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什么时期出的,易经是根据什么推算出来的
《易经》和《黄帝内经》成书在什么时期?哪个更早?
易经成书于殷商时期,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对内经成书时期的推测以马王堆墓、内经中的语句来分析的,至于易经成书时期的准确性无从考证,只能从史记和孔子整理五经来推测。
《易经》据说最早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的。
《黄帝内经》最早成书于战国或西汉时期。
《易经》更早。
《易经》八卦出现于“伏羲氏”那个时代,而伏羲是首领,因此众人之成果集中于伏羲;《易经》六十四卦及经文则由周文王与周公,他们两父子整理完成,而他们两人以周文王作代表;《易经》十翼或者说《易传》,是由儒家学派完成,而整个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因此整本《易经》由伏羲、周文王、孔子共同完成。
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许多学者考证后都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或西汉时期,乃后人假托黄帝所作,其意只是溯源崇本,借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样甚早。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以及后世一些学者的修汀和补充。
扩展资料
《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1)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2)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3)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即是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理论体系
(1)理论精神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历代医家用分类法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其中分类最繁的是杨上善,分做18类;最简的是沈又彭,分做4卷。各家的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脏象(包括经络)、病机、诊法和治则四大学说。这四大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2)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为物质基础的,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精气神三部分。脏腑又由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组成。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3)病机学说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机学说。
(4)诊法学说
望闻问切四诊源于《黄帝内经》,望诊:包括观神色、察形态、辨舌苔;闻诊:包括闻声和嗅气味;问诊:问讯患者的自觉症状,以诊断病情;切诊:包括切脉与切肤。
(5)治则学说
研究治疗法则的学说称治则学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易经》比《黄帝内经》成书早两经成书只有大概年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皇帝内经》只是《易经》的一部分。易经是我国哪个朝代的文化
《易经》,分为三部,夏代的易书《连山》、商代的易书《归藏》[3] 、周代的易书《周易》,(一说分别作于夏商周三个朝代,一说三本书均作于上古时期),并称为三易。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
关于“三易”之说。《周礼》“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六十有四”。就是说,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现存易经,主要是周代的文化。
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于《易经》的,它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国学(内含儒道两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但是用易经占卜算卦,实在是一种谬误,中国古话说得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诸葛亮又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算命实际是在交鬼,不得老天爷(上帝)的喜悦。
《易经》出自哪个朝代,谁著的,《易经》的‘易’是为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关于《易经》的成书时代,有如下说法: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易经是那个朝代写的
《易经》即《周易》,《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1]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诞生在何时
一般的说法,《易经》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创造。
据历史学家考证,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间;过了两千年之后,在商朝末期,纣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发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姬昌之所以能够创造六十四卦,是因为他被纣王囚禁在羑 (音yǒu)里(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皇家监狱里,因实在无事可做,就每天在脑子里瞎琢磨,把八卦交叠为六十四卦。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伯拘里,演《周易》”,又说,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乃西周时周文王所著,内容讲的是三皇五帝时期的故事和八卦方面的事{这里的八卦不是指算命,和预测方面的问题,,而是讲的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这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关押时,在狱中写下的《易》(又称《周易》或《易经》)。
已知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4年左右,周文王写易经的时间应该更早。
所以,易经诞生的时间至少在公元前1050年以前,也就是3060年以前。
实际上,《易》作为占卜书,其基本思想应该出现的更早,周文王应该是其集大成者
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易经》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易经》是什么时候写的?谁写的?
《易经》是周公写的.他是为了辅助周文王的儿子写的.
《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作者:伏羲氏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占术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这部书,古时称为周易或易。“易”字是由晰蜴的象形字所演变而成(含有变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义则有两种,一为说明“浩瀚宇宙中所产生的变化”,一为“在周朝所浒的易占之书”,另外易经一词乃是在宋朝以后才出现的。6500年前的,只能说最早使用的是伏羲。不过是不是他发明的就不知道了。伏羲是人还是国家还是民族也不知道。就好像中国是个人名,那么中国制造的飞机就是神人制造的。是13亿人的国家,那么整个飞机只能感概人多力量大。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天干,地支,伏羲发明了八卦。周文王发明了天干地支。
而伏羲前面是空白,直到盘古。
盘古和伏羲可能是人名,可能是民族,可能是国家部落名字。就好像语文一样没姓。
周文王是个人,他发明的总要加上姓氏。算是对个人贡献的奖励吧。就变成周氏易经了。
易传是孔子写的吗
《易传》是孔子写的。
《周易》这本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易经》,一部分叫《易传》。《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两者合起来叫《周易》。按照史书的记载,《易经》是周文王姬昌写的,《易传》是孔子写的。
但是《张其成讲易经》中说过,《易经》很有可能是周文王姬昌和周公姬旦一起创作的。在西周早期汇编成书,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所以是我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现在学术界大部分学者,都赞成《易经》成书于西周前期的观点。
《易传》简介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易传》以《易》卦之第一爻(初爻)、第三爻、第五爻皆为阳位,因其爻位之序数为奇数,奇数为阳数,故其爻位为阳位。
《易传》以《易》卦之第二爻、第四爻、第六爻皆为阴位,因其爻位之序数为偶数,偶数为阴数,故其爻位为阴位。就《易传》的思想体系来看,其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其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整体思维模式,其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想等,有许多都与阴阳家相一致。《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事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易传》
周易距今多久。
《周易》简介 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书。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我国先祖认为:世上一切均有阴阳二气,孕育而成,金、水、木、火、土五行,生、死、衰、亡决定事物的未来。周, 中国商末周初的一个历史时期。易, 变化。周易预测:是基本按先祖五行变化规律而对事物进行预先推测估算。 周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称周公。 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一次,武王有疾,群臣忧惧,卜求先王救助。“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自身替武王之身,且称曰:“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及武王死,成王在襁褓中,周公毅然挑起了“摄行政当国”的重担,并且教诲开导成王。 周公就是以其终生辅国安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正是周公式的事业。 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礼”,也源于周公。 自东汉以来,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唐韩愈则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之一。 周公解梦是我们古代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每个人都要做梦,梦之与人犹灵魂之与人,与之俱来,随之而去,伴随人之一生。只要人的大脑之思维能力还在,梦就会长久不衰。做梦不分贵贱、不分长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中外,只是梦的内容有所不同而已。 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若说梦是幻觉,然梦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历历在目;若说梦是真实之表现,然醒后难找与梦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时日有所思,夜即梦之;有时梦中所见,日即遇之。梦之神秘至此,我们的祖先亦早知之,即产生梦文化。 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流传甚广,《周公解梦》即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 古人根据梦的内容不同,把梦分为以下十五类: 直梦 即梦见什么就发生社么,梦见谁就见到谁。人的梦都是象征性的,有的含蓄,有的直露,后者就是直梦。如你与朋友后就不见,夜里梦之,白日见之,此直梦也。 象梦 即梦意在梦境内容中通过象征手段表现出来。我们所梦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象征手法表现的。入梦到登天,其实人是无法登天的,在此,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如天象征阳刚、尊贵、帝王;地象征阴柔、母亲、生育等等。 因梦 由于睡眠时武官的刺激而作的梦。“阴气壮则梦涉大水,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此即因梦。 想梦 想梦是意想所作之梦,是内在精神活动的产物,通常所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即想梦也。 精梦 由精神状态导致的梦,是凝念注神所作的梦,使近于想梦的一种梦。 性梦 是由于人的性情和好恶不同引起的梦。性梦主要不是讲做梦的原因,而是讲做梦者的对梦的态度。 人梦 人梦是指同样的梦境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感梦 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梦为感梦。即由于外界气候的原因,使人有所感而作之梦。 时梦 时乃四时,由于季节因素造成的梦为时梦。“春梦发生,夏梦高明,秋冬梦熟藏,此谓时梦也” 反梦 反梦就是相反的梦,阴极则吉,阳极则凶,谓之反梦。在民间解梦,常有梦中所作与事实相反之说,在历代典籍中,亦多有反梦之记载,成语中亦有黄梁美梦的典故,唐·沈既济《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时,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只落得一场空。可见反梦在人的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籍梦 也就是托梦,此类梦在古代书籍中也有不少记载。人们认为神灵或祖先会通过梦来向我们预告吉凶祸福。 寄梦 就是甲的吉凶祸福在乙的梦中出现,乙的吉凶祸福在甲的梦中出现,或者异地感应做同样的梦。寄梦是由于人们之间的感应而形成的梦。 转梦 转梦是指梦的内容多变,飘忽不定。 病梦 病梦是人体病变的梦兆,从中医角度来讲,是由于人体的阴阳五行失调而造成的梦。 鬼梦 即噩梦,梦境可怕恐怖的梦。鬼梦多是由于睡觉姿势不正确,或由于身体的某些病变而造成的梦。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有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 一说:“易 ,飞鸟形象也。” 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清代陈则震著《周易浅述》,将“易”的定义归之为二: 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曰:变易,春秋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经过历代的演变,《周易》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为占卜之用。六十四卦,是以六个一组的“---”与“- -”构成的。“---”象征阳、刚;“- -”象征阴、柔。因此,“---”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数九表示,又称为“九”。 “- -”用偶数二、四、六、八、十中的六表示,又称作“六”。 “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依次而上。称为“二”“三”“四”“五”,最上面的称为“上”。 在六十四的后面,是“卦辞”,是解说全卦的,亦称“彖辞” 。彖是兽名,有利齿。卦辞是周文王在被殷纣王囚禁时,推演六十四卦做出的解说。《史记 · 自序》:“西伯(周文王未称王时的爵位)囚 里,演周易。” 卦辞后面是爻辞,是解说六爻中的每一爻的。关于爻辞的作者,纷说不一,的说是周文王所作,也有人说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所作。 《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字共十篇,称为“十翼”。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经》。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 《史记 ·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喜易,序 、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 “十翼”是否为孔子所为呢?目前比较多的意思认为,“十翼”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为,但会有孔子及其弟子的文字在内,原因是“十翼”中论说,矛盾颇多。 《彖传》 是卦辞的解释,从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 《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 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蕴含的哲学著作。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说。 《说卦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的现象。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 卦为一组,用一句话解释。 以上便成成为《易经》的全部内容。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
rrkxwlsyzy31615505112011-9-22 2:03:28周易是一部描述事物变化规律的工具书。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原作者周文王姓姬名昌。我国先祖认为:世上一切均有阴阳二气,孕育而成,金、水、木、火、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