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名词解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之说怎么解释?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3.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使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环无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 (2)相乘与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正常的生克关系遭遇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 当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或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后者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以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什么是五行学说?什么是阴阳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这种观点中是建国以后,老中医为了表明中医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特征而注释的。
[第二种观点]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在这一观点中,“行”被理解成运动。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 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国的五行学说是什么?子午卯酉指的又是什么?

中国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观,子午卯酉则是古代的时间。具体解释如下:

01.五行学说

我国的五行学说就是我国古代用于在中医、占卜等方面,阐述各种事物之间的运行关联,从而将人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宏大的物质观。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提出。

五行:金、木、水、火、土。世间万物都由这五种元素构成,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五行之间有相生关系,也有相克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探究着这种相生相克,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各种变化。

02.子午卯酉

子午卯酉则是我国古代的表达时间的方法,子午卯酉分别对应着夜晚、中午、早晨、傍晚。和现在的时间相对应的话,子时就是半夜的23:00-1:00,午时则是中午的11:00-13:00,卯时是在清晨的5:00-7:00,酉时是傍晚的17:00-19:00。

如果联系上文的五行来说的话,子午卯酉在风水八字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子时在北,五行为水;午时在南,五行为火;卯时在东,五行为木;酉时在西,五行为金。所以子和午是相克的,卯和酉是相克的。

03.天干地支和五行

子午卯酉分别就是地支中的一、七、四、十位,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的纪年历法,源自于古时候的人们对天象的观察,后来和五行相结合,一起用于中医学和占卜等地方。

金木水火土在天干中的位置表示就是:东南西北分别为木、火、金、水,而土在正中心的位置上。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五行是一种物质观,子午卯酉代表的是一种时间观,古人将物质观和时间观相结合,就形成了当时他们的世界观。

什么是五行学说

和周易有关

五行学说是甚么?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古代中国人逐渐发觉宇宙万物会按着一定规律不断转化及演变。起初,他们用阴阳的逻辑解释这些事物,其后,这些解释逐渐发展为另一套新的理论,这套理论称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通过研究各种演化过程、功能及自然现象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认为事物可分为五个类别,称为五行,每一个类别都有各自的特性及性质,五行分别为木、火、土、金、水。今天五行学说仍然被用作为归纳事物的工具及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五行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经常结合起来,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早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古代医家已将阴阳及五行学说的理论融合于医学之中,随着这些学说的结合与发展,逐渐建立起一个更具系统性的医学系统,今天这个系统称为传统中医学。五行学说及其与自然及人体的关系五行与自然界及身体的不同层面相互对应着。例如木与自然界中的春天、风,及人体中的肝、胆、眼及筋相对应。表(一) 五行归类系统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方位东南中西北季节春夏长夏秋冬气候风暑湿燥寒生长发育生长化收藏脏肝心脾肺肾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毛骨情志怒喜思忧恐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声呼笑歌哭呻如上图所示,五行、自然及人体间有着规律性的关系。参考表中的分类,每一纵行的不同性质都归属于同一五行属性,每一横行的不同性质亦会按着特别的秩序规律相互影响,通过这个思想系统,所有事物与自然便有着对应的关系。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并非独立分离,而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有其内在的秩序及规律,五行演化的秩序规律包括相生的循环、相克的循环、相乘的关系、反克的关系及生与克的平衡关系。相生的循环这循环是指五行相互化生的关系。木易于燃烧,化生为火;火烧尽则化为灰烬,化生为土;土中含有矿物,而矿物被开采提炼为金属,从而化生为金;加热后的金属经冷却,小水点凝结在金属上,从而化生为水;水灌溉树木的生长,从而化生为木。按着这个规律,五行不断互相化生,循环不息。「生」这个字包含了滋生、助长、养育、支持及促进等意思。这五行相生关系除可用作解释自然现象,亦可被应用到人体之中。有时候,这关系会被称为母子关系,就如母亲诞下婴儿一般。例如,火为土之母,因为火能生土;对应地说,人体的心﹝五行属火﹞亦为脾﹝五行属土﹞之母,因为心能支持及促进脾的功能。如果心的功能不足,脾便会受到影响。根据中医的理论,心功能不足会引致血无所主,血无所主则脾便不能进行正常的运化气血的工作,从而产生不平衡。这不平衡可以是轻微的,但若情况严重,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相克的循环这循环是指五行间相互克制的关系。木的生长能使土壤受到破坏,因为植物会消耗土壤中的营养,从而克制土;土能将水按制,并防止水的溢流,因此土能克制水;水能将火扑灭,并阻止其慢延,因此水能克制火;火能将金溶化,故火能克制金;金能制成釜头,砍伐木头,故金能克制木。这克制循环不息,并提供一个相反的力量以平衡相生之力。生与克互相化生克制,以防止五行的过盛。﹝见图﹞相乘的关系﹝过多的克制﹞「克」这个字包含了抑制或制胜之意。自然界中,木克土﹝见图﹞;而在人体中,则肝﹝五行属木﹞克脾﹝五行属土﹞,这里肝以平衡的方式抑制了脾的功能,若肝的功能过盛,则对脾功能的克制便会过多,这种现象称为相乘。相乘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过盛而生火,并影响其疏泄的特性以及气机的流畅,由于肝气郁滞,脾便缺乏足够的气来推动,而食物不能被有效地运化为气血。反克的关系﹝原本的克制不足﹞如果被克制的一方﹝敌方﹞太强,原先克制的一方便会反被控制﹝即原先的克制不足﹞,这种情况称为反克。当木的质地太坚硬,而克木的金属釜头太钝时,釜头便不能将木砍伐,若伐木的力量太大时,釜头可能反被伐木的反撞力震碎。以上的例子展示了一个反克的现象,而这种木反克于金的力量亦非正常现象。在我们的身体中,若脾的功能过盛,克制脾的肝便会反被克制,过盛的脾容易生湿热,并会郁于体内,无从释放,脾的湿热经郁蒸后,便会影响肝及胆,这情况称为「土壅侮木」。当这情况发生时,胆便不能正常地调节胆汁分泌,从而引起疾病。生与克的平衡正如着明的中医张景岳﹝明朝公元1563-1640年﹞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方能运行不息,相返相成。」生与克的平衡对五行正常的运化非常重要,而五行中每一行都受到其余四行的影响。例如,木生火,而木又为水所生,另一方面,木克土,而木又被金所克。这样,五行在自然界中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数千年以来,五行学说的智能一直被应用到中医学中,并成功地为人体提供了保健的策略。

五行学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按金木水火土排序呢?

因为大自然产生变化,宇宙万物循环所致,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关系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在相克的关系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