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五行指什么,五行中的五音指的什么
中国文化里的五行,指的是哪五行?它是如何定义的?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首先是宇宙的本质是由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随着这五种元素的兴衰,宇宙和自然都会发生变化,不仅影响到人类的命运,也使得宇宙万物循环不息。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动变化组成的。它强调整体的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其次五行论所确立的五色概念与之息息相关。中国的五行论虽然在战国时期编纂和普及,但早在夏商周之前,五色就已成为崇尚色。从色学的角度来看,五种颜色早在三代前就已经出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五色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审美标准。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哲学和观念体系,它被历代君王专门用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而中国古代的色学,深奥繁复,大有学问。
再者五行相生相抑都是规律,就像太极的阴阳,五行相生的特点。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黄金是金属。木为林木,地为地,水养万物,火焚万物。金生水,金是水的意思,所以五行之间是相互变化的。
另外阴阳五行的哲学概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包括艺术。阴阳五行论中象征色的表达,显示了我们先民控制色、协调外界的特殊思维能力,也为我国有色色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及其审美模式的建立。2000多年来,虽然各个流派对它有不同的解读,但还是沿用了作为古人的经验。
中国古代的五行是怎么来的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宇宙自然是由五种要素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属于物质的,也属于精神的。
五行学说有“元素论五行”和“德性论五行”之分。元素论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论五行包括仁、义、礼、智、信。
中文名:五行
外文名:five phases
最早提出:《尚书》的《甘誓》与《洪范》
元素:金、木、水、火、土
应用:哲学、中医学、冶炼烧制和占卜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中医基础理论
五行是什么生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我国古代对五行是怎样理解的?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五个时节。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得很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之义。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五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星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五行相生是五行观念中使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排列方式。
按照《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说法,木是五行的开始,水是五行的终了,土是五行的中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木行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所以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热而水主寒。
这是上古各类文献中,有关生数五行定义的通常说法,可见古人设立五行,开始时并不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借助5种物质的名称来作为一年中5个季节的名称。
木行就是一年中开始的第一个季节,相当于春季;火行为第二个季节,相当于夏季;土行为第三季,介于夏秋之间;金行为第四个季节,相当于秋季;水行为第五个季节,相当于冬季。
干支理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大杰出贡献,尽管当时对天体运行及其结构缺乏科学的了解,但已经在天文学、哲学领域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后世无法企及的成就。
古代有五行之说,哪五行?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的关系如下
: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五行相克,是五行间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五生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我国古代文化中,“五行”包括什么?
最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到《尚书洪范》去谷,变五行。但没五行相生相克之说。战国时邹衍,纳阴阳与五行一休,作《终始》,即五德终始,朝代更替,五行相生。秦始皇推崇五德终始,以秦为水德。汉武帝时,招占家问某日可否娶妇,天人家,堪舆家,建除家,厉家,五行家,众说纷纭,有言凶有言吉有言不可有言可。最后汉武帝拍板,避诸死忌,取五行。于是,阴阳五行开始兴旺发达起来
《尚书大禹谟》为六行,《尚书洪范》去谷,变五行,但无相生相克之说。战国邹衍阳阳与五行合一,作《终始》,即五行五德相生,朝代更替,天命如此。秦始皇推崇五德终始,秦为水德。
“五行”是古人对世间物质进行分类所得出的结论。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把所看到的林林总总的东西,由繁化简,统列为五大类,叫作“木”,“火”、“土”、“金”、“水”。这种做法,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证。
阴阳说与五行说互相结合起来,并且用以阐释社会历史现象,于是出现了一种叫作“五德(行)终始论”的新学说。如此按照土、木、金、火、水的五行(德)相胜次序运转下去,便形成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无限循环地发展着。
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为了给王莽代汉鼓动声威,制造舆论,又将王德终始论由相胜说改造为更加复杂的相生说。整个汉魏时期,五行说一直是人们的共同信仰。在我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阴阳与五行一直是人们的思想骨干。因此,我国古代社会,无论、、思想、学术,以至天文、历法、科技等等,几乎都以阴阳五行为立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