应赤松宝像”——大仙盘坐于古松下,右边下端有五只小羊。碑文《赤松师自述》云:“予(余)初乃牧羊之孩,牧羊于浙江金华府城北之金华山。少时家贫,炊糠不继。八岁牧羊,至十五岁幸得仙翁指示,引至石室中,药炼回生,丹成九转……予本姓黄,名初平,晋丹溪人,因隐于赤松山,故号曰赤松仙子……”
还有,庙门口牌坊上赫然有“金华分迹”四个大字,庙内有“叱石成羊仙灵卓异传千古”的联语,这些都说明:这个就是金华那个牧羊人,他是在金华山成仙的,金华的庙该是“祖庙”,而此地的庙乃是从金华分支来的。
另有一说,谓即是东晋炼丹大师、著名化学家葛洪的弟子黄野人。有人说黄野人就是黄初平,“葛洪经金华赤松山,见初平在牧羊,虽饥困劳顿而不掩其聪敏,便收为徒弟,并称之为黄野人”。另有人说,黄野人是广东人,家乡就在东莞石龙附近的水南乡,得道成仙后被建庙祠奉,称为——这么说他就不是曾在金华牧羊的黄初平了。近读黄雨先生新作《神仙传》(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内有《黄野人》一篇,是据《罗浮山志》和《广东新语》有关记载敷衍成篇的,所记黄野人,自称姓江名夏,并非黄初平,也没有提到黄野人就是,当然也无提及“叱石成羊”及隐于赤松山的事了。
看来,“即黄野人”之说,一是由于二者都有个“黄”字而附会出来的。有些人因见名气大,就把他说成是本地人,把他地方化了。

写一篇关于广东风俗习惯的作文,400字左右,要快~

广州:充满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
广州是一座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州美食节等。
此外还有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菊花展,元旦举行的花车巡游,中秋节的中秋灯会,以及10月举行的广州旅游文艺汇演等,为广州这座花城增添了绚丽的色。
羊城八景尽显广州风情
“羊城八景”,最早源于宋代。当时,广州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城市大规模扩建,来穗贸易与游览的客人众多,人们便仿效“潇湘八景”,开始选择当时最能代表广州城风貌的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月(色)、菊湖云影、蒲涧帘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八个景点称为“羊城八景”,历经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
2001年“新世纪羊城八景”的评选面向全市市民,“岭南特色”、“历史底蕴”和“不老的广州”成为评选的重要标准。2002年,羊城第一秀、越秀新辉、珠江夜韵、古祠流芳、黄花皓月、莲峰观海、天河飘绢、五环晨曦8个景点、景区从众多的提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世纪羊城八景”。
、广州的庙
庙分布在世界各地,、南洋、美国、广州和南海西樵都有。而最早的庙,应是浙江金华的“赤松观”;的“仙乡”,就在浙江金华。
的庙可谓家喻户晓。它位于九龙区,区以庙名,可知其闻名。庙内供,终日香烟袅绕。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男女善信来拜,香火旺盛,春节期间,进香者更加潮涌,络绎不绝。香火之盛,堪称全港之冠。庙是一座道观。石门坊上正中题“金华分迹”四个大字,表明它是金华祖庙分支出来的一个分庙。庙,规模不大,亦无名山秀水映衬,初时寂寂无闻,抗日战争后更为冷清。直到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后才香火日盛。
广州庙的故址,在广州芳村的花地村。当年神庙的正门,当街有一座楼,石柱、门楼顶均有花纹图案装饰。陈济棠主粤时,旧庙被改作孤儿院。抗战时期,广州沦陷,旧庙充作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还可见废碉堡和被害者遗骨。
广东江门鹤山龙舟赛
鹤山市龙舟历史悠久,每年端午节,市三夹桥河段都自发进行龙舟竞渡,万人观看,场面壮观。我市龙舟实力超群,屡获殊荣。1984年和1986年鹤山两夺广东省“丰收杯”龙舟赛季军;1988年代表广东省夺得福建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季军;1994年夺得国际龙舟锦标赛第五名;1998年夺得江门市“五邑杯”龙舟赛冠军,获五邑第一龙之称。
广州寻宝之增城何仙姑家庙
瓦上仙桃甘泉井 千年古藤烟囱榕
庙顶长“仙桃”,庙内古井甘泉终年不竭,千年古藤难辨树头须根,烟囱顶上长“飞榕”……昨天,记者来到增城市小楼镇寻觅“仙姑芳踪”,在感叹何仙姑家庙建筑精巧之余,无意中,还发现了庙内庙外多处富有传奇色的景观。
瓦脊长仙桃 咸井出甘泉
何仙姑家庙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咸丰八年,建筑是砖石台梁式结构,三进式,一进和三进是封火山墙,规模虽小,仅200多平方米,但全庙碌灰筒瓦,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制作十分精巧。
大门的右侧有一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题:仙泉涓涓,饮者万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周围方圆几里的井水都略有咸味,但唯独这口古井水质清纯,爽口甘甜,终年不竭,因此,家庙一带的居民都称它为“仙姑井”,井水则为“仙水”。
家庙的瓦脊之上,是天生天养的“麻姑仙桃”。它1米多高,扎根于瓦面屋脊间的寸土之上。工作人员说,他们从来未为该桃树浇灌、施肥,然而桃树却年年开花,岁岁结果,所产的桃子比寻常桃子个头略大。由于产量有限,这些“仙桃”每年都被游客抢购一空。今年10颗桃子义卖筹得了22.6万元,其中一颗“吉祥仙桃”更以8万元的“天价”被一位商人购走。
白云山上苏公祠
广州城内,有许多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史迹,他的子孙也与广州很有缘分。在广州的白云山上,曾经有一处苏公祠,就是纪念苏东坡的孙子苏绍箕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山庄旅社的原址。
苏东坡一生虽然文才出众,但官运不佳,多次受贬,家人也跟着受到牵连。一次,苏东坡因为冒犯了当朝的皇帝和权臣,被皇帝抓进监狱,害得家人逃的逃,跑的跑,三儿子苏迨举家南迁,隐居于广东南雄的珠玑巷。谁都不知道他是苏东坡的子孙,一家人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苏迨的妻子欧阳氏,聪明贤淑,和苏迨相敬相爱,到珠玑巷不久,即生下长子苏绍箕。
苏迨因为家学深厚,见多识广,儿子出生后,他着意培养,当时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在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冲突中,苏迨深知,只重视文化素质还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武艺的学习,因而在儿子的学习过程中,他更加注重让儿子学些武艺。这苏绍箕也不含糊,从小聪明好学,不仅文化课学得好,而且武艺练得也很棒。
苏绍箕20岁就考取了武举人,并被任以地方官。其时宋金对抗更加严重,宋朝内部也出现了主战与主和派的分裂。宋徽宗时,主战派占了上风,苏绍箕因是武举人,被征调到北方,投身抗击金兵的斗争中。苏绍箕智勇双全英勇善战,得到主战派李纲和抗金名将宗泽的赏识。后来,宋徽宗被金兵抓走,赵构建立南宋王朝,苏绍箕一面积极抗击金兵,一面保护赵构转战镇江、扬州、温州等地,最后在杭州立住脚,建立了与金对抗的南宋政权。苏绍箕因护驾有功,官至太尉,掌管京城各路兵马。
正当苏绍箕和各位抗金将领同心抗金的时候,南宋朝庭内部形势急转直下,主和的秦桧为相,投降派一时得势,主战的岳飞、岳云父子被害致死,李纲被贬,宗泽病死,苏绍箕看到这种情势,心力疲惫,于是向南宋皇帝赵构上了一封奏书,意思是说自己因多年征战,身体落下不少伤残,希望皇上恩准自己退休安度晚年。赵构大概也看出了苏绍箕的真正意思,批准了苏绍箕要求退休的奏章,并恩赐他丞相和太尉的荣誉官职。
苏绍箕在55岁时解甲归田,退休回到南雄珠玑巷居住,第二年又举家南迁到广州,住在二儿子家里。赋闲在家的苏绍箕遍游广州附近的名山,并对白云山情有独钟,于是在山上出资建了一座月溪寺,买了一千亩土地作为月溪寺僧人养命之用。同时,他还在附近买了三百亩土地作为自己以后的墓园。就这样,苏绍箕在广州无忧无虑地生活了七年,于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病逝于月溪寺,死时62岁。死后,苏绍箕被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埋在了月溪寺后边的墓园中,俗称“大鹏展翅”龙穴,也叫“苏家山”,为广州古代白云山“八大名墓”之一。
黄埔军校,峥嵘岁月八十载
2004年的6月16日是黄埔军校的八十周年校庆。作为一座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著名军校,黄埔军校的盛大校庆让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热土。八十年前黄埔军校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无法绕过的重大事件,在黄埔长洲岛这块跃马谈兵之地上发生过的一切在现在想来依旧激动人心,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净土上,让我们来重温一番当年革命的烈火雄风,感怀一下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黄埔军校——世界四大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创建于1924年5月,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亲自创办起来的一所新型革命军事学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珠江中黄埔长洲岛上,长洲岛全岛面积六平方公里,山峦起伏、四面环水、筑有炮台多处、隔江与鱼珠、沙路炮台相望,构成了长洲军事要塞。
黄埔军校面临珠江,背倚址旗山,坐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两层的砖木结构、三露四进的楼房。军校大门是一座两柱牌坊式建筑,挂有"陆军军官学校"横匾,相传是当时名士谭延?所写的。黄埔军校旧址几经沧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炸毁。1964年按原貌重建,1984年成立黄埔军校纪念馆,并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在开学演讲中提出"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作为办校宗旨。大门门匾上写的"陆军军官学校",是军校早期的名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校曾几次易名,其实都没有真正挂过"黄埔军校"的门匾。只因多次改名,校址不变,都在黄埔长洲岛上,所以人们通称它为"黄埔军校"。
众所周知,世界历史上有四大军校: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军事学校、中国的黄埔军校和日本的士官学校。作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的黄埔军校,培育了为数众多的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叶剑英、聂荣臻、李宗仁、白崇禧、陈毅、陈庚、胡宗南、徐向前、林彪、赵尚志、赵一曼、罗瑞卿、陶铸、杜聿明等人都是名震疆场的赫赫名将。
远去的铁骑:八旗子弟
如果不了解200多年前驻防广州的八旗兵,就无法理解现今生活在广东的1.8万满族人,他们多是200多年前进驻广州的八旗后裔。
在广东历史上,大规模军事移民的先例并不鲜见,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就有数万征战的将领、士兵留驻,与当地人融合,中原文化开始浸润岭南。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军事移民相比,清朝的八旗兵丁移民规模并不算大,只是这次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占人口少数的民族主动迁向多数民族中来。
清室建朝之初,八旗铁骑踏遍关外塞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平定关外诸藩,中原初定,分遣八旗兵马驻守全国要地,两年后,3000京旗汉军南下广州驻防。75年以后,广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乾隆帝再次派驻满族八旗来粤驻防,经过11年分批抽调北京、天津八旗,驻广州满八旗达到1500人,与汉八旗分区驻守城池。
这1500名满八旗家庭子子孙孙均出丁世袭旗兵。经康乾盛世后转衰,到清朝覆灭。八旗解甲,直至今日,历经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广州八旗子弟见证了沧海桑田巨变,命运多舛,他们的后人占今日1.8万广东籍满族居民的绝大多数。
84岁的汪宗猷老人也不例外,他是第八代八旗子弟完颜家族的后人,从他的家族变迁可以洞悉那段历史。
位于今天广州市海珠中路的满族家庙观音楼几经风雨,现今成为广州市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址。
汪宗猷老人三回家乡故土不再
八旗二马路、八旗会馆,这些广州地名依稀可见满族活动的蛛丝马迹,今天这样的线索已经为数不多,时光倒流到247年前(1756年),广州光塔街以南至大德街(今天光塔、纸行、诗书及解放南)一带,均是满族八旗兵驻防范围,直到92年前(1911年),这种局面仍没有大的变化。八旗铁骑和满族女人的旗袍伴随着广州走过了一个半世纪。但是历史很容易被现实冲刷,今天的道路早已没有了八旗铁骑踏过的痕迹,就连那段历史很多人甚至已经忘怀。
然而84岁的汪宗猷老人却对那段历史刻骨铭心,他是驻防广州满八旗兵的第八代,女真部落和辽金及清代赫赫有名的完颜氏后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占中国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继任者将大宋皇帝赶到杭州偏安,激发诗人林升留下“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千古绝骂,完颜后人在清朝多改汉姓王或者汪,自完颜家族汪全德三兄弟1756年陆续来广州驻防以来,已经经历10代,在镶红旗第8代汪宗猷之前,祖祖辈辈均是驻防八旗子弟。
汪宗猷老人曾经3次重返东北老家,一个半世纪流离之后,已物是人非,故土难寻,先辈村落已无稽可查,即便去到家族南下前中转的北京、天津,3次到北京市郊的满族镶红旗村走访,仍无音讯。八旗祖辈的踪迹还是他在查阅散落的家谱和各种资料后,终于梳理出了大致线条……
清军1844年入关,建立王朝平定四方后,征战四方的20万铁骑逐渐转为各地驻防,满族原来“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全民皆兵模式,后来被职业旗兵取代。康熙二十一年,在全国划出97处要地,派驻八旗兵驻防,其中京畿附近派驻25处、东北满族老家44处、8处、内地驻防20处,20万大军一半分驻东北、和京畿,另一半分驻江宁(今南京)、京口、杭州、福州、广州、荆州、成都、西安等内地20座要城。
在驻防京畿的八旗中,紫禁城内各门各宫各殿由正黄、镶黄和正白三旗守卫,皇帝亲自担当统帅,维护王朝凤銮,称上三旗,而正蓝、镶蓝、正红、镶红、镶白五旗由亲王等要臣号令,称下五旗。但在京畿之外的驻防军中,各地的八旗并没有上下之分。各地八旗军由钦命将军统领,将军一般为一品要员,相当于现在的各军区司令员,但管辖范围小得多。由于广州由满八旗和汉八旗分别驻守,将军之下设立二品大员左都统和右都统,分别管理满汉八旗。各旗再由协领和佐领管理。
汪宗猷家族称为落广祖一世祖(家族中第一个到广州的开拓者)的汪全德1756年先期随部队移驻广州,属于镶红旗,按照满族八旗规矩,三年驻守期满,八旗兵可以回到皇城根下或者东北老家,驻扎在广州的八旗兵已经做好服役期满回老家的准备,人死了也只是暂时安葬在塔形的草坟里,没有墓碑,打算部队调防时将先人尸骨带回去,但是乾隆后期要求永久驻防的一纸命令,改变了这批分守全国各地八旗子弟的命运,使他们的根漂散在97个驻防地,成为今天分散全国各地的满族先辈。
自汪全德之后,汪家永久驻扎广州,直到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寿终正寝,他们家族七代八旗子弟,都没能带着先人尸骸返回东北老家,就连他们自己,也都被后人葬在了新的故土广州。
广州趣怪地名:
因科举而得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科举时代读书人尊奉的信条,而大魁天下,登科及第,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正所谓是“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广州有很多街巷的名称,就和这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读书人相关。 状元坊:说是状元坊,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广场什么的,而只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街,宽处不过4米左右,而窄的地方更加是1—2米而已。沿街两边都是一两层的小楼房,装修都是采用米黄带红色的瓷砖
它的位置在市西南,人民南路东侧,东接天成路。原名泰通坊,因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在此,所以更名状元坊。还有一种说法也认为是纪念宋代状元张镇孙,不过详情是:当时元军压境,广州告急,粮食尽,外援绝,为保广州城百姓免遭入城元兵的屠杀,张镇孙宁愿自己投降被俘,广州因此没有遭屠城之祸。张镇孙在被元兵押解上京的途中,在大庾岭愤而自尽。所以广州人民为张镇孙故居立了状元牌坊,将他原来住的街“泰通里”改名为“状元坊”。
历史上状元坊曾以经营镀金首饰、刺绣裙褂、戏服等传统手工艺品著称,现在是广州有名的跳蚤市场,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有。
探花巷:在解放中路魁巷南侧内街,街名与魁巷内文魁星有关,至于是不是有人在此中过探花,就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即使是住在这里的人也众说纷纭,有说真的出过探花的,但有的却认为这里原来是个热闹的花市,故名探花。根据史料上记载,探花巷两旁原来多为祠堂,而探花一词,书中无处考证。
凌霄里:在仓边路西侧内街,东起旧仓巷,西至朝天坊,根据《广州城坊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状元庄有恭故居在凌霄里。
因官学而得名
广州的官学在古代主要有三家:广州府学宫(今天的市第一文化宫)、番禺县学宫(今天的农讲所附近)、南海县学宫(今天的第十附近),参加这些学宫的读书人必须已经取得秀才资格。
学宫街:在解放中路西侧,西接米市路,为元、明、清三代南海县学宫门前街道,故名。
府学西街:北连中山四路,南接文明路,因位于宋代所建的广州府学宫之西而得名。
学源里:在文明路北侧西街,北连圣贤里,南接育贤坊。原为宋代所建的广州府学,后变为民居。“学源”得名与广州府学有关。
书院这国古代独有的学校组织,在培养人才、推行德治、保存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起过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进入近代以后,传播西学、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广州书院群最早始建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间。位于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的书院,始建于清代康熙以后。广州书院对岭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典型地反映了地区的书院文化特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我想去旅游,请介绍一下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属相的对应是:正有寅(虎),包括立春和雨水,二月卯(兔),包括惊蛰和春分;三月辰(龙),包括清明和谷雨;四月巳(蛇),包括立夏和小满;五月午(马),包括芒种和夏至;六月未(羊),包括小暑和大暑;七月申(猴),包括立秋和处暑;八月酉(鸡),包括白露和秋分;九月戍(狗),包括寒露和霜降;十月亥(猪),包括立冬和小雪;十一月子(鼠),包括大雪和冬至;十二月丑(牛),包括小寒和大寒。

金华来历?

每一位归侨都知道“”,但对的来历却不很清楚,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中国人侨居海外的不少,所以中国“神”也随之侨居海外,便是有名的“侨神”之一。
东南亚以至美国欧洲,都可见到“祠”、“庙”,这些祠堂庙宇是随着华侨的足迹而遍布世界各地。尽管在华侨中拥有大批信徒,然而若问起此仙来历,知者不多。
有人说,是神农时代有个叫赤松子的,后来成仙;也有人说他就是叫张良拾履的黄石公;还有人说,是东晋时期道祖葛洪的得道弟子黄野人,总之,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说法是:即晋代人黄初平,道号赤松子。
黄初平乃浙江金华县人,据《金华府志》记载,黄初平牧羊山中遇到道士,修道山中,其兄四处寻找不得,四十年后,经道士指引,相见于山中,其兄问当年羊群何在,初平日:“山之东”,其兄张望,只见点点白石,初平叱喝一声,白石皆变羊,其兄方知弟已得道成仙,遂随弟习道,后亦成仙。这只是民间传说,神乎其神,未必是真,说他有“叱石成羊”的法术,只是让人相信他已成仙。
晋代,金华北山建有规模宏伟的“祠”,名为“赤松观”,可惜现在已化为灰烬,倒是广州附近西樵山下稔岗村,有座出名的祠。但是,据村民说,这个祠不是最早和早大的,广州花地的祠才是最早和最大的。
广州花地的祠,据当地老者称,清代香火就已旺盛,祠占地30亩,门口有对联:“叱石传晋代,骑鹤上南天。”进入大殿,有清代进士卢维庆于光绪三十年(1904)书写的对联:“洞中别有乾坤,四周烟雨云山,尤增胜概;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杏林橘景,永著仙踪。”
到了二十年代,花地祠被用作“花地孤儿院”院址,香火顿失,于是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夫人莫秀英斥资再建新祠,使香火又盛。日军攻打广州时,祠被毁于飞机轰炸,战后,建起了祠,红火起来,倒令人忘记了花地的祠了。
现今,信仰之盛,当首推,那里香火旺盛,进香求签者人山人海,信徒之虔诚亦非他处可比,但是向他们问起大仙的来历时,往往无言以对。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文系副教授、汉学家罗思。专门研究的来历和演变,特意到稔岗村和花地调查,后来与别人合作写了关于的书籍,在出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我们感到惭愧的是面对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浩瀚的文化,没有很好地加以研究,倒是让外国人领先了一步。

我家供奉的是什么?

不一样 是人修成仙 是仙人 在人间的行宫是赤松宫 一般信徒分布在东南亚一带 尤其以广东福建 澳门和为最 而你家的那个最多只能算是精怪类的 不能算是仙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