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兄弟四人名字,找一个算卦先生好吗多少钱

王勃少年时于谁齐名?并合称什么?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之冠”王勃
初唐诗坛,出现了四个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人们称之为“四杰”,而被推为“四杰之冠”(《四库全书总目》的则是“神童”王勃。
王勃049—676)①,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父亲王福畤,任太常博士。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著作甚多。从祖王绩,则是隋末唐初对唐代诗歌有开创之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家风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
王勃自幼聪颖,九岁就对颜师古《汉书注》纠误,并撰《指瑕》十卷,十二岁到长安从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黄帝素问难经》杨炯称他“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居难则易,在塞则通;于术无所滞,于辞无所假”。虽有所夸大,但也足见少年王勃之才情。
不过,王勃的家庭没有能够给他多少走向仕途的凭借,所以他从小便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国家政事,寻找机会上书献颂以自荐。唐初对外战争的最大胜利,是安定了北方边疆,但唐统治者由此滋长了侵略的野心,自恃国大兵强,企图加害于弱小的邻国。结果带来了许多弊端。麟德元年(664)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岁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非常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
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诏开幽素科。王勃应幽素举,对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员外郎皇甫常伯的赏识。及第,拜为朝散郎。并经皇甫常伯介绍,任沛王府修撰。在唐代,制科虽然不如常科,朝散郎也只是一个从七品散官,但十七岁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禄,在沛王府,又颇得沛王的欢心,这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然而正当他做着以文章经纬天地的美梦时,出其不意的打击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当时的皇宫风行斗鸡的游戏,诸王间也以斗鸡取乐。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毕竟年轻,他开玩笑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助兴。可这篇游戏之作被高宗看到后,大为不满,以为这是“交构之渐”,并立即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神童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的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了。
斗鸡本是唐人风俗,上层贵族及其纨絝子弟尤为爱好。陈鸿《东城父老传》载:为了斗鸡,“诸王世家、外戚、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那股狂热劲可想而知。在这样的风习下,二王斗鸡,双方僚属当然都要来助威,王勃才高而得志,乘兴所写的游戏文字,只不过是为开开玩笑而已。但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却招来了无情的打击,以致影响到一生,当然,这是有深刻背景的。
唐朝一开国,诸王之间争夺皇位、互相攻讦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获得政权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经历了类似事件,所以对此特别注意,王勃《檄英王鸡文》无意中触动了高宗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被认为挑拨诸王间的关系。可见,王勃所以丢官,并非偶然,而是上层统治者争权夺利的紧张关系造成的。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
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①。这是一篇精的骈体文,通篇词绚烂,对仗工整,而气势自然奔放。没有堆砌铺排之病,文中描绘滕王阁四周景色和大宴盛况,意境极为开阔。结尾感慨人生遇合,自抒身世,无限愤慨,溢于纸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一个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业壮志的诗人,因为他的环境和遭遇使得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往往在勃郁不平的同时,表现出更加的积极进取。我们说《滕王阁序》恰恰正是这种“才情”和“壮志”、“不平感慨”和“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关于《滕王阁序》的写作,还有一段颇为生动的故事。滕王阁新修完毕,府帅阎伯屿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宴请宾僚,八方人士,济济一堂。阎公有女婿名叫吴子章,文章写得颇好。阎公有意在此盛会上显示女婿文才,便提前让吴子章写就了一篇《滕王阁序》,待到宴会上亮出来,以为即席赋就。宴会上,阎公果真拿出笔墨,送到一个个宾客面前,请为《滕王阁序》,众宾客在都督阎公面前岂敢放肆,都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接过纸笔,慨然应允。阎公的目的是为了显耀自己女婿的才华,而并非诚心请宾客为序,王勃少年气盛,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并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遂令侍从看着王勃下笔。开始,阎公听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摇头诮言道“此亦老生常谈”,接着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默然沉吟起来,开始领略到其中的不凡了。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十分震惊,大呼曰:“斯不朽矣!”并盛赞王勃,赠锦缎百匹。这富有传奇色的情节,一时传为佳话,后世还将这个故事敷衍成话本、杂剧,留传至今。
吴子章宿构的《滕王阁序》早已湮没无闻,而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却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王勃少年虽以神童著称于朝野乡里,可“迫乎家贫,道未成而受禄”,出仕以后,又两次因事废官,一生处于下位。短短的二十七个春秋,在上留下的只是挫折、失败。但在文学上,他确是一个成功者。就王勃所存诗文而论,以被斥出沛王府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书、启、表、颂之类应制之作,虽不乏力贬时弊之言;但后期由于仕途的坎坷,直抒胸臆的诗作则更具光辉:其内容非常丰富:抒写乡思,歌颂友情,赞美祖国山河,感叹世路艰难,既有游宴的欢快、对山林的向往,又有心底的矛盾、积极向上的精神;并在创作方法上走出了一条与宫体诗完全不同的道路。从王勃所存不足百首的诗作来看,他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王勃作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无愧的。 (徐俊)
①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诸书记载不同,现尚无确考。此处生年据王勃《春思赋》序文“咸亨二年(671),余春秋二十有二”推算,定为649年。卒年据杨炯《王勃集序》,定为上元三年,即仪凤元年(676年)。
②《滕王阁序》写作时间,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王勃十四岁去江西省父路经南昌时作,另一为王勃去交趾省父经南昌时作。此从后说。

初唐四杰是哪些人

初唐四杰是哪些人

初唐四杰是哪些人,初唐四杰指的是唐朝初期四名杰出的诗人,他们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大胆改革,为死气沉沉的'文学风气注入活力,唐朝诗词成就很高,他们功不可没。

初唐四杰是哪些人1

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合称他们为“王杨卢骆”。

他们四人都是官小而名大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最开始,王勃明确反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得到了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四杰的诗文扭转了唐朝以前奢华宫廷感,把诗文题材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沙漠。他们让诗文更加有生命力,也更加贴近生活。

其中,卢照邻、骆宾王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而王勃、杨炯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初唐四杰虽然还未脱离齐梁以来的绮丽,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是哪些人2

卢照邻,初唐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有多种说法。

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王勃,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骆宾王,唐初诗人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杨炯,唐朝诗人

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王勃两位哥哥名字

长兄王勔,官至泾州刺史。次兄王勮,历任凤阁舍人、弘文馆学士、天官侍郎。三个弟弟依次为王助、王劼、王劝,皆有文才。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与刘思礼交往甚密。当刘思礼与綦连耀谋反时,株连王勮,于是王勮与其兄泾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则天所杀。王劼早卒。唯有小弟王劝,亦有文才。王励,生卒年未详,王勃之兄。曾为王勃的四言诗《倬彼我系》作序。
王勔(?-697),王勃之兄。《旧唐书·王勃传》云其累官至泾州刺史。
王勮(?-697),王勃之兄。进士及第,官至凤阁舍人。

王勃和哪三人并称初唐四杰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滕王阁序》这首诗中的名句是__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简称“王杨卢骆”。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作品辞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又精于五言诗。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善作骈文。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020-01-01

文/Henry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昌的一个朝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那个时代的文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最耀眼的明珠无疑是唐诗。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诗人,而在初唐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大诗人毫无疑问应该是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其中又以王勃最为杰出。

王勃出生在山西的一个书香门第大家族,他的祖父是隋末的大儒王通。王通提出了著名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观点。宋朝人编著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有句话讲到了历史上的五位圣贤:“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句话里面的“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现在的王勃故里叫做通化村,因为他的祖父死后安葬在这里,村子名称取的就是“王通羽化”之意。

王通一生作品颇多,可惜后来大多数都失传了。

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七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成为了当时最小的朝廷命官。

王勃的兄弟们也都很有才华,父亲王福畤的朋友杜易简经常将王勃和他的两位兄长王勔、王剧一起称为“王氏三珠树”。王福畤有这么几个优秀的儿子,他十分欣慰,他确实太喜欢自己的儿子们了,甚至不惜在朋友面前都要夸夸自己的儿子们。

王福畤被朋友韩思彦称为有“誉儿癖”,王福畤就让自己的一个小儿子,也就是王勃的弟弟王助拿出文章给韩思彦看,思彦看了,不由得赞叹道:“生了这样有才气的儿子,自然应该夸一夸。”


少年中举后的王勃在京城长安的名气很大,加之曾经给皇帝上过几次书缘故,王勃进入了沛王李贤的视线,被征召为王府修撰,其工作就是辅佐沛王编书。

沛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章怀太子,他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非常高的史学价值。

当时斗鸡游戏很流行,《全唐诗》提到“斗鸡”一词有50余处,王孙贵族们也是这个游戏的拥趸。沛王李贤和他的弟弟英王李弘经常会在一起玩斗鸡,比赛谁的雄鸡更厉害。

王勃此时还是一位不满二十岁的翩翩少年,童心依旧,出于为这次斗鸡比赛助兴的初衷,他替沛王写了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檄文,言之凿凿地表示要讨伐英王的雄鸡。

王勃写檄文这个事情,沛王和英王都只当作是游戏的助兴活动,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很不巧的是,这件小事传到了沛王和英王的父亲高宗皇帝耳里,皇帝读完王勃写的这篇檄文后很不高兴,怒斥王勃是歪才,有意虚构和夸大事态,挑拨自己儿子们的兄弟感情。很快王勃就被逐出了沛王府,原来的官职也丢了,这让他本来无限光明是仕途前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因为写斗鸡文遭到贬逐,王勃的心情也失落到极点,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悲愤地写道“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意思就是说自己性格天生傲慢易怒,过于直率,容易得罪人,在这个圣明的时代找不到立足的地方。可见,王勃是了解自己性格的,他也有过反省。

在心灰意冷之际,王勃开始了他南下巴蜀的远游之旅。在客居剑南的时候,他曾经登葛愦山远眺,想起诸葛亮的功业,他感慨万千。王勃在巴蜀游历了很多地方,在绵州的时候,他和老朋友薛华短暂相逢,在送别朋友的时候,王勃写下了痛彻肺腑的《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此时的王勃和薛华处境相似,都是失意之后漂泊他乡,前方的道路就像穷途,两个人内心栖栖遑遑,命运如梦如幻,但却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彷徨和哀怨的心情不言而喻。

可是就在不久以前,王勃还在京城长安做官的时候,他写过另外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那时候的心境就完全不同,那时的王勃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虽有送别的不舍,但更多的却是心底深处的自信和雄心勃勃的人生壮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句后来成为了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的名句,当我们和好友分别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脱口而出。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王勃在《别薛华》诗中“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散发出的那一种近乎绝望的孤独与落寞。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凌烟阁在皇宫内的三清殿旁拔地而起,太宗皇帝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在里面,以示表彰。于是,二十四位功臣就成为了天下仁人志士心中的偶像,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在终唐一代都深入人心。中唐时代的没落贵族,被后世称为诗鬼的李贺曾经在他的《南园十五首·其五》中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王勃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高宗主政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强大的突厥被攻灭,不服气高句丽也被大唐征服。此时此刻的王勃却还在流落异乡,他又岂能甘心?

在巴蜀游历三年之后,王勃回到了京城参加科选,因为他参加过科举,并且中过举,此时他仍然有做官的资格。王勃十二三岁的时候曾跟随名家曹元学习医术,所以他对草药相关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他听说虢州当地盛产药材,就通过请托关系,给自己谋到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位。

来到虢州后,王勃和当地的同事们关系并不好,他恃才傲物,经常欺凌身边的下属,同事们都不怎么喜欢他。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他将曹达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了这个官奴以了其事,结果自己因此犯了死罪。这件事情一直很有争议,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后来遇到大赦,王勃被免除了死罪,但是被吏部除名,从此失去了做官的资格。王勃杀官奴这件事情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自己的父亲王福畤被连累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而交趾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越南境内,在当时绝对是最为偏远的蛮荒之地。


王勃出狱后,先是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的心情十分沉闷。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有这样的语句:“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对于连累父亲这件事情,他深感后悔与自责,父亲还远在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时日愈久思念也愈深,这也促成了王勃决心去交趾探望一下父亲。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当时洪州都督阎公重修的滕王阁落成,阎公计划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大宴宾客,并打算让他的女婿写一篇文章做记录,来夸耀这件盛事。

王勃知道了这次盛会后,主动去拜见了阎公,阎公也听说过王勃有很好的文采,于是就请王勃写一篇文章。王勃欣然应允,在宴会上用很短的时间就挥笔写出了一篇美文。文章里面用了很多典故,“人杰地灵”和“萍水相逢”两个成语被创造了出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名句也是出自此文。没错,王勃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的这次宴会让王勃名垂青史,王勃的诗文也让滕王阁名扬天下。一篇小小的《滕王阁序》竟然让盛会、美景、人物际遇与人生感慨都汇聚其中,这足够让王勃在千年以后仍然可以被人们怀念与追思。


离开洪州,继续赶路,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王勃来到了当时岭南最大的城市——广州。王勃在广州游览了宝庄严寺(今六榕寺),当时,宝庄严寺舍利塔修葺一新。寺僧早已听闻过他的大名,请他帮忙撰写碑记,王勃一挥而就,写下了《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内的这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大约在第二年的春夏,王勃到达了交趾王福畤处,见到了他日渐憔悴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北部湾防城海域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被船夫救起后呛水昏厥,受惊而死,时年27岁。

王勃在交趾期间的诗文没能流传下来,这与他的意外遇难有很大关系。王勃的兄弟们后来官做得很大,父凭子贵,王勃死后没几年,他的父亲王福畤得到了升迁,离开了交趾,最后死在泽州长史任上。

王勃像一颗流星划过初唐的天空,但是,他仍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据统计,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序、表、碑和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1卷,《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他甚至还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

王勃还在世的时候,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这四个人,认为他们将来一定能够显贵。掌管官吏选拔的吏部侍郎裴行俭却说:“读书人的堪当重任,应当首先在于度量见识而后才是才艺。王勃等虽有文才,而心性浮躁浅露, 哪有能享爵禄的气度!杨炯性格沉静, 当能做到县令, 其余的人能得到善终就是幸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裴行俭的推论基本是正确的。

王勃一生失意,输就输在性格上,他对此也有过反思,但终究还是没有多大的转变。王勃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鬼,但他经历困顿后所发出的悲鸣与呐喊却让他在唐诗的世界中成为了伟大的先驱。(完)
注:《唐诗三百首》选入王勃诗作1首: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问初唐四杰的名字是

不同材质的首饰对身体产生的作用不同:
1、黄金。黄金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人体产生大量过氧化物以及自由基,减少有害物质的侵袭,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能令面部肌肤减少皱纹的出现。
2、玉。玉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硒、铬、锰、钴等,佩戴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佩玉,玉中的微量元素会慢慢让人体吸收达到保健作用。
3、银。银子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所以经常佩戴纯银饰品,既可以帮助体内的毒素有效排出,又可以起到及时测试体内是否有过多毒素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银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治惊悸、坚骨、镇心、明目”的功效。 另纯银饰品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磁场,根据环境释放出银离子,这种银离子可以激发能量,因此,佩戴银饰对人体有保健的功能。
4、珍珠。珍珠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文石结构的碳酸钙,20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佩戴珍珠的功效:从物理特性上来说,珍珠与人体皮肤非常亲和。 它是一味名贵中药,内服外用有极好的保健、养生作用,它内含的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在与人体皮肤接触后,经由汗液的作用加速分化珍珠中的营养物质,从皮肤表层进入底层,对全身起到作用。
5、水晶。天然水晶具有特殊的“压电效应”。无缺陷的水晶单晶经加工成饰品佩戴人体后,与人体摩擦可以产生微弱的电磁场,这种电磁场具有稳定情绪、促使人体能力集中,减轻病人痛苦和紧张,回忆痊愈速度提升等功能。 含有部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锰、钛、锌、钴、硒等,这些微量元素通过与人体的经常摩擦而会沿毛细汗腺等侵入到人体内而促使体内微量元素平衡,使身体各部分更加协调。

我老公比我大20岁我们这种情况是不是很少见?

虽然不多见,

但不是没有。

这样的女人大多数都很幸福。

望采纳,

谢谢了!

☆吉祥温馨提示---您二位的生肖* *年类别:【因人而异】
已知
本【辛丑】月为您二位结婚的【大利月】,下列没有不利您新娘【庚午 马】的【冲日刑日害日】!
2012年1月份恭候您二位结婚的黄道吉日是::
(供您参考)
2012年01月09日 农历12月【木日】16日 星期一 冲猪(癸亥) 【玉堂定日】【周堂日】【天恩】【官日】【不将日】
2012年01月12日 农历12月【土日】19日 星期四 冲虎(丙寅) 【司命危日】【周堂日】【天恩】【福德】【不将日】
2012年01月14日 农历12月【金日】21日 星期六 冲龙(戊辰) 【玉堂】【周堂日】【三合】【六仪】
2012年01月19日 农历12月【土日】26日 星期四 冲鸡(癸酉) 【青龙】【周堂日】【圣心】【不将日】
2012年01月21日 农历12月【金日】28日 星期六 冲猪(乙亥) 【玉堂定日】【无翁日】【】【官日】【不将日】
2012年01月24日 农历01月【木日】02日 星期二 冲虎(戊寅) 【司命危日】【无姑日】【天恩】【宝光】【福德】【金堂】【不将日】
2012年01月31日 农历01月【木日】09日 星期二 冲鸡(乙酉) 【青龙】【圣心】【不将日】
★祝愿你们美满幸福!这个签是说你在姻缘方面眼光比较高,志向远大,一般人你看不上,所以都好几年了,始终未能
成就好姻缘。但是到了今天,你的好运来了,就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今朝鲤鱼化龙,你的身价大增,你脱胎换骨啦!按此签的说法,对于你来说,好姻缘为期不远了。清朝大臣身上带的珠子,除了为了好看,还有很多用处,主要是为了表示身份的显贵,以及品位。

两兄弟起什么名字好姓余

余雅醇: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范。”
环境和机遇我们个人之力无法改变太多;性格和能力却可以后天培养,所以与其把自己和儿女的前程命运寄托于什么取名改运,不如倾力于对自己和儿女性情品格和能力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独具韵味的名字确实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的好处和便利。余逍逍
余遥遥
(合起来就是——逍遥)
余吉
余祥
(合起来就是——吉祥)
余兆如
余兆意
(合起来就是——如意)
余兆兴
余兆旺
(合起来就是——兴旺)
余振兴
余振豪
余瑞霖(寓意:
吉祥的甘露。)
余天翊(有翱翔天际,大展宏图之意。)
个人认为好的名字不仅诗意优美,新颖独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别具一格,妙趣天成,使人眼前一亮。还注重其音韵的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有一种古典诗词含珠吐玉般的韵律节奏之美。赋予了名主一份高雅清新之气质品位,出口成章易于介绍且让人过目难忘好感立生。

哥哥叫李欣毅弟弟取什么名字好?

你好,哥哥叫李欣毅,弟弟取名叫李欣然就挺好听的,兄弟俩的名字可以呼应上,而且其寓意也挺好的。李欣乐,希望他令人欣慰.一生快乐。
李承宇,希望他承受一切.气宇轩昂。
李顺志,希望他名正言顺.志气盎然。
李英贤,希望他英雄救美.贤良淑德。
李嘉瑞,希望他嘉言善行.瑞气祥云。
李远川,希望他远走高飞.四川航空。你好,哥哥叫李欣毅,弟弟取名叫李欣志就挺好听的,名字寓意也较深刻。

展开全文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