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是可以自己取的吗,古代名字的取法
古代人取字是依据什么?随便取的么?
古人取字是不能随便取的,而是一些人为显得自己有名望,地位,在与人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尊敬而取的字,一般老百姓是不会随便取字的。当然不是随便取得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古人的名和字有什么联系?古人的字是自己取的吗?
古人除了名之外,自周代开始又普遍有字。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乳也”,本义是孳乳、孳生。人的“字”是在有了“名”之后新增的标识符号,一般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多对外使用,隋唐以后又称“表字”。
《礼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意思是说幼年称呼名,年满二十岁,行了冠礼,就是成人了,人就称呼他的字;到了五十岁,人们只按他的排行称伯称仲,死后就称呼他的谥号,这是周朝的规矩。
《礼记》还记载,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代婴儿诞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为何成人之后要取“字”呢?《仪记》解释为:“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唐代孔颖达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字是由名而孳生的,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也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古人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既有名又有字。先秦直至现代所采用的名字相应的取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同义互训。如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张衡字平子,衡与平同义;曹丕字子桓,丕与桓同义,都有大的意思;曹植字子建,植与建同义,都有树立的意思;曾巩字子固,巩与固同义;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二是反义相对。如曾点字皙,点指微小的黑色斑痕,引申为玷污;皙指肤色白,亦泛指白色,点与皙意义相反。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意义相反。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义相反。刘禹锡字梦得,锡有赐的意思,锡与得意义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有明亮的意思,晦有阴暗的意思,熹与晦意义相反。
三是联类相及。如孔鲤字伯鱼,鲤属于鱼类;冉求字子有,由求而有;冉耕字伯牛,牛可以耕;孟轲字子舆,轲指车轴两端用铁包裹的部分,由轲而及车舆;屈平字原,原指高平之地,由原及平;陆机字士衡,机和衡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名;陆云字士龙,古有云从龙之说,由云而龙;白居易字乐天,乐天方能居易;苏轼字子瞻,轼是车前横木,乘车时可凭轼而瞻望;苏辙字子由,辙是车印,是驾车人所遵由的轨迹;唐寅字伯虎,取寅属虎之义。
四是古语或古人名活用。有些字与名都取自古书上某句话,如曹操字孟德,本于《荀子·劝学》:“夫是之谓德操”一语;(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潘岳字安仁,本于《论语》“仁者乐山”一语;高明字则诚,本于《礼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一语;钱谦益字受之,本于《尚书》“谦受益”一语。有些字与名是活用古人姓名而得,如顾祖禹字景范,表示其景仰史学家范祖禹;颜之推字介,是化用了春秋晋国介子推的姓名。
五是原名变化。如谢安字安石,颜延之字延年,杜牧字牧之,秦桧字桧之,宋濂字景濂,尤侗字同人,郑重字千里,胡适字适之。
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取字是件严肃的事情,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即使是自己取字,也要征求长辈及名流的意见。
古人的名字的字(例如曹操字孟德)是自己起的?
字一般是成人时由长辈或师长取的
也有一小部分是自已取的(比如关羽,自已将字改成
云长)《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呵呵 我所知道的是好像是他养父取得吧.. 不晓得是不是真的.
写武侠小说用古代的名字可以吗?
没什么不可以的,同名的很多可以,小说嘛虚的,不必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况且你废了许多时间,不写可惜一般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打算用,为了避免,可以在写文时告诉大家,与历史无关,纯属虚构。(其实我更喜欢没有与历史重名的,其实可以自己在想一个的撒)
现代人可以给子女取古人的名字吗?
可以,绝对可以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