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究中庸,易经讲究一个平衡

易经中哪里体现了中庸?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之,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之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 中庸都是出自易经,你去看《杭氏易学七种》里面就有,(文言文的)
我不知道你对易经了解多少,你去把易经看一边 你会发现二爻 五爻都是吉利的。易经二五为中,相应为和,这一点孔子吸取的很多。易经是儒家的经典,很多东西都吸收易经,更准确的说,中国文化就是起源易经。你多看些书就会发现的。

什么是周易的中庸之道 ?

对任何事情的态度都不过于明朗的流露,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骑墙派”中庸并不是易经本意。( 周易 没有中庸之道 问中庸 不要带周易, 不是一个层次 )
中庸之道本身就是个错误。
你上学念书。学一半就好了吗?
上厕所,上一半就好了吗?
大部分易经术数学者,都没有真正了解易经。人云亦云。
易经提醒我们到达了一点的极端。会发生变化。
日本鬼子侵犯中国的时候。为啥那么简单。中国人没有反抗吗?并不是。反抗也没用。没武器。没领导。
所以,易经告诉我们。到达低端的时候。我们就要脚踏实地的努力。
到了高端的时候。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嫉妒。
我们要多去搞好周围的关系。
大家不信可以去试试。如果你周围关系不好。你干什么都不行。
知道为什么老蒋 最早不抗日 ,有本事不敢正事,等着别人抬你。想着害别人。
这就是你们的中庸之道。怕功高盖主,怕自己比别人差。 该做的事不做。等别人先吃亏,再去展示自己。
古代那套教你做奴才的道理。。喷别人当然也是你们 理解的中庸之道。笑死我了周易》既是教科书,又是占卜书;作为教科书,它又兼有哲学、学、伦理道德学三方面的内涵;它首先是儒学经典,但是道家与佛家同样尊崇它。因为《周易》是夏、商、周三代巫、史、卜、祝们长时期的集体制作,而又得到了周文王、孔子等大家、大学问家们整理加工的产物,这就形成了它的特殊深度与特殊复杂性。
作为最古老的伦理道德学的著作,《周易》中提出了一系列如何进行自律的道德规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日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出于《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书中,虽然并没有用中庸之道这样一个名词,但是,它的许多内涵,实际上正是从各个角度,在各个片段上,反复地、多层次地说到了有关中庸之道的若干道理。
《周易·乾卦》中,以龙作比喻,实际上讲了人们在不同处境中应该何以自处的道理。比如说,在“潜龙勿用”即不得意时,应该“在下位而不忧”;而“亢龙有悔”,则是说在居高位时,应该“在上位而不骄”。这里说的,正是中庸之道的修养原则。举一反三,《周易》中的许多寓言,如“履霜坚冰(从出现微霜到严重冰冻是一个很难觉察的渐进过程)”、“羝羊触藩(公羊以角猛撞篱笆而陷嵌其角)”、“即鹿无虞(没有守林官带路不可深入密林猎鹿)”、“井谷有鲋(活水井可渐变枯井,而枯井中则又仍有蛙或鱼存活,证明淘井后仍能成为活水井)”、“日中则西,月满则蚀”等等,其实都是教导人们认识居高思倾、居安思危、居勇思怯、居进思退、居畅达思壅塞等类辩证的哲理,实际上也都包含有提醒掌权者要谨慎地行使权力的内涵。而一当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这一哲理时,就把《周易》中的各个片段一下子全面地照亮了、集束了、提纲挈领了。《周易》成为古代一切家、思想家的必读教科书,其原因亦在此。可惜今天的世风偏于浮躁,许多人正在把它作为单纯的算命书派用场了。
懂得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将权力制约上升到中庸之道的哲学高度来理解,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使家与思想家们能从哲学高度认识这部论述权力制约基础理论的著作,这说明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理论的成熟程度。这也正预示了儒家有远见地总结了运行的若干普遍性规律,因而在此后的社会进程中,儒家将有可能占据某种思想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时,国家却又是缓和冲突、调节阶级矛盾使其不致斗争到两败俱伤程度的工具。 而中庸之道正是指导统治阶级的领袖人物缓和阶级矛盾、调节阶级关系的哲学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来观察中庸之道,尤见儒家的这一理论,作为统治思想的成熟与老到程度。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在其后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绝非偶然。也许,去除了极左思潮的偏见,我们还将发现,传统文化中可供继承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绝不仅止于中庸之道一隅而已。

很多时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难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经营入世的生活 最难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处事 所以最难的是 在两者之间 达成一条中道 在两者当中 保持一种平衡

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到底讲的什么?

估计很多人对“中庸”存在着傲慢与偏见,肤浅地认为中庸就是做人圆滑,不讲原则,明哲保身,等等。

其实,中庸是一种永不过时且至高的做人德行和智慧,更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

就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庸是国人最为推崇的,但中国人是最懂何为中庸的,如果国人哪怕明白一点中庸的道理,中国的问题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

难怪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的体现,应该是最高尚最完美的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如果通俗理解就是:“中”就是指做人做事不偏不倚,“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中道的意思,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具有执行的时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论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孔子和弟子的对话: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优秀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

子贡说:“那么就是子张更加优秀一些吗?”

孔子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不足都是一样的。

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中庸思想,推崇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

因此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即:“君子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小人对人对事往往违背中庸的准则。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中正的原则,行事处世有度;小人之所以背离中庸,是因为他们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主观武断,没有准则,无所顾忌。

国学经典《中庸》开篇便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即: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又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顺应大道,达到中与和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所以说,中庸还有“中和”的意思,属于一种高情商的表现,可以让人做事无往不利。

其实,《中庸》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努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做人做事折中调和,这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可见,如果我们学会了中庸之道,便能慢慢懂得学会自我控制,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欲望感情处于一个适度恰当的刻度上。

就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如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话说,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用《易经》中的话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综上所述,孔子眼中的“中庸”不是圆滑做人,而是一种更高深的处世之道。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

我个人觉得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追求一个平衡,不要走得太过极端,不要过高,不要过强,但是也不要过弱是一个中间的态度。枪打出头鸟。

易经告诉你,为何做人就应该走中正之道

这个话题,最好是从蒋介石讲起。蒋介石对《易经》有研究,或者,至少说是感兴趣。这个,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名字,应该是后来自己起的。

介石是字,中正是名,都是自己起的。这个名与字都来自于《易经》的豫卦六二爻辞:“(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不过,从所起的这个名字来看,蒋介石对于《易经》研究得不算太深,不然他就不会起这个名字了。首先这个豫卦,雷地豫,春天之卦,有生发之气。但是,却无帝王之象,所以,蒋先生虽然打得了天下,但最后还是退避到。不过,豫卦是欢乐之卦,所以,整个来看,蒋介石过得还是不错的。

他的名字取自六二的卦辞,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九五为君,六二为臣,他怎么会自取臣位?难道那时他还没有当元首的打算?

所取的豫卦的这个卦辞,顶多算是中上,不能说是大吉。“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于石,就是夹在两块石头中间,不终日,就是不能长久。贞吉,就是不能有大的作为,能安守天命的话,会是吉的。“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不能够长久,但是,能安守天命就会吉,是因为中正的缘故。所以,后来蒋介石没有死拼,逃到,偏安一隅,倒也自在。这都应在了他这个名字上了。

这里提到了,“贞吉,以中正也”,这就应了这次的话题,做人要中正。那什么是中正呢?

还以豫卦为例。我们平时看到的所说的六十四卦,是六爻卦,一个六爻卦是由两个三爻卦(叫经卦)组成的。所以,二爻与五爻,分别是下面与上面两个经卦的中间一爻。中正的中就是这么来的。

初、三、五这三个爻的本位为阳,二、四、上的本位为阴,得位了就叫正。比如上面这个豫卦,二爻为阴爻,这就得位,又是处在下卦的中间,所以说是中正。那如果这一爻变成阳,那么这个卦就成雷水解卦了,解卦的九二象辞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你看,这里只提“得中道”,就不说“中正”了。因为,得中,但是不正。

孔夫子总结说:“初难知,上易知,二多誉,五多功,三多凶,四多惧。”二多誉,五多功,原因就是因为得中的缘故,那如果再正,那就更好了。《易传·系辞传》云:“诸卦二五,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所以,得中很重要,相比而言,比得位更重要些。

为什么得中好?举例,就象一个人,太年轻,没经验,做不成事,等老了,又力不从心,最好的时间是中青年。这就是得中的道理。又比如,在一个家庭里面,男人干男人该干的事,女人干女人该干的事,这就是得位。

《易经》教我们要中正,儒家讲究中庸,佛家的“觉、正、净”也是离不开一个“正”字。有没有讲到“中”呢?当然有,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就是“中”。佛家修行到最后,就是圆融,什么是圆融?圆融就是中正。

不过,说著容易做着难。就象走钢丝,只要中正,那走起来就没事,但是,走走看,很难很难。又象开车,一直左开,不对,一直右开,也不对,左左右右,最后走一个中线,这就在道上了。如果一直左或者一直右,那不开到沟里了?这就是中正的道理。

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都是要学的,不会说什么一开始就对,也没有说什么是一直对的。都在变化,在变化中去把控好方向,使得始终在中正的道上。做人也是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左边走偏了,就往右拉回来,右边走偏了,就往左拉回来。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中行进的,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修行”,边行边修,修正了再行。

所以,上次一朋友问,谁是修道的?我反问说:“谁不在道上?谁不在修行?”不是那些道士或和尚他们在修行,我们每一个人,都行走在人生的道上,都在修行。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怎么样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走的正道?是不是走偏了?有很多的方法来衡量。儒、释、道,包括世间的各种学问,都是研究道的,不过,相比而言,儒、释、道历经几千年的考验,研究得更深一些,也更靠谱些。最简单的,给自己起一卦,一看,动爻如果不在二、五爻上,而在其他的爻上,那就说明,自己“不中”,“不中”,用河南人的话说,就是不行,那就要调整了。

    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易经文化的核心是,中庸,平衡。易经理论中,阴阳转化,五行八卦,是以具象化表达抽象性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没有不变的道理。在变化中,持中;在运动再中,平衡。据《易传》解经,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等。十翼说:夫易者,君子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富有之谓大业。易经是教人致富的学问道曰理,一为象(物),二为质,三为量;古至今,循规律,和为贵,疾为损;思观变,执行变,生万象;君臣合,为上乘,易简之,理显道。

    易的核心思想是三易就是简易、变易、不易简易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化繁为简变易就是研究事物变化的趋势不易就是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易是一种大智慧。

    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

    1、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易经中最著名的哲学名言。易经认为,阴阳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所以说,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渊薮,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行为指南。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中关于人生哲学最著名的名言警句。自强才能自立,自卑必将自败,宽容别人必然前途宽广。易经告诉我们,对自己狠一点,要自强不息,对别人厚道一点,宽容是人类的美德。

    3、生生之谓易

    生,来自于阴阳的消长转化,生生,是指阴阳之间不停第相互运动相互转化。这句话常和“天地大德曰生”一起使用,主要是说明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在人事来说,生,就代表着希望。古人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好玩的国学说“只要还有眼泪,生活就有希望”。

    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强调变通。易经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在人生哲学上,易经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权衡利弊灵活变通,就能获得长久的发展。

    5、日新之谓盛德

    日日增新变化不息,叫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告诉我们,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每人都要坚持。

    引申到人生哲学上,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精神和道德进行洗礼,以保持精神每一天都是新的。古希腊哲人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好玩的国学说,每天给自己的精神洗个澡吧!

    易经云:居住须得位的意思

    人与物要“得位”,风水布置应适度——得位适度原则
    “得位”是家居风水学中的核心概念。“得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和谐,这是家居风水学所追求的境界,是优良人居标准的内在要求,也是易学的最高境界。
    按照易学原理(“梅花易术”方法论),任何一个周天之内都可以画一个八卦图,以不同的方位的突出程度判断其五行属性的优劣。在成熟的易学体系中,都是以先天八卦图为本,后天八卦图为用的,所以对于一般的象术派研究者来说,只要考虑其后天方位。各方位代表的不同五行属性应如与其摆放的物品的方位一致或相生及各方位代表的家庭成员的信息与该家庭成员的主要活动场所的设计一致就称为“得位”。 “玄关有玄妙,聚气财富藏”、“宅气聚于堂,布置需思量”、“卧房向吉方”、“空虚莫置床”等都是尊重“得位”要求的体现。
    在现实中,完全“得位”的住宅几乎是没有的,由于户型先天或后天布置以及尊重功能性需求的原因,实际的家居总有“不得位”的地方,这就需要用一定的方法来弥补“不得位”带来的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化解”。卧室不要太大,在30平方以下,正好,我们去故宫看看皇帝的养心殿,卧室和我们老百姓的卧室面积差不多。卧室小聚气,卧室太大散气。屋大人小是不太吉利的
    在严重“不得位”的情况下(即布置与“得位”严重冲克的情况下),更需要采取一种颇具易学实用性的“化解”方法,在易学界,称这种方法为“通关”,西北角出现了“火克金”的严重“不得位”情况当时采取了以土性物品介入产生火生土、土生金的“通关”效果。
    除了得位外,适度同样重要。易学讲究中庸,过尤不及,因此过分的布置反而不利于“得位”, “室雅何须大,花多未必香”。进入易学“实战”领域的初期,都犯过过度布置的毛病,恨不得把自己学到的所有易学理论都运用到每一个家居风水的调整当中,可想而知,结果并不理想。渐渐的,自己的“实战”机会多了,才悟到一个道理:适度与得位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
    1、大门,大门就相当于人的嘴,也是主要纳气口。门与屋一定要大小适中,屋大门小,财气不旺。屋小门大,财多身弱,会因财致祸。大门不能直冲阳台,否则,财来财去,还有可能导致主人胃病。大门也不能直冲房门,否则,也容易破财,有第三者插足之事。大门还不能正对厕所,否则,家人会有疾病,严重的会身亡。
    2、玄关。玄关就相当于人的舌头,是风水好坏分辨器和缓冲器。玄关可挡住一些煞气,也可避免直冲。冲则散,缓则聚。
    3、阳台,相当于人眼睛和呼吸系统于人造器官,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过去的房子,是没有阳台的。但商业社会中,光有大门,不足以最大限度的吸纳财气,所以才有阳台。阳台作为居家最大的纳气口,也是至关重要的,其大小也要与屋的大小成比例。最好紧临客厅,不要阻隔,更不能将阳台改装成房间,否则,就隔绝了财气和好运。
    4、窗户,相当于人的耳朵,是信息系统。窗户过小或被挡,则信息不畅,很容易与世隔绝,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5、厨房,相当于人的咀嚼系统。它是水火皆存的地方,灶台是火集中之处,易放在八字中喜火的方位,最好不要放在西北方。洗菜池是水集中的地方,最好与灶台有一段距离,否则构成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厨房要通光,但不能有过强的风直吹,要保持清洁,抽油烟设备要好。厨房不要与厕所相连,否则家人会有病。
    6、厕所,相当于人的消化系统。一定不能设在大门口,也不能对着厨房门,也不能对着房门,厕所下水道要通畅,否则家人体质差,严重的会常年有病。家庭幸福和完美的象征,代表腹、肠、胃、性器,也代表着健康,设计要点是床与灶不能对着厕所。

    什么是易经?易经讲的是什么?

    《易经》是古人为预测未来发展变化而作的占卜著作,主要讲的是八卦图,从哲学方面记录事物运行状态。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所作,包含《经》、《传》两部分。《经》由卦辞和爻辞组成,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共约5000字。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卦是由多个爻组成的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供推演事物变化使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易经被称为诸经之首,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认识误区:

    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

    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一部分是从文王完成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易经讲的是什么?

    ; 01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