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嫁娶,中国古代嫁娶文化

论中国传统婚姻的风俗

聘媒
男女婚姻促成,须有人从中穿线搭桥。旧时,双方家长或青年男女本人看中对方,要聘请能说会道,双方都能搭话的“媒人”前去提亲,也称“保媒”。在淄川的南部山区,有的还需要请双媒的习俗。
提亲
媒人确认后,要到对方家中介绍情况,俗称“提亲”、“说媒”。提亲后,双方亦托人私下了解对方家境,请算命先生占卜“八字”,双方皆认为合适,则安排“相亲”。
相亲
媒人提亲后,选日子男女见面,称之“相亲”。相亲一般是男孩子在媒人的引领下到女方家中。这天女家也非常重视,要彻底打扫卫生,女孩也要打扮一番,同时邀来亲朋好友作陪,让他(她)们评头论足,作为能否定亲的参考。同时,备客饭热情款待。即使相亲,男女双方也无缘直接交谈,只是各人留神,互相偷看几眼而已。饭毕临行,男方付女方礼金(见面钱),现在也有双方互送礼物的。双方是否同意结亲,后由媒人传话,互通意愿。
定亲
相亲后,再经媒人转达,男方择定“黄道吉日”(一般用农历二月二、六月六)请人用大红纸写柬(婚约书)。其柬内容:男女双方姓名、年龄、属相、何命及定亲年月日,写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其柬男女两执,由媒人带男方柬贴、礼品(衣料、首饰)、聘金送往女方。女家以烟茶糖果招待媒人,并将女致男家柬贴交于媒人,写上“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媒人带回女方的六色礼:香(相亲)、艾(恩爱)、盐(美满姻缘)、麦(大富大贵)、针、线,用大红纸包好。男家设宴招待媒人及前来贺喜“添瓶”亲友。再择定吉日,请女方到男家相互认亲“改口”,男方长辈要给女方“改口钱”以示承认。男方付女方礼钱,商定结婚大礼有关事宜。此后,男女双方进入结婚大礼准备阶段。
下聘(送柬)
双方商定选择婚期后,女家将嫁女的生日时辰用红纸写好交于媒人带给男方,男方据此请先生查日子。先生根据男女双方年龄、属相、生日时辰、忌讳,查出吉日,用红纸书写两份,一份男留,一份由媒人送往女方,俗称“送日子”。送日子时,根据女方要求,送钱一宗,俗称“盒子钱”。另外有六色礼(烟、酒、糖、茶、肉、水果)。
结婚大礼
结婚是婚嫁事宜中最繁琐、最隆重的一道程序。婚礼前两天,男方首先设酒席请“大总”(助忙人指挥者)商量有关办理公事事宜,俗称请“行人”(助忙人)头。婚礼前一天,助忙到位,首先安排部分人到女方,把陪嫁家具、衣物运回家中,俗称“搬圆房”。“圆房”搬至新房,由新郎兄辈“铺床”。是日,大门、影壁、屋门贴好对联。帐房先生到位,邻居亲友前来贺喜。傍晚,新郎穿戴整洁,披红戴花,向村内家祖长辈叩拜,俗称“行礼”。翌日一早,婚礼程序进入高潮——迎亲,俗称“接媳妇”。迎亲形式有大娶、有小娶。家境好者大娶,两乘花轿,新郎乘一花轿在前,新娘花轿在后,旗锣伞扇,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一般人家多为“小娶”,一乘花轿,新郎在家迎新娘。不论大娶小娶,新娘上轿后,路不落轿,路遇茔田、怪树、奇石,红毡遮之,以图吉利。
花轿至女家门前,接新娘人先叩门递开门钱,方可进门。嫁女着盛装,头蒙红巾(蒙头红),父兄用椅子架于轿门上轿(脚不踏地)。由新娘两位兄辈左右押轿,俗称“送客”;另有两名新娘同辈或小辈,担随身饭,拿布帘,随轿同行。轿至新郎大门前落轿,时辰到,助忙人将一对红砖两双红筷压于大门顶,燃放鞭炮,火把迎轿,红毡铺地,新郎在前,新娘在后,由伴娘搀扶跟随,门槛放一马鞍,新人迈过,寓意过门平安,万事如意。进院,新娘由男方伴娘搀扶进指定房间,面对喜神而坐片刻,称之“坐时辰”。然后出房间至院内,与新郎并立天地桌前行“拜天地”大礼,也称“拜堂”。礼毕人洞房吃随身饭(面条),此后是闹房。
新娘人洞房,“送客”于正堂入席。为开席前每人一碗面条,吃完后即上菜开席,“送客”席是婚礼期间重席,有六盘六碗或八盘八碗,称之“六六”、“八八”席,外加鸡鱼肉三样菜,称之“三大件”。上大件时厨师要赏钱。男方劝酒。俗话说“送客不过晌”,中午12点前送客向新人、公婆话别,随之招待亲友席。晚上,安排助忙席,男家长辈、新郎、新娘劝酒,至此,婚礼告成。
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在长辈带领下到祖坟茔地祭祖。
婚后第三天,一般情况下女方娘家要来接女方回娘家小住,叫“三日回门”,一般住三、四天,再送回婆家。

中国传统嫁娶“六礼”,指的是哪“六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婚嫁有一整套的礼仪规范。在当前社会,其实很多礼节都已经省略了。如今我们所称的结婚,指的就是迎新娘与吃酒宴的环节,古代的结婚,其礼仪过程包含了从求亲到送入洞房,这个过程便是六礼。

古代婚嫁讲究的是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以及迎书。所谓聘书,就是定亲的文字凭证。礼书是过大礼时的礼单,上面列明了所有礼品的种类与数量,迎书就是在迎亲时用到的文书。

六礼是依据三书制定出来的规矩。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与迎亲。所谓纳采,就是请媒婆去女方家询问,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就要准备礼物商量婚事。

古代媒婆的地位很重要,说媒有很多的讲究。媒婆在刚上门时,是不能喝茶的,为的是防止冲淡了婚事。媒婆在整个婚嫁过程中,扮演的是沟通交流的角色,成就了双方亲事之后,媒婆并不能一劳永逸,还需要做好善后工作。如果夫妻双方有矛盾,或者婆媳之间有问题,都需要媒婆出面调停。

第二礼是问名,顾名思义,就是将女方的姓名以及生辰八字写在庚帖上,跟男方对照,看是否合适。古代对很多事很看重,比方说双方的属相不能相克,如龙虎、蛇鼠、鸡狗、虎羊等,全存在相克的问题,不能相配。

第三礼的纳吉就是询问所谓神灵的意见,方法很简单,将庚帖放置在灶君神像前茶杯底下,放置三天,这三天时间里,如果没有发生任何不好的事,则视为神灵允许。如果发生了诸如邻里不和、猫狗不安、诸事不顺等事,则婚事就会告吹。

第四礼是纳征,是指将聘礼送到女方家里,女方需要回礼。第五礼是请期,就是男方定结婚的日子,请求女方的同意。

第六礼就是迎亲,便是俗称的迎新娘子,迎到新娘子,拜过天地之后,就可以入洞房了。到了这一步,才算是大功告成。

中国人传统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这是什么结婚习俗?

中国传统结婚习俗

您好。
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
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
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
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全国各地男女结婚的聘礼、嫁妆等有何异同呢?

筹备婚礼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除了婚纱礼服,妆容造型这些方面的准备,还有一系列的婚嫁习俗,是男女双方家庭都应该注重的一点。在各种婚俗中,礼和嫁妆无疑是两个重头戏,是社会大众都很看重的东西。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把握两者的不同,才能将这个习俗做到尽善尽美哦。

礼和嫁妆有什么区别:

1、礼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六礼说法,指的就是婚俗中的六个环节,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种。而我们现在常说的礼,其实就是源自于婚俗六礼中的纳征礼。传统的纳征礼,就是在男女双方都已经互有好感,对生辰八字等信息进行过卜算后,双方达成了比较确定的婚约共识。这个时候,男方就可以带着礼物品,上女方家里进行纳征礼了。

简单的说来,就是当你们双方准备结婚了,在正式的婚礼仪式前,男方亲手交到女方手上的礼品,就是礼。过去礼的种类非常多样,有、衣服、首饰、家具或者喜饼等等。但是如今,礼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在、房子、车子三者中间选择。有条件的家庭,还会增加一些家具之类的小物件。

2、嫁妆

嫁妆,还有陪嫁、陪妆,妆奁等叫法。嫁妆,指的就是在子女结婚的时候,女方父母为女儿准备的一些用品,可能是房子、车子或者家具等等。嫁妆的选择根据各地风俗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讲究。之所以会有嫁妆这种形式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对女儿新生活的补贴。子女组成一个新家庭,在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经济吃紧的时候。父母给出去的嫁妆,能给女儿当做家用,帮助新家庭尽快走上正轨。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女方父母为了女儿在婆家的地位着想。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下,女方的嫁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婆家对这个新媳妇的重视程度。如果女方嫁妆非常单薄,在新家里就很可能会受到轻视。反之,一份有分量的嫁妆,会给嫁进男方家里的新媳妇很大的自信心。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嫁妆都倾向于是女方的私人财产。过去的时代,如果女性的嫁妆被侵占,是一件很没有道德感的事情。现在来说,嫁妆是女性在婚前购买的财产,不算做是夫妻共同财产。如果到了离婚的时候,礼返还会有很多条件,但是嫁妆归属女方一般都会受到法院支持。

礼和嫁妆在什么比例合适:

这是当代很多年轻人会头疼的一个问题。按照长期以来的传统说法,嫁妆是要比礼丰厚一些的。在过去的时代,大户人家给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的时候,会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了。当女儿出生的时候,就埋下几坛好酒在地坑内。等到女儿出嫁了,再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或者是当做陪嫁赠予女儿。

现在来说,其实对礼和嫁妆的讲究并不是很苛刻。大多数男方给的礼是的话,女方嫁妆里的就不会超过礼。但是,嫁妆除了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物品陪嫁。这些东西的总价值加起来,往往和礼是差不多的价位。

无论是礼还是嫁妆,男女双方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过高的礼,也不强求女方带上高价值的陪嫁。礼和嫁妆,只是婚姻习俗中的一个礼节,而不是攀比炫耀的媒介。

中国古代婚嫁礼俗中最重要的聘礼

一、古代婚嫁中的的聘礼
1、送聘礼是古代婚嫁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婚嫁仪式过程,各个时期、不同地方虽然各有不同,但大致都包含这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称之位“六礼”,
而其中“纳征”这个环节,指的就是男方家将聘礼送往女方家。
2、聘礼的含义男女双方达成婚约后,男方须送给女方提供一部分财物,俗称“下聘礼”,以此表示男方的诚意,同时也是一种预约占有的意思:“你收了我家的聘礼,就是我家的人”。
3、聘礼的演变男方向女方下聘礼的婚俗,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
最初,狩猎是生活的重心,婚姻也与此紧密相关,聘礼须用全鹿,后转变为鹿皮。逐渐地,鸟兽成为了聘礼的主要内容。崔駰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
随着农耕、纺织在生活中比重的加大,布帛成为了聘礼的主角。据《卫风·氓》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
从战国时期开始,聘礼中使用金钱;到了汉朝,聘礼更以黄金为主,其他实物作为附属;隋唐时期,聘礼种类繁多,金银珠宝,绸缎布匹,衣饰被褥,都可成为聘礼。 到了宋代,茶叶几乎成为了聘礼中的不可或缺之物。即使是贫穷人家,聘礼中茶饼也是少不了的。民间也因此称送聘礼为“下茶”、“行茶礼”或“茶礼”。金银首饰也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聘礼中显示身份、财力的象征。
元明清各代承袭了宋代聘礼的习俗,并丰富了聘礼的内容。增加了衣物、首饰、食物、酒类等。
二、古代男方要送给女方多少聘礼?
那么,古代的聘礼金额,有没有什么讲究呢?是不是也像今天一样有一定的标准呢?
古代的聘礼标准,也受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境等因素的影响,高低不等。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当时的大致标准,以及自己、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来确定聘礼的金额。即便是再节俭的人家,也会在聘礼上表现得格外大方,认为这是关系到脸面的问题。
这种聘礼金额的确定,一般是由男女双方家长商讨的,媒人传达的;但如果双方意见不一时,媒人就还需要居中调和,以便婚事的顺利进行。当然,其中也不乏因为聘礼金额相差悬殊而无法达成的婚事。
也就是说,慨叹“娶不起”也不仅仅是现代人的专利。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