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解释疾病传变的表述有,属于相克关系传变的是
谁能给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克相生文字解释
五行:在中医理论中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体。在中医里有著名的判断叫“一气分阴阳,阴变阳和,化生五行。”简单的说万物首先是一气的,一气再为阴阳,通过阴阳的运动变化,化生了五行,这也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一种学说。 五行学说和气一元论以及阴阳学说,一起综合成中华医学的三大基础理论。就五行学说来讲阐述了万物的多样性,弘扬了朴素的辨证思想。 五行对应五脏和五时,决定着病理特征和发病的时间,简单讲: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脏 肝心脾肺肾 五时 春夏 长夏 秋冬 五行代表着五脏的属性,同时五时揭示了五脏常发病的季节,长夏是指夏季和秋季之间的季节。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克作为五行学说中重要的部分,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救治了无数病痛。 简单的讲,五行相克的学说说明了疾病传变的规律,预测了疾病的预后, 五行相克包含2个方面: 1 相乘传变 简单的说就是相克属性的脏腑,一个有病可以传到另一个去。 肝(旺)-脾 叫“肝旺乘脾”就是说肝脏的肝气旺盛必然乘到脾,因为肝是木,脾是土,木克土,所以中医中有著名理论或者叫判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看到肝病必然会传到脾土。 旺就是旺盛,虚就是不足。 肝-脾(虚) “脾虚肝乘”同理解释。 2 相侮传变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脏腑有病,能够克它的脏腑不但不能克它的病,还可以影响到自己。 肺-肝(旺) 金克木,肝是木,肺是金,肝旺,肺不但不能阻止和克制,肺还受到牵制。所以“肝旺侮肺” 肺(虚)-肝 “肺虚肝侮”也是同理。 五行相克一个脏腑相乘必然侮,乘和侮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五行相克指导着疾病的判断,五行相克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分清主次”比如上面讲的相侮原理中的“肝旺侮肺”就必须抑制肝的阳气过多,同时扶持肺的肺气。 “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泄南(火)补北(水)”都是中医应用相克原理之病的治法。 五行相生,也叫子母相及,分为 1 母病及子,如 母脏-子脏 肝病 心病 (木可以生火,肝火盛导致心火上炎) 肾病 肝病 (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肾阴不足肝阴就会不足) 2 子病及母,如 子脏-母脏 肝病 肾病 (肝火损肾精) 心病 肝病 (心火损肝木) 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根据相生原理,补母(虚证补母),泻子(实证泻子) 益火补土是中医根据相生原理确定的一种治疗方法:补心火而益脾土,在治疗脾土疾病的时候,选择补心火来解决。
中医讲的五行原理都有什么?求解!
ertte
医疗卫生中医学重点考点: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行学说?
说起五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就是大众熟知的五行。但是在中医的眼中,五行,并不是五种物质。而是象征着五种属性的现象和事物。
木曰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从而引申为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或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从而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穑泛指人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从而引申出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方”、“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变也。这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以作为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改变的柔和之性。继而引申出凡是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金。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从而引申出凡是具有滋润、下行、寒凉、或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这些,就是五行的特性。
而从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则下表可以归纳
以上就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基本概念
那么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了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几个方面
相生:五行之间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表现为“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进克制、制约的关系。表现为“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而五行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以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
在疾病诊断方面:
好了,以上就是五行在中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内容和基本的运用方法。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是怎样运用的?
(一)用五行的特性比拟脏腑的功能特点
中医学中将人体五脏分别归属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点。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火有温热向上的特点。心属火,心阳具有温煦推动血脉运行的特性。
金具有清肃之性。肺属金,肺具有清肃下降的特点。
水具有滋润的特点。肾属水,肾为水脏,主藏精,精是滋养人体的最根本的营养物质。
土具有长养的特点。脾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以事物的五行归属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结构
以事物的五行归属方法,将天、地、人的所有事物系统归纳、联系起来,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种联系在《内经》的一些篇章中均有阐述。以肝为例,《素问金匾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按照这种归类,以肝脏为中心,在人体与之相关联的有胆、筋、目等,在自然界与之相关联的有东方、春天以及酸味等。
(三)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分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五行生克来加以说明。如肺与肾的关系,可以用金生水来表述;肝与脾的关系可以用木克土来表述;脾与肺的关系可以用土生金来表述,等等。这样就体现了五脏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达到五脏功能的平衡。
如果这种生克关系失常,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可用来解释五脏病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解释五脏传变关系时常用“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例如肾属水,肝属木,是水生木的关系,肾为母,肝为子,肾病及肝,是母病传子,称为“水不涵木”。再如肝属木,心属火,是木生火的关系,肝为母,心为子,心病及肝,是子病及母,常见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或心火旺盛,引动肝火等证。
再如肝与脾的关系是木克土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肝疏泄条达以助脾运,当肝气过盛,对脾过分克伐,就会出现肝木乘脾土的情况,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又如肺属金,肝属木,是金克木的关系,倘若肝气过盛,肺金无力制约肝木,反被肝克,是“木侮金”。这样一来,我们在临床上解释脏腑疾病的传变关系就显得自如多了。
(四)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分析
按照五行学说的理论和对自然界乃至人体的五行归类,中医还这样认为:五脏应四时。
即春天多发肝病,夏天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天多发肺病,冬天多发肾病。
脉应四时,即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毛,冬脉石。此外,五色诊也有相应的分属关系,如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等。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五行的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
(五)用于临床治疗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之间会发生传变,如“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因此在治疗时,可以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传变。如肝脏有病,知道肝病常常可传到脾脏,故在治疗时先健脾护胃,脾胃不弱,则不易传变。
中医在确定治则治法时,也常常根据五行生克关系,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的方法。如肺脏有病,采用补脾的方法,称为“培土生金”,是“虚则补其母”;再如,用清泻心火法治疗肝气旺盛,则是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而确立的。
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是什么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是什么?
五行是华夏民族创造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先民认为,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